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WA23-4-4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分离纯化菌株WA23-4-4次级代谢产物;采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NMR)、质谱(MS)等技术鉴定结构;微量肉汤稀释法体外测定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结果 ...  相似文献   

2.
本文于1989年5月至9月对394例足癣患者致病菌进行了分析,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率66.50%,真菌培养阳性率62.69%,共分离出3种真菌,结果表明长春地区足癣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最多,为86.64%。强调了只取镜检阳性标本进行致病性真菌培养易影响分离标本的构成比,并指出有效地防治足癣是控制浅部真菌病自身播散和传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两种工艺提取的龙血竭体外抗真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两种工艺提取的龙血竭进行体外抗真菌试验,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方法】采用试管液基稀释法进行试验。【结果】测得免加热工艺提取的龙血竭抗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须癣毛癣菌的MIC50为1.25,5,0.313,1.25,5,0.175mg/ml,传统工艺提取的龙血竭的MIC50为1.25,5,2.5,2.5,5,1.25mg/ml。【结论】免加热工艺提取的龙血竭抗近平滑念珠菌和须癣毛癣菌的作用比传统工艺提取的龙血竭作用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凤仙花的根、茎、叶、花、种子等不同部位水提液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须癣毛癣菌等4种真菌的抑制作用,为凤仙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药敏试纸实验法。结果:凤仙花之花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须癣毛癣菌等4种真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他部位对须癣毛癣菌抑制作用较弱,根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茎对红色毛癣菌有微弱抑制性,但远不及花的抑真菌作用(P0.05)。结论:凤仙花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手足癣等真菌类疾病,研究结论为凤仙花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种株特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种株特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红色毛癣菌对7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型、表型、分离部位等与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不同基因型、表型及不同部位分离的红色毛癣菌菌株对特比萘芬、萘替芬、伊曲康唑的MIC值范围较集中(分别为0.016~0.032、0.032~0.063、0.25~1 μg/ml),且前两者的MIC值更小(众数均为0.032 μg/ml),而对酮康唑和氟康唑的MIC值范围则相差较大(分别为0.25~2、1~32 μg/ml). 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萘替芬、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4种抗真菌药物的MIC与基因型、表型、分离部位的不同无显著相关.结论: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可能与基因型、表型或分离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南海多棘海星(asterias amurensis)水溶性提取物中筛选具有抗真菌活性的物质。方法粉碎后冷冻干燥的海星经有机溶剂去除脂溶性物质,固体成分以去离子水于低温浸取,将水溶液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 atography,HPLC)分别连以葡聚糖凝胶柱进行初次分离和C18硅胶柱对初次分离活性组分进行再次分离,并用微量稀释法对各分离组分进行抗真菌活性检测。结果南海多棘海星水提物经高效液相色谱仪连以葡聚糖凝胶柱分离得到了5个组分:初次分离组分1(FSF-1)、FSF-2、FSF-3、FSF-4、FSF-5,其中FSF-3对红色毛癣显示出较强的抗真菌活性。FSF-4对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显示出了较弱的抗菌活性,其余组分对3种真菌无明显抑菌作用。对FSF-3抗红色毛癣菌的有效成分经高效液相色谱仪连以C18硅胶分离柱进一步分离得到了3个组分:次级分离组分1(SSF-1)、SSF-2、SSF-3共3个组分。其中SSF-1对红色毛癣菌仅有微弱的抑菌活性,SSF-2和SSF-3对红色毛癣菌均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且在浓度为1μg/ml仍可表现出抑菌效果。结论中国南海多棘海星体内存在水溶性抗红色毛癣菌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白念珠菌基因多样性与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最近开展的CAI微卫星法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鉴定VVC患者白念珠菌的基因型,采用E-test法对检出的念珠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从VVC患者分离出89株白念珠菌,鉴定出26种基因型.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酮康唑和氟康唑敏感.主要基因型(A、B、C、D)占69.7%(62/89),白念珠菌B基因型菌株及非B基因型菌株对伊曲康唑(ITR)的耐药率分别为66.7%(14/21)和4.4%(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P-SSCP技术有利于研究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白念珠菌B基因型菌株对ITR有更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研究两株来源于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放线菌Nesterenkonia sp. N267 和 Micromonospora echinofuscaT DSM 43913 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运用开放硅胶柱层析、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 等色谱学方法,对菌株的发酵粗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现代波谱法,并结合 相关文献数据对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两株放线菌菌株中分离鉴定出 10 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 1-6 为环二肽类:环-(l-脯氨酸-l-亮氨酸)(1)、环-(l-脯氨酸-l-缬氨酸)(2)、环-(l-脯氨酸-l-苯丙氨酸)(3)、环-(d-脯氨 酸-d-苯丙氨酸)(4)、环-(甘氨酸-l-苯丙氨酸)(5)、环-(l-脯氨酸-l-酪氨酸)(6)、phenylalanine(7)、pyridoxine(8)、3,3-di (1H-indol-3-yl) propane-1,2-diol(9)、pyrocatechol(10)。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1~6 和 9 进行多种肿瘤细胞毒活性评价,结 果显示环二肽类化合物(1~6)在 50 μmol/L浓度下对肿瘤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 9 表现出中等细胞毒活性, 其IC50 范围为(42.32 ± 3.64)~(48.35 ± 5.28)μmol/L。结论 化合物 1~5 为首次从涅斯捷连科氏菌属中分离得到,化合 物 4 和 6~10 为首次从小单胞菌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9 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中国东海分离筛选活性海洋微生物,进而确定所获取的活性菌株的分类地位.方法:乘坐专业考察船只在中国东海海域进行系统采样,采用抗菌模型和细胞毒模型进行活性筛选.对获取的活性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研究、盐需求测试、核糖体rDNA ITS区序列分析,并将所测得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相似性搜索,选取其中相似性较高的序列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将该菌株分类鉴定到种.结果:从我国东海海域C01站位(122°26′30″,30°43′48″)30 m水深处分离获得一活性菌株XD20,是一嗜盐菌株,能耐受高达10.0%的盐浓度,合适的生长盐浓度范围为2.5%~7.5%;它对白念珠菌具有抑菌活性,对SMMC 7721细胞株和HeLa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活性.以菌丝断裂方式产生节孢子,孢子大小及形态与Wallemia sebi相符;rDNA ITS区测序发现,该菌株序列与Wallemia sebi的多条序列相似程度较高,且差异均在ITS1和ITS2区,属于可变区.结论:活性菌株XD20首次从海洋中分离获得,为一嗜盐海洋菌株,鉴定为Wallemia sebi (Fr.) Arx.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到1株具有较强抗真菌活性的放线菌P-127菌株,对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rDNA序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研究P-127菌株的抗真菌活性;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观察采用放线菌分类鉴定常规培养基;采用16SrDNA序列分析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结果:该菌株对啤酒酵母、白色念珠菌以及小麦赤霉病菌等6种真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表现出链霉菌属的典型特征,归于金色类群。在系统发育树中,该菌株的序列与Streptomyces padanus的序列完全相同(相似性100%)。结论:结合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比对分析将菌株P-127鉴定为Streptomyces padanus。  相似文献   

11.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pathogenic fungi in China: 1986 and 1996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 1986年 - 1996年 ,我国致病真菌菌群的变化情况。方法  1986年 1月 1日 - 12月 31日和 1996年 1月 1日 - 12月 31日在全国 2 5个省、市、自治区 4 0多个有代表性的单位对临床或现场确定的致病菌进行了动态研究 ,就病原菌变迁、各区动态情况和具体疾病等作了详细分析。结果 发现 10年间较易治疗的皮肤癣菌比例下降 ,而较难治疗的酵母菌和霉菌比例升高。结论  10年间致病真菌菌群的变化较大 ,我们应根据变化情况进行相应的研究及制定出相应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查耳酮是活性天然产物中常见的化学骨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设计合成了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香豆素片段的查耳酮衍生物5a ~ 5h,其结构经1H NMR和13C NMR确证。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了体外联合氟康唑(fluconazole, FLC),抗耐药白色念珠菌作用评价。结果发现,该类化合物均具有协同FLC抗耐药白色念珠菌活性,特别是化合物5g与FLC联合用药的抗耐药白色念珠菌活性(MIC50 = 5.60 μg/mL)远优于FLC单独用药的活性(MIC50 = 200 μg/mL),可作为抗真菌药物增效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具有抗稻瘟病菌活性的植物内生真菌菌株。方法以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菌株GUY11为靶标菌,对分离自南方红豆杉的56株内生真菌菌株进行抗稻瘟病菌活性筛选。结果共有16株菌株发酵液对GUY11孢子萌发的ID50在10以上,且对其附着胞形成的ID50在50以上,占总菌株数的28.6%;活性菌株主要分布在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sp.)和木霉属(Trichoderma sp.),分别是9株和2株;不同内生真菌的发酵液对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是不同的。结论红豆杉内生真菌对稻瘟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4.
新的苄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真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在萘环侧链α位引入大基团(三唑甲基)对苄胺类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了9个新的苄胺类化合物。选择6种临床致病真菌为试验菌株,观察本类化合物对它们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新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低于对照药物布替萘芬。结论:在萘环侧链α位引入大基团(三唑甲基)降低了苄胺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液基稀释法对38株红色毛癣菌和11株石膏样毛癣菌进行克霉唑、益康唑和咪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其结果为:石膏样毛癣菌对克霉唑较对咪康唑敏感;红色毛癣菌对咪康唑较石膏样毛癣菌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离、筛选抗白色念珠菌放线菌菌株,为开发微生物来源的抗白色念珠菌感染药物提供菌株资源.方法 采集赤水丹霞山区土壤样品,利用不同的放线菌选择培养基分离、纯化单菌落.提取分离菌株基因组DNA,以细菌16S rRNA通用引物PCR扩增16S rRNA基因,产物测序并比对分析以确定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小量发酵产物进行抗白色念珠菌活性测试.结果 筛选得到7株具有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的放线菌,其中6株为链霉菌,1株为地中海拟无枝酸菌.结论 从赤水丹霞山区分离得到多株具有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的放线菌,可为开发微生物来源的抗白色链珠菌药物提供菌株来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复方萘替芬霜治疗豚鼠皮肤须癣毛癣菌及白念珠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皮肤须癣毛癣菌及白念珠菌感染的动物模型各 6 0只 ,分别分为 6组 ,分别外用 2 .5 %、1.2 5 %和 0 .6 2 5 %复方萘替芬霜剂和 0 .5 %酮康唑霜与 2 %萘替芬霜和空白赋形剂 ,治疗疗程 14天。结果 :复方萘替芬霜疗效均较酮康唑霜、茶替芬霜和空白赋形剂优 (P <0 .0 1)。结论 :复方萘替芬霜剂治疗豚鼠须癣毛癣茵及白念珠菌均有较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念珠菌生物膜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念珠菌生物膜模型,探讨其形成的特点、超微结构,唾液及血清对生物膜活性的影响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96孔微量培养皿,甲基四氮盐(XTT)减低的方法,评价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生长动力学,唾液及血清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的影响及生物膜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念珠菌生物膜超微结构。结果念珠菌生物膜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强,血清具有明显增加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的作用。念珠菌生物膜对常规抗真菌药物明显耐药。结论生物膜中粘附念珠菌与悬浮菌在形态学上有很大的差异,白念珠菌对常规的系统性抗真菌药物二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明显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