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湖南省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为降低病人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1 346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例信息均来自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病例进行生存分析,计算病死率[/(100人.年)],分析可能影响病人死亡率的临床和基线CD4计数等因素。结果从2003年到2008年,共有1 346名艾滋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其中死亡221例,死亡病例中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198例,其他原因死亡23例;总病死率为13.6/[(100人.年)],12个月生存率为14.0%,按病死率[/(100人.年)]计算为19.8;接受治疗前94.9%(188/198)的患者出现过1种临床症状,77.3%(153/198)的病例同时具有2种或2种以上临床症状;基线CD4计数(个/mm3)在〈50,50~200,〉200各组间病死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以内病死的与生存1年以上的病例基线CD4计数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1年以内的生存率变化最大,病死率与开始治疗时的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及病人的一般情况密切相关,加强病人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构建社会综合支持网络,才能有效地降低病人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陈懿  钟坚  谭琳琳 《中国热带医学》2016,(11):1103-1105
目的 分析梧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死亡情况.方法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2月31日前现住址为梧州市的HIV/AIDS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梧州市累计报告1 132例HIV/AIDS死亡病例,累计病死率为29.83%(1 132/3 795);其中已参加抗病毒治疗187例(16.52%),未参加过治疗945例(83.48%);死亡病例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占47.00%(532/1 132);历年死亡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检测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死亡前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占69.14%(392/567).结论 晚发现现象严重是导致HIV/AIDS病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才能有效降低本市的HIV/AIDS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江苏省2005~2008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到2011年底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5~2008年首次进入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数据资料,采用Kaplan-Meier绘制研究对象的生存曲线,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江苏省艾滋病患者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1例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1.75∶1,以已婚或同居为主,年龄多数在20~50岁之间,感染途径主要是异性性传播,患者以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为主;治疗前基线CD4+T细胞计数平均为107个/mm3,抗病毒治疗后第12?24?36?48?60个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88?0.85?0.84?0.78和0.78,84例死亡病例中53.6%死于首次治疗后6个月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D4+T细胞计数?首次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否改变与其生存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早期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周超  陈宗良  周全华  吴国辉  周颖 《重庆医学》2015,(16):2205-2207
目的:了解重庆市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基本情况,评估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水平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收集资料,以患者开始治疗时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水平分类,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观察和评估治疗效果,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58例治疗患者平均年龄(33.5±11.1)岁,CD4+T<50个/μL、50~199个/μL、200~350个/μL、>350个/μL者分别占7.7%、27.6%、54.9%、9.7%,治疗12个月后CD4+T值分别维持在150~250个/μL、250~350个/μL、350~450个/μL、450~550个/μL,治疗6个月后病毒载量抑制比例分别为70.2%、81.7%、84.2%、83.3%,治疗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0.81、0.93、0.98、1.00。结论MSM人群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取得显著效果,早期治疗更有利于该人群免疫功能恢复,降低艾滋病病死率,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贵港市覃塘区经过2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大筛查后2年内阳转的艾滋病新发感染病例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贵港市覃塘区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新报告的且最近2年内有过阴性检测记录的艾滋病新发感染病例的死亡概率和生存率,分别计算治疗者和未治疗者的病死率。利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者的病死率为1.8/100人年,未治疗者的病死率为39.6/100人年。总体患者在随访后的第1、第3、第5年的死亡概率和生存率分别为11.98%、6.54%、9.92%和88.02%、74.48%、63.3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是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贵港市覃塘区2年内阳转的艾滋病新发感染病例生存率较低,有必要在人群中加强宣传、扩大检测范围;早发现、早诊断、早接受抗病毒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寿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黄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提取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黄石市2003—2018年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信息,通过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的累积生存率; 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时间影响的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时间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存活1 159例,平均生存时间为142.50个月,95%CI (139.09~147.94个月)。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54%、85.76%、82.82%、80.50%、78.87%。全死因死亡253人,平均死亡年龄(62.77±11.46)岁,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患者157人,治疗后1年之内死亡162人,全死因患者中位数生存时间为10.00个月(P 25~P 75为3~24个月)。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51~500个/μL,治疗效果较好(HR =0.20,95%CI 0.09~0.47);年龄越大,生存率越低(HR = 22.57,95%CI 5.89~86.49)。结论 黄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累积生存率较高,开始治疗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等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江苏省丹阳市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中江苏省丹阳市2005—2020年首次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413例HIV感染者进行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死亡和脱失情况,探索影响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病死率和脱失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结局为正在治疗314例,转出28例,死亡58例,失访1例和停药12例。413例HIV感染者,平均年龄为45岁(18~84岁),男女比例为3.8∶1,共随访1 516.75人年,总体病死率为3.82/100人年,总体脱失率为0.86/100人年。主要流行病学特征为已婚或同居占64.6%,异性性传播占63.0%,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占52.3%,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为EFV+3TC+TDF占50.9%。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使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因素有:年龄≥40岁(AHR=4.21,95%CI:1.58~11.17)、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AHR=2.63,95%CI:1.37~5.08)和未检测CD4~+T淋巴细胞(AHR=3.66,95%CI:1.13~11.84);而女性的风险降低(AHR=0.37,95%CI:0.15~0.92)。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AHR=0.21,95%CI:0.04~0.99)和已婚或同居(AHR=0.20,95%CI:0.04~0.93)脱失率风险较低。结论江苏省丹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死亡率较高和脱失率较低,仍需提高治疗前CD4~+淋巴细胞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及时性以及治疗管理服务质量来进一步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黄石市2000—2019年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HIV/AIDS)病人死亡情况及死亡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减少死亡的方法。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相关卡片,运用Excel 2007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 361例HIV/AIDS患者累计死亡760例,累计病死率32.19%。死亡时50岁以上患者600例(占78.95%),73.15%(556/760)的患者接受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其中65.11%(362/556)的患者检测值200个/μL;50.79%(386/760)的死亡病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54.61%(415/760)的死亡病例确诊后1年内死亡,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他就诊者(OR=5.081,95%CI=2.776~9.30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OR=4.716,95%CI=3.002~7.407)、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值200个/μL(OR=8.550,95%CI=4.289~17.046)和未检测的患者(OR=29.392,95%CI=13.466~64.155)更容易在1年内死亡。艾滋病相关死因占比逐年下降,至2017年为39.13%。死亡时患者平均年龄从2001年的37.39岁增长到2019年的66.86岁。结论黄石市HIV/AIDS累计病死率较高,死亡时平均年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升高趋势,晚发病例更容易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不断提高,艾滋病无关死亡占比和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增长。应继续开展早发现、早治疗工作,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周迪  马永娟  王彬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5):131-134
目的探讨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4月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的15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给予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HAART)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HAART治疗后,150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存在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呈现增长的趋势,且治疗3、6、9及12个月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以及治疗方案对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BMI≥23 kg/m~2及无药物漏服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均明显高于年龄≥40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BMI23 kg/m~2及有药物漏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提高艾滋病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且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BMI、治疗时机及服药依从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IV/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病死率的影响及影响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接受免费HAART的1309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寿命表法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病死率及其变化趋势;运用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期、确诊后至开始抗病毒时间(月)、治疗前机会性感染种数(除外肺结核)、治疗前1年内是否患肺结核、治疗前是否患乙/丙肝、基线HAART方案、CD4T淋巴细胞计数、ALT、血肌酐、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等.结果 1 309例患者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35.53个月,5年、9年生存率均为95.81%;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40例,平均病死率0.52/100人年.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感染途径、WHO分期、CD4计数、血肌酐、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计数、血红蛋白、感染途径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D4计数、血红蛋白升高死亡风险降低,静脉吸毒死亡风险增加.结论 HAART治疗可明显改善HIV/AIDS患者预后;及早抗病毒、改善贫血状态和加强吸毒患者抗病毒随访可能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湖北省2008—2018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湖北省2008—2018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生存及死亡信息,利用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7 322例研究对象,观察期内在治的有83.70%,死亡9.96%,停药3.67%。死亡病例中,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的占47.65%;所有艾滋病患者第1、2、3、4、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77%、95.51%、94.73%、94.24%、93.83%。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水平的患者死亡风险分别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患者的3.644倍(95%CI:2.376~5.587)、2.58倍(95%CI:1.641~4.064);职业是家政及服务业的艾滋病患者死亡风险是农民患者的1.414倍(95%CI:1.184~1.690);机会性感染数量1~2种、3种及以上的患者,死亡风险是未患机会性感染患者的0.392倍(95%CI:0.303~0.507)、0.794倍(95%CI:0.620~1.017);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艾滋病患者,死亡风险是Ⅰ~Ⅱ期的0.520倍(95%CI:0.443~0.611);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351~500个/μL、 201~350个/μL、≤200个/μL的患者死亡风险是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的1.356倍(95%CI:0.493~3.733)、3.419倍(95%CI:1.392~8.396)、11.936倍(95%CI:4.922~28.945);确证—开始治疗时间越长,死亡风险越高;开始治疗时年龄越低,死亡风险越高,初始治疗方案含替诺福韦的比不含的死亡风险低。结论 湖北省2008—2018年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生存状况较其他省好;文化程度越高、WHO临床分期越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开始治疗时年龄越低、初始治疗方案不含替诺福韦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视网膜炎发生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后反应.方法 收集2015-2017年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住院的193例HIV/AIDS合并视网膜炎的患者,男性156例,女性37例,年龄(43.9±11.9)岁;分为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 R)组和HIV微血管病(HIV microangiopathy,HIV M)组,对其临床资料、检测指标、眼科检查结果及抗病毒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IV/AIDS合并有视网膜炎的患者,CD4+T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非视网膜患者,而HIV RNA显著高于非视网膜患者(t=5.6、-2.3,P<0.05).HIV M和CMV R无眼科症状的患者分别占44.4%、41.7%;CMV R以双眼病变为主,占77.4%;视网膜炎的总发生率为45.7%,并随着CD4+T细胞的降低逐渐增高,CD4+T细胞<200个/μL时视网膜炎的发生率为30%,CD4+T细胞< 50个/μL时视网膜炎发生率最高,达58.6%.人巨细胞病毒DNA(human cytomegalovirus DNA,HCMV DNA)阳性的视网膜炎患者给予抗巨细胞病毒治疗后HCMV DNA转阴率在70%以上;CMV R视力恢复及病灶吸收率明显高于HIV M患者(x2=9.526、24.206,P<0.05).结论 HIV/AIDS患者发生视网膜炎的风险与CD4+T细胞水平密切相关,呈负相关性;对于CD4+T细胞<200个/μL的患者推荐行眼科相关检查,对于CD4+T细胞<50个/μL的患者建议常规开展眼科相关检查;全身抗巨细胞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毒,改善眼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老年艾滋病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052013年百色市460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251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Kaplan-Meier进行生存比较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影响分析。结果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5.34/100人年和19.2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对60岁2013年百色市460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251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Kaplan-Meier进行生存比较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影响分析。结果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5.34/100人年和19.2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对60岁65岁、65岁70岁、70岁龄组的生存影响高于未治疗组,其死亡风险比分别为0.255、0.445和0.309,但对7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生存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引入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时,年龄在65岁及以上且CD4+≤100个/mm3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对其生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对老年艾滋病患者的生存影响是显著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对于高年龄低CD4+计数水平的患者生存影响作用并不显著,从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经济负担,减轻患者服药、就诊等医疗负担,节约医疗卫生资源的角度考虑,对年龄在65岁及以上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mm3患者和75岁及以上的老年艾滋病患者,可考虑放弃接受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而重点做好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及临终关怀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山西省 2011—2019年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生存状况,为进一步完善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山西省2011—2019年所有首次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50 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入组基本信息和治疗后的随访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2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183例,死亡172例,其中因其他原因死亡84例(48.84%),艾滋病相关死亡74例(43.02%),因意外、自杀及不确定死亡共14例(8.14%)。将艾滋病相关死亡设为结局事件,寿命表分析显示研究对象在接受ART 后第1、3、5、7、9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 96.61%、93.59%、90.35%、87.57%、83.4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60~<70岁年龄组及70岁以上年龄组患者的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分别是50~<60岁年龄组患者的2.53倍(95%CI:1.51~4.23)和3.59倍(95%CI:1.74~7.40)、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200个/mm3组和50~<200个/mm3组患者的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分别是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mm3组患者的0.22倍(95%CI:0.12~0.41)和0.37倍(95%CI:0.21~0.67),基线有机会性感染疾病组患者的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是无机会性感染疾病组患者的1.99倍(95%CI:1.16~3.39)。结论 山西省2011—2019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生存率较高,今后应继续坚持并完善针对该人群的“早发现、早治疗”相关措施,注重加强对该人群因非艾滋相关疾病死亡的具体死因信息收集工作,进一步提高我省抗病毒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 (s) ides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研究所住院的早期HBV-ACLF患者618例,其中男性568例,女性50例,年龄12~77(41.29±11.38)岁.根据有无联合NAs抗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抗病毒组(546例)和对照组(72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As抗病毒治疗对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比较基线特征和治疗6个月后的自然生存率.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是否抗病毒治疗、性别、年龄、血浆Na+浓度、血清总胆红素和白细胞是影响早期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抗病毒组的自然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0% vs36.1%,P<0.05).不同抗病毒方案的自然生存率依次为:恩替卡韦(56.4%)>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55.2%)>拉米夫定(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HBV-ACLF患者使用NAs抗病毒治疗可提高自然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住院艾滋病(AIDS)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延长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策略。方法对2010-01-2012-12住院的305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果截止研究终点,305例患者中,死亡204例(66.9%),存活101例(33.1%)。第1-3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5%、25%、11%,中位生存时间为27.4 d。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途径为性传播和其他途径的死亡风险比静脉吸毒低(HR=0.878,HR=0.373),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者的死亡风险比较低者低(HR=0.157,HR=0.423),入院时抗病毒治疗者死亡风险较低(HR=0.378);入院时合并发热者(HR=3.033)、合并AIDS相关性脑病者(HR=1.678)死亡风险较高。结论 AIDS住院患者的住院生存时间相对较短,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入院时是否合并发热、是否合并AIDS相关性脑病,以及是否抗病毒治疗是影响住院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情况,为全省的抗病毒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青海省2013—2015年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27名HIV/AIDS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CD4~+T淋巴细胞数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7例HIV/AIDS患者的平均开始治疗年龄为(37.6±10.8)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数平均水平为(321.2±108.4)个/μL;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时与进入治疗时点相比,其CD4~+T淋巴细胞数平均增加了52.2个/μL、75.8个/μL、75.3个/μL和76.5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抗病毒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数500个/μL的患者从0例增至37例,占患者总数的29.1%;CD4~+T淋巴细胞数分为≤200个/μL、201~350个/μL和350个/μL三组患者,经抗病毒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数平均分别增加了80.7个/μL、84.7个/μL和65.8个/μL,不同组患者HAART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数均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青海省目前的HAART治疗效果明显,同时提高HIV/AIDS患者的依从性,并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延缓疾病进程,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台山市HIV/AIDS死亡个案资料,探索防治措施的科学性,降低艾滋病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台山市HIV/AIDS死亡个案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存活时间、抗病毒治疗情况、死亡原因等。结果 2007-2012年累计HIV/AIDS死亡个案463例,其中男性占90.93%,年龄30~39岁所占比例最多(41.47%),注射吸毒途径感染占85.53%。性途径感染者确认后2年内死亡的比例为74.55%,高于注射吸毒途径感染者的3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P〈0.01)。死亡时为AIDS的占65.66%,当年报告为AIDS死亡的构成比例有降低的趋势。未进行CD4检测的个案占68.68%(318/463)。抗病毒治疗组病死率为10.98%,大大低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的7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2.42,P〈0.01)。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个案占32.40%。45.39%的艾滋病病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结论加强艾滋病哨点监测和个案的随访,做好早期诊断和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是提高HIV感染者/AIDS病人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黄石市2000—2019年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HIV /AIDS)病人死亡情况及死亡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减少死亡的方法。方法 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相关卡片,运用Excel 2007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 361例HIV /AIDS患者累计死亡760例,累计病死率32.19%。死亡时50岁以上患者600例(占78.95%),73.15%(556/760)的患者接受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其中65.11%(362/556)的患者检测值<200 个/μL;50.79%(386/760)的死亡病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54.61%(415/760)的死亡病例确诊后1年内死亡,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他就诊者(OR=5.081,95%CI=2.776~9.30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OR=4.716,95%CI=3.002~7.407)、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值<200个/μL(OR=8.550,95%CI=4.289~17.046)和未检测的患者(OR=29.392,95%CI=13.466~64.155)更容易在1年内死亡。艾滋病相关死因占比逐年下降,至2017年为39.13%。死亡时患者平均年龄从2001年的37.39岁增长到2019年的66.86岁。结论 黄石市HIV /AIDS累计病死率较高,死亡时平均年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升高趋势,晚发病例更容易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不断提高,艾滋病无关死亡占比和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增长。应继续开展早发现、早治疗工作,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并统计分析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为该地区该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和降低其死亡率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0年5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转归等情况,根据治疗结局将其分为好转组42例和死亡组9例,比较分析其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16—2020年温州地区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逐年增多;以青壮年为主(64.71%,33/51);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及淋巴结肿大;患者CD4+T淋巴细胞为9(5, 19)个/μL,其中<50个/μL的有47例,占92.16%;G试验和GM试验阳性率为分别为70.00%(28/40)和75.00%(30/40);50例患者胸部CT检查异常;病死率为17.65%(9/51);患者死亡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入院至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时间大于好转组,死亡组患者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比率明显低于好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温州地区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常 < 50个/μL,临床表现多样化,及时抗真菌治疗和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