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 升麻为毛茛科植物,药用部份为根状茎。其名称有周升麻(《本经》)、周麻(《别录》)、鸡骨升麻(《陶宏景》)、鬼脸升麻(《本草纲目》)等等。在临床上,升麻对温毒、火毒、疫毒和误食某些药物或食物引起的中毒等类中医辨证时可以定性为“毒”的情况,均可收到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宋元以后,逐渐形成升麻主升散阳气的认识,片面地过份强调其所谓主“升”的作用,因此使后人一直未能正确发挥升麻的治疗作用。兹就临床点滴体会,谈谈对升麻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倡升麻辛温主升散说首见于张元素《医学启源》,其引《主治秘要》云:“(升麻)性温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又说:“其用有四,……升阳于至阴之下二也,……去风邪在皮  相似文献   

2.
《内外伤辨》为李杲的一部专著。全书40余方中就有16方运用了升麻,可见李氏临证运用升麻的灵活性。今就《内外伤辨》的配方用药,分析升麻在其中的用法如下: 一、升阳发气 升麻为风药,性升散,李氏在《内外伤辨》中多以升麻并柴胡、羌活、防风等风药,再合人参、黄芪等甘温之品,以升发脾胃阳气,从而达到升阳泻火、升阳顺气、升阳补气等功能。 (一)升阳泻火 李氏认为:“阳气下陷,则阴火上乘”,所以治疗上常主张“益元气”,从而使阳气上升,而阴火自降,达到升阳泻火的目的。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中皆是取升麻合柴胡引甘温之清气上升,再并人参等药从而使元气健旺,阳气升腾而阴火自散。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运用升麻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垣临证擅用升麻,仅《脾胃论》方中就有22方运用了升麻,可见李氏对升麻运用的灵活性,今就其配方用药,分析升麻的用法如下: (一)升发阳气。升麻为风药,性升散,李东垣多以柴胡、防风、羌活、藁本、葛根等风药,再合人参、黄芪等甘温之品,以升发脾胃阳气,从而达到升阳泻火,升阳止泻,升阳通窍、升阳摄血等功能。 1.升阳泻火: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着重论述了“益元气,泻阳火”的观点,认为胃气一虚五脏受病就会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的病理状态,“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所以在治疗上提出以“益元气”为主的观点,从而使阳气升则阴火自降,达到升阳泻火的目的,即所谓“甘温除热”,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方中取升  相似文献   

4.
家父张学华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内妇科常见病及疑难杂证诊治,善用阴阳、气血、脏腑、邪正理论指导临床,对病理机制有独到见解,处方用药别具心裁,如善用升麻治疗伏邪所致临床常见病,如经久难愈肺系感染性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消化系病毒性慢性肝炎,以及泌尿系感染性慢性炎症。他认为,此类病证之所以迁延反复,缠绵难愈,究其证因,与外邪内伏,伏邪蕴结未解,关系至密。升麻味甘性平,微苦,归肺、脾、胃三经。本药之甘入阳明、太阴经,升清阳,降浊气,善解表邪而实卫气。《本经》云又能:“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本草汇言》更明确指出升麻为“升解之药,凡风可散,热可清,疮疹可解,下陷可举,内伏可托,诸毒可拔。”家父临床常以升麻为主药,  相似文献   

5.
作者曾亲见一老医用升麻代替犀角地黄汤中之犀角,治愈大吐血及大衄血各一例,疗效很好。作者认为犀角颇罕贵,如果升麻可以代替犀角,实获一种方便,既可减轻病家之经济负担,又能节约国家贵重药物的消耗。但一般人多认为:犀角主降,而升麻主升,升降既然相反,何能有同样的效用?兹将管见所及,抒述于下,是否有当,还请同道们作进一步研究。综考古代文献,各家本草,对升麻之功用,大多认为主解百毒,辟瘟疫瘴气,治游风肿毒、痈肿疮疡、头痛口疮、喉痛齿痛、久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下血、斑疹及久痔脱肛等。对犀角的功用则成认为:能解大热大毒,解鈎吻鸩羽蛇毒,除瘴气,清胃热,入心凉血,治痈肿疮疡、时疫斑黄、惊烦目赤等。就两药的临床功用来看,大致相同,均系清热解毒之药。这可能就是用升麻代替犀角的主要根据。又考朱肱《活人书》中亦载有:“犀角地黄汤,如无犀角,可用升麻以代之”之说。由此观之,升麻可代犀角,在古人经验上已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6.
升麻常见伪品的性状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麻,始载于《名医别录》,是一味常用中药。李时珍日:“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它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的功能。主要含有:p谷甾醇、升麻醇、升麻醇木糖苷、去羟北升醇等化学成分。《中国药典》(2000版)对其来源定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 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但因升麻在各地有很多异物同名品,加之历代本草对其记载又不统一,故升麻的品种较混乱,有些品种虽有升麻之名,但与正品升麻无论是在植物基原方面或是在功效主治方面均有不同。为便于基层中药工作者及时,方便的鉴别升麻之真伪,现将其正品及常见的伪品野升麻、南升麻、白升麻、腺毛马兰等主要性状特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升麻质量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颖  张小茜 《中草药》2005,36(9):1402-1404
升麻为我国传统中药,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heracleifoliaKom.、兴安升麻C.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foetidaL.的干燥根茎[1]。升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释其名曰“其叶如麻,其性上升,故名”。梁代《本草经集注》描述为“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北宋苏颂描述“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为胜。春生苗,高三尺以来,叶似麻叶,并青色。四、五月着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须”。明朝《本草品汇精要》载:“正品升麻原植物的叶似麻,四五月着生白…  相似文献   

8.
升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功效,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麻疹不透、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阳毒发斑、气虚下陷、胃下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崩漏下血。是一味既具有升浮药性,又具有沉降药性的代表药物。由于升麻属植物资源分布广且品种繁多,为深入开展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根据中医临床用药传统,以《中国药典》收载的升麻基原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Cimicifuga dahurica”“Cimicifuga foetida”为检索词,检索1990—2021年在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文献,共检索到国内外文献1075篇,筛除非药典基原品种研究文献后,纳入有效文献156篇,对近30年来《中国药典》基原品种升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传统中药升麻的升降浮沉药性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选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升麻基原品种,紧密结合升麻的传统中医功效主治进行药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对于弘扬中医药特色,进一步揭示升麻升降...  相似文献   

9.
旋复花又名全福花、金佛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本经》记载:“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后人对旋复花的功用多认为以降为主,其实旋复花并非专降,亦有升发之性。如《本草逢源》谓:“旋复花升而能降”。张山雷论之较详,他说:“旋复花体质甚轻、飞扬疏敞,其主治当以泄散风寒,疏通脉络为专主”。“或谓旋复花降气……则止  相似文献   

10.
麻黄升麻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主治寸脉沉迟、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下部脉不至等症。该文从“开阖枢”理论中“厥阴主阖”的角度,探讨厥阴的概念及生理特点、厥阴主阖含义及依据,基于“厥阴主阖”角度解析麻黄升麻汤证及方,并介绍病案3则,以期为该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周雅新  王玉娟 《光明中医》2022,(16):2906-2909
《四圣心源》一书,理论基础多源于《黄帝内经》《难经》,治法多尊崇仲景。黄元御精通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以“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立论,十分重视脾胃及其功能,多次强调培补中气,认为脾升则肝肾升,胃降则心肺降。同时黄元御认为“阴易盛而阳易衰”,提出“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故用药时甘、辛味药物为多,而黄氏有言“降胃必用半夏”,《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辛平,现多认为其味辛温,黄元御则认为半夏具有辛燥开通之性的同时,还有沉重下达之性,且专入胃腑,主用于降逆气。  相似文献   

12.
王旭东 《中医研究》1991,4(1):10-12
肺之功能,现代多强调其“主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主皮毛”等,而对《内经》所记载“治节”功能认识较少。《内经》认为,肺之地位仅次于“君主”而居“相傅”,且“朝百脉”,作用极为重要。本文对此略作探讨。肺功能关键在主气,对其他脏腑的作用在治节人身生长发育,饮食消化、吸收、输布、排泄,  相似文献   

13.
麻黄升麻汤载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因条文和药物组成的特殊性,众多学者及医家在关于其是否为仲景经方的议题上争论纷纭,实际上临床效验之屡见不可置否,妄断麻黄升麻汤为后世谬误不属经方较为偏颇。该文指出麻黄升麻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治杂病并病等复杂病证之典范,方中宣发收敛、滋阴助阳、清热散寒、升浮沉降并用,看似庞杂,实为有制;《黄帝内经》五郁是对五行运动失去其本性的高度概括,总结了五行的运动形式、功能、病性等诸多特点,同时《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也指出相应的治法,包括“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旨在恢复五行运动的生理状态,麻黄升麻汤证上下、虚实、寒热胶泥复杂,《黄帝内经》五郁及其治法可反映其关键证机及治法,有助于剖析麻黄升麻汤辨治思路与组方原则;病程中,太阴阳气受损及寒邪内陷厥阴为麻黄升麻汤证中的启始阶段,具有水郁、土郁、木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阳气郁积太阳、阳明而致金郁及火郁则是其后续的继发改变,麻黄升麻汤中的五类药物组合恰能有靶向地作用于五郁病证的各个部分。该文结合《黄帝内经》五郁思想,综合古今专著与文献,对麻黄升麻汤证的证机原理及用药特点进行梳理,明确其方证,并概述近年临床报道,为临床应用麻黄升麻汤提供思路及依据,令经方更能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14.
诊余话柴胡     
柴胡性味苦平微寒,质轻入少阳经,具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提清阳之功能。笔者参考古人之说,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用药体会,对此药的功效与应用有些见解,现介绍如下: 1.发散表热、和解表里柴胡在药物归类上属辛凉解表药,有发散风热的作用,如临床常用之柴葛解肌汤、柴胡升麻汤等治时邪感冒,均以柴胡为君,故张元素说:“柴胡性味俱轻,阳也,升也。”柴胡入少阳经能旋枢机和解表里邪热。《别录》谓:“柴胡除心下烦热、诸疾热结实。”甄权谓:“柴胡主时邪内外热不解。”《本经》谓:“柴胡治实热邪气、肠胃积聚。”张元素说:“柴胡主往来寒热。”其它如《伤寒论》中的大  相似文献   

15.
厌食症是小儿最为多见的病症之一,此症可分虚实两类。《内经》指出:“脾主运化”而“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共同完成消化、吸收的作用。人体所需营养的来源,全赖脾胃的良好功能,因此又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之说,脾胃的良好功能,直接关系到食欲。  相似文献   

16.
升麻的来源、性状及混淆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莉  桑伟 《北京中医》2006,25(12):745-745
升麻始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上品。陶弘景说:“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清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李时珍说:“其叶如麻,其性上升,故名升麻。”又说:“今人惟取里白外黑而紧实者,谓之鬼脸升麻。去须及头芦,锉用。”由此可见,古代本草所载的升麻除正品之外,仍有其他植物做升麻用,但以毛茛科升麻属的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17.
柴胡主升,可升阳举陷,柴胡配参芪已成为补中气的定式,但笔者浅尝《内经》,同时参考诸多中医典籍及现代临床研究,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本文从对“升阳”的认识入手,阐述了对柴胡“升阳”的新观点,即柴胡升阳,名为升阳,实为发散;同时认为柴胡“引清气上升”属于“以降引升”,并对柴胡“主通降”的观点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证,即柴胡举陷与《内经》理论存在矛盾,而柴胡主通降则与《内经》不悖,并与阴阳升降理论契合,同时认为柴胡可升可降这种骑墙论不可取,柴胡配参芪作为补中气的定式用法不符合辨证论治。通过系统的探讨与考证,笔者认为柴胡非但不能升阳举陷,反而具有通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体上下表里之气均为肺所主,所以《内经》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又说”“肺者,气之本。”《素问》称肺为“相傅之官”肺的这种相傅作用表现得最明显的是气血之间相互为用的关系。心主血,肺主气,血之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在肺气肃降畅达的情况下才能贯注心脉而通全身,因此,肺气的盛衰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杨光 《陕西中医》2006,27(6):735-736
1川芎适应症川芎性温主散,据《珍珠囊》一书记载,川芎功用有四:为少阳引一也;治诸经头痛二也;助清阳之气三也;去湿气在头四也。又说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似有升有降,先升而后降。《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别录》:除脑中冷冻,面上游风  相似文献   

20.
“肺主治节”的理论,导源于《内经》一书。《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治节”由肺而“出”,即谓属肺所“主”。“治节”即治理和调节之意。肺之所以表现出治节作用,乃是由于它具有“主气”、“受朝百脉”、“主行营卫阴阳”、“主宣散肃降”的生理功能。通过肺主气等功能作用,在生理情况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