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并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温病发展的认识,而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形式之一。究竟何谓“逆传心包”,众说不一。笔者通过对温病原著的学习,并参考诸家之说,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传变是指邪气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病邪的传变,必然反映在征候的变化上,故传变是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逆传是湿病过程中的传变形式之一,是指肺卫之邪不解,又出现神昏话语、舌春肢厥等温邪内陷心包的症状。由于病情急剧恶化,且有意识障碍(即神志的改变),病势重睑,故称为“逆传心包”。也就是叶无土所说的“温…  相似文献   

2.
"逆传心包"指温病中的危重证候,本文在结合后世医家认识基础上,分析了"逆传心包"的含义,探讨了引起"逆传心包"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认清其本意,对于提高其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肺”与“心”并居上焦,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一般不伤诸“心”,以心为君主,外护心包。然温病热邪严重,则不按次序传变,可由卫气(肺)突陷营分,直入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等险恶病症。临床治疗和预防都比较棘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温热论》开首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其中“逆传”多被认为是与温病另一种渐进发展的传变形式相对而言的。如《温病学》曰:“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前者是指病情之急剧变化,后者是指病情渐进发展”。杨达夫云:  相似文献   

5.
<正> 叶天土有关温病传变的论述,反映出了温病发展变化的动态规律,是温病学理论的主要成就之一。但是,由于在论述上言辞过简,语焉不详,后世医家又多按照各自的理解和体会进行不同的阐释,致使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至今未能一致。对于顺传:有以三焦依次传变为顺传的,有以卫气营血顺序传变为顺传的,也有以传阳明为顺传的;对于逆传心包:一说是肺卫内陷心包营分,一说是由卫分直接进入营分,也有说是肺传心包的。《温病学》教  相似文献   

6.
7.
一、逆传心包与逆传入营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所谓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或依次传入中焦、下焦者称谓顺传。代表病情的逐步深入和顺势发展。如果肺卫之邪不解,不经气分而直陷心营,病情急剧变化,病势凶险危重,称谓逆传。代表病情  相似文献   

8.
9.
编辑同志: 近来,看到有的中医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出现了对于规律概念的滥用现象,使笔者联想到一些中医教材在伤寒、温病传变规律的提法上也有类似情况。如有的中医教材认为:循经传、越经传、直中、阴病转阳都分别是伤寒传变的“一个规律”,这四者的总合又是伤寒“传变的一般规律”,有的则认为“伤寒六经传经的一般规律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顺次而传。”对于温病,不少教材则把病情按卫气营血的次序发展叫作传变的“通常规律”或“一般规律”,反之则视为“不按通常规律发展”或“传变规律不是固定不变的”等等。我以为,上述关于伤寒、温病传变规律的提法是  相似文献   

10.
<正>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其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被公为是温病证的总纲。对于这条总纲的诠释医学界无  相似文献   

11.
“逆传心包”是温病传变过程中病理及证候概念。临床以传变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重笃为特点。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某某,女,六十七岁,住福安城关镇冠杭街。初起恶风,继发寒热,寒轻热重;数日后,但热无寒,舌起芒刺,苔色转黑,神昏谵语,不省人事。症属少阴水源告竭,阳明燥热内炽,迫蒸肺胃,逆传心包。  相似文献   

13.
认为逆传心包是指邪入营血,非指窍闭神昏的证候而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对温病卫气营血顺次传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所谓逆传只是相对于伤寒足六经顺传而言,温病本身并无顺传、逆传之分。  相似文献   

14.
<正> 当前,对温病的传变规律认识不一,归纳起来,对温病传变规律中的顺传、逆传认识,不外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卫传气传营传血,上焦传中焦传下焦依次传变为顺传;肺传心包,肺卫不解传入营分为逆传。其二、认为:手太阴肺传入足阳明胃为顺传,卫传气传营传血,上焦传中焦传下焦依次传变为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不属顺传。手太阴肺传入手厥阴心包为逆传,卫传营不属逆传。就此,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开宗明义,阐释了温邪致病的一般规律及一般辨证方法:"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与伤寒大异也。"历代医家对"逆传心包"一句看法不一,而其中"逆"字承前启后,因此明确其内涵对探索温病发展规律,指导温病辨证具有重要意义。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逆"字进行解析,探讨其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6.
“逆传心包”这一病理概念首先由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后世医家又称谓“邪陷心包”或“热陷心包”等。在叶氏之前,古人对阳明热实而致的神昏、詀语或伴发斑论述较多且详,对“逆传心包”所引起的神  相似文献   

17.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究竟何谓逆传心包?常见于哪些温病之中,原文中均未详细论述,致使后世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对其原著的学习,参考诸家之说,试将温邪逆传心包的确切涵义及其常见的病种等问题阐述如下,以为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18.
略论温病的传变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的传变,有常有变,有顺有逆。就其常而言,一般是由卫及气,由气及营,由营及血;或由上焦及中焦,由中焦及下焦。此即叶天士“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以及吴鞠通“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之意。言其变者,有一开始即现气分证或血分证者,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迳入营血者,更有卫气同病,气营两燔者。影响病邪传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传变是指邪气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早在《内经·百病始生篇》就有:“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于经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俞……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的论述。本文拟对温病传变的规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实际病例探讨温病传变规律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海  龚婕宁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1626-1627
通过对1例不明病原体感染的发热患者疾病传变过程的分析,认为传统的卫气营血疾病传变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未能全面概括现代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全过程,对病变过程中的某些病症缺乏有效的指导,建议在传统卫气营血传变理论的基础上增加肾病期和脑病期,才更能够符合现代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实际演变规律,以使传统的卫气营血理论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临床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