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节律性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58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4周。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节律性视觉刺激,要求患者按照地面上固定彩带的节律性视觉刺激下步行,连续训练4周。2组患者均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采用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测试,并进行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第Ⅱ和Ⅲ部分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6 min步行测试。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训练1个疗程后步长、UPDRSⅡ、UPDRSⅢ、BBS评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UPDRSⅢ、BB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节律性视觉刺激治疗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步行运动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减重平板步行组和一般康复组,各24例.一般康复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减重平板步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此间分三阶段强化患者负重、膝踝控制、屈髋和踝背伸能力.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给予Motricity index中下肢肌力积分(MI-L)、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MBI)来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同时12周后还测定患者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通过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定出患者的步速、步长和步频参数,Tinetti步态评测表评测步态.结果 治疗后MI-L、BBS、FMA、MBI减重平板步行组较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间比较P <0.01.减重平板步行组FAC步行功能分级4级及以上者22例(92%),一般康复组共12例,(5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0米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以及步态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动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联合踏车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帕金森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踏车训练治疗,两组均连续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运动功能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训练前,两组UPDRSⅢ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UPDRSⅢ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训练前及训练1周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及3个月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联合踏车训练可显著提高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同时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平行设计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6例及联合组34例。对照组予节律性运动训练,观察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3组均治疗3周。比较治疗前、治疗3周后患者的改良Ashworth(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LE)评分。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观察组对比,联合组MAS评分、NIHSS评分、CMCT均降低(均P <0.05);BBS评分、MBI评分、FMA评分均升高(均P <0.05);与对照组、观察组相比,联合组总有效率最高(P <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肌张力,改善平衡能力及神经功能,降低中枢运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06-10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下肢离心收缩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躯体运动功能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康复中心的124例帕金森病躯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单纯针刺组(62例)、针刺加离心训练组(62例);两组针刺治疗方案相同,针刺加离心训练组在针刺基础上加下肢离心收缩训练;所有治疗均每周3次,3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由同一医生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Ⅲ)对总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Berg量表对患者平衡功能评定、步态评估量表(Tinetti Gait Analysis,TGA)对步态进行评估,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UPDRS-Ⅲ评分、Berg评分、TG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变(均P0.05):其中,针刺加离心训练组三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极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P0.01)。结论针刺、离心收缩训练均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其中,针刺结合离心收缩训练更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平衡等运动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康复训练+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的16例作为实验组,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的1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8周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次50min,5次/周;实验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0min,在此基础上再进行30min的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每次50min,5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两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及BB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实验组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BB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能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帕金森健康操预防帕金森患者跌倒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防跌倒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健康操训练.比较两组起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下肢骨盆控制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骨盆控制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8周后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和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RMI运动指数、BBS评分、独立步行百分比、步长、步频、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MI运动指数、BBS评分、独立步行百分比、步长、步频、步速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且实验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骨盆控制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2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常规步态训练;观察组予以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测量踝背伸功能(AROM)、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量表及6 min步行距离法(6MWT)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前AROM及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ROM及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FAC、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AC、6MWT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步行速度及左右步长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步行速度较治疗前下降,而左右步长差较治疗前提升;且观察组步行速度下降幅度及左右步长差提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探讨PNF技术结合低频刺激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PNF技术与足下垂刺激仪,并根据患者踝关节跖屈、外翻程度来调整电极贴片的位置及具体刺激量.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时空参数,FMA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指标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FMA下肢运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结合足下垂刺激仪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对称性.  相似文献   

11.
唐强  王雪  李炳瑶  沙莎  朱路文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5):1857-1862
背景 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普遍存在步态、平衡功能障碍和跌倒风险,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太极拳等传统运动疗法作为干预措施可发挥其独特优势,但存在习练套路各异,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等现象,限制了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观察改良太极功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态平衡及跌倒效能的改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在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运动再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改良太极功法训练,1次/d,30 min/次,5 d/周,共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的下肢部分(LE-FMA)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步行距离、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用时、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步长、步频、步速及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评分。 结果 观察组脱落1例,共纳入33例,对照组无脱落,共纳入34例。治疗前,两组患者LE-FMA、BBS、MBI、MFES评分,6MWT步行距离,TUGT用时及步长、步频、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UGT用时、步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E-FMA、BBS、MBI、MFES评分及步频、步速均高于对照组,6MWT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E-FMA、BBS、MBI、MFES评分,步长、步频、步速均高于治疗前,6MWT步行距离长于治疗前,TUGT用时短于治疗前(P<0.05)。 结论 改良太极功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步态、平衡功能以及跌倒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47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51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步态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尽早开始接受减重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AC量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FAC、FMA积分比较P<0.01,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康复治疗受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和传统步态训练的影响。方法:使用对比分析法和医学测量仪检测法进行分组比较实验,研究不同分组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接受训练前后,所表现出的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等数据的变化。结果: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和传统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测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训练方法 2周后:减重步态组健侧单支撑期时间前后差值大于传统步态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步行指标两者均无较大差异;膝关节过伸展偏瘫患者的患侧单支撑期时间大于膝关节屈曲的偏瘫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过伸展偏瘫患者与膝关节屈曲的偏瘫患者训练前后健侧步长和患侧步长的变化,各有规律性。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的康复治疗关键在于康复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运动模式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步态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4.
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行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步行能力评定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在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的Berg平衡功能评分、Bathel指数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Berg平衡功能评分、Bathel指数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P0.05),且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平衡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行走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化核心肌力训练对帕金森病的康复疗效。方法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34)和观察组(n =37)。所有患者均接受以运动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每天在常规康复训练外增加2次核心肌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 Webster 评分,平衡能力(Berg 平衡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指数)及步行能力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 Webster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Berg 平衡量表评分、步速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卧位到坐位时间、步长及“起立-行走”计时均有所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 Barthel 指数评分、Berg 平衡量表评分、卧位到坐位时间、步速、步长及“起立-行走”计时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结论核心肌力训练对帕金森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能有效改善患者平衡协调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7.
傅雄伟  吴华  傅建明  林斯捷  史岩  陆晶晶  丁晓俊 《浙江医学》2019,41(13):1420-1422,1425
目的探讨励-协夫曼运动治疗(LSVT-BIG)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56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训练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4周LSVT-BIG。治疗前后利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UGT结果及各项步态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UGT结果及步长、步频、步速、跨步周期、双支撑相占比等步态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训练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LSVT-BIG能有效改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步行功能,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下肢肌筋膜触发点温针灸疗法对帕金森下肢僵硬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我院100例帕金森下肢僵硬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运动和下肢肌筋膜触发点温针灸疗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Ⅱ部分(UPDRSⅡ)、UPDRSⅢ、6min步行距离(6MWD),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步长、步频、步速。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UPDRSⅡ、UPDRSⅢ、步频下降,6MWD、FMA、BBS、MFES得分、步长、步速增加,观察组UPDRSⅡ、UPDRSⅢ、步频低于对照组,6MWD、FMA、BBS、MFES得分、步长、步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肌筋膜触发点温针灸疗法提高帕金森下肢僵硬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增强平衡和步行能力,改善患者害怕跌倒的状况,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584-1585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康复训练6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量表评分、步速和步长对称性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和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分值、Sheikh量表分值和步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步长对称性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分值、Sheikh量表分值和步速明显高于对照组,步长对称性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较之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在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和步行能力方面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褚延利  孟淑杰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2):1184-1186
目的 观察早期坐站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后步行能力恢复的疗效.方法 将6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坐站平衡训练联合偏瘫肢体训练组(A组) 30例、偏瘫肢体训练组(B组)31例.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估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用Berg平衡量表判定平衡障碍程度并结合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各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治疗后效果优于B组(P<0.05).结论 早期坐站平衡训练联合偏瘫肢体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