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门冬酰胺酶是目前治疗儿童淋巴系统肿瘤的重要组成药物,但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的不良反应较多,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是近年国内新上市的门冬酰胺酶制剂。本研究观察PEG-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或)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中作为一线应用药物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2008年4月—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住院使用门冬酰胺酶治疗的ALL和LBL患儿共211例,其中PEG-Asp一线治疗患儿42例,非PEG-Asp一线治疗组169例(包括L-Asp一线治疗组116例,诱导期使用L-Asp、巩固期使用PEG-Asp组53例)。分析CCLG 2008及NHL-BFM 90方案使用期间PEG-Asp一线治疗组和非PEGAsp一线治疗组儿童ALL和(或)LBL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2例PEG-Asp一线治疗患儿中ALL 35例,治疗1个疗程诱导缓解后完全缓解率为97.1%,其中高危ALL为83.3%;LBL 7例,无Ⅰ、Ⅱ期患儿,Ⅲ、Ⅳ期患儿经1个疗程完全治疗缓解率为57.1%。与诱导期使用L-Asp治疗组患儿比较,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儿34例,PEG-Asp一线治疗组5例;以L-Asp作为一线治疗组16例;诱导期使用L-Asp,巩固及强化期使用PEG-Asp组13例。死亡31例,3组分别为3例、18例、10例。死于复发22例,疾病未缓解死亡4例,因并发症死亡5例。PEG-Asp一线治疗组和非PEG-Asp一线治疗组之间复发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酰胺酶相关不良反应127例,PEG-Asp一线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事件20例,发生率为47.6%,非PEG-Asp一线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107例,发生率为63.3%,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高血糖和胰腺炎。除过敏反应发生率PEG-Asp一线治疗组低于非PEG-Asp组外(P=0.03),两组间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和(或)LBL患儿中以PEG-Asp替代L-Asp作为一线治疗近期疗效满意,过敏反应发生率低,治疗时仍需监测与干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1概述培门冬酶(polyethylene glycol conjugated asparaginase,PEG-ASP),即左旋门冬酸胺酶聚乙二醇轭合物,是一种对于门冬酰胺酶进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化学偶联修饰后的新型门冬酰胺酶制剂,属于长效门冬酰胺酶[1]。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观察CAG方案联合培门冬酶治疗成年人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应用CAG方案联合培门冬酶治疗1例化疗5个周期未达完全缓解(CR)的难治性成年人ALL,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经CAG联合培门冬酶方案治疗1个周期获得CR,再行巩固治疗1个周期后行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4度粒细胞缺乏期及血小板减少时间均较短,未出现严重感染,主要不良反应为胆红素、氨基转移酶升高。结论CAG方案联合培门冬酶治疗难治性成年人ALL效果良好,安全性高,但需扩大病例数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7.
培门冬酶(Pegylated L-asparaginase)是化学聚合体聚乙二醇(Pegylated glycol)与门冬酰胺酶蛋白共价连接所产生的复合物,能有效地完整保留门冬酰胺酶的生物活性,同时极大降低了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大大降低和消除由免疫系统造成的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本研究对我科80例初治NK/T细胞淋巴瘤的住院患者分别接受门冬酰胺酶及培门冬酶联合化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分析比较门冬酰胺酶及培门冬酶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难治性淋巴瘤患者接受含培门冬酶化疗方案治疗的结果.结果 28例患者中位年龄36岁,治疗前疾病状态为部分缓解(PR)4例,疾病稳定(SD)6例,疾病复发或疾病进展(PD)18例,治疗后患者完全缓解(CR)5例,PR 15例,SD 4例,PD 4例,总有效(CR+PR)率为71.4%.16例T细胞性淋巴瘤患者治疗有效率达81.3%(13/16).1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有效率达60.0%(6/10).治疗前无骨髓浸润者或无乳酸脱氢酶升高者治疗有效率更高.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凝血异常.结论 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方案可作为拯救性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正元胶囊辅助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儿童ALL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45例.对照组采取培门冬酶注射液组成的VDPAP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缓解期内服正元胶囊,4粒/次,3次/天,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近期疗效、治疗6个月和1年后的无事件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检测2组儿童ALL血清中IL-6和TNF-oα的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近期总缓解率为8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44% (P <0.05).对照组6个月和1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5.56%和86.67%,观察组为97.78%和93.33%,2组无事件生存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低白蛋白血症、口腔溃疡、胃肠道反应及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患儿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正元胶囊辅助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儿童ALL的疗效明显,且安全性好,可能与其提高儿童ALL血清中IL-6和TNF-d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比较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5年7月青岛市商业职工医院肿瘤科收治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46例,其中24例采用PEG-ASP联合GD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治疗的为PEG-ASP组,22例采用L-ASP联合GDP方案治疗的为L-ASP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PEG-ASP组CR 11例,PR 7例,完全缓解率和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5.83%和75.00%;L-ASP组CR 9例,PR 6例,完全缓解率和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0.91%和68.18%;两组患者客观缓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608).不良反应主要以1~2度为主,PEG-ASP组和L-ASP组患者骨髓抑制(25.00%:22.73%,x2=0.033,P=0.857)、凝血异常(8.33%:9.10%,x2=0.008,P=0.927)、肝肾功能异常(8.33%:18.18%,x2=0.982,P=0.322)、胃肠道反应(41.67%:40.91%,x2 =0.003,P=0.958)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G-ASP组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L-ASP组 (4.17%: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61,P=0.006).PEG-ASP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04±1.63)d,L-ASP组为(13.09±2.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2,P=0.000).结论 PEG-ASP与L-ASP联合化疗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疗效相当,但PEG-ASP过敏反应少,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 病例报告患者女,42岁.因“发现左乳肿块5年”于2016-01-10入住我科.患者2011-01由其母亲发现左乳上象限肿块,直径达7 cm,患者因恐惧而拒绝手术.2011-01-2015-05,4年期间未予诊疗.2015-05患者发现原肿块下方出现一核桃大小肿块,伴破溃,于2015-09-23在我院行乳腺彩超检查,结果示左乳低回声肿块,左腋窝肿大淋巴结,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4a级(图1). 相似文献
14.
15.
16.
19.
《实用肿瘤杂志》编辑部 《实用肿瘤杂志》2016,(3):195-200
2016年5月14日,《实用肿瘤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在风景如画的杭州成功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张苏展主编、范伟民、秦叔逵、孙伟劲、袁瑛副主编等50余位编委.创刊人及特聘荣誉主编郑树教授及特聘荣誉编委万德森教授也拨冗出席给予支持.浙江省抗癌协会吴扬秘书长和《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卜建红主任受邀参会,对《实用肿瘤杂志》创刊30周年表示祝贺并与与会编委共商期刊发展方向.各位专家对期刊30年的发展历史作了一次系统性的回顾,并细致了解了过去4年来的具体工作情况,就期刊定位、发展导向等内容作了深入探讨,表达了对期刊的深切期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