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闭式引流和常规胸腔穿刺引流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选择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200例,随机分为闭式引流组102例与胸腔穿刺引流组98例。两组均采用同一短程化疗方案。闭式引流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接延长管及负压引流袋,使胸腔积液自然流出,经超声检查证实积液消失后拔管;胸腔穿刺引流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反复穿刺抽液,超声证实胸腔积液深度〈2.0cm时停止抽液。观察两组有效率,并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胸腔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排液相关费用等情况。结果:闭式引流组总有效率86.3%,非常显著高于胸腔穿刺组的64.3%(P〈0.01)。闭式引流组胸膜肥厚粘连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非常显著低于胸腔穿刺组(P〈0.01);闭式引流组穿刺次数、胸腔积液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排液相关费用均显著或非常显著少(短)于胸腔穿刺组(P〈0.05,P〈0.01)。结论:闭式引流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优于常规胸腔穿刺引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收治的6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进行胸腔穿刺抽液治疗,观察组进行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积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胸闷消失、发热消退及胸水消失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低于常规组的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相比于胸腔穿刺抽液,可更有效地改善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在胸腔积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在胸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10例不同病因的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4例出现气胸经引流管抽气后治愈;10例导管阻塞用导丝或生理盐水冲管后复通;2例导管脱落重新置管。所有患者经4~14 d置管胸液引流彻底。恶性胸液患者经导管胸腔内注入药物。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常规胸穿放液相比是一种安全、可靠损伤小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猪尾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方法行胸腔闭式引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6例胸腔积液、31例自发性气胸和2例液气胸的患者,采用猪尾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胸腔穿刺并行闭式引流,其中3例病人因导管堵塞行第2次引流,80例病人引流成功,肺复张或胸水明显减少,9例无效,总有效率89.9%。结论应用猪尾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操作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是临床常见的胸膜疾病,治疗上多采用抗结核药物加胸腔穿刺抽液,但包裹性积液胸腔穿刺抽液难以将积液抽尽,且反复穿刺患者痛苦大。临床上往往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导致胸膜粘连肥厚或积液分隔包裹,直接影响其疗效。为此,我们分别采用常规胸膜腔穿刺抽液加胸腔内注射尿激酶及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引流加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876例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比较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胸腔积液是临床常见表现,在治疗原发病的同 时,常需反复胸腔穿刺抽液,在抽液过程中常遇到胸 膜反应,腹张性肺水肿、气胸等问题。有些患者全身 状况差,不能耐受长时间抽液,由于胸水不能及时抽 尽,往往形成胸膜肥厚、粘连、包裹等并发症,而传统 的胸腔闭式引流术,多采用外科手术,患者痛苦大, 难以接受。我科采用胸腔内置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 流术,治疗胸腔积液患者38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 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服抗结核药物+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四联药物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效果.方法:通过对口服抗结核药物+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胸腔内注射四联药物(称联合治疗组)及口服抗结核药物+常规小导管闭式引流组(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两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比对照组胸液消失快,胸膜粘连发生率低.结论: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加四联药物注入胸腔,减轻了胸膜局部的炎症反应,加速积液消失,防止或减轻了胸膜肥厚和粘连.效果好于常规口服药物加小导管闭式引流者.  相似文献   

8.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腔液体、气体排出的最有效、简便的方法 ,但由于常规采用橡胶管放入胸膜腔进行排气排液 ,术中损伤较大 ,胸膜刺激反应大 ,吸气、咳嗽时胸痛剧烈 ,引流控制不方便。作者采用COCK菊花型 12 # 一次性膀胱造瘘管替代胸引管 ,进行胸腔穿刺引流排气排液 2 2例 ,操作简便顺利 ,无并发症 ,胸膜刺激反应小 ,几乎无任何自觉症状 ,可控性好 ,引流通畅彻底。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2例 2 4侧 ,年龄 19~ 79岁 ,平均38.8岁 ;男性 17例 ,女性 5例 ;左侧 9例 ,右侧 15例 ;单纯性气胸 13例 ,液气胸 6例 ,单纯胸腔积液 3例 …  相似文献   

9.
封丽 《航空航天医药》2007,18(2):109-109
目的:采用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方法来探讨对胸腔积液病人的治疗.方法:对2004年11月至2006年4月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完全复张,病人对该方法均耐受,不良反应小,适用范围广,操作方便,.结论: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恶性胸腔积液是由肺癌等恶性肿瘤侵犯胸膜或胸膜原发性肿瘤所致,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平均生存期仅有数月。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胸腔穿刺引流;胸腔内局部注药,如化疗药物、生物免疫制剂、生物反应调节剂、中药;手术治疗;热疗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超声引导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治疗胸部创伤后迟发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1年5月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122例单侧或双侧胸部创伤后1~14d经胸部CT检查发现中等量以上的迟发性胸腔积液且伤后无胸腔手术史的患者,男性65例,女性57例;年龄17~78岁,平均51.9岁;道路交通伤57例,高处坠落伤23例,砸伤42例。经床旁超声引导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治疗。治疗后复查胸部CT采用游离胸腔积液体积估算公式计算胸腔积液量评定疗效。结果首日抽液引流量370~760mL,后期每日抽液引流量0~280mL,留管时间0~13d;经治疗87例有效,30例显效,总有效率为95.90%。有4例堵管,经相关处理无法再通予拔管,改常规置粗管引流治愈,彻底堵管发生率为3.27%。3例颅脑损伤伴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后留置导管意外脱落,其中2例治疗后复查胸部CT胸腔积液减少80%,有效,1例复查胸部CT积液减少50%,无效,改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治愈,导管脱落发生率为2.45%。1例穿刺点周围疼痛后自行缓解,1例置管抽液600mL留管感胸部疼痛不适而拔管,复查胸部CT示治疗有效,1例穿刺时不适考虑胸膜反应,反应较轻,经暂停操作、安抚患者情绪、吸氧、输液好转,后仍行此法穿刺置管成功,复查胸部CT示治疗有效。穿刺点疼痛、胸膜反应及置管后留管胸部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45%,未发生胸腔积液增多、气胸、感染、穿刺点周围血肿等医源性损伤。结论经超声引导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抽液治疗胸部创伤后迟发性胸腔积液方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堵管发生率低,患者对置管后留管耐受性好,合并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使用时有导管意外脱落风险,需加强管道护理。  相似文献   

12.
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291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胸腔积液在临床多见于结核性胸膜炎、原发和转移性肺或胸膜恶性肿瘤、低蛋白血症等疾病。临床上常采用传统胸腔穿刺术抽取胸腔积液,因多数患者需要反复穿刺抽液,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生的工作量。2002-09—2004-11,我科291例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管留置患侧胸腔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经超声引导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治疗胸部创伤后迟发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1年5月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122例单侧或双侧胸部创伤后1~14d经胸部CT检查发现中等量以上的迟发性胸腔积液且伤后无胸腔手术史的患者,男性65例,女性57例;年龄17~78岁,平均51.9岁;道路交通伤57例,高处坠落伤23例,砸伤42例.经床旁超声引导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治疗.治疗后复查胸部CT采用游离胸腔积液体积估算公式计算胸腔积液量评定疗效.结果 首日抽液引流量370~760mL,后期每日抽液引流量0~280mL,留管时间0~13d;经治疗87例有效,30例显效,总有效率为95.90%.有4例堵管,经相关处理无法再通予拔管,改常规置粗管引流治愈,彻底堵管发生率为3.27%.3例颅脑损伤伴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后留置导管意外脱落,其中2例治疗后复查胸部CT胸腔积液减少>80%,有效,1例复查胸部CT积液减少<50%,无效,改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治愈,导管脱落发生率为2.45%.1例穿刺点周围疼痛后自行缓解,1例置管抽液600mL留管感胸部疼痛不适而拔管,复查胸部CT示治疗有效,1例穿刺时不适考虑胸膜反应,反应较轻,经暂停操作、安抚患者情绪、吸氧、输液好转,后仍行此法穿刺置管成功,复查胸部CT示治疗有效.穿刺点疼痛、胸膜反应及置管后留管胸部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45%,未发生胸腔积液增多、气胸、感染、穿刺点周围血肿等医源性损伤.结论 经超声引导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微创置管抽液治疗胸部创伤后迟发性胸腔积液方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堵管发生率低,患者对置管后留管耐受性好,合并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使用时有导管意外脱落风险,需加强管道护理.  相似文献   

14.
改进法胸腔穿刺10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  石云 《西南国防医药》2004,14(5):513-514
目的 :总结推介改进法胸腔穿刺的经验。方法 :采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针代替传统穿刺针进行胸腔穿刺 ,观察 10 0 0例患者。结果 :治愈 832例 ,转胸腔闭式引流或开胸术 16 8例。并发症有胸膜反应 5例 ,血胸 2例 ,气胸 1例。结论 :该法具有取材方便、快捷 ,操作简单 ,节省人力 ,不受体位影响等优点 ,尤适于危重病人或截瘫病人的诊断性胸穿 ,可为急危重症病人的诊断抢救争取时间。但对积液浓稠者仍宜使用粗针穿刺  相似文献   

15.
结核性胸腔积液两种引流方法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引流方法的疗效。方法以210例中大量结核性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胸腔闭式引流组及常规胸腔穿刺组。对照分析2组在疗效、并发症及费用上的差别。结果闭式引流组及穿刺组有效率分别为86.8%及65.4%,闭式引流组胸水消失快、费用低、并发症少,二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结论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深静脉导管与输液袋结合进行胸腔积液引流的优点。方法对38例胸腔积液患者,应用胸腔内留置深静脉导管接一次性输液袋进行引流,并评价引流效果。结果 33例胸腔积液引流彻底,肺组织复张,未出现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3例因感染出现脓胸,导管堵塞,改为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2例出现血气胸、血凝块,请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掌握好适应证后,深静脉导管连接输液袋引流胸腔积液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张利  石云 《西南国防医药》2004,14(5):513-514
目的总结推介改进法胸腔穿刺的经验.方法采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针代替传统穿刺针进行胸腔穿刺,观察1000例患者.结果治愈832例,转胸腔闭式引流或开胸术168例.并发症有胸膜反应5例,血胸2例,气胸1例.结论该法具有取材方便、快捷,操作简单,节省人力,不受体位影响等优点,尤适于危重病人或截瘫病人的诊断性胸穿,可为急危重症病人的诊断抢救争取时间.但对积液浓稠者仍宜使用粗针穿刺.  相似文献   

18.
黄鑫  王波 《西南军医》2010,12(6):1110-1111
目的 探讨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将65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术,B组(33例)采用传统的胸腔穿刺抽液术,术后均向胸腔内灌注顺铂和力尔凡.结果 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5%、68.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4.043,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5.106,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胸腔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能有效控制胸水,且操作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性胸膜炎是内科常见病之一。对于中至大量的胸腔积液,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全身规范化的治疗基础上反复多次抽液及通过胸腔向胸膜腔内注射药物治疗,以达到彻底抽净胸水,减少胸膜增厚粘连,但多次反复抽放胸水,而治疗操作不当易出现刺伤肺脏的危险、气胸、胸膜反应、肺水肿及发  相似文献   

20.
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气胸为临床常见疾病,治疗上除了控制原发病外配合行胸腔、心包腔穿刺抽液或胸腔穿刺抽气及胸腔、心包腔闭式引流可迅速缓解症状。我们将2005年5月-2006年11月,通过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26例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气胸的患者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