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肝癌高发的扶绥县主粮中分离出5株杂色曲霉接种于玉米培养基培养并制备其有机提取液,分别用Ames试验、枯草杆菌重组修复试验和原噬菌体诱导检测法对杂色曲霉提取液进行遗传毒性测定。结果5株杂色曲霉提取液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致突变性,表明肝癌高发县主粮中杂色曲霉产毒株的普遍存在,并提示对肝癌的发病率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谢同欣  张祥宏 《肿瘤》1990,10(1):4-6
我国有学者曾对国内六个胃癌高发区进行了病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慢性胃病患者胃液中杂色曲霉的检出率最高。河北省赞皇县是胃癌高发区,胃癌年平均死亡率为59/10万。我们用小鼠微核试验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程序外DNA合成(UDS)试验的方法,对该县慢性胃病患者胃液内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物学检测技术,对广西某肝癌高发区的83份饮用水进行了诱变性评价,并分别对四组饮用塘水和非塘水的129名成年男性居民和213名儿童进行了细胞遗传毒性损伤的分析。结果:各类饮用水的诱变性阳检率为45.78%,其中,塘水的阳检率高达93.33%(28/30),而深井水全部为阴性(0/9)。塘水中存在的化学诱变程序控制物质对紫露草花粉母细胞和鱼周血细胞均具有潜在的遗传毒笥。从幼年即已开始饮用塘水的儿  相似文献   

4.
应用Ames试验对肝癌高发区扶绥县主粮中20种常见真菌代谢提取物进行协同诱变效应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常见真菌代谢提取物有协同致突变性,且呈剂量效应关系。提  相似文献   

5.
肝癌高发区扶绥县饮用水对蚕豆根尖微核的致突变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测定了肝癌高发区扶绥县饮用水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25份饮用水样中有12份塘水能明显诱导蚕豆根尖微核率的增高,提示饮用塘水中存在致植物染色体畸变的物质,摄入这类物质可能是增加当地居民患肝癌的潜在危险,从而为肝癌的饮水污染病因理论提供实验佐证。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广西扶绥县壮族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高发家系人群Itgb1基因rs22981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扶绥县20个肝癌高发家系共79例(肝癌高发家系组)和10个正常对照家系共40名(正常对照家系组)为研究对象,应用时间飞行质谱技术(MALDI-TOF MS)检测两组Itgb1基因rs2298141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正常对照家系组人群携带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00%、47.50%、12.50%.肝癌高发家系组人群携带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00%、40.00%、10.00%;两组Itgb1基因rs2298141位点各基因型频率与期望值吻合度较好(P>0.05),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正常对照家系组人群中AG、GG基因型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分别是AA基因型个体的0.67倍(95%CI:0.22~2.1,P=0.50)和1.05倍(95%CI:0.17~6.6,P=0.96);肝癌高发家系组人群中未患肝癌者AG、GG基因型个体罹患肝癌的风险分别是AA基因型个体的0.91倍(95%CI:0.31~2.71,P=0.86)和2.2倍(95%CI:0.40~11.96,P=0.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西扶绥县壮族人群中Itgb1基因rs2298141位点的SNP与罹患肝癌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启东肝癌高发区肝癌患者血清中p53突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启东地区肝癌患者血清中p53基因突变,并确定其对肝癌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25例肝癌,20例肝硬化,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标本,提取DNA,应用限制性酶切及直接序列分析方法测定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突变。结果:显示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249密码子产生突变,ARC变为SER,肝癌,肝硬化,健康者中发生率分别为44%(11/25),20%(4/20),7%(2/30)(P<0.01),结论:启东地区肝癌患者血清中p53突变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其可作为新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启东地区肝癌患者血清中 p5 3基因突变 ,并确定其对肝癌诊断的意义。 方法 收集 2 5例肝癌 ,2 0例肝硬化 ,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标本 ,提取DNA ,应用限制性酶切及直接序列分析方法测定 p5 3基因第七外显子突变。 结果 显示 p5 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 2 49密码子产生突变 ,ARG变为SER ,肝癌 ,肝硬化 ,健康者中发生率分别为 44 % ( 11/2 5 ) ,2 0 % ( 4/2 0 ) ,7% ( 2 /30 ) (P <0 .0 1)。结论 启东地区肝癌患者血清中p5 3突变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 ,其可作为新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10.
黄天壬  莫志纯 《癌症》1993,12(4):288-290
对广西扶绥县肝癌高发区和相对低发区385例5~13岁儿童的黄曲霉毒素B_1(AFB_1)摄入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肝癌高发区儿童AFB_1摄入量明显大于相对低发区儿童(P<0.01),分别为123.51ng/kg体重/日和30.58ng/kg体重/日,前者是后者4倍多;同时,高发区儿童24小时尿中黄曲霉毒素M_1(AFM_1)排出量亦高于相对低发区儿童,分别为2.71ng/kg体重/日和1.00ng/kg体重/日(P<0.01),前者是后者两倍多。研究结果提示,该县境内出现肝癌高发区和相对低发区之差别,原因之一是不同地区居民从儿童时期起暴露于AFB_1水平不同,肝癌高发区是AFB_1高摄入量区。因此,从儿童时期起就开始注意减少AFB_1摄入量,对预防原发性肝癌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祥宏  谢同欣 《癌症》1996,15(5):341-342
采用体外培养、动物接种方法研究了杂色曲霉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胚支气管粘膜上皮致癌作用。结果发现,体外培养的人胚肺支气管组织块在杂色曲霉素处理后,γ射线照射的新生SD仔鼠皮下接种可见支气管粘膜及肺泡上皮增生,并可见支气管粘膜上皮的异形增生灶。  相似文献   

12.
黄曲霉毒素M_1(AFM_1)是黄曲霉毒素B_1(AFB_1)在体内代谢从尿中排出的产物。通过尿中AFM_1的含量测定可反映人体摄入AFB_1的水平。我们在建立用氯仿萃取尿中的AFM_1,经硅镁吸附剂净化,用用三氟醋酸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之后,用此法对肝癌高发区——扶绥县居民尿中AFM_1检测,现简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扶绥县原发性肝癌主要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近二十年来在国内肝癌最高发的地区—广西扶绥县开展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供的证据,作者认为;黄曲霉毒素B_1、乙型肝炎和饮水污染,是该地区原发性肝癌高发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借助于薄层层析(TLC闭高效液相层析(HPLC)方法,筛选确定了16株曲霉在玉米豆粉培养基SPMS上的杂色曲霉素(S)产量可达0-1160.3mg/kg。用高产杂色曲霉菌株进行ST产毒培养,液相革取ST,经硅胶柱层析和多次重结晶,纯化制备了2271.3mgST晶体。经品形观察,熔点测定,元素分析,紫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分析,TLC及HPLC检测,确认所得ST晶体纯度在99.9%以上,其结构式与文献报道一致。ST衍生后分别偶联到三种蛋白上,制得六种复合抗原。以其中两种复合抗原分别免疫青紫兰兔,制得两种抗ST的多克隆抗体(PCAb…  相似文献   

15.
16.
我们在广西肝癌高发区作了154名儿童从粮油食品中摄取黄曲毒霉素B_1及尿中排出黄曲霉毒素M_1的关系探讨,结果发现儿童从粮油食品摄入黄曲霉毒素B_1后,24小时转化为尿中黄曲霉毒素M_1的转化率为1.82%。同时还作了肝癌高、低发区及不同性别之间转化率的关系探讨,结果发现黄曲霉毒素B_1的摄入以及转化为尿中黄曲霉毒素M_1的转化率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肝癌高发区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陈刚,资晓林,俞顺章,陆嘉良,陈公超,康天尝丙型肝炎(HCV)可导致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最后可能发展到肝癌。[1]日本和西方一些国家的研究表明HCV与肝癌的关系比乙型肝炎(HBV)更为密切。肝癌病例中抗-HCV...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长期居住在天津市某镇电子垃圾处理较集中的3个村庄的居民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分析电子垃圾污染物对人体的遗传损伤效应。方法:在电子垃圾处理区居民中随机选择171位村民作为暴露组,进行染色体畸变 (CA)和胞浆阻滞微核 (CBMN)分析,并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选取与该镇毗邻区域且从未接触电子垃圾处理的30位村民 (男女各半)作为对照组。暴露组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组,分别观察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CA、CBMN和DNA损伤水平。结果:暴露组染色体总畸变率为5.50%,与对照组(1.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暴露组微核率为16.99‰,对照组为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显示暴露组尾部DNA百分含量 (TDNA,%)、尾矩 (TM)、Olive尾矩 (OTM)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 (P<0.01)。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和DNA损伤水平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 (P<0.01),而在各不同年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 (P>0.05)。结论:电子垃圾污染物是潜在的遗传诱变剂,能够造成污染地区人群的细胞遗传学损伤,不能忽视其对当代及其子代健康的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杂色曲霉素体外对人胃粘膜的致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赞皇县是胃癌高发区,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该地区胃癌高发与杂色曲霉毒素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探讨杂色曲霉毒素对人胃粘膜的致癌作用,于本研究中,用该毒素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胎儿胃粘膜。处理后18天,经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胃粘膜组织S期、G2M期细胞数和细胞增殖指数增大;接种于;γ-射线处理的新生SD大鼠皮下可存活生长,形态学是重度不典型增生。结果表明杂色曲霉毒素对人胃粘膜有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发区肿瘤遗传易感性的遗传基础。方法:应用病例对照配对调查及细胞遗传学技术,对四川省盐亭县食管癌高发区患者遗传度、染色体畸变率(CAR)、脆性部位(fra)及SCE频率、染色体端粒联合率等进行检测。结果:遗传度为18.20%;CAR、fra及SCE检出率高发家族成员为11.94±5.92%、6.9%及7.56±1.41/细胞,低发家族成员为5.71±3.91%、3.5%及5.24±0.92/细胞,正常人为5.92±3.42%、3.20%及4.91±151/细胞。高发家族与低发家族、正常人比较有显著差异(CARP<0.01,fraP<0.05,SCEP<0.05)。染色体端粒联合率食管癌组为14.38%、正常对照组为9.38%,两者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染色体端粒联合率食管癌组为14.38%、正常对照组为9.38%,两者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食管癌是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疾病,其遗传易感性的遗传基础是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