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未病”是中医文化的重要思想之~,是一种以人体整体健康为根本的科学健康观。中医“治未病”思想作为构建我国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在我国高校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还亟待推广。文章阐述了“治未病”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医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治未病”思想应用于中医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进一步介绍了运用“治未病”思想构建中医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即构建教育体系,达到未病先防的效果;构建干预体系,达到既病防变的效果;构建后期跟踪服务体系,达到瘥后防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是一种具有中医学特色和优势的思想,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后防复。随着当今新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治未病思想开始被更多学者重视和发掘。近年来,治未病思想更是逐渐应用到妇科疾病的防治当中,本文从中医调体及中医传统疗法两大方面对治未病思想在妇科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用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与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和思维理念颇为吻合,极易结合。我院于2005年创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服务中突出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不仅群众满意,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于2006年被评为全国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笔者从实践中看到了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深感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重要的思想理论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慢病防治管理受到世界卫生工作的重视.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其现代医学的慢病管理有趋于一致之处,在慢病防治管理体系中融入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和技术方法,从而实现“治未病”思想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包涵“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层意思,亚健康状态属于中医“臬病”范畴,部分经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恢复健康状态,而一部分需要药物调理,西药调理效果不佳,中医药突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调理亚健康状态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未病的涵义,既包括平人,也包括亚健康者,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不论是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还是现代的“亚健康”的干预理念,既是积极主动的预防医学观,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这些思想对于养生保健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增生在中老年男性人群中常见、多发,因其起病缓、病程长且易复发的特点,临床疗效往往不甚满意,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故早期的防治对前列腺增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论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对前列腺增生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3个意义方面,分别论述了其在肝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表明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肝病的预防与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和养生。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眼的发生率日趋低龄化,如何有效的防治青少年近视日益引起重视。从“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角度研讨中医古籍,联系临床。  相似文献   

10.
中医对于老年病的防治,有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对本人临证影响深远的是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治病防变、已变救急防危等四个主要方面,而注重培扶正气以防病祛邪是各个环节中治未病的根本。这些理论和经验是中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有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临证辨证论治老年疾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试图阐述“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和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一种文化遗存,与许多人文学科结成了近缘关系。中医与民俗具有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中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民俗民风的传承和发展。中医“治未病”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养生预防等中医药特有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目标。我们根据本地四时节气的特点而采用祖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在治未病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如春季养生方应用具有平肝安神,健脾养阴之功的清肝饮;夏季养生方应用“五花清暑茶、六仁汤”作为保健茶和清热解暑的“防暑清凉茶”及佩香包、戴肚兜等;秋季养生方应用清燥润肺茶与祛火散来清热润燥,引火下行;冬季养生方应用则宜进补,萌育元气,养精蓄锐。应进一步挖掘民俗中有益健康的内容,以运用于人们的养生保健中。  相似文献   

12.
心脑血管疾病为中医防控的优势病种,预防医学提出的“三级预防”与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相一致。建立健全基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防控体系,对于完善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对“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中医传统防治观点可总结为:未病先防,调摄固本;既病防变,治在证先;已愈防复,重视调理.并以此浅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对“治未病”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解析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将“未病先防”、“见微知著”、“已病防变”等中医理念运用于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中,从心理干预、道德素质养成和安全管理等方面,探索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147-15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关注中医养生,但在中医“治未病”健康指导过程中,常常出现个体依从性差或自我保健习惯难以维持的现状。研究一种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干预方案设计并通过系统实现,探索其在中医健康教育与干预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促进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为基础,根据不同阶段下个体的行为特征及自我效能的评估,把中医治未病干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治未病”健康意识启蒙阶段、健康意识培养阶段、健康习惯育成阶段及健康习惯维持阶段,并针对性地提出对应的“治未病”干预目标及干预手段方案。同时发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系统”,实现干预方案的自动推理及干预过程的跟踪管理。在实际应用探索中,初步证明了该系统在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中的有效性。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方案设计及其系统实现,为中医“未病先防”养生指导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对推动中医“治未病”工作开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角度,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探讨古今医家对中风先兆防治的研究。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医学界能不断继承、发掘、完善中医预防医学理论,并将其充分运用到中风先兆的防治中。以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思想体现了中医诊疗中的一大特色,本文从"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出发,并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特点,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和慎防药毒四个方面探讨中医"治未病"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思想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思想,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其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肥胖高血压是一个涉及多种病理机制的疾病,它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中医通过其独特的养生理念、辨证论治、针灸等方法,同时结合西药治疗,防病抗病相结合,可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肥胖高血压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发展。通过贯彻“治未病”思想,走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高血压之路,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病防危”,把糖尿病及并发症杜绝在萌芽状态,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方法研究近十年文献,总结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病因病机及危害,阐明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糖尿病和降低患病率的作用。结果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糖尿病和降低患病率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结论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糖尿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其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未病先防,强调摄生,预防疾病发生;二是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瘥后防复,痊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后遗症.“治未病”思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诊疗、康复等实践中.尤其在儿科的预防保健方面,《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传承并发扬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对儿科临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治未病”思想之所以对儿科临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是与小儿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