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象和方法 1.1 分组 1)冠心病组:我院2007年4-11月收治冠心病患者142例,其中男82例,女60例,年龄45~77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2)健康对照组: 151例,来自我院健康体检者,男88例,女63例,年龄23~62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期颅脑损伤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6例,按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1、3、30天检测血清P-选择素、D-二聚体、血糖水平及SSS评分.P-选择素、D-二聚体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对P-选择素、D-二聚体与S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依据S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型,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均随分型加重而明显增加(P<0.05);颅脑损伤患者各时间血糖、P-选择素及D-二聚体、SSS评分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血清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与SSS下降值呈直线正相关(r=0.51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预后的有效指标.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引起DIC的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7例APL患者的多项DIC常规指标和SFMC、P-选择素及D-二聚体.结果87例APL患者中,初诊时伴DIC20例,其血浆SFMC、P-选择素和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3例DIC可疑组中经动态观察,有6例发展为典型DIC,其血浆SFMC、P-选择素和D-二聚体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经治疗好转后上述指标逐渐改善.结论SFMC、P-选择素和D-二聚体对DIC的阳性预测率较高,且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DIC和DIC前期诊断的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任敏  肖菁  武加标 《现代医学》2009,37(6):447-44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90例成人AL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对22例ALDIC患者(ALDIC组)、168例AL非DIC患者(AL非DIC组)及45例正常人的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22例AL患者发生DIC前后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LDIC组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AL非DIC组(均P〈0.05);22例ALDIC前其血浆D-二聚体和P-选择素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且随病程的进展而进一步增高。结论D-二聚体和P-选择素对DIC的阳性预测率较高,且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急性白血病DIC和DIC前期诊断的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白雪  杨军  王毅  帅真 《上海医学》2007,30(2):140-141
关节置换患者主要的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50%~70%,病死率为0.10%~0.38%。由于DVT可导致严重的肺栓塞.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50%的DVT。患者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故仅凭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较困难;静脉造影是诊断DVT的金标准,但具有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保定市儿童医院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儿65例(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患儿65例(脓毒症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疗程为14 d。另选65例健康患儿作健康对照组,检测分析患儿的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严重脓毒症组的血清E选择素为(62.7±5.7)mg/L、D-二聚体为(3.72±1.14)mg/L、降钙素原为(9730±214)mg/L,C反应蛋白为(97±10)mg/L,均显著高于脓毒症组[(41.4±4.2)mg/L、(1.63±0.24)mg/L、(3352±16)mg/L、(82±8)mg/L]和健康对照组[(5.8±1.1)mg/L、(0.83±0.12)mg/L、(1681±13)mg/L、(48±11)mg/L](P<0.05);脓毒症组的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4 d后,脓毒症组E选择素(8.7±2.5)mg/L、D-二聚体(1.03±0.14)mg/L、降钙素原(2131±58)mg/L以及C反应蛋白(58±12)mg/L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严重脓毒症患儿中死亡组(21例)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44例)[(67±10)mg/L比(37±10)mg/L、(2.62±0.96)mg/L比(1.44±0.34)mg/L、(8241±704)mg/L比(2044±114)mg/L,(85±12)mg/L比(69±1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脓毒症患儿的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指标的测定可对脓毒症患儿的诊断及预后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及全血血小板水平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38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0例),健康对照组为4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并检测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总数。结果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与SAP组相比,其值增加明显;AMI组与UAP组差异无显著性;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外周血血小板总数变化呈正相关(r=0.70,P<0.01)。结论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之一,其水平和血小板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了7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 化疗前未发现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48.7%,化疗前发现有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67.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疗后疗效达完全缓解(CR)及部分缓解(PR)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28.2%,化疗后疗效为稳定(SD)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64.7%,化疗后疗效为进展(PD)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78.6%,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了7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化疗前未发现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48.7%,化疗前发现有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67.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疗后疗效达完全缓解(CR)及部分缓解(PR)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28.2%,化疗后疗效为稳定(SD)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64.7%,化疗后疗效为进展(PD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为78.6%,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的检测对脑出血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53例脑出血患者及35例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在疾病的急性期升高,与对照组及疾病恢复期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恢复期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D-二聚体测定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96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对象包括急性心肌梗塞44例(AMI组),陈旧性心肌梗塞16例(O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UA组),稳定型心绞痛15例(SA组),健康中、老年人20例(对照组)。结果AMI、OMI、UA组的D-dimer含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其含量分别为(1.89±1.62)、(0.92±0.89)、(1.03±0.98)mg/L(均为P<0.01)。而S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冠心病患者血浆D-dimer的变化,可作为诊断继发性纤溶的较好的指标,以及CHD体内血栓前状态和溶栓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冠心病活动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检测了60例CHD病人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的含量,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CHB患者血浆sP-sel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显著高于其他各型患者(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高于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P〈0.01):结论CHD患者sP-se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血小板聚集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孕前检查的80例健康妇女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血小板聚集与血浆D-二聚体检测。比较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两者异常升高率。结果对照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D-二聚体水平低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率低于观察组(6.25%比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异常升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刘礼泉 《医学综述》2012,(19):3304-330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 96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1、3 d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并于发病后1、30 d采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统计分析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发病后1、3 d平均值)与S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轻、中、重型患者发病后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依次增高,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与SSS下降值呈直线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P选择素及D-二聚体平均水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力华 《中外医疗》2008,27(29):175-175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正常人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中型、重型患者血浆D-2聚体水平均较轻型患者显著升高( 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是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测定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和血小板的水平。结果: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有效组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进展组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可作为判断晚期肺癌患者预后及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积雪草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P-选择素(Ps)、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并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2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二甲双胍组(n=11)、积雪草中剂量组(n=11)和积雪草高剂量组(n=11),以正常鼠为对照组(n=10).治疗8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Ps、D-D的水平.结果 模型组Ps、D-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药物治疗后,积雪草组与二甲双胍组大鼠Ps、D-D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P<0.01).其中,积雪草高剂量组D-D水平较二甲双胍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积雪草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浆Ps、D-D水平,提示积雪草具有减少血小板活化,改善凝血纤溶功能的作用,进而有助于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定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P 选择素 (P se lectin)、D 二聚体 (D dimer)含量变化 ,探讨它们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方法 :测定 5 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中P 选择素和D 二聚体含量 ,按GCS评分分组 ,并与对照组比较 ,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全组患者伤后均出现血P 选择素 ,D 二聚体含量升高 ,P 选择素含量 (16 .2± 5 .6 )~ (31.6±5 .9) μg·L-1(P <0 .0 5 ) ,D 二聚体含量 (0 .5± 0 .2 )~ (1.3±0 .3)mg·L-1(P <0 .0 5 ) ,以重型颅脑损伤 (GCS≤ 8分 )尤为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显著 ,并与患者伤情成正相关关系(r=0 .70 8,P <0 .0 5 ) ,与预后密切相关 .结论 :P 选择素与D 二聚体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测定他们的含量变化 ,对于伤情判定、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援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6):160-160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患者血清P-选择素、纤维蛋原(Fib)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及3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空白对照组,测定血清P-选择素、Fib含量,同时分析二者在不同CHD患者中的表达变化。结果:SA组血清P-选择素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ib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UA及AMI组与对照组的血清P-选择素、Fib含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Jp〈0.01),而AMI组与UA组的P-选择素、Fib含量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P〈0.01),AMI组明显高于UA组。结论:P-选择素、Fib水平与CHD的病变程度有相关性,检测CIAD患者P-选择素、Fib水平,有利于发现高危人群,预防冠心病,对指导CHD临床诊断与抗凝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70例,另选择11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中,AMI患者的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P患者(P<0.01).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临床常规检测血D-二聚体水平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