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DWI评估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化学药物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取28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并接受首次化学药物治疗的患者,分别于化学药物治疗前1周内、化学药物治疗1周期结束后(化学药物治疗第2周期前2~3天)进行胸部MRI常规及DWI检查。根据RECIST标准,分为部分缓解组(PR)及疾病稳定组(SD)。比较两组ADC值增长率和肿瘤最大径,分析化学药物治疗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两组ADC值于化学药物治疗后升高,PR组化学药物治疗第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高于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肿瘤最大径变化不明显; PR组化疗第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ROC曲线显示,以ADC值升高15. 82%作为诊断分界点,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0%。结论 化学药物治疗前后ADC值的变化率可以作为早期预测肺癌化学药物治疗疗效的敏感指标,能够早于肿瘤最长径的变化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化学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I-DWI)在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32例病理证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治疗前、1周期靶向治疗后行胸部常规MRI检查、DWI检查及CT增强检查,以第2周期靶向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的肿瘤最大径变化率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有效组(19例)和无效组(1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最大径的差异。同时比较MRI-DWI与增强CT对肿瘤及阻塞性肺不张的显像效果。 结果肿瘤最大径在两组内不同时间及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期靶向治疗后,有效组肿瘤平均ADC值明显升高(×10-3 mm2/s:1.48±0.23 vs. 1.23±0.21,t=-15.45,P<0.01),而无效组治疗后ADC值变化不大(×10-3 mm2/s:1.20±0.27 vs.1.15±0.32,t=-1.69,P>0.05),并且有效组ADC值的升高率明显高于无效组(%:17.7±5.7 vs. 4.6±2.1,t=6.72,P<0.01)。CT图像可显示清楚肿瘤与不张肺组织边界6例(37.5%),MRI-DWI图像可显示肿瘤与肺不张组织边界13例(81.3%),高于CT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P<0.05)。 结论MRI-DWI较增强CT可更清晰地显示肺不张与肺肿瘤边界,便于肿瘤大小测量及疗效评估,ADC值可以对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疗效做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WI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疗效早期监测的最佳时间点。方法 选取62例经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对肿瘤首次靶向治疗前1周内、靶向治疗后1周、3周(第1疗程)、6周(第2疗程)行胸部MRI扫描,在第2疗程治疗结束后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周、3、6周4个时间点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其变化。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1周及3周的ADC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无效组治疗前后ADC值无明显差异。有效组治疗后3周的ADC值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ROC分析治疗后1周及3周ADC值变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0.870(z=2.032,P=0.042)。肿瘤缩小与肿瘤靶向治疗前ADC值呈负相关(r=-0.418),与治疗后1周和3周ADC值的增加呈正相关(r=0.30、0.501)。结论 以靶向治疗第1疗程结束时作为监测时间点,DWI可以对NSCLC的靶向治疗疗效做出较为准确的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DC值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疗效的早期监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04年12月到2006年10月2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测量放化疗过程中不同监测时间点(包括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肿瘤ADC值.以放化疗前肿瘤的临床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比较,以T分期是否降低为标准,分为治疗效果较好的T-降期组和治疗效果较差的T-未降期组.应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肿瘤ADC值变化情况.结果 26例中,T-降期组和T-未降期组分别为12和14例.T-降期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ADC值分别为(1.10±0.13)×10~(-3)、(1.32±0.19)×10~(-3)、(1.35±0.13)×10~(-3)和(1.32±1.0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0,P<0.01).T-未降期组在治疗后第1周ADC值由(1.16±0.16)×10~(-3) mm~2/g升高至(1.23±0.13)×10-3 mm~2/s,升高不明显(P>0.05),在治疗后第2周ADC值继续升高至(1.30±0.1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3,P<0.01).用治疗后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升高程度11.6%作为诊断直肠癌T分期是否出现降期的指标,诊断敏感性为75.O%,特异性为78.6%,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95%可信区间为0.583~0.964),具有中等诊断价值.结论 ADC值具有作为早期监测直肠癌放化疗疗效影像学指标的可能性.治疗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变化对于区分放化疗反应性较为敏感,可以作为有效的时间监测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测量对肺癌放射治疗初期疗效的评价。方法对43例(鳞癌22例,腺癌16例,小细胞癌5例)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肺癌的患者行直线加速器治疗,分别于放射治疗前1~3天、放疗结束后1周、2周、6周接受常规MRI扫描(T1WI、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比较病灶放疗前后的ADC值及肿瘤体积、大小、变化。结果放疗前后22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12例腺癌中心实质ADC平均值均逐渐呈升高趋势,放疗前、后第6周肺癌ADC值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4例腺癌1周、2周升高较明显,6周后ADC值升高不明显。肺癌病灶体积大小在放疗6周后有5例鳞癌轻微缩小,其余38例大小无明显变化;比较5例鳞癌放疗前、后第6周肺癌病灶体积变化较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放疗初期不同时间ADC值的变化早于其形态学体积的改变,ADC值测量可作为判断肺癌放疗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肺癌化疗疗效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及第一周期化疗后进行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 wI及DWI检查。根据第二周期化疗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按RECIST标准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中肿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最大径的差异,分析ADC值变化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预测治疗有效的ADC值变化率临界值(cut—offvalue)。结果:第一周期化疗后,有效组化疗前后病灶的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d0.001);有效组和无效组中肿瘤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肿瘤最大径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以ADC值升高8.5%作为ADC值变化率诊断分界点,预测治疗获得PR的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2.9%。结论:ADC值可以对肺癌化疗疗效进行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早期监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耐药性的价值。方法 选择单纯进行化疗的NSCLC患者75例,在首次化疗前,化疗1周期、化疗2周期、化疗4周期及化疗6周期分别行常规MRI及DWI扫描。根据后续治疗中肿瘤最大径的变化将所有患者分为耐药组及非耐药组,对比分析两组各监测时间点间ADC值的变化,并对有意义的ADC变化值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75例晚期NSCLC患者,耐药组43例,非耐药组32例。非耐药组化疗第1、2周期间ADC变化值(ADC42d-21d值)明显高于耐药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2,P=0.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79,最佳界点值为0.15,以此界点值作为阈值监测肺癌耐药的敏感度为69.8%,特异度为78.1%;非耐药组第2疗程化疗后1周与第1疗程化疗结束间ADC的变化值(ADC28d-21d值)明显高于耐药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3,P=0.030),ROC曲线下面积为0.634,最佳界点值为0.09,以此界点值作为阈值监测肺癌耐药的敏感度为58.1%,特异度为65.6%。...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癌患者伽玛刀治疗效果,为临床早期评价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72例肝癌患者(原发肝癌62例,转移性肝癌10例)共77个癌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天、治疗后3个月行MR检查,包括常规序列及DWI扫描.以治疗后体积变化分为有效组、稳定组、进展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肿瘤中心及边缘肝组织的ADC值变化.结果:有效组及稳定组肿瘤中心ADC值治疗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进展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肿瘤周边组织的ADC值在三组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进展组治疗前ADC值明显高于有效组及稳定组.结论:ADC值能够反映肝癌伽玛刀治疗后肿瘤组织内部的病理变化,为早期疗效的判断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预测与评价宫颈癌放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8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行DWI检查,测量肿瘤最大径和表现扩散系数(ADC)值.治疗结束后,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将患者分为缓解组、无效组.根据治疗结束后2年的随访复查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无复发组.比较两组间的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ADC值,并分析疗效及复发情况与治疗前ADC值、治疗结束后的ADC升高值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缓解组223例,无效组59例.复发组70例,无复发组212例.缓解组治疗前ADC值明显低于无效组(t=3.274,P<0.05),无复发组治疗前ADC值明显低于复发组(t=1.031,P<0.05).治疗前ADC值低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治疗前ADC值高的患者(χ2=5.175,P<0.05).治疗结束后的疗效及治疗结束后2年的复发情况与治疗前ADC值均呈负相关(r=-0.571、-0.675,P<0.05),与治疗结束后的ADC升高值均呈正相关(r=0.641、0.547,P<0.05).缓解组、无复发组治疗结束后ADC值升高明显(t=2.031、4.011,P<0.05),无效组、复发组ADC值升高不明显.结论 治疗前的ADC值有助于预测宫颈癌放化疗疗效,治疗结束后的ADC变化值有助于评价宫颈癌放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早期监测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将20只荷人肺腺癌裸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和恩度(Endostar)组各7只,联合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组6只.治疗第3天对照组和恩度组行DWI成像并测量ADC值,采用t检验比较2组ADC值.扫描完成后每组各取1只裸鼠肿瘤组织行透射电镜观察.治疗第10天3组均行DWI成像,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的ADC值.扫描完成后剖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治疗第3天,恩度组的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5,P<0.01),此时2组肿瘤体积没有明显差异.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恩度组肿瘤组织内部分细胞发生变性,并出现凋亡现象.治疗第10天恩度组和联合贝伐单抗组的ADC值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8和0.001),联合贝伐单抗组ADC值高于恩度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11).此时恩度组和联合贝伐单抗组肿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3),联合贝伐单抗组体积小于恩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病理学HE染色显示恩度组可见少部分坏死区域,联合贝伐单抗组的坏死区域范围较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恩度组及联合贝伐单抗组肿瘤组织MVD值和VEGF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其中MVD值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VE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55,P=0.178).结论 DWI成像能够提供肿瘤组织的微观结构和水分子扩散信息,可以无创地早期监测给予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后肿瘤微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