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工作者迫切需要了解药物的半衰期与最低排泄率,因为这是拟定最佳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可以认为,只有掌握了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和排泄情况,才能达到吸收与消除的平衡、药物血浆浓度的相对稳定和既有疗效而又不致中毒。比如,一次给药后4~5个半衰期血浆浓度下降95%~( -),那么,连续恒速滴注或重复恒速量给药就要有相应的间隔。在临床上,只有少数药物要在血浆有较高的高峰浓度(如青霉素等),多数药物  相似文献   

2.
医药常识     
《求医问药》2008,(12):15-15
1.何为药物的半衰期药物的半衰期(t1/2)是指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从最高浓度下降至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的长短可反映药物在人体内消除的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患者用药的间隔时间。一般来说,药物的半衰期越长,给药的间隔时间越长;药物的半衰期越短,给药的间隔时间越短。通常给药的间隔时间为一个半衰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2%痢菌净透皮剂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残留研究,探讨动物经皮给药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征。方法选用C18色谱柱,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381nm;以乙腈/水(20/80,v/v)为流动相;流速0.8ml/min;柱温30℃;进样量60μl。对2%痢菌净透皮剂经过单次给药以后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所选猪体重为20±2kg,给药剂量为5mg/kg体重。结果药时曲线符合吸收一室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吸收速率常数K0.356±0.028h^-1;消除半衰期t1/2ke3.18±0.62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6.69±1.27μg·ml^-1·h;表观分布容积Vd/F3.34±0.63L·kg^-1;清除率CLb0.74±0.18L·h^-1kg^-1;达峰时间Tp3.52±0.43h;达峰浓度0.7±0.31μg·ml^-1。以5mg/kg剂量连续3次给药后,于最后一次给药后的第0.5、1、2、3、5、8、14天采集各组织样品,通过测定其中痢菌净的含量研究该药物在猪体内的药物消除规律。最后一次给药3d后只能在肾脏中检测到药物,结论痢菌净经透皮在猪体内消除迅速,且消除半衰期较短。  相似文献   

4.
<正>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常以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来表示,故亦称血浆半衰期,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每个药物都有各自的半衰期,因此按常规每日三次的给药方案并不适合所有的药物,更不适合每个病人。合理用药在临床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时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通过测定病人的血药浓度,求得病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然后计算制订给药方案。此方案正确可靠,符合病人的具体要求,但需要有测定血药浓度的条件,目  相似文献   

5.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Life)是临床药物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药物被机体摄取后,吸收入体循环,分布至各组织且被代谢和排泄,因之血药浓度随时间而下降。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该药的生物半衰期,它表示药物在体内被消除的速度大小,亦即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半衰期大,表明药物在体内消除慢,作用时间持久;半衰期小,表明在体内消除快,作用时间短。药物治疗时,半衰期短的药物需较频繁地给药,而半衰期长的药物给药间隔应比较长,否则血药浓度可能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水平收不到应有的疗效或超出了最小中毒浓  相似文献   

6.
半衰期(或称半寿期,Half-life time,简称t_(1/2))是药物动力学中最基本的,很重要的一个参数。它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半量所需的时间。因绝大多数药物能测出血药浓度,故一般是指血浆药物浓度减少50%的时间而言。它反映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的速率。抗癫痫药药物动力学的深入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抗癫痫药多达廿余种,新药还在不断被推荐于临床,了解这些药物的t_(1/2),可为临床医师制定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熟悉影响药物t_(1/2)的因素,对减少用药的盲目性、提高科学性极为必要。故本文拟以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相似文献   

7.
头孢唑肟在呼吸系统感染病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孢唑肟在 1 0例呼吸系统感染病人体内单剂量静滴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给药方案为头孢唑肟注射剂 1g。给药方式 :将药物加入 2 5 0mL 5 %葡萄糖溶液中 ,1h内滴注给药完毕。根据血药浓度 -时间数据 ,采用PKBP -NI程序进行线性拟合 ,拟合结果表明 ,头孢唑肟在人体内的配置呈血管内二房室模型。结果 给药后血浆药物峰浓度为 67.0 8± 1 0 .1 7μg/mL。血浆消除半衰期为 2 .5 4± 0 .5 7h ;表现分布容积 9.75± 2 .39L ;血浆清除率和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 .84± 0 .35mL·min/kg和 1 91 .98± 42 .79μg·h/mL。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FK506)在换脸术患者体内药动学特征及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免疫抑制剂FK506用药的安全有效.方法:口服FK506达稳态后,给药前和给药后0.25,0.5,0.75,1,1.5,2,2.5,3,4,6,8 和12 h 抽取全血样品,采用MEIA法进行全血药物浓度测定,以DAS2.0药动学软件程序拟合求算FK506在体内药动学参数;基于此临床药动学特征,结合该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制定合理安全的给药方案,总结出适合该患者的治疗窗.结果:口服FK506达稳态时,其主要的药动学参数:达峰时间Tmax为1.5 h,最大全血浓度Cmax为51.4 ng/mL,消除半衰期T1/2为13.4 h,曲线下面积AUC0-12为600.58 ng/(mL·h);治疗窗谷浓度范围控制在15~20 ng/mL ,活检检验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FK506的剂量控制在安全的治疗窗内,移植术后未出现严重的排异反应和明显的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结论:FK506治疗窗谷浓度范围15~20 ng/mL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效果,此浓度范围既可满足此患者免疫抑制作用,又可减少FK506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某些医务人员,为省事,习惯于根据护士工作时间或病人习惯来确定给药时间,如每天2次或3次等。由此,造成了血药的浓度过大波动,使之一日中低于有效血药的浓度时间过长,降低了药效,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达不到预期治疗目的。因此正确地选择药物,恰当确定剂量后,安排给药间隔时间,在临床药疗中非常重要。而给药时间隔主要是由生物半衰期(TIQ)确定的。所谓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给药时间的间隔主要是由生物半衰期来确定的。譬如,哮喘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发作和慢性发作两型,其特点往往是在夜间发作(或…  相似文献   

10.
总结正确服用药物的各种情形,方便临床医护人员参考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 用药次数与用药时间 用药次数:多数药物是3次/日,即每间隔8小时服用1次,以使血药浓度保持平稳.在体内消除快的药物,给药次数可略增加;在体内消除慢的药物,可每天服用2次,或1次.有些药物由于毒性较大或消除缓慢,因而对其日剂量和疗程均有限制性规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氟罗沙星对茶碱在家兔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动物分为2组,第1组静脉注射茶碱12mg@kg-1;第2组静脉注射氟罗沙星20mg@kg-1,0.5h后静脉注射茶碱12mg@kg-1.测定茶碱的血药浓度,计算药物动力学的参数.结果茶碱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合用氟罗沙星组茶碱的药时曲线消除相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单用茶碱组,茶碱的消除半衰期(T1/2β)和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增大,机体清除率(CL)明显降低.结论氟罗沙星能延缓茶碱在家兔体内的消除,合并用药时应对茶碱的用法作适量调整或对茶碱进行临床给药监测.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临床应用青霉素静脉滴注时,多将一日剂量青霉素溶于5%、10%葡萄糖注射液内,并采用一日一次的给药方法。这种用药习惯很不合理,亟需引起临床用药的重视和改进。为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和治疗效果,本文对青霉素静滴给药中存在的弊端及有关问题论述如下。一、青霉素的临床药物动力学(一)青霉素属于超快速消除类药物,其血浆半衰期(t1/2)为0.5h。肌注100万 U 后,于半小时血药浓度即达峰值,约为20U/ml。但血药浓度下降较快,经4h 已<1U/ml。(二)青霉素静注在血清中可迅速获得较高药物浓度,但消失亦快。肾功能正常患者静注500万 U 青霉素钠盐后的血药  相似文献   

13.
<正> 在病情明确、药物选定的情况下,科学地制定给药时间间隔也是合理用药中的关键一环,笔者结合有关文献作一综述。1 以血浆半衰期为依据 血浆半衰期是指药物吸收与消除达平衡状态后,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确定给药时间间隔的重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它是用时间来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按药物半衰期给药,既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又不致于发生蓄积中毒。其具体的规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氚标记的蜈蚣三七有效成分W3(^3H-W3)单次ig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用氚标记职,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放射性浓度,3P87软件判断房室模型并计算各种参数,并检测^3H-W3在小鼠体内各器官中的分布浓度,检测给药后12h内药物在小鼠尿及粪中的排泄量。结果:^3H-W3单次ig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主要参数血浆分布半衰期t1/2Ka在0.7-1.1h之间,消除半衰期t1/2在2.2-2.8h之间。…3H-w3在肾上腺中分布最高,胸腺次之,其趋势均为逐渐减低;其他组织药物水平基本相似,分布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3H-W3主要从粪中排泄,给药后12h内的累积排泄量占总消除量的64%左右。结论:^3H-W3在小鼠体内半衰期较短,肾上腺是重要的分布器官,本研究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和剂型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小鼠体内的动力学,组织分布和排泄情况,方法:采用核素标记结合电泳法测定小鼠肌注125I-NGF后不同时间体兴高采烈及组织中NGF含量结果:肌注后血浆药-时曲线符合二室分布模型,消除半衰期(t1/28)为3.1h,分布半衰期(t1/2ka)为25min,AUC为72.4mg.kg-1.h1.甲状腺,血浆,颌下腺,颈 上神经节,肾上腺素和肾脏中药物浓度轻高.结论:NGF在体内分布广,组织内含量量,主要通过尿液排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进口青霉素V钾片在健康人体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受试者 ,空腹单剂口服进口青霉素V钾片 15 0 0mg ,采用微生物法测定不同时间血清中药物浓度 ,用 3P87软件经微机处理血药浓度 -时间数据。结果 :用药后体内过程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 ,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 ,达峰时间 (Tmax)为 (0 70± 0 .11)h ,峰浓度 (Cmax)为 (12 86± 2 2 6 )mg/L ,消除半衰期 (t1/ 2 β)为 (1 2 7± 0 2 4)h ,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为 (2 0 30±2 90 )mg·h·L-1。结论 :进口青霉素V钾片药动学特点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17.
Xiao YH  Gao L  Li Y  Lü Y  Liu J  Liu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2):1867-1871
目的比较头孢地尼、头孢泊肟酯与头孢克洛三种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评估推荐给药方案的合理性.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三种抗生素对238株临床分离社区感染细菌抗菌活性,拉丁方设计研究三种药物在12名健康男性单剂口服后药代动力学参数,利用药代动力学方程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计算抗菌药物对各种细菌的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时间(T>MIC).结果头孢地尼除对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抗菌活性较差外,对其他细菌的MIC90为0.031~1 mg/L.头孢泊肟抗菌作用与头孢地尼相似,但对葡萄球菌抗菌活性较差.头孢克洛对大多数细菌的抗菌作用不如前两个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口服头孢克洛250 mg后药物吸收较快,血药峰浓度为4.95 mg/L±2.41 mg/L,消除半衰期0.69 h±0.6 h;口服头孢地尼与头孢泊肟酯100 mg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血药峰浓度(Cmax)与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2.5 h±0.48 h、0.81 mg/L±0.19 mg/L、1.73 h±0.3 h与2.38 h±0.43 h、1.12 mg/L±0.28 mg/L、1.92 h±0.55 h.T>MIC时间测定表明头孢地尼每日3次给药对多数细菌可达到给药间隙的40%以上,头孢泊肟推荐给药方案对葡萄球菌基本缺乏T>MIC时间,头孢克洛口服250 mg对大多细菌低于期望值.结论头孢地尼对常见社区感染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口服100 mg每日3次T>MIC能达预期要求;头孢泊肟对葡萄球菌作用较差,头孢克洛250 mg给药剂量偏低,临床用药需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1,6-二磷酸果糖的体内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1,6-二磷酸果糖的体内过程。方法:取SD大鼠,静脉注射三种剂量的[32P]FDP,考察其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结果:三种剂量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显示血浆半衰期约为10min,表观分布容积与体重相当。心、肝、肾、脾和肺的放射性浓度高,肌肉和脂肪中的浓度低。给药后第1天约通过尿排泄10%。结论:[32P]FDP静脉注射后迅速随血流分布,心中浓聚,此研究为其治疗心血管、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疾病提供临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储存及被机体排出,使体内药物活性降低和消除的过程,称为药物的消除。药物消除的快慢多用半衰期(Half-life time)或半寿期表示。半衰期是药物自体内消除一半所需时间,也是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通常用t_(1/2) 表示。 在临床工作中,常反复给病人用药,使机体内的药物不能及时消除,药物的浓度逐渐增高,称为药物的蓄积。在任何情况下,只要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大于药物自机体消除的速度,都可以产生蓄积作用。药物在体内有一定的蓄积常常是必要的。临床用药时往往有计划地先使药物在体内逐渐积蓄。使之  相似文献   

20.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是药理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PK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而PD则为药物剂量对药效的影响以及药物对临床疾病的效果。目前随着对药物的体内过程和药效相关性的进一步了解,使得PK/PD的研究已成为现代抗菌药物治疗学的研究热点。全科医生应该掌握相关知识,根据PK/PD指导临床用药,以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推荐最佳给药剂量及用药间隔,使不良反应最小化、避免或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