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认为逆传心包是指邪入营血,非指窍闭神昏的证候而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对温病卫气营血顺次传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所谓逆传只是相对于伤寒足六经顺传而言,温病本身并无顺传、逆传之分。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开宗明义,阐释了温邪致病的一般规律及一般辨证方法:"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与伤寒大异也。"历代医家对"逆传心包"一句看法不一,而其中"逆"字承前启后,因此明确其内涵对探索温病发展规律,指导温病辨证具有重要意义。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逆"字进行解析,探讨其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3.
<正>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其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被公为是温病证的总纲。对于这条总纲的诠释医学界无  相似文献   

4.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究竟何谓逆传心包?常见于哪些温病之中,原文中均未详细论述,致使后世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对其原著的学习,参考诸家之说,试将温邪逆传心包的确切涵义及其常见的病种等问题阐述如下,以为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5.
<正>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寥寥12字,言简意赅,立论精辟,反映了温病的发病和传变规律,被后世誉为温病辨证的12字纲领,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1 理论探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即是说,温热之邪,由上窍口鼻而感受,首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温热论》开首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其中“逆传”多被认为是与温病另一种渐进发展的传变形式相对而言的。如《温病学》曰:“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前者是指病情之急剧变化,后者是指病情渐进发展”。杨达夫云:  相似文献   

7.
曾婧纯 《光明中医》2009,24(9):1665-1666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见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的开篇之语.寥寥12字,概述了温热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温病辨证的12字纲领.对于此总纲的理解,历代医家各有所见,至今仍没有定论.因此很有必要探析此纲领的深刻内涵,做出周全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正> 当前,对温病的传变规律认识不一,归纳起来,对温病传变规律中的顺传、逆传认识,不外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卫传气传营传血,上焦传中焦传下焦依次传变为顺传;肺传心包,肺卫不解传入营分为逆传。其二、认为:手太阴肺传入足阳明胃为顺传,卫传气传营传血,上焦传中焦传下焦依次传变为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不属顺传。手太阴肺传入手厥阴心包为逆传,卫传营不属逆传。就此,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病因是风、暑、寒等时邪挟毒伤正,或正气本虚复感邪毒,伤及心包、损伤心脏,或经卫气营血之传变逆传心包。病位在心,关键在心经气血阴阳变化。病毒性心肌炎多为病毒引起的心肌损伤所致心排血量降低发生的冠脉供血不足综合征。逆传心包主要表现为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0.
一则:逆传与陷入温病的传变有逆传和顺传。温邪入于肺卫,可传阳明胃经,即见气分热盛症状;肺胃相系,易见卫气同病。但也有肺热炽盛入心,出现心包症状,“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心肺同属上焦,邪毒极盛,正气亏损,病变易于由肺入心,由气及血。前者是顺传,后者谓逆传。故叶氏开首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至于“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又是怎样理解逆传呢?叶氏分析得很清楚:“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如何入营?有从风热陷入,也有从温热陷入。也就是说气之后,病仍不解,  相似文献   

11.
吕林  黄穗平 《中医杂志》2013,(5):449-450
温病学是以叶天士所著的《温热论》为代表,为中医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叶天士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然而民国名医彭子益运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重新阐述了《黄帝内经》对温病的认识,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同时列出了不同温病时期所采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的温病学名著<温热论>开篇说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中有"逆传"一语,注者各抒己见.至王孟英之注出,后世以为言之成理,遂尊其说,令成一温病学之新名词,却不知孟英亦误.真是"良可慨矣"!  相似文献   

13.
清代叶天士倡卫、气、营、血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并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卫之后方  相似文献   

14.
一、逆传心包与逆传入营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所谓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或依次传入中焦、下焦者称谓顺传。代表病情的逐步深入和顺势发展。如果肺卫之邪不解,不经气分而直陷心营,病情急剧变化,病势凶险危重,称谓逆传。代表病情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所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此乃温病发病机转。外感温热之邪,必须首先侵犯于肺而出现肺卫见症。温病邪在肺卫,病尚轻浅,如治疗得法,可使邪从外解;如邪不外解,则可由肺内陷心包,造成病情恶化。所谓“逆传”,乃是与“顺传”相对而言。张鸿祥老师认为,温病产生逆传证候,主要决定于邪正两个方面。凡心气或心阴不足以及受邪太重的患者,最易出现逆传的证候。《内经》亦有“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  相似文献   

16.
<正> [逆传]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病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分;从上焦肺卫,传至中焦气分为顺传;从上焦肺卫直接传入上焦心包营分为逆传,其表现为温病初起很快即见神昏、谵语、斑疹、舌绛等心包营分证状。[秽浊]指有形、污浊、重浊的邪气。在六谣之中,风寒燥火均无形,唯有湿邪有形,而其性重浊,伤人之后常引起呕吐腹泻等症,所以在温病医籍中,秽浊常指湿邪和疫疠之气而言。[络]络是经脉中最细小的部分,有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与经相比,络更易停留瘀血和邪气,而且部位也较偏里。叶天士提出治络法,总是以化瘀为主,视  相似文献   

17.
文献文摘     
叶桂与薛雪温病学术思想比较 1、《温热论》与《湿热病篇》的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1.1病因。叶氏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包括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及伏寒化温、温毒、疠气等。薛氏则认为病因乃"湿热之邪",且必先有内湿,再感受外湿而致病,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病是内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1.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叶氏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薛氏认为:"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二者均认为感邪途径为"上受",即从口鼻而入,但从传变来看,叶氏注重邪从口鼻到肺的呼吸道传染,从口到脾胃的消化道传染。1.3病理变化。叶氏提出  相似文献   

18.
寒温对比是《温热论》的写作亮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彰显温病。本文以《温热论》第一条为例,以剖析伤寒、温病有关基本概念的区别为切入点,按条中内容的顺序,明晰并强调了该条中所包括的4个温病重要概念的深刻含义。“温邪”是温病总病因的称谓,以与伤寒的病因即寒邪相区别。“上受”是温邪侵袭人体的途径,而寒邪侵袭人体的途径则可称为“下受”。“逆传”特指温病中手太阴肺传至手厥阴心包的病变,是与伤寒中足太阳膀胱传至足阳明胃的病变相比较而言的,故“逆传”与顺传是基于温病与伤寒这两大类外感热病的特有传变特点的比较而言的,不能仅仅限于在温病范围内进行解释。“营卫气血”绝对不能等同于“卫气营血”,前者主要侧重于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而后者则代表温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大证候群和治则方药,侧重于病理,故人体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是相同的,但患温病和伤寒后的病机转归及治疗是不同的。本文尊重原著,探幽析微,还原了《温热论》这一经典原著第一条的原旨本意,厘正了某些业内人士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 “肺”与“心”并居上焦,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一般不伤诸“心”,以心为君主,外护心包。然温病热邪严重,则不按次序传变,可由卫气(肺)突陷营分,直入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等险恶病症。临床治疗和预防都比较棘  相似文献   

20.
针对"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的争议,首先解析了原文"上""受"两个关键字,然后对吴鞠通十二字"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从病位不同、病种不同两方面进行辨析,指出吴鞠通十二字与叶天士十二字的巨大差异,对用伏气温病非议"首先犯肺"者则依据原著从文字、行文逻辑方面进行辨析,最后对《温病学》教材"本条为温病证治总纲"之说进行辨析。总结并指出叶天士十二字仅论新感温病不涉伏气温病并非温病之总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