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五届全国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疾病学术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五届全国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和运动障碍疾病学术研讨会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PD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部的共同策划组织下,于2006年8月11-14日在宁夏银川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150多位神经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及其相关研究人员、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孔繁元教授,学组顾问王新德、刘道宽、罗毅、汤晓芙、刘焯霖、梁秀龄教授均参加了会议,来自德国汉诺威(Hannover)大学医学院的Reinhard Dengler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也应邀出席了大会。本次会议近30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就PD的诊断及治疗、抗PD药物研究进展、其他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治、运动障碍疾病的外科治疗等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报告和论文交流。会议过程中,学术氛围之浓厚,报告讨论之热烈和代表参与之投入远远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料。现将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第十届国际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及相关疾病大会于2006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在日本京都召开,我国有近20位神经科医师参加了会议,陈生弟、陈彪教授主持了两个分组学术报告会。此次会议特设了与专家面对面讨论、青年科学家最佳板报交流以及教学课程等新内容,尤其是教学部分,本次会议安排了PD的神经精神症状、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不宁腿综合征以及震颤4个内容,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第15届国际帕金森病(PD)及运动障碍学术会议于2011年6月5-9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来自世界各国200多名专家学者、医师及研究者们参加了会议,我国有30余位神经内外科医师及研究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中交流了近1年来在该领域中所取得的进展,与会者有较多收获和体会。我们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2007年8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11届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EFNS)会议上发表了一项1016例帕金森病(PD)患者参与的国际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泛欧PRODEST研究)的初步结果,揭示了PD相关抑郁的独特特征及其治疗。此项研究结果表明,PD患者中相关抑郁症状的患病率非常高,而且接受抗抑郁剂治疗的患者(n=211)中仍有近半数(44.1%)患者的抑郁症状不能随治疗消失。  相似文献   

5.
10例青少年型帕金森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青少年型帕金森病(P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0例青少年型PD患者(6例少年型,4例青年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型PD症状轻,无智力障碍及自主神经障碍,左旋多巴疗效显著,但易早期引起运动障碍和症状波动,其中4例青年型PD肌僵直明显,6例少年型PD患者多表现为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结论 青少年型PD临床特征相近而与成人型PD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严重危害中老年健康的常见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十年来,我国针对PD研究的临床试验注册项目显著增多,多部PD诊疗指南及共识颁布,PD的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学者对PD的发病机制、临床诊疗研究逐步深入,部分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其中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探讨PD发病机制可为将来的疾病修饰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而探讨肠道菌群在PD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可进一步证实了肠-脑轴在P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为P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现就我国近十年来有关PD的研究进展,包括发文质量和数量、研究热点、发病机制、前驱期PD、诊断生物标记物及治疗等进行回顾,并对PD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2010国际帕金森病(PD)和运动障碍访问教授项目(VPP)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9日-2010年10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南院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国际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协会(MDS)及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主办,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神经病学协作委员会及上海医学会脑电图和神经生理学协会协办,会议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重点项目基金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会议专项资助基金资助,中国教育部985项目部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NMS)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02例PD病人进行DBS手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NMS量表评估。结果PD病人术前出现NMS 3-18项,平均7.1项。NMS评分与病人的Hoehn-Yahr分级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0.49,P〈0.01)。术后1个月频数明显下降的NMS是:疼痛、感觉异常、失眠、多梦,其他NMS频数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PD病人均具有NMS,出现在PD病程的各个时期。随着疾病的进展,PD病人平均NMS评分明显提高。DBS手术短期内可以改善NMS中的疼痛、感觉异常、失眠、多梦等症状,长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9.
第十一届神经外科国际会议报道刘承基赵雅度凌锋第十一届神经外科国际会议于1997年7月6日至11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幕,到会的有90多个国家的2500位代表,其中世界神经外科界的知名人物都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约有40位,会议共收到论文1300篇。会议分...  相似文献   

10.
第18届世界神经病学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y,WFN)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及相关疾病学术会议于2009年12月13-16日在美国迈阿密成功举办.来自世界各国共2000余名专家参加了本次盛会,并就PD及其他相关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地探讨.我国学者十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行为学变化特点。方法 通过改良PD大鼠模型,观察30只大鼠模型成功后1、7、14天旋转行为的多项指标变化,如:启动时间、持续时间、最高转速、旋转圈数等。结果 1-14天时PD大鼠启动时间逐渐延长、持续时间逐渐缩短,最高转速与旋转圈数不变。结论 改良PD大鼠模型制作方法科学、简单、定位可靠;PD大鼠最高旋转速度、旋转圈数能反映黑质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及异动症大鼠模型纹状体的自发性电活动变化。方法 6-羟多巴(6—0HDA)立体定位注射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复方左旋多巴腹腔注射治疗4周诱发异动症(1evodopa in-duced-dyskinesias LID)大鼠模型,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检测PD及LID大鼠模型纹状体的电生理活动。结果 PD大鼠纹状体细胞的自发电活动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左旋多巴治疗后恢复正常。LID大鼠则自发性电活动再次增加,而重度LID大鼠又较轻度LID大鼠自发性电活动明显增强。结论 纹状体多棘神经元的自发性电活动改变是PD及LID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帕金森病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病。其发病率位居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第2位,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以上,我国现有PD患者已逾百万。尽管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已有所了解,但其发病原因和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研究表明,PD是遗传和环境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发病的,其中绝大多数是散发病例,家族性发病不超过10%。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与LRRK2基因R1441C、R1441G突变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动、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反射障碍。随着α—synuclein,parkin、UCH-LI、PINKI 、DJ—I、LRRK2等PD致病基因的相继克隆。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赵受到关注.目前有关LRRK2基因(PARK8)的研究,国外报道的文献不多.目内尚未有文献报道,我们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对所收集的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家系和散发的PD患者进行研究,筛查是否存在LRRK2基因的R1441G和R1441C这两个错义突变.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的听觉P300地形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帕金森病(PD)临床上较为常见,共14~80%患者将发生痴呆。主要表现为全面的认知功能障碍。本文应用P300地形图方法对30例原发性PD病人认知功能进行了检测,并就认知电位颅顶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P_3波改变的某些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资料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分组 1.PD组:选择30例住院病人,均按全国锥体外系疾病会议标准确诊为原发性PD。其中男23例,女7  相似文献   

16.
2007年6月28日至7月2日,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神经遗传病学术交流会议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召开,这是继1998年湛江会议时隔9年之后的又一次神经遗传学盛会。会议共收到来稿103篇,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1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唐北沙教授主持,刘焯霖、慕容慎行、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患者Parkin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Parkin基因缺失在早发性和晚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在不同亚型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63例PD患者分为早发性PD组和晚发性PD组。以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arkin基因2~5号外显子,然后行琼脂糖电泳,观察外显子的缺失分布。结果 63例PD患者中发现外显子2、4缺失各1例,外显子3缺失2例,这些缺失均出现于早发性PD组。结论 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可能是我国早发性PD患者的致病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疼痛是PD较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PD伴疼痛与多个因素有关,文中就PD合并疼痛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提示,雌激素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有保护作用,受体依赖途径是雌激素作用的重要环节,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了PD的发病。我们拟探讨中国人群ERα的基因多态性与PD及PD痴呆(PD with dementia,PDD)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帕金森病(PD)伴疼痛的相关性,了解PD伴疼痛的发病机制,以期为PD伴疼痛寻找可能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选取90名PD患者(PD组)和88名健康对照组(HC组),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评估运动症状(UPDRS-Ⅲ)、疾病分期(H-Y分期)和疼痛症状(KPPS评分),分析炎症因子与PD伴疼痛的关系,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IL-1β对PD伴疼痛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HC组相比,PD组血清IL-1β、IL-6、IL-17水平显著升高(P<0.01)。PD伴疼痛组的血清IL-1β水平高于PD不伴疼痛组(P<0.001)。PD患者血清IL-1β水平与KPPS评分呈正相关(r=0.371,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血清IL-1β是PD伴疼痛的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显示血清IL-1β诊断PD伴疼痛的曲线下面积为0.741。结论 PD患者血清IL-1β水平与PD伴疼痛相关,可能是诊断PD伴疼痛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