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洪灾区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的带菌情况及人群的免疫水平. 方法:应用柯素夫培养法作牛尿和鼠肾钩体培养.显微凝集试验(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MAT)作钩体及人群钩体感染的血清学分群(型).结果:灾区、临灾区及新建移民点的鼠密度分别为6.95%,6.28%及8.67%;鼠肾钩体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63%,1.35%和3.13%;牛尿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88%,5.98%和1.75%;分离的菌株主要为黄疸出血型及犬型;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5.91%,62.30%和58.67%,明显高于全省及全国的平均感染率;其主要血清学分型依次为黄疸出血、秋季热、犬型、泼摩那型、巴达维亚型;人群抗体阳性率无年龄差异.结论:3个不同区域的宿主动物鼠和牛中均有钩体带菌,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水平较高,宿主动物和人群感染的主要血清群相吻合,主要为黄疸出血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贵州省鼠类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带菌情况、菌型分布,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对贵州省黔东南州钩体疫源地采用夜夹捕鼠法进行鼠间动物监测捕获鼠类,分离钩体后用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2010-2014年鼠间动物监测有效布夹数6750夹次,共捕鼠646只(鼠密度9.57%),以黑线姬鼠最多240只,占总数的37.15%。共分离钩体菌株56株(带菌率8.67%)经PCR检测为黄疸出血群。结论:黑线姬鼠为贵州省钩体病常见的带菌鼠种;黄疸出血群钩体是贵州省鼠间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病人血、动物脏器分离培养病原体。用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和鼠血清抗体。结果:从病人血和动物脏器中分离鉴定了16株钩端螺旋体,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犬热群、秋季热群、赛罗群和爪哇群。健康人血清和疑似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9.22%和3.81%,菌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鼠血清阳性率为29.71%,菌群以爪哇群为主,板齿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的带菌率在26%~50%之间。结论:我市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和鼠带菌率均较高,从人群中分离到的赛罗群钩端螺旋体在我省尚属首次。继续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清远市2004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2004年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人群及宿主动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疑似病人血、鼠类、水禽类和蛙类动物肾组织分离培养病原体,用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鼠类和水禽类动物血清抗体.结果 报告发生钩体病10例,发病率0.25/10万,死亡1例,病死率10.00%.从鼠肾组织中分离鉴定了5株钩体菌,分离阳性率为5.00%,均为爪哇群.流行前、后期健康人血清和流行期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27%、4.00%和15.79%,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其次为拜伦群和爪哇群.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2.00%,黄毛鼠、板齿鼠、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8.57%~50.00%之间,菌群以秋季热群为主,其次为犬热群.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00%,菌群为拜伦群和致热群.结论 我市人群钩体隐性感染水平和鼠带菌率均较高,开始出现钩体病发病年龄组后移及钩体带菌优势鼠种由野栖鼠种向家栖鼠种交叉转移的动向,从水禽类动物(鸭)血清中检测出钩体带菌抗体在我市尚属首次.继续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了解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监测工作.方法 选择湖南5个县(市)进行传染源带菌情况、自然人群与疑似病人血清学研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传染源钩体分离及菌型分布情况对鼠及蛙类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分离出15株钩体.其中鼠肾分离培养出阳性标本14株,阳性率3.59%.血清学:检测11份疑似病人血清抗体,确诊5例,确诊率45.45%;525份自然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有12群之多,黄疸出血群里,湘潭县自然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62.75%),沅江市自然人群血清抗体GMT最高(37.64).结论 从鼠、蛙钩体分离培养中可看出,塞罗群萨克斯可宾型和沅江型是湖南省洞庭湖区主要菌型;黄疸出血群仍是湖南省自然人群主要流行菌型,其次秋季群、澳洲群、波摩那群和流感伤寒群也是湖南省流行菌型;地区重点菌群监测预防工作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宾阳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型)及其分布,为防控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在宾阳县选1个乡镇作为监测点,每年采集健康人群血清,采用显微凝集试验进行钩体病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9-2011年采集健康人血清302份,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159人(阳性率为52.65%),3年监测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00%(52/100)、65.00%(65/100)、41.18%(42/102)。抗体阳性率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年龄密切相关,健康人群含钩体病13个血清群抗体,以黄疸出血群为主。结论宾阳县健康人群中钩体病易感人群有一定积累,且菌种、菌型复杂,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阳性率为30.46%,其次为波摩那群、巴达维亚群、犬等,应加强钩体病的抗体监测、疫情预警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竹县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暴发流行特征和病原学、血清学情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钩体病个案调查,采集病人血液;夹夜法测鼠密度,无菌解剖取双肾;无菌采集猪肾、蛙肾、牛中段尿;将采集的标本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分离培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钩体病发病8 356例,发病率为878.71/10万;2 459份病人血液和宿主动物标本中分离培养出钩体菌91株,阳性率为3.70%;病人血液钩体菌检出率明显高于鼠肾、鼠肾高于蛙肾(χ~2=427.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菌群菌型鉴定为5群8型。七日热群占59.46%,主要从病人血液和蛙肾中分离获得;黄疸出血群为25.68%,主要从鼠肾中分离获得。结论钩体病发病数多,流行强度大,其暴发流行的主要宿主是蛙类和鼠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等情况,为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2007年<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6个常规监测点和环洞庭湖区5个应急监测点系统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外捕获鼠类,采用无菌操作采集鼠肾,Korthof方法 进行培养;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作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应用交叉凝集素吸收试验或分型因子血来确定菌型.结果 常规监测点有效培养459份,感染率为10.24%.湘潭县、沅江市、双蜂县的感染率分别为3.81%、6.67%、44.19%(p<0.01).黑线姬鼠、东方田鼠、小家鼠、褐家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3.96%、12.50%、5.19%、4.55(p<0.05).浏阳市的蛙肾中培养出1株秋季型、3株澳洲型钩体.应急监测点有效培养296份,感染率为16.89%,其中沅江市、大通湖区、君山区、岳阳县、汉寿县的感染率分别是10.84%、24.39%、27.27%、41.46%、2.30%(p<0.01).东方田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的感染率分别为28.36%、10.17%、9.26%.5.03%(p<0.01).菌型主要是黄疸出血群赖型、赛罗群乌尔夫型.结论 湖南省宿主动物密度和带菌事差异较大,以黄疸出血群和赛罗群为主,感染率较往年升高,必须加强综合防制措施,预防爆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等情况,为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2007年<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6个常规监测点和环洞庭湖区5个应急监测点系统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外捕获鼠类,采用无菌操作采集鼠肾,Korthof方法 进行培养;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作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应用交叉凝集素吸收试验或分型因子血来确定菌型.结果 常规监测点有效培养459份,感染率为10.24%.湘潭县、沅江市、双蜂县的感染率分别为3.81%、6.67%、44.19%(p<0.01).黑线姬鼠、东方田鼠、小家鼠、褐家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3.96%、12.50%、5.19%、4.55(p<0.05).浏阳市的蛙肾中培养出1株秋季型、3株澳洲型钩体.应急监测点有效培养296份,感染率为16.89%,其中沅江市、大通湖区、君山区、岳阳县、汉寿县的感染率分别是10.84%、24.39%、27.27%、41.46%、2.30%(p<0.01).东方田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的感染率分别为28.36%、10.17%、9.26%.5.03%(p<0.01).菌型主要是黄疸出血群赖型、赛罗群乌尔夫型.结论 湖南省宿主动物密度和带菌事差异较大,以黄疸出血群和赛罗群为主,感染率较往年升高,必须加强综合防制措施,预防爆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南平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状况、疫源地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临床表现、疫苗接种情况等调查,基本掌握我市钩体病流行规律,为当今农业生产结构下提出针对防治对策。方法:收集并分析南平市钩体历年疫情、临床资料,开展疫区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等调查。结果:南平市地理环境、气侯、植被等适宜钩端螺旋体菌生长。44年来流行曲线呈波浪型,5-11月为流行期,九十年代后以浦城县流行为主,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疫源地有三种生境类型。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农村男性青壮年受感染发病最多。宿主动物以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分离出14群钩体菌株,而且带菌率高。近年猪宿主作用下降。病人血清检出13群钩体感染,健康人群检出14群钩体抗体,隐性感染率15.15%。“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完全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结论:南平市存在钩体自然疫源地.是福建省较严重的钩体流行疫区,有明显季节高峰,宿主动物种类多,流行菌群有14群,稻田型流行为主,病例临床表现复杂,疫情虽然呈下降趋势,凶险型病例增多,“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但是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洪涝灾害高发地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湖南省洪涝灾害高发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因素。方法选择洞庭湖区6个县研究传染源密度、带茵情况和自然人群、病人与动物抗体水平,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实验室和现场工作。结果(1)传染源:灭鼠前、后和钩体病流行后期鼠密度分别为7.02%、2.31%和4.64%,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灭鼠后鼠密度下降了67.09%:村民家庭家畜饲养以圈养形式占99.15%,喂商品混合饲料的占72.33%。(2)病原学:对鼠、猪、犬和病人的标本进行钩体培养,分离出82株钩体,黄疸出血群占70.73%,1株国内新型茵,黑线姬鼠分离率高达11.03%。(3)血清学:检测1263名自然人15个群钩体抗体,一群以上抗体阳性率未接种钩体苗为50.88%,接种一针四价钩体为72.55%,人群抗体有14群之多;检测85例病人双份血清抗体,确诊63例,符合率74.11%,黄疸出血群感染比例最高;流行季节牛、犬和出栏猪抗体分别有14、8和7个群,牛阳性率最高。结论流行前灭鼠效果好,不仅降低了鼠密度,还降低了带茵率;主要传染源是鼠和牛,牛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于猪和犬;人群接种一针四价钩体菌苗亦有效;病人感染黄疸出血、澳洲和秋季群为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清远市人群和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钩体)菌群分布和变迁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为监测点,开展宿主动物密度、带菌以及健康人群血清抗体监测,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2017年,清远市分别报告钩体病例0例、3例和1例;鼠密度分别为11.03%、3.73%和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集鼠肾标本450份、猪肾标本154份、蛙肾标本156份,均未培养分离出钩体;分别采集鼠血清150份、199份和101份,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0%、43.72%和5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015年以七日热群为主,占53.85%,2016年以秋季热群为主,占25.96%,2017年以波摩那群为主,占41.38%;分别采集220份、210份和214份健康人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45%、23.33%和1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其中2015年以秋季热群为主,占25.96%,2016年以七日热群为主,占27.36%,2017年以波摩那群为主,占27.27%。结论 清远市近年来钩体病发病水平低,宿主动物和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水平高,宿主动物与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的主要菌型不尽相同,应警惕由于菌型的更迭引起钩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是引起人畜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病,也即由鼠、猪、犬等动物及患者的尿液污染周环境或疫水而传播的接触性传染病。由于本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因此而误诊或观察不及时而延误抢救导致患者死亡,故钩端螺旋体病在临床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2008年5月~2008年8月,我科收治了2例钩体病患者,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91年汝南县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汝南县发生不明发热病例达数百人。经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流行属雨水型;以黄疸群赖型为主;临床以流感伤寒型和肺出血型为主。其中肺出血型占有如此高的比率,在我省历史上尚属首次;病死率很高;猪和家鼠为本次流行的传染源或宿主;人群主要通过与疫水接触而感染;发病呈灶状分布,与带菌动物的数量、环境污染程度、个人生活习惯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竹县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两个集中暴发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疫情报告,选取钩体病两个集中暴发点进行调查,用MAT法检测病人和蛙血清抗体;并分离培养钩体病原体。用夹夜法捕鼠,无菌采集鼠肾、猪肾、牛中段尿和蛙肾分离培养钩体病原体,分析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菌群情况。结果发病户数占总户数的68.13%;发病例数占总人数的28.41%;病人和宿主动物标本中检出阳性菌株51份,经鉴定以七日热群为主,占60.78%,其次分别为黄疸出血群、澳洲群、波摩那群、犬群,分别占29.41%、3.92%、3.92%、1.96%。结论病人和宿主动物感染钩体菌群复杂,应切实加强钩体病的监测,为制定钩体病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动物源性疾病,而鼠类是钩体病的主要带菌动物。我站根据《卫生部三峡库区疾病监测方案》的计划布署。于1997年开始每年进行两次监测,在 1997年 10月这次监测中分离出一株巴达维亚群钩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在渝北区硌碛镇长江边稻田及野外菜地布鼠夹100个,捕鼠7只,其中黑线姬鼠5只,褐家鼠2只。1.2 培养基 柯大氏(Kouthof)培养基:重庆市卫生防疫站细菌科提供。1.3 实验方法 按《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类钩端螺旋体病原的检…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在我区农村常见,因为在夏收夏种季节发病最多,所以又叫“打谷黄”或“稻热病”。钩体病是怎样传染的? 钩体病的传染源很多,其中以鼠类和猪、狗为主。钩端螺旋体随病畜或鼠的尿排出而污染稻田、池塘和河沟。人们接触这些被污染的水(疫水)时,钩端螺旋体就从皮肤进入人体内(附图),使人感染发病。本病常在收割稻谷季节、开发湖沼地时或大雨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的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的分布情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方法参照国标WS290-2008《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和广东卫生防疫90年增刊《病原微生物诊断标准》,采集动物脏器和血清进行病原学分离培养和抗体检测。结果从深圳市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4个区捕获的448只鼠肾中分离出一株钩端螺旋体,鉴定为爪哇群。4区的鼠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依次为24%、62.5%、15%、20.81%,分属10个群,其中以波摩那群最高,占44.06%、爪哇群次之。结论深圳市鼠类动物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较高,需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龙岩市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龙岩市钩体病疫情资料、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008-2012年龙岩市共报告钩体病病例74例,年均发病率为0.55/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武平县;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7~9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农民占77.03%。监测点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98%,感染菌群以秋季群为主;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1.75%,主要菌群为秋季群、黄疸出血群。结论龙岩市钩体病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夏秋季高发,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的流行特点没有改变。采取加强健康教育、做好疫情监测、掌握菌群变迁、合理接种疫苗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今后龙岩市控制钩体病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庆市钩体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选择1个钩体疫区县和2个三峡库区县作为监测点,用显微镜凝集试验(AMT)检测病人、健康人群及耕牛血清抗体。用夹夜法捕鼠,鉴定鼠种,计算鼠密度,分离培养病原体,同时用PCR法进行比较。结果1961~2004年重庆市钩体发病率在0.09/10万~12.16/10万之间,死亡率在0~0.44/10万之间,病死率在0%~10.34%之间波动。彭水县1998年和2000年的洪灾年出现2次局部爆发。监测点鼠密度在1.6%~4.4%之间波动,食虫目小兽(51%)、褐家鼠(25%)和黑线姬鼠(12%)为优势鼠种。鼠带菌率为1.7%(10/583),褐家鼠和食虫目小兽中分离出钩体病原,均为澳洲群澳洲型。病人血清检测阳性率为73.33%(33/45),血清群以澳洲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感染率为45%(598/1330),疫区点血清抗体阳性率(74.7%)显著高于库区点(28.0%)。牛血清检测优势菌群为澳洲群。结论鼠类是重庆市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因素为稻田作业,主要流行菌群为澳洲群,库区人群免疫水平较低。三峡库区蓄水后水流变缓,接触疫水的频率增加,可能引起钩体疫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