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测定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UCLP)双侧后牙的ICP位咬合面积,籍以分析其口腔功能状况。方法:以软蜡He片对22例唇腭裂修补术后未经正畸治疗的UCLP患者作牙尖交错位咬合记录,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上颌后牙最大咬合面积,并与24例正常He者的相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正常He者其上颌后牙最大咬合面积无性别差异,也无左右侧差异;②UCLP患者上颌后牙最大咬合面积明显低于正常He者;③UCL  相似文献   

2.
恒牙晚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正畸治疗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毅  王春玲  孙慧芳  王海任 《口腔医学》2011,31(3):132-135,156
目的 通过测量恒牙晚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术后牙牙合、软硬组织的相关数据,观察正畸治疗对患者面型、牙弓及咬合关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例UCLP恒牙晚期(15~17岁)术后患者,采用上颌慢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对治疗前、扩弓保持半年后X线头颅侧位片及扩弓治疗前、扩弓结束后、保持半年后牙牙合模型相关数据进行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2组之间的两两比较用最小显著差(LSD)检验。结果 UCLP患者在正畸治疗后,X线头颅侧位片在软硬组织部分测量数据上有显著性变化(P<0.01),牙弓宽度在尖牙和前磨牙区有明显增加(P<0.01),前磨牙区宽度的增加能稳定保持(P<0.05)。结论  恒牙晚期UCLP术后患者经正畸治疗,骨骼、面部软硬组织及咬合关系均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咬合与髁状突形态的对称性间的相关关系解剖学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目的:探讨髁状突形态对称性与咬合对称性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观察32具颅骨的咬合关系,并根据是否存在产生不对称的非轴向咬合力的咬合关系而将其分为咬合对称组(17例)、咬合轻度不对称组(6例)和咬合明显不对称组(9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咬合;①第三磨牙伸长;②因后牙缺失久未修复而导致的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的继发性错He;③后牙反He或锁He。髁状突形态对称性也分为对称(12例0、轻度不对称(15例)和明显不对称(5例),并用游标卡尺(精度0.02mm)测量其内外径和前后径。结果:①咬合对称程度与双侧髁状突对称程度有密切关系,即咬合对称者,双侧髁状突对称的比例比较高,咬合不对称者,其髁状突也多不对称;②髁状突大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内外径的差异,可能系样本的问题,前后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③咬合正常者,双侧髁状突形态不仅基本对称,而且其12侧髁状突的形态也基本一致。结论:咬合对称性与双侧髁状突形态对称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髁状突不对称的显著表现是内外径明显差异。此特点可能是咬俣异常易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与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上颌骨发育的差异。方法:选取单侧完全性唇腭裂(complete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5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complete unilateral cleft lip,UCL)28例,按不同颈椎骨龄分期分为3组,将其与相同发育期的安氏I类患者头影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在所有发育期,UCLP的SNA(°)ANB (°)U1-U6(mm)均较安氏I类错牙合者小。CS1-6期结果显示:UCLP的SNA(°)ANB(°)U1-U6均值分别较安氏I类错牙合者小7.07°、4.05°、5.56 mm,SN-PP(°)均值较安氏I类错牙合者大3.98°。UCLP患者ANS-PNS(mm)、U1-PP(mm)等随发育较安氏I类错牙合者逐渐减小的趋势;结论:UCLP患者较安氏I类错牙合上颌位置靠后,上颌矢状向长度不足,腭平面顺时针旋转,上前牙舌倾。UCL患者上颌骨大小及位置与安氏I类错牙合相似。  相似文献   

5.
楔状缺损与咬合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临床研究楔状缺损与He力的关系。方法 将123例患不同程度楔状缺损的中老年患者,按楔状缺损的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度4组;使用电阻应变式咬合力计测量上颌尖牙、第一、二双尖牙、第一磨牙牙齿咬合力;用光He法测定上颌牙齿最高He接触强度。结果 楔状缺损患牙的咬合力低于无楔状缺损牙。上颌第一双尖牙的楔状缺损患牙的最高He接触强度高于未患牙、楔状缺损组中的第一磨牙和第一双澡牙相对于其邻牙的最高He接触强度增高。结论 He力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咬合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早期恒牙He中各类咬合接触状况的分布情况,方法:大学新生304人,年龄16-18岁,均取研究模分布,按安氏错He分类法分类。双侧安氏错He类型不同者,记为“不对称性安氏错He”。结果:咬合并系正常者占19.73%;在异常咬合关系中,安氏Ⅰ、Ⅱ、Ⅲ类错He分别占58.05%,8.90%和8.90%,不对称性安氏错He占24.15%,前牙有对刃He关系者12.71%,有反He牙者11.02%,深覆He和深覆者各占5.08%,开He者占2.12%,后牙有反He者19.07%,有锁He者17.37%,兼有反He和锁He者0.85%。结论:不对称性错He以及前、后牙覆He、覆盖关系异常,在自然人群中的分布约占1/4和1/3,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牙位的变化对下颌各牙根尖主应力大小及方向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透明环氧树脂复制以相同牙排列而成的正常He、深覆He、重度磨耗He、单侧部分后牙反He、单侧上颌第三磨牙伸长、单侧下颌第三磨牙伸长、单侧部分后牙缺失7种不同咬合类型的下颌模型,2.0kg力垂直加载后,投影式光弹仪上观测各牙根尖主应力的大小与方向。结果:在对称性咬合,牙位的变化对各牙的根尖主应力方向无影响。而在不对称性咬合,牙位的变化对前牙区近远中向应力及全牙列的根尖主应力颊舌向倾角都有明显影响。另外,随牙位的变化根尖主应力的大小也会发生显著变化,而且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对称性咬合类型。结论:牙在下颌骨上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对其根尖主应力大小及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其影响程度还会受到咬合对称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咬合平衡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牙合)力咬合进行定量研究,初步探讨ICP咬合平衡的生理范围。方法 应用T-Scan Ⅱ系统记录123名正常骀者ICP最大(牙合)力的咬合情况,测量并计算力的中心点(COF)、(牙合)力百分比值、胎接触点数目。结果 正常胎者ICP最大(牙合)力时力的中心点相对位置、(牙合)力百分比差值以及不对称系数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6.60~6.68mm,-15.50%~12.10%,0.65~1.39;98.4%的正常(牙合)者ICP最大(牙合)力咬合时力的中心点分布于后牙区。结论 正常(牙合)者最大(牙合)力时ICP咬合是稳定、平衡的咬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结合咬合纸印记指导全口义齿调[牙合]的效果。方法:选取门诊无牙颌患者21人,常规制作全口义齿,去除明显的咬合干扰点,戴入2周后,指导患者从下颌姿势位(MPP)咬合达牙尖交错位(ICP)。用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分析诊断患者的咬合情况,结合咬合纸印记,对早接触点及胎力异常大的接触点进行调[牙合],达到牙尖交错位的广泛接触,对调胎前后的咬合接触时间、后牙接触点、后牙接触面积,胎力分布平衡度进行比较,同时进行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21例患者在调[牙合]前后的咬合接触时间明显缩短短(P〈0.05),后牙接触点明显增加(P〈0.05),后牙接触面积增加,[牙合]力分布平衡度明显减小(P〈0.05);患者满意度〉9.0分。结论:咬合纸印记结合T-Scanm咬合分析仪指导全口义齿调[牙合]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手术前后胎力,咀嚼效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从2008年2月~2008年10月对24例在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接受正颌手术的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根据畸形的具体情况,将其分为两组,仅接受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16例(单颌治疗组),接受LeFort Ⅰ型截骨术合并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8例(双颌治疗组)。利用咬合力计和分光光度计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3、6个月的胎力和咀嚼效能进行测定。结果: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胎力及咀嚼效能显着低于术前。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胎力和咀嚼效能已有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时,单颌治疗组患者的胎力均值超过术前,而双颌组患者的咀嚼效能均值也高于术前。结论:正颌手术短时间内对下颌偏突颌畸形患者的胎力、咀嚼效能影响较大。随着手术后患者对新的胎关系逐渐适应,其胎力和咀嚼效能均有明显变化。单颌治疗组胎力改善较快,双颌治疗组咀嚼效能提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唇腭术后颌面不同程度继发畸形的修复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 对 30例不同畸形程度的此类患者 ,采用不同修复方案治疗后患者改善情况进行临床观察与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 可使面形与接触得到很大程度改善 ,但有一定限度。结论 修复治疗是唇腭裂序列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X1基因与湖南汉族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and palate,NSCLP)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MSX1基因内含子区的CA重复微卫星作为遗传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基因分型技术对湖南汉族129个NSCLP核心家系387名成员进行基因型分析,并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TDT)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DT分析显示,MSX1基因CA4等位基因在唇裂伴(不伴)腭裂(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palate,CL/P)和单纯性腭裂(cleft palate only,CPO)组均被优势传递给患病后代(P=0.018,P=0.04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支持隐性遗传模式,CA4本身或其作为一致病基因的遗传标志以隐性遗传模式被遗传(P=0.009)。结论MSX1基因与湖南汉族人群NSCLP相关联,可能是其易感基因或与之存在连锁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1—2015年广东省唇腭裂流行状况。 方法以2011—2015年在广东省出生缺陷监测体系内58家医院分娩的围产儿(孕28周至出生后7天)及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描述性分析广东省唇腭裂分布及类型特征,使用卡方检验、有序分类回归,构成比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围产儿1 203 800例,检出唇腭裂1664例,检出率为13.83/万;广东省内揭阳市检出率最高为21.30/万,湛江市检出率最低为7.78/万。2011—2015年逐年检出率分别为15.81/万、14.00/万、9.02/万、15.81/万、11.00/万,各年份间无明显趋势性;总唇腭裂检出率在4月最高和9月最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28.34,P= 0.403)。孕产妇年龄分层中,>35岁年龄组和<20岁年龄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3.86/万和17.73/万;男性围产儿检出率为16.45/万,女性围产儿的检出率为12.40/万,性别间总唇腭裂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2.74,P<0.0001),唇腭裂类型在不同围产儿性别间的分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2.78,P= 0.0012)。唇裂、腭裂、唇裂合并腭裂的构成比分别为27.94%、25.54%、46.51%。 结论加强唇腭裂区域防控措施,进一步研究唇腭裂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普及优生优育及出生缺陷防控相关健康教育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唇腭裂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分析1995~2008年1209例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先天性唇腭裂患病状况与特点。结果唇腭裂患者中,主要以单侧唇裂、单侧唇裂伴腭裂、双侧唇裂伴腭裂为主,分别占27.55%、27.05%和19.69%。除单纯腭裂外,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唇腭裂患病左侧比右侧多见。唇腭裂畸形与患者的胎次关系中第一胎、第二胎、第三胎、第四胎、第四胎以上的构成比分别为24.73%、25.14%、21.34%、14.56%、14.23%。母亲中共有193例(15.96%)妊娠前3个月有接触风险因素。不同遗传亲属级别间发生唇腭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3,P〈0.01)。结论唇腭裂的发生可能与遗传、胚胎发育早期的环境因素、药物影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单侧唇腭裂外鼻软骨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单侧唇腭裂外鼻软骨的解剖异常与鼻畸形的关系,对6例单侧唇腭裂死婴的外鼻部进行解剖,发现患侧鼻翼软骨及鼻中隔软骨发生了组织错位,与鼻畸形的产生有明确的对应关系;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健、患侧鼻翼软骨的大小差异无显著性。说明组织错位是单侧唇腭裂鼻畸形的病理解剖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6.
唇腭裂发病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影响唇腭裂的可疑因素分析,旨在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3年CLP及同期省人民医院的非CLP患儿和母亲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价指标。结果:在10项指标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CL±P)单因素分析中有4项指标具有显著意义(P<0.05),腭裂(CP)发病有5项指标具有显著意义(P<0.05),分别进入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家族史、母亲职业是CL±P发病的危险因素;患儿体重、母亲职业是C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遗传因素在CL±P的发病中具有显著意义,怀孕期间患病、用药可导致唇腭裂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建立唇腭裂患者牙槽嵴的数字化模型,为唇腭裂患者的模型分析建立科学方法。方法 唇裂修复术前于全麻状态下对1例右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上颌无牙颌制取模型,用激光扫描仪扫描,通过计算机逆向工程软件进行模型重建。结果 此法可在重建模型上设定测量参考点9个,并可测出各标志点间的距离;模型可切割后测量和计算。结论 激光扫描三维分析方法是分析唇腭裂患者牙槽嵴形态及方向改变的一种理想方法,应用此模型可量化分析唇腭裂患者随生长发育而变化的上颌牙槽嵴形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唇腭裂患儿生活质量及其流行病学分布情况,探讨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方法:选取164例唇腭裂患儿纳入实验组,对照组为102例健康儿童.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量表(child andadolescents' quality of life scale,CAQOL)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描述其生活质量的流行病学分布.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唇腭裂患儿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①唇腭裂组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自我概念、躯体感觉、负性情绪、作业态度、生活便利性、活动机会性、自我满意度各因子得分和CAQOL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唇腭裂类型、主要抚养人、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及居住地区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唇腭裂儿童生活质量偏低,疾病类型、母亲文化程度、主要抚养人、家庭月收入及居住地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手术方法整复 齿槽裂与鼻畸形的比较分析 ,为完善唇腭裂的序列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2 2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按分期整复组与同期整复组进行观察。通过对口鼻瘘封闭、尖牙萌出、鼻唇部美观等三种临床指标测定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分期整复组的综合分析指标数高于同期整复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完全性唇腭裂鼻畸形的整复在完善的齿槽裂手术后进行 ,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2531例先天性唇腭裂畸形特征与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盛汉平  胡静 《口腔医学》1999,19(4):198-199
目的研究唇裂±腭裂中各发病因素的作用方法对2531例唇裂±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结果单纯性唇裂1452例唇裂伴腭裂1079例有确切遗传史者为204例占8.1%有服药史者怀孕初期为831例占32.8%结论唇裂的病因是复杂的遗传因素与特定的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是其根本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