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化疗失败后的30 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15例),一组予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观察组),即雷替曲塞3 mg/m2,d1;奥沙利铂85 mg/m2,d1。另一组予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对照组),即卡培他滨 1 000 mg/m2,bid po,d1~14,奥沙利铂 130 mg/m2,d1。以上两组方案21 d 为1个周期,每2 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 vs 对照组疾病控制率(DCR)73.33% vs 66.67%(P=0.69),总有效率(RR)20% vs 13.33%(P=0.6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3.91 个月 vs 3.72个月(P=0.32),中位生存时间(mOS)8.07个月 vs 6.48个月(P=0.64)。恶心、呕吐发生率、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毒性、口腔黏膜炎、腹泻、转氨酶升高及心脏毒性,两组比较无差异。结论:对于晚期胃癌的二线化疗,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疗效不劣于其他方案,且毒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晚期胃癌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针对晚期肺癌化疗患者,探索化疗后骨骼肌减少与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化疗疗效相关性。方法 连续 选择 35 例晚期肺癌、接受含铂两药化疗患者,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骨骼肌重量,应用 PG-SGA 量表进行营养评估。 分析化疗 2 周期后,患者营养状况变化、并发症发生以及疗效评价等指标,并对比骨骼肌下降> 2% 患者(下降组)与骨 骼肌下降≤ 2% 患者(对照组)相关指标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相比于化疗前,对照组患者 2 周期化疗后 PG-SGA 评分显著 降低(5.55±4.01 vs 3.25±2.84,P < 0.05)、前白蛋白显著升高 [(23.62±5.53)g/L vs(27.45±5.26)g/L,P < 0.05];下降 组患者 2 周期化疗后血红蛋白显著降低 [(128.93±14.14)g/L vs(112.53±10.47)g/L,P < 0.05]。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及疗效评价情况,结果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患者,下降组患者Ⅰ度贫血发生率显著增高(35% vs 66%,P < 0.05)、Ⅱ~Ⅲ 级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显著升高(35% vs 66%,P < 0.05);此外,下降组 PR 发生率显著降低(35% vs 13.3%,P < 0.05)、 PD 发生率显著升高(5% vs 20%,P < 0.05)。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化疗 2 周期骨骼肌减少> 2% 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紧密关系, 且与预后相关,提示骨骼肌减少> 2% 可能作为一个预测化疗不良反应及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氟尿嘧啶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晚期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9)。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化疗,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氟尿嘧啶联合紫杉醇治疗。两组均以21d为1周期,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对比分析两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毒副反应及随访1年中位生存时间。结果:观察组有效率(63.26%)显著高于对照组(41.3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KPS评分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下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脱发、肝功能、肾功能、外周神经毒性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奥沙利铂、氟尿嘧啶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艾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康艾注射液联合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在老年晚期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8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康艾注射液加化疗(治疗组,46例)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40例),治疗4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疗效分别为76.09%和72.50%(P>0.05);治疗组血液及非血液毒性多项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能减轻化疗毒性及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诱发的小肠黏膜炎的病理特点,及IL-11治疗后小肠黏膜炎的病理改变。方法95只5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MTX对照组;C组:IL-11预治疗组;D组:IL-11后给药大剂量组;E组:IL-11后给药小剂量组。B-E组均腹腔注射MTX 1 ml(100 mg/kg)。IL-11分两次皮下注射,共2天。MTX注射后不同时间处死大鼠,观察各组死亡率、小肠微观结构变化。结果HD-MTX诱发的小肠黏膜炎是一个急性损伤、过程短暂的炎性过程。IL-11治疗后小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增加,小肠隐窝细胞核的增殖加速。实验动物死亡率降低。IL-11预治疗组效果最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IL-11可明显减轻HD-MTX诱发的小肠黏膜炎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降低病理组织学积分,可以作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D-MTX化疗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干预对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血栓的预防作用及对患者血液相关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96例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是否给予微生态制剂干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生态制剂干预(即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比较两组患者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干预前后凝血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降低(8.3% vs 25.0%),组织因子、纤维蛋白原、D-Dimer凝血指标降低[(346.08±37.35)ng/L vs (403.98±42.71)ng/L、(2.46±0.65)g/L vs (2.78±0.79)g/L、(1.98±0.72)mg/L vs (2.48±0.84)mg/L],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降低[(3.89±0.44)mPa·s vs (4.26±0.48)mPa·s、(43.73±3.58)% vs (47.59±3.72)%、(37.44±4.03)mm/h vs (41.67±4.31)mm/h],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炎性因子水平降低[(41.06±6.35)pg/mL vs (49.83±6.74)pg/mL、(5.86±1.34)mg/L vs (6.61±1.40)mg/L],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微生态制剂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PICC相关血栓的发生,并且能够改善凝血、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机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表达水平与化疗耐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30例DLBCL化疗耐药患者为化疗耐药组,30例DLBCL化疗敏感患者为化疗敏感组,2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ELISA法测定两组DLBCL患者治疗前、中、后及对照组血清中IL-2、IL-6、IL-8、IL-10、TNF-α、IFN-γ水平。结果 化疗耐药组患者血清中的IL-6、IL-10治疗前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化疗敏感组患者治疗前和对照组表达水平(P值均<0.05),治疗缓解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2、P=0.015)。DLBCL复发耐药时,患者血清中的IL-6、IL-10又高于缓解时水平(P=0.004、P<0.001)。化疗耐药组Ⅲ~Ⅳ期患者治疗前IL-6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其他细胞因子IL-2、IL-8、TNF-α、IFN-γ水平在化疗耐药组、化疗敏感组、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患者血清中的IL-6、IL-10表达水平的高低与DLBCL化疗疗效密切相关,可能与DLBCL细胞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酪乳杆菌对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的大鼠乳腺肿瘤的抑制效果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模型组及低、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大鼠右侧臀部皮下一次性注射100 mg/kg DMBA建立乳腺癌模型。低和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分别灌胃给予4和8 mL/(kg·d)干酪乳杆菌(1×108 CFU/mL),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给予5 mL/(kg·d)大豆油灌胃。每天1次,持续16周后处死大鼠,完整剥离肿瘤组织及脏器,计算各组大鼠乳腺癌发生率、抑瘤率及脏器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6、IL-10、IL-12、IFN-γ和TNF-α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无肿瘤发生,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均有肿瘤发生。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干酪乳杆菌组大鼠肿瘤潜伏期延长,肿瘤发生率和平均瘤质量降低(P均 < 0.05);抑瘤率达到41.2%;且该组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 < 0.05);TCRαβ+CD161a+NK细胞百分比、CD3+CD8+T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均 < 0.05);血中CD3+Foxp3+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 < 0.05)。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4水平明显降低,而IL-6、IL-12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均 < 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血清IL-4、IL-10浓度显著增高,IL-6、IL-12浓度显著降低(P均 < 0.05);低和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血清中TNF-α浓度均显著下降(P均 < 0.05)。结论:干酪乳杆菌对乳腺癌大鼠肿瘤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酪乳杆菌调节CD4+、CD8+T细胞、NK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分布,改善炎性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从而提高机体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液相芯片技术评价消积饮联合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液细胞因子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来自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肿瘤科的1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分 为化疗组(n=7)和联合治疗组(n=7),化疗组给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FOLFOX)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消积饮+FOLFOX 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6程后疗效, 并在每 2 个疗程后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谱。结果: 14 例患者共接受了84程治疗,生存分析显示联合治疗组和化疗组中患者的PFS、OS因样本量不足不能进行对比,但联合治疗组较化 疗组的PFS及OS均有延长的趋势(PFS: 10 vs 6个月,OS: 17 vs 12个月);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出现白细胞减少、腹泻、恶心、末梢神 经炎及脱发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相当,但联合治疗组较化疗组不良反应程度略轻。化疗组患者血清中IL-2和脑源性神经营养血液 细胞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blood cytokines,BDNF)的浓度高于联合治疗组(P<0.05)。比较治疗前后不同采血点细胞因子 浓度,患者治疗2程后化疗组的IL-2浓度高于联合治疗组(P<0.05)。在不同用药周期,共有19个细胞因子出现联合治疗组高于化 疗组的趋势。结论:消积饮联合FOLFOX方案可能是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种值得探索的治疗方案,液相芯片分析其机制可能与降低 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BDN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晚期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将55例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28例进行同步放化疗治疗,先行XELOX方案化疗1周期,于2周期化疗第2天同时进行适形放疗,并按化疗周期进行3、4周期XELOX方案治疗。27例患者进行4周期XELOX方案化疗。结果: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步放化疗组为7.1个月,化疗组为5.1个月(P<0.05);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同步放化疗组67.8%,化疗组40.7%(P<0.05);1年生存率同步放化疗组60%高于化疗组51%,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QLQ-C30评定:治疗后同步放化疗组PA(疼痛症状)评分、SL(失眠症状)评分低于单纯化疗组(28.5±20.1 vs 40.3±21.0;35.4±19.6 vs 44.5±18.9),P<0.05,PF(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化疗组(64.2±19.4 vs 60.3±20.4),P<0.05。同步放化疗组患者AP(食欲减退)、NV(恶心呕吐)与FA(乏力)评分高于单纯化疗组(51.5±20.6 vs 48.3±20.7;46.2±18.7 vs 40.1±13.6;63.0±23.7 vs 60.03±22.6),但P>0.05,而RF (角色功能)、EF(情绪功能)、CF(认知功能)、SF(社会功能)、QL(总体健康状况)相当,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Ⅲ/Ⅳ级消化道毒性及Ⅲ/Ⅳ级血液毒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8.6% vs 18.5%;25.0% vs 18.5%),但P值比较无差异。结论: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晚期胃癌患者近期疗效优于化疗组;与单纯化疗比较,同步放化疗患者疼痛、失眠、躯体症状改善、总体生活质量状况相当。患者可耐受同步放化疗消化道毒性及血液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西黄胶囊对大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54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单纯照射组和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其他两组均以6 MV X射线左侧颊黏膜单次30 Gy照射制作大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模型。从第1天开始至照射后第28天连续灌胃,给药组灌西黄混悬液,单纯照射组和空白对照组灌生理盐水。照射后观察大鼠颊黏膜的变化情况,照射后第3、14、28天处死大鼠观察颊黏膜病理切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RT-PCR法检测颊黏膜组织中IL-1β和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与单纯照射组比较,给药组大鼠口腔黏膜炎明显减轻;给药组血清中IL-1β和TNF-α水平及颊黏膜组织中IL-1β和TNF-α mRNA表达均较单纯照射组低(P<0.05)。结论:西黄胶囊能够减轻照射大鼠口腔黏膜的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释放、下调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小鼠模型的肿瘤形成、肿瘤细胞凋亡以及肠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将6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  相似文献   

13.
王艳春  于呈伟  齐颖会  刘振来 《癌症进展》2018,16(2):189-191,198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标本微小RNA-21(miRNA-2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NSCLC患者作为NSCLC组,选取同期接受镜检筛查的80例肺炎或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镜检物miRNA-21表达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细胞因子和肿瘤标志物水平,分析NSCLC患者镜检物miRNA-21水平与细胞因子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患者的镜检物miRNA-21水平为(8.29±1.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5±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SCLC组患者的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NSCLC组患者的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和角蛋白CYFRA21-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NSCLC患者的镜检物miRNA-21表达水平与细胞因子IFN-γ、IL-1β、IL-4、IL-6、TNF-α和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21-1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NSCLC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标本中miRNA-21的表达水平较高,且与细胞因子和肿瘤标志物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聂钰君  陈明 《实用癌症杂志》2017,(12):1943-1945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8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其中初诊44例、完全缓解24例、难治复发12例,同期收集在我院行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患儿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组患儿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初诊组相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组患儿血清中TNF-α和IL-6明显升高(P<0.01).与初诊组相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难治组患儿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患儿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与其年龄、性别、FAB分型、肝肿大及淋巴结肿大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危险度分型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明显降低,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危险度分型呈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通过引流管灌注布比卡因对患者术后疼痛和免疫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并手术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通过引流管灌注组(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灌注组(对照组),并采集患者术前术后血清,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疼痛评分和血清免疫因子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FNγ、TNF-α的测定.结果:实验组的疼痛分数无论是在术后24小时后还是48小时后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种免疫因子中,仅有IL-1β和IL-10的术前术后变化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是有差异的,IL-1β在两组术后均趋近减少,但实验组幅度更大(P<0.05);IL-10术后在实验组增加,但在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引流管灌注布比卡因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进行术后麻醉可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调节患者免疫、促进抑癌免疫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TGF-β1、MMP2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选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的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血清,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化疗前后外周血TGF-β1、MMP2表达水平,比较其动态变化;1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健康者及肺癌患者外周血TGF-β1浓度分别为(9.62±2.70)μg/L、(41.56±7.54)μg/L,MMP2浓度分别为(44.47±11.47)μg/L、(101.60±16.43)μg/L(P<0.05),肺癌患者外周血TGF-β1、MMP2水平高于正常人。疾病控制组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GF-β1浓度分别为(41.16±7.15)μg/L、(24.99±8.13)μg/L,MMP2浓度分别为(101.39±16.82)μg/L、(70.61±17.77)μg/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疾病进展组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GF-β1浓度分别为(42.57±8.68)μg/L、(60.14±11.31)μg/L,MMP2浓度分别为(102.14±15.99)μg/L、(130.71±17.38)μg/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TGF-β1、MMP2的表达升高,疾病得到控制后TGF-β1、MMP2表达下降,而进展后升高。TGF-β1、MMP2可能是评价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近期疗效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化疗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连续5天腹腔注射OXA构建化疗痛大鼠模型;鞘内注射丙戊酸钠进行干预;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以及丙戊酸钠给药组,记录大鼠痛觉行为及运动能力变化;分子对接分析丙戊酸钠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6)结合;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动物脊髓组织中HDAC6、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ai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以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信号途径各成分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行为学检测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连续腹腔注射OXA诱导大鼠自发缩足次数增加(P<0.05),机械痛觉阈值下降(P<0.05),运动能力受损(P<0.05)。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脊髓组织中HDAC6、IL-1β、GFAP、TLR4、MyD88、NF-κB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丙戊酸钠鞘内给药后减少大鼠自发缩足次数(P<0.05),增加机械痛觉阈值(P<0.05),转棒停留时间及运动距离增长(P<0.05);降低HDAC6、IL-1β、GFAP、TLR4、MyD88、NF-κB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丙戊酸钠可能通过靶向阻断HDAC6抑制脊髓TLR4/NF-κB/IL-1β炎症信号缓解大鼠化疗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加味乌梅丸对改善人胰腺癌小鼠恶病质状态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裸鼠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皮下移植瘤模型,将40只裸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A组(模型组)、B组(中药组)、C组(化疗组)、D组(中药+化疗组),观察裸鼠的饮食、体质量变化情况,21天后测量各组裸鼠的体质量,并摘眼球取血,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量。结果:所有荷瘤鼠均出现饮食量及体质量的下降,其中以模型组和化疗组的体质量下降尤为明显,中药组的终末体质量及治疗前后体质量差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药+化疗组的终末体质量及治疗前后体质量差,与模型组、化疗组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与其他三组相比,去瘤体质量下降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中药+化疗组与化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化疗组和中药+化疗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中药+化疗组与中药组和化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加味乌梅丸可改善荷瘤鼠的恶病质状态,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万瑶  徐海峰 《现代肿瘤医学》2015,(21):3136-313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检测在其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92例胃癌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105例发生胃良性病变的患者作为良性病变对照组,同期76例急性胃炎和胃溃疡合并作为急性炎症对照组,对三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期因子(MK)、白细胞介素(IL)-6、白细胞介素(IL)-8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上述血清炎性因子在三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患者TNF-α、MK、IL-6、IL-8、CRP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分别为(15.7±2.1)ng·L-1、(616.5±254.6)pg·ml-1、(12.6±2.4)ng·L-1、(234.3±31.4)ng·L-1、(12.3±2.6)mg·L-1,与胃良性病变组和急性炎症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良性病变组上述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急性炎症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MK、IL-6、IL-8、CRP等血清炎性因子在胃癌组III期-IV期和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表达水平,分别与I期-II期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MK、IL-6、IL-8、CRP等血清炎性因子与胃癌的发生和进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进一步扩大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苏林酸在NF-κB对人乳腺癌TNF-α诱导细胞凋亡增敏中的相关作用。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加入苏林酸,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5mmol/L和1.0mmol/L,并设不加苏林酸的对照组进行培养;苏林酸处理48h后进行MTT、流式细胞实验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分析苏林酸对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与相关机制。结果 0.5mmol/L和1.0mmol/L苏林酸分别刺激MCF-7细胞48h后,对应的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29.17±1.23)%、(38.15±1.51)%,对照组为(1.15±0.02)%(P<0.05)。与对照组相比,0.5mmol/L和1.0mmol/L苏林酸作用后均可导致滞留在G0~G1期的MCF-7细胞显著增加(P<0.05);0.5mmol/L和1.0mmol/L苏林酸作用后MCF-7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0.5mmol/L和1.0mmol/L苏林酸作用后TNF-α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9±0.67、1.18±0.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42±0.56(P<0.05)。结论 苏林酸具有一定抗人乳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能促使细胞周期G0~G1期延长,提高细胞凋亡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