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richina)是毛形科毛形属成员,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肠道和肌肉组织,人与多种动物均易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学术界对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数研究是以大鼠和小鼠等啮齿动物为实验模型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5.
6.
【立论依据】 旋毛虫是一种在多种哺乳动物中广泛传播的寄生虫。其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在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旋毛虫的唯一传播方式是食入含有活幼虫的肌肉组织。基于寄生虫操纵(Parasite manipulation)理论,寄生虫在生存压力下,会进化出某种机制,改变宿主的某些行为,增加宿主被捕食者捕食的几率,从而有利于寄生虫的传播。有研究表明,旋毛虫感染小鼠会出现胃肠道炎症、食欲减退、活动减少等临床表现以及某些社会行为的减退等,以上种种改变,可能使得宿主身体素质变差,易于脱离群体,从而增加被捕食者捕食的机会。 【设计思路】 旋毛虫的感染方式只能是食入含有活幼虫的肌肉组织,因而我们设想感染了旋毛虫的小鼠会出现行为学上的损失,从而使得旋毛虫更易完成生活史。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拟用行为学分析仪观察、记录并分析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行为学上的一系列变化,并进而检测旋毛虫感染后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试图阐述行为学改变的可能机制。 【实验内容】 旷场实验观察小鼠自发活动和探索行为水平;用猫尿等刺激物观察小鼠对天敌的规避反应;观察旋毛虫感染对小鼠的配偶选择及个体社会等级的建立、维持、逆转的影响;检测小鼠体内17β雌二醇和睾丸酮水平的变化。 【材料】 雌性及雄性昆明鼠,RIA激素测量试剂盒,动物行为学分析系统。 【可行性】 本项目基于寄生虫操纵理论设计了感染旋毛虫小鼠行为学的完整观察体系并检测小鼠的激素水平变化,相关实验设计既有理论指导,也有成熟的技术路线,可行性强。小组成员已基本掌握小鼠建模、行为学观察和激素检测等相关技术。 【创新性】 本项目首次观察了感染后的小鼠对捕食者的反应等一系列行为学,以期阐明感染除了使宿主变得虚弱外,也会通过使宿主对捕食者不敏感,增加宿主被捕食的机会从而利于寄生虫延续种族。 相似文献
7.
8.
小鼠回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在黏膜免疫应答中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回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在抗原诱导下的黏膜免疫应答中的形态特征。方法 采用光镜和电镜方法,观察BALB/c小鼠灌服伤寒杆菌后回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光镜下黏膜固有层可见形态各异的淋巴细胞。电镜下可见大量脑浆丰富而浅淡的淋巴细胞,有些淋巴细胞的突起穿越上皮的基膜,并可见大量浆细胞或浆细胞前体细胞,内质网丰富,可见其扩张形成囊泡和Russell小体。结论 伤寒杆菌可诱导小鼠回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且黏膜固有层为黏膜免疫应答的效应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探究具有免疫抑制和抗肿瘤作用的甲氨蝶呤(MTX)对干扰素(IFN)的影响,以及IFN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5、20、100 μg/mL浓度梯度的MTX作用于Huh7.5.1细胞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检测MTX干预后Huh7.5.1细胞内IFN-α、IFN-β、IFN-γ、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抗黏病毒蛋白(MxA)的mRNA表达量.结果 Huh7.5.1细胞在MTX(5、20 μg/mL)干预下内源性IFN-α、IFN-β的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MTX干预浓度的上升而上升;MTX浓度为100μg/mL时,与对照组相比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FN-γ的mRNA表达量仅在MTX浓度为20μg/mL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100μg/mL时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TX干预后,MxA和ISG15的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结论 小剂量MTX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与IFN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感染旋毛虫后IgG的动态变化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间接ELISA法,每隔1周检测大鼠感染旋毛虫后1~9周血清中总IgG和特异性lgG.以PEG沉淀法检测大鼠血清CIC.[结果]大鼠感染旋毛虫后2周总IgG逐步增加,5周达高峰,7周后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值;特异性IgG的阳性率在感染后5周高达100.0%.旋毛虫感染的大鼠CIC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鼠感染旋毛虫后,总IgG与特异性IgG同步增长,CIC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用蒙古长爪沙鼠建立旋毛虫动物模型及最佳感染幼虫数。方法 取含旋毛虫幼虫的沙鼠肌肉压片计数,按50、80、100、150、200、300条幼虫/只喂饲长爪沙鼠,观察其发病及死亡情况,并以同样数量喂饲小白鼠作对照组。结果 ①用长爪沙鼠建立动物模型感染所需的最适旋毛虫幼虫数为80条/只。②沙鼠感染超过150条/只,则在感染后45d内全部死亡,而小白鼠喂饲300条/只旋毛虫幼虫几乎无任何症状。结论 长爪沙鼠不仅可以作为旋毛虫病的动物模型,且症状典型,故用长爪沙鼠建立旋毛虫的动物模型进行教学及科研较为合适,小白鼠则更适合保种。 相似文献
12.
13.
旋毛虫感染小白鼠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白鼠的旋毛虫病模型,观察研究小白鼠经口感染旋毛虫的合适感染量。方法:将小白鼠分成7组,每只分别感染100,150,200,250,300,350,400个旋毛虫囊包,饲养8周,剖杀,取膈肌特定部位的肌肉,用电子天平称重,然后显微镜下记录囊包数。结果:感染100-400个旋毛虫囊包各组检出旋毛虫囊包数(个/克)依次为:6582±4010,9258±4038,9760±3123,9095±5050,13038±9946,9185±3983,8246±3796,其中,感染300,350,400三组各死亡小鼠一只。结论:小鼠经口感染旋毛虫的合适的感染量为每只小鼠感染150-250个囊包,感染量更高易引起小鼠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大鼠IgE水平的动态变化 ,探讨IgE在大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免疫机理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 ,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 7、 14、 2 1、 2 8、 35、 6 0d大鼠外周血中总IgE水平 ,同时用间接ELISA法测定特异性IgE ,并做了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总IgE水平增高 ,在 14、 2 1d达到高峰 (P <0 0 5 ) ,第 3w后呈逐渐下降 ;特异性IgE在 14和 2 1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阳性率达 88 9%。实验组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阳性率达 6 6 7%。【结论】血清中IgE抗体参与了旋毛虫急性期的免疫 ,主要作用为快速排出肠道内的旋毛虫脱囊幼虫 ,并可致敏肥大细胞 ,使其在旋毛虫幼虫抗原的作用下发生脱颗粒 ,故说明IgE是大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重要的抗体。 相似文献
15.
霍乱毒素B亚单位和旋毛虫幼虫抗原诱导黏膜免疫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黏膜佐剂霍乱毒素B 亚单位(CT-B )在激发旋毛虫感染的黏膜免疫中的作用。方法24
只NI H 小鼠随机分为4 组,每组6 只。CT-B 免疫组:每只小鼠于0 、7 、14 d 用含幼虫抗原100 μg 、C T-B 10 μg 的免疫原200 μl 经口灌服;正常对照组;免疫后感染组:免疫方法同CT-B 免疫组,末次免疫后第7 天,每只小鼠用200 条旋
毛虫进行感染;单纯感染组:不免疫,与免疫后感染组同时进行感染。CT 蛳B 免疫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免疫后第7 天、免
疫后感染组与单纯感染组在感染后第7 天分别取血检测Ig A 、Ig G 1 、Ig G 2 b ,刮取肠黏液检测sIgA ,检测肠道成虫数,并
收集每鼠雌虫,在体外检查其生殖力。结果与单纯感染组相比,CT-B 免疫后感染组肠道成虫数明显减少,雌虫生
殖力明显降低,成虫与新生幼虫减虫率分别为88.2%和72.4%。CT-B 免疫组小鼠肠黏液sIg A 、血清Ig A 较对照组小
鼠明显提高(0 .2 9 ±0 .04 vs 0.09 ±0.02,0.21 ±0.06 vs 0.08 ±0.01,P <0.001);而两组Ig G 1 和Ig G 2 b 水平无显著性差
异(P>0.05)。CT-B 免疫后感染组小鼠肠黏液sIg A 、血清Ig A 较单纯感染组小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0 .5 5 ±0 .28 vs
0.08 ±0.15,0.33 ±0.06 vs 0.10 ±0.10,P <0.001),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旋毛虫新生幼虫抗原诱导小鼠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旋毛虫新生幼虫抗原免疫后7、14、28、42d小鼠外周血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并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外周血PBMC培养上清中IL-4和IFN-γ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旋毛虫新生幼虫抗原免疫组小鼠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均增高,IL-4和IFN-γ水平亦升高,直至免疫后42d;而CD4^+/CD8^+ T细胞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旋毛虫新生幼虫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希望成为预防旋毛虫病有前途的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17.
旋毛虫Ts43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编码旋毛虫相对分子质量43000蛋白基因(Ts43)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河南省南阳猪源旋毛虫获得旋毛虫基因Ts43,克隆人pGEMEX-1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GEMEX—Ts43,进行测序、同源性比较及抗原性预测分析。结果:所获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所登录的旋毛虫Ts43蛋白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抗原性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南阳猪源旋毛虫相对分子质量43000的蛋白分子上存在有4个明显抗原活性的结构域,分别位于距翻译起点第26~28、101~105、185~193、275~295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上。结论:成功构建了旋毛虫相对分子质量43000蛋白抗原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通过研究旋毛虫感染小鼠在过敏性哮喘发病时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总IgE水平变化,探讨旋毛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的影响。【方法】取雌性、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单纯过敏性哮喘组,C组为感染旋毛虫后哮喘组。C组经灌胃感染旋毛虫囊包幼虫200~300条;4周后,以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分别对B组和C组小鼠进行致敏激发,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8周后,取小鼠血清、肺泡灌洗液,检测总IgE水平。【结果】ELISA法检测血清中A、B、C组小鼠总IgE水平分别为(61.79±25.79)、(437.08±75.68)、(251.64±107.27)ng/ml。与B组相比较,C组小鼠总IgE水平降低(P〈0.05);肺泡灌洗液中A、B、C三组小鼠总IgE水平分别为(43.70±29.49)、(387.49±148.32)、(102.50±49.55)ng/ml。与B组相比较,C组小鼠总IgE水平降低(P〈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具有降低过敏性哮喘小鼠总IgE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