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史鸽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2):1141-1142
目的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干预的方法,旨在减轻患儿的伤残程度。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高压氧及予以脑活素治疗。观察组加用Vojta手技的运动疗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及脑性瘫痪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运动疗法,可明显降低患儿脑性瘫痪发生率,提高治愈率,促进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2.
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护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珍辉  唐丽辉 《现代康复》2001,5(7):135-135
目的 探讨使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患儿达到最佳疗效的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运动疗法主要是(Bobath和Vouta法)^[1],结合针灸,穴位注射,经络导平,高压氧治疗及脑活素等综合康复治疗及身心护理。结果 经过1-4个疗程康复治疗后,总效率100%。结论 正确规范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ZKS正常化的关键,也是预防脑瘫的关键,而系统有效的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得以实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头针体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5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红斐 《现代康复》2001,5(7):118-119
目的 观察头针、体针(加电)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综合疗法对52例中风患进行治疗,分析疗效与病情、病程、疗程的关系。结果 恢复50%,显效28.8%,好转15.4%,无效5.8%,总有效率94.2%。患早期接受综合治疗明显优于较晚(P<0.01)。结论 脑卒中后遗症患早期进行综合治疗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加电)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综合疗法对52例中风患者进行治疗,分析疗效与病情、病程、疗程的关系。结果恢复50%,显效28.8%,好转15.4%,无效5.8%,总有效率94.2%。患者早期接受综合治疗明显优于较晚者(P<0.01)。结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早期进行综合治疗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与水疗干预对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临床症状的缓解效果.方法:选择24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予药物、经络导平、高压氧、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进行1次中药熏蒸与水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睡眠质量良好分别占20.0%(24/120)、18.3%(20/1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睡眠质量良好分别占83.3%(100/120)、20.0%(24/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熏蒸水疗前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熏蒸水疗后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熏蒸水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痉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熏蒸水疗后治疗组痉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熏蒸与水疗干预能有效改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患儿达到最佳疗效的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采用运动疗法主要是(Bobath和Vojta法)[1],结合针灸,穴位注射,经络导平,高压氧治疗及脑活素等综合康复治疗及身心护理。结果经过1~4个疗程康复治疗后,总有效100%。结论正确规范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ZKS正常化的关键,也是预防脑瘫的关键,而系统有效的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得以实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枢性协调障碍误诊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性协调障碍 (ZKS)即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 ,多发生在婴儿时期 ,尤其是在 6个月内。小儿姿势、反射、运动、肌张力及 Vojta姿势反射均有异常者 ,除可诊断脑性瘫痪外 ,一般应诊断为 ZKS。由于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 ,常常延误诊断。我院1998- 0 6~ 2 0 0 0 - 0 2共收治 ZKS2 7例 ,其中误诊 12例 ,误诊率44 .4%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2~ 9月龄 ,~ 3月龄 2例 ,~ 6月龄 6例 ,~ 9月龄 4例 ;早产 2例 ,出生窒息产伤 10例 ;有黄疸病史 8例。全部病例均有运动发育落后。2例 3个月内患儿不能竖头 ,身…  相似文献   

8.
Vojta法诊治中枢性协调障碍与脑瘫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枢性协调障碍 (zentralekoordinationstorung ,ZKS)是德国学者Vojta博士首先提出的用于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诊断名称 ,也是Vojta博士利用症候学的表现辅助诊断脑瘫的一种方法。Vojta姿势反射[1] 是利用 7种姿势反射衡量小儿发育水平 ,早期发现异常 ,早期诊断脑瘫和脑损伤性疾病的检查方法。Vojta治疗法是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 ,诱导产生全身性、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 ,促进与改善患儿的运动机能 ,故又称为诱导疗法。ZKS的概念与Vojta诊治法已被学术界认可 ,并成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脑瘫方面有代表性的学派[2 ] 。Vojta诊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针加足部按摩配合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方法。方法:将1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足部按摩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头针、足部按摩治疗而不进行运动疗法。两组在做治疗的同时实施人文、康复护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不失时机采用头针加足部按摩配合运动疗法,落实相应护理措施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针疗法联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59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疗法联合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运动疗法,共治疗20次。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两组患者神经损伤、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FMA、BI量表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10、20次NIHSS、FMA、BI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10、20次NIHSS、BI量表评分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两组FMA评分治疗10次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20次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 :头针疗法联合康复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头体针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观察头体针结合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83例脑卒中患者分头针、体针、头体针 3组进行治疗 ,疗程满2个月后比较疗效。结果头针组与体针组之间、体针组与头体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但头体针组与头针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头体针结合较单纯的头针或体针治疗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喻澜  柯志钢 《中国康复》2012,27(5):338-339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顽固性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顽固性中枢性呃逆患者73例随机分为2组,A组37例给予头针及体针治疗,B组36例加用放松训练及音乐治疗等心理干预。结果:治疗4d后,B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B组1及2d的治愈率明显优于A组(P<0.05)。治疗4d后,2组SAS及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B组更低于A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针灸配合能显著提高顽固性中枢性呃逆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头针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头针丛刺方法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头针组、对照组 ,每组 2 0例。采用简式Fugl Meyer运动评分法和简易上肢功能评分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针康组、头针组、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 ;针康组优于康复组、头针组 (P <0 .0 5)。结论头穴丛刺方法结合康复技术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的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运动员,发生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56例次,包括肌肉损伤46例次,韧带和其他损伤10例次。采用针刺阿是穴、针刺对侧郄穴并主动活动、弹力绷带固定及适当休息的方法。治疗前和治疗一两次后观察疼痛数字等级评分(NRS)。结果治疗前NRS为7.696±1.536,治疗后NRS为2.304±1.572,治疗后NRS(P<0.001)显著下降。结论采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可改善急性软组织损伤后的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A组)、针刺组(B组)、镜像组(C组)、联合组(D组),每组20人。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综合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B组增加针刺治疗,C组增加MT,D组增加针刺治疗和MT。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评估4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的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Wolf上肢运动功能(WMFT)评分。结果:治疗后,4组FMA-UE评分、MBI评分、WMF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P<0.01),上述3项评分:D组明显高于A、B、C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比单一使用针刺或镜像疗法更有利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调神针刺法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先兆型及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脱落4例)26例,针刺+口服安慰剂;对照组(脱落3例)27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安慰剂组(脱落1例)29例,口服安慰剂。比较三组的VAS评分及抑郁情况。结果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间治疗后和随访1个月的抑郁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神针刺法可有效缓解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患者的抑郁程度无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早期跑轮联合针刺对重度脑外伤大鼠运动功能及前额叶皮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跑轮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改良Feeney法制备重度脑外伤大鼠模型。术后第二天开始干预,然后在不同时间点利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和足误试验分别评估大鼠神经功能与协调功能。2周后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皮质BDNF的表达和阳性反应。结果:治疗第7、10、14天联合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第10、14天各干预组大鼠足误试验评分明显提高(P<0.05)。2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质BDNF表达降低(P<0.05),而联合组BDNF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跑轮组BDNF的表达增加(P<0.05);而与针刺组和跑轮组比较,联合治疗组BDNF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加(P<0.05)。结论:早期跑轮联合针刺可能通过提高皮质中BDNF的表达来改善脑外伤大鼠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头针结合易化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30  
目的 研究头穴丛刺方法结合易化技术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结合康复组、头针组、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等方法综合评定患者的运动和神经功能。结果 在对脑卒中患肢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P<0.01),头针组、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预防并发症方面,头针结合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头针组、康复组与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头穴丛刺方法结合易化技术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对异常模式有抑制作用,并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计算机辅助训练对脑损伤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有认知障碍的脑损伤患者按训练方式的不同分为头针组(n=30)、计算机组(n=30)和联合组(n=30),头针组给予头针治疗、计算机组给予计算机辅助训练、联合组给予头针联合计算机辅助训练,时间为2个月。在训练前及训练后2个月分别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记忆力测验评估。结果:训练前,三组患者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及记忆力测验各项分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2个月后,三组患者项目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联合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计算机辅助训练对改善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腹针配合McKenzie疗法对颈型颈椎病的镇痛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针针刺、麦肯基(McKenzie)疗法及二者配合对颈型颈椎病的疼痛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颈痛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纳入颈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组,分别接受腹针针刺治疗、麦肯基疗法治疗及腹针配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观察镇痛效果及治疗简化McGill量表总分、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的变化.结果:三组的镇痛效果总有效率分别为63.3%、96.7%和100%,三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x2=35.596,P<0.001);三种治疗方法均可显著降低颈型脊椎病患者的颈痛评分,且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19.452,P<0.001);三组患者简化McGill量表在PRI、VAS、PPI方面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 0.001),组间比较显示单纯腹针与腹针配合麦肯基疗法的各项目减分显著大于单纯麦肯基疗法(P<0.05),而腹针组与腹针配合麦肯基组之间,PRI、VAS、PPI的减分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麦肯基疗法与腹针疗法均能显著缓解颈型颈椎病的颈痛症状;二者结合,能够提高镇痛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