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类癌(PHCT)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山西大医院确诊的1例PHCT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经手术治疗35例PHC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HCT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16例),腹部肿块(13例),肝肿大(20例),少数存在类癌综合征(5例),术前误诊率86.1% (31/36),术后病理确诊为肝脏类癌.有随访记录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69.6%(16/23).结论 PHCT在临床上相对罕见.临床上误诊率极高.其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PHCT的最佳手段,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及其预后分析(附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寇学斌  李俊江 《中国医药》2007,2(4):209-210
目的 探讨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消化道类癌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和梗阻.根治性切除25例,累积术后1、2、5年生存率(58.6±11.0)%,姑息性切除5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0,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 消化道类癌较为少见,无特异性表现,极少伴类癌综合征.手术治疗预后较好,切除的彻底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主要靠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3.
类癌总发病率为1.5/10000,但约占胃肠道内分泌肿瘤的55%。在临床工作中,外科医生也须熟悉类癌的生物学特征。本文简要综述了类癌的病理类型及诊断、治疗方法选择。1 历史回顾Langhans于1867年最早初步描述了类癌的病理,到1888年Lubarsch报道了1例回肠多发性类癌病人的尸体解剖发现,对类癌有了较详细的描述。2a后Ransom报道1例已有肝脏转移的回肠类癌病人有继发性腹泻和支气管哮喘症状。类癌虽为恶性,但因为其具有相对良性的生物学行为,1907年Oberndorfer命名为“Karzinoid”以区别于恶性胃肠道腺癌。Gosseth和Masson于1914年推测类癌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类癌的组织学发生、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提高肾类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类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肾类癌,随访1-2年,均生存、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肾原发性类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内镜下诊治结直肠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51例结直肠类癌患者,并对其结肠镜下治疗及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直肠类癌男、女患者所占比例为13∶4,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多于女性。直肠类癌最大径<1cm,内镜下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性差,黏膜下的肿物质硬呈黄色,最大径大于2cm的多数已发生转移。结论熟悉内镜下类癌的特症能有效提高肉眼诊断率,对于1cm以下的类癌选择内镜下切除术不但安全且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类癌是一种少见特殊类型的低恶性内分泌肿瘤,在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类癌约占0.87%。本文报道13例消化道类癌的诊治经验。临床资料本组13例中,男11例,女2例。年龄24~67岁,平均43.7岁,以40~60岁居多(9/13)。发生部位:阑尾4例,直肠3例,结肠2例,贲门、小肠、肝和胆囊各1例。肝类癌患者尸检证实合并有类癌性心脏病,生前经B 超检查,误诊为原发性肝癌。4例阑尾类癌均以“阑尾炎”而行外科手术。2例结肠类癌和1例小肠类癌均因腹部肿块而就诊。3例直肠类癌中,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直肠类癌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肿瘤直径<1 cm10例,1~2cm 7例,>2cm1例;7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行根治术,3例行肛门局部切除术,7例行圈套电凝切除术.除1例瘤体直径> 2cm患者手术后出现肝转移死亡外,其余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患者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直径< 2cm的直肠类癌极少发生转移,首选局部扩大切除术;直径< 1cm者可局部切除或高频电凝切除;直径>2cm或侵及肌层或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8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均痊愈出院.随访3~10年,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阑尾类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术前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治疗上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有无转移等情况确定手术方式,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阑尾类癌患者的术中诊断率、避免二次手术.方法 分析1992~2000、2001~2007年我院12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92~2000年阑尾类癌患者7例均在阑尾切除术后病理发现,2例行二次手术治疗;2001~2007年5例,其中4例在术中探查阑尾管腔后行快速病理切片后发现,1例术中改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在阑尾切除术后病理发现,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 术中常规剖开阑尾管腔探查,对可疑者,做快速病理切片并探查阑尾系膜及肠系膜淋巴结,可以提高阑尾类癌的术中诊断率、减少二次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减少大肠类癌的漏诊和误诊.方法 分析20例大肠类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5例息肉样肿瘤直径>1.2 cm,表面糜烂,其中1例表面有溃疡出血倾向;其余15例均为直径<1.0 cm的息肉样肿瘤,表面光滑,质地韧,色泽淡.结论 肠镜是发现大肠类癌的最有效方法,大肠类癌恶性程度低,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林英英  陈志伟  张华乐  衣欢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6):67-69,76,封4
目的 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20年9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例卵巢甲状腺肿类癌病例的诊疗过程、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5例患者年龄16~57岁,以盆腔包块、腹痛及阴道不规则出血症状为主,均行手术治疗,切除的卵巢肿物均增大,呈囊实性,直径约6.0~16.0 cm.免疫组化显示:突触素(Syn)、嗜铬蛋白(CgA)均呈现不同程度阻性表达,甲状腺球蛋白(Tg)有4例阳性,1例阴性.术后病理提示卵巢甲状腺肿类癌2例,类癌合并成熟性畸胎瘤3例.结论 卵巢甲状腺肿类癌十分罕见,患者多无典型症状,且类癌成分多与甲状腺组织混杂于畸胎瘤中,容易漏诊,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确诊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径<2 cm的直肠类癌4例,直径>2 cm的直肠类癌1例,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直肠类癌的主要手段。直肠类癌的大小、浸润程度和转移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大肠类癌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肠镜在大肠类癌诊治的艇。方法 对12例大肠类癌根据肿瘤大小及不同的表现选择性采取结肠下切除(5例)或外科手术(7例)。结果 经定期随访观察无复发或转移,疗效好。结论 直肠类癌直径〈1cm采用结肠镜下局部切除肿瘤,类癌直径较大(〉1cm)且较固定式或表面粘膜有破溃,尤其对组织病理检查提示类癌浸润肌层的患者,应施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2003年14年间21例胃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胃类癌中,1例患者术前经胃镜病理证实为胃类癌,有1例出现恶性类癌综合征的表现,但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正常。21例患者接受择期手术。随访0.5~14年,死亡6例,均死于类癌复发及广泛转移。结论 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是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由肿瘤大小、浸润范围、生物学行为而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胃肠道类癌3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者中,胃类癌8例,直肠类癌10例,阑尾类癌6例,结肠类癌7例,回肠类癌3例。术前误诊率为70.6%,其中胃类癌、阑尾类癌和回肠类癌全部误诊,直肠类癌误诊率20%,结肠类癌误诊率71.4%。肿瘤直径在2cm以内、无肌层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者1、3、5年累计生存率为100%、100%和92.8%;肿瘤直径超过2cm、侵犯肌层或有淋巴结转移者累积1、3、5年累计生存率为52.9%、41.2%和35.3%。结论胃肠道类癌术前误诊率高,病理学诊断是胃肠类癌确诊的主要方法,预后主要取决于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及早期治疗,同时肿瘤的大小、浸润度、转移性、所在消化道的部位也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直肠类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直肠类癌患者78例纳入本研究,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分组。生物学行为良性类癌患者45例纳入A组,生物学行为恶性类癌患者33例纳入B组,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效果和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手术效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对比,B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直肠类癌的具体病情采用个体化外科治疗,可取得满意手术效果,其中生物学行为良性类癌患者的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阑尾类癌临床与病理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29岁患者阑尾类癌临床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瘤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标本中发现阑尾远端肿块经HE及免疫组化确诊为阑尾类癌。结论本研究就患者阑尾类癌的临床表现、发生部位、病变特点、病理组织分型、诊断、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1岁,于1995年5月因腹痛就诊于中南医院,行剖腹探查发现空肠有肿块,快速病检示空肠类癌,行类癌根治术.术后定期复查未见异常.2000年9月患者因"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1月"就诊该院,胸部CT检查示右上肺占位,行纤支镜检查示右支气管占位,活检示异形细胞团,考虑来自于小肠类癌可能性大,但原发不排除.  相似文献   

19.
刘福坤  郭安全 《江苏医药》1992,18(4):187-189
本文报道了12年间经外科治疗的987例胃恶性肿瘤中的15例胃类癌,占总数的1.52%。发病部位以胃窦部和贲门部较多见。本组均为中晚期患者,半数病例肿块直径在7cm 以上,大多有巨大溃疡性病灶。80%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已侵犯或超出胃壁浆膜层者11例。手术方式以根治性胃大部和全胃切除术为主。从胃类癌的生物学特性可见中晚期胃类癌的生长速度较快,恶性程度也较高,已发生转移和邻近器官侵犯者效果较差,似有别于胃肠道其他器官的类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肺类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15例肺类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肺叶切除术8例,全肺切除术4例,袖状切除术2例,楔形切除术1例,7例术后行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均经病理学确诊.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肺类癌的最有效的方法,病理学是确诊的重要方法,临床要做好诊断和鉴别诊断.本病预后好,放化疗的作用目前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