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119-122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诊治的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选取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存活期>24 h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时期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7例应用DCO技术进行治疗作为DCO组,20例应用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技术进行治疗作为ETC组。其中,DCO组中7例股骨骨折以外支架作为终极手术治疗,20例一期行外支架治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方法治疗;ETC组中所有病例均采用一期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统计所有患者的ISS评分、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ETC组相比较,DCO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将DCO技术应用于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的治疗,能降低创伤后的二次打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骨科损伤控制技术在儿童多发伤骨折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技术在救治以多发骨折为特征的儿童严重多发伤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996年5月~2006年6月,对27例严重多发伤儿童均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技术(快速止血、控制污染、骨折临时外固定-ICU复苏-二期确定性修复术)救治。结果20例成功救活,经6个月~1.5年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其中12例功能完全恢复正常,5例出现轻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1例还在进一步治疗中,6例死亡。结论早期正确地判断伤情,快速有效地止血、控制污染,合理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稳定、制动减少继发性损伤,是提高儿童严重多发伤生存率的关键,损伤控制技术是一种抢救儿童严重多发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技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2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DCO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柱骨折伴脊髓压迫4例,早期行简单的椎板切除减压术。骨盆骨折6例,早期骨盆外固定架固定,1例合并大出血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四肢骨折22例,早期给予简单外固定,7例开放损伤行清创缝合术。术后均在ICU中复苏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给予确定性手术。复苏期严重多发伤组患者体温、pH、凝血机能与一般多发伤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本组死亡3例,死亡率12.5%,死亡组创伤严重度评分4350分;1例胸部损伤死于严重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例重度颅脑损伤死于脑疝,并发症共8例,经过治疗均痊愈。结论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合理应用DCO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骨折伴多发伤的防治对策以及损伤控制骨科(DCO)理论在救治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2011年10月应用DCO理论指导救治的87例严重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创伤早期骨折行简单清创外固定,待ICU复苏治疗后,再择期行确定性骨科内固定手术。本组死亡率6.9%(6/87),死亡病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平均值41分,主要死于休克和合并伤。52例获随访6~20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肢体功能恢复理想。结论完善救治体系,合理采用DCO模式治疗严重骨折伴多发伤,能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DCO)在严重多发伤中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总结其DCO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 19例中存活17例(89.5%),死亡2例(10.5%);死亡原因:2例均于术中或术后24 h内死于失血性休克,其中1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术后并发多器官不全综合征(H-MODS);随访8~34个月,存活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DOC在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时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迅速准确地评估并采取一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术后康复率,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早期治疗腹部损伤合并多发伤的疗效,探讨早期损伤控制的合理方法。方法: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88例,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40例(DCS组),以ETC方法治疗48例(ETC组)。结果: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较ETC组短(P〈0.05),体温恢复时间、ICU住院天数差异显著(P〈0.01),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P〈0.05),两组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CS方法治疗以腹部损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肢体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发骨折病人救治过程中,应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DCO)进行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 对30例多发骨折应用DCO确定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间,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及预后.结果 本组ISS评估平均34.5分,平均随访15个月,其中6例因开放骨折急诊手术,其余24例择期手术,均完全恢复,无死亡.1例因骨折不愈合而二期植骨更换内固... 相似文献
8.
背景:严重肢体骨折常合并有腹部创伤,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保障。损伤控制骨科理论(DCO)符合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正确地应用DCO理论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目的:探讨DCO理论在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8例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情况:单纯四肢骨折20例,骨盆骨折6例,骨盆合并四肢骨折4例,脊柱骨折4例,脊柱合并四肢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21例,开放性骨折17例。腹部损伤情况:脾破裂20例,肝破裂8例,肝脾破裂5例,肠破裂3例,肝破裂+肠破裂1例,肝破裂+肾破裂1例。损伤严重度(ISS)评分平均39.3分。结果:本组38例患者经DCO理论救治后死亡2例,36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行骨折确定性手术,实施确定性手术的时间为6~62 d,平均12.5 d。其中12例发生各种并发症。除2例死亡、4例失随访外,其余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5个月,平均15.4个月。其中28例骨折正常愈合,愈合时间为12~25周,平均21.2周;3例骨折出现延迟愈合,经石膏外固定后愈合,总愈合时间为10~12个月;1例骨折术后10个月发现骨不连,经二期手术并植骨后愈合。所有随访者均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DCO理论符合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尽早进行针对性的损伤控制手术和ICU复苏是实施DCO的关键,可提高严重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创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高,早期死因主要是难以控制的出血,晚期则是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近年来,创伤控制骨科理念的形成,试图使伤者受到"第一次打击"后的"持续打击"最小化,控制炎症级联反应,从而提高严重多发伤的生存率。创伤控制骨科理念主要包括3个阶段:首先准确合理地选择适应证,采用快速有效的措施控制出血、污染并进行临时固定;其次在重症监护室进一步纠正死亡三联征;最后进行有计划的二次确定性手术。目前的难点在于适应证的选择和早期处理(特别是对伴发骨盆骨折者),二次手术的时机和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减少伤者"二次打击"的各种微创手术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总结严重多发伤合并多发性骨折病人的救治和应用伤害控制策略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大于25分的23例严重多发伤合并多发性骨折的病人应用伤害控制策略进行救治,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率及骨折愈合情况,尤其是肢体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除1例右下肢严重毁损伤急诊清创骨牵引保肢术后3个月因骨缺损感染骨髓炎而作大腿截肢外,全部病例骨折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严重多发伤合并多发性骨折的病人应用伤害控制策略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和分析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的病情特点,为临床上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应用骨科损害控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对61例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ISS评分、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手术时机、住院时间和Matta评分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及疗效评估。结果本组61例,ISS评分17~50分,平均27.38分。Ⅰ组、Ⅱ组、Ⅲ组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确定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Matta评分优良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阐明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的概念;②骨科损害控制有利于骨盆型严重多发性损伤的救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技术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DCO技术治疗的43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第一阶段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并进行其他简化手术、控制致命性大出血;第二阶段行ICU复苏治疗;第三阶段行确定性修复重建手术。结果 2例死亡,4例未随访,37例平均随访23.6月。按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12例,可2例,差5例,总优良率81.1%。结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病情较重,采用DOC技术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总结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技术在抢救严重多发伤中的治疗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严重多发伤(ISS评分平均34.2分)患者采取DCS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12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采用DCS技术后存活102例,死亡27例,死亡率20.93%(27/129)。死亡27例中,早期死于急性大出血11例,严重颅脑损伤5例,严重胸部损伤3例,颈椎骨折并高位截瘫2例,晚期2例死于ARDS,4例死于MOF。结论将DSC技术合理使用在严重多发伤的抢救中,能增加患者的"生理潜能",纠正严重的内环境紊乱,使安全度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相当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应用损伤控制方法救治的3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资料。结果运用损伤控制方法成功救治30例,死亡2例,发生并发症5例。28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复位按照Matta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8.6%。结论应用DCO的方法处理可以降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介绍应用外支架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的方法并评价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作者应用外支架对2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进行早期临时固定,心肺复苏、ICU监护和Ⅱ期确定性手术治疗,患者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5~61岁,平均40.5岁。骨折部位:骨盆骨折5例,骨盆合并四肢骨折3例,四肢骨折15例,脊柱骨折3例,脊柱合并四肢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16例,开放性骨折12例。28例患者均合并其他多部位损伤,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平均35分。结果本组患者治愈26例(92%),死亡2例(8%),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颅脑外伤,ICU治疗平均5.6d。发生各种并发症共7例。2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16个月。22例骨折正常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8.4周。2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经二期手术并植骨后愈合。结论外支架可用于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的早期损伤控制,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肢体骨折的救治效果,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