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凤荣 《中国保健》2010,(2):130-131
女,33岁,因“38“周妊娠G5P2A2L1ROA脐带绕颈”于2008年12月6日入院,入院查体温、脉搏、血压正常,无水肿,心脏听诊无异常,肝脾未及,宫高32cm,腹围102cm,骨盆外测量正常,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入院B超检查BPD8.9cm,最长羊水5.4cm,脐带绕颈,胎儿无异常。入院后完善各项必要的辅助检查,发现ABO血型为“0”型,Rh(D)血型为阴性,其丈夫ABO血型为“O”型,Rh(D)血型为阳性。  相似文献   

2.
当夫妇血型不合时,唾液、精液、妊娠可使丈夫、胎儿的血型物质进入女方(母体)血液循环,因而产生相应的抗体。此抗体在女方妊娠时进入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新生儿溶血症、核黄疸等严重后果。在已知的19种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溶血最多见,据统计ABO血型不合者,患溶血病约25%;Rh(D)因子不合次之,主要见于Rh阴性,胎儿Rh阳性;但母Rh阳性仍可发生Rh因子不合,以抗E、抗CE为多见。据统计我国汉族母子ABO血型不合妊娠约占26.9%,而实际上被诊断为ABO溶血病者则远低于此数据,约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母婴血型不合孕妇孕期管理、妊娠结局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住院分娩的40例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孕产妇及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37例(92.5%),母体ABO血型抗体抗-A或B(IgG)不同效价之间,新生儿脐血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改良Coombs试验)阳性反应及新生儿黄疸发生时间有差异(P﹤0.05),母血抗-A或B(IgG)效价1︰128共14例(37.84%),其新生儿脐血改良Coombs试验阳性反应及24h新生儿黄疸发生明显增加;孕妇ABO血型抗体滴度与新生儿外周血间接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P﹤0.05)。母婴Rh血型不合溶血病3例(7.5%),母体Rh血型抗体效价均≥1︰512,最高达1︰1024,新生儿均接受了换血治疗。[结论]夫妇ABO血型不同的O型孕妇,母体ABO血型抗体效价≥1︰128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夫妇Rh血型不同的Rh(D)阴性孕妇,应加强孕期Rh血型抗体等监护及产前产后胎婴儿观察和处理。建议在对孕妇进行血型鉴定时,同时筛查ABO血型抗体及ABO外抗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ABO血型不合抗体效价升高治疗的必要性。方法:2010年8月~2011年10月在茂名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选出本人血型为O型、丈夫为非O型血的孕妇,在妊娠28周前采用凝胶微柱法进行抗A(抗B)免疫抗体检查,将抗体效价≥1:64而未发生溶血的孕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妊娠期同意接受预防胎儿(新生儿)溶血病发生治疗的70例孕妇为治疗组,以妊娠期不同意接受预治疗的80例孕妇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早产6例(7.5%),胎儿生长受限(FGR)9例(11.2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2例(52.50%),核黄疸2例(2.5%),后遗症1例(1.25%);治疗组发生早产4例(5.71%),胎儿生长受限(FGR)3例(4.29%),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9例(27.14%)。两组发生FGR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病因,应加强孕期宣教和监护,对妊娠期ABO血型不合抗体效价升高的孕妇需进行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5.
Rh阴性血型孕妇的孕期管理(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h血型不合是我国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情往往较重甚至出现胎儿水肿,胎死宫内。本综述主要探讨Rh阴性血型孕妇的孕期管理、妊娠结局及其影响因素。对Rh阴性孕妇进行系统管理,包括孕前应进行宣教,孕后加强管理,尽量减少无效妊娠。孕期产前检查常规查Rh血型,定期检测抗-D抗体效价,系列B超检查,羊水检查及脐带穿刺,可预测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同时积极治疗,包括抗-D免疫球蛋白,宫内输血,及时终止妊娠,可明显改善围生儿预后,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对提高产科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胎肺成熟度测定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娩前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终止妊娠前胎肺成熟度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3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满意组(A组)和不满意组(B组);以同期孕周相匹配的正常妊娠孕妇30例为对照组(C组),于终止妊娠前行羊水泡沫试验,比较3组胎肺成熟度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血糖控制满意组孕妇胎儿肺成熟与正常妊娠组无显著差异,血糖控制不满意组孕妇胎儿肺成熟较血糖控制满意组延迟。结论:血糖控制满意的GDM孕妇妊娠37周后胎肺已成熟,终止妊娠前不需行羊膜腔穿刺做胎肺成熟度测定;对血糖控制不满意的GDM孕妇在择期终止妊娠前建议常规行羊膜腔穿刺术测定胎肺成熟度,并同时给予羊膜腔注射促胎肺成熟治疗。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 6岁,因“停经3 9-1 周,不规律宫缩4h”于1994-12 -17入院。孕早期无病毒感染史,无X线及毒物接触史。孕5月起感胎动。血型A型。入院肛查宫口开1cm ,胎心14 0次/min。于17日9:0 0规律宫缩,15 :0 0人工破膜,羊水淡绿,吸氧、宫内复苏,16:2 9宫口开全,16:3 0分娩一男婴,评8分,体重3 10 0g ,全身皮肤散在小出血点,肝脾肋下2cm。于生后2h面色青紫,呼吸急促,持续吸氧,肌注VitK1、抗菌素。生后18h ,病情加重,颜面、口周严重发绀,反应欠佳,全身皮肤轻度黄染,查双肺呼吸音粗,散在罗音。考虑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溶血症?予以抗炎、退黄处…  相似文献   

8.
孕妇Rh血型及免疫抗体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孕妇Rh血型及免疫抗体检测对Rh新生儿溶血病的产前诊断价值。方法:用抗D(IgM)血型定型试剂检测Rh血型,用标准红细胞检测孕妇血清中免疫抗体及其效价。结果:836例孕妇中,Rh4例阴性,阴性率为0.48%,1例孕妇血清中检测出抗C、抗D复合性免疫抗体。结论:孕妇应常规检测Rh血型,特别是对有流产史、死胎及输血史的孕妇检查Rh血型及免疫抗体对预防新生儿溶血病及妇幼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母子Rh血型不合与新生儿溶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母子Rh血型不合与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夫妇,母子血型及血型抗体的规律以及母子血型不合与发生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收住的28例母子Rh血型不合进行Rh与ABO血型检测,对其中的2l例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的血型与抗体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其中以换血疗法为主)。全部病例均进行光疗、支持、酶诱导剂、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疗。【结果】28例Rh阴性孕妇中查出Rh血型抗体者21例(抗D抗体16例、抗E抗体3例、抗DE抗体1例、抗C抗体1例)。7例母亲孕期均末查出Rh血型抗体,新生儿Rh血型抗体为阴性,7例中有6例母子ABO血型不合;新生儿Rh血型抗体阳性2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母儿ABO血型不合时孕妇血清中IgG抗体效价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于该院分娩的229例ABO血型不合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29例ABO血型不合孕妇中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患儿共72例,发病率为31.44%。血清IgG抗体效价1∶64有71例,1∶128有87例,1∶256有53例,效价≥1∶512有1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分别为21.13%、29.88%、39.62%、55.56%。母亲IgG抗A/B抗体效价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相关,抗体效价越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越高,且≥1∶512组与1∶64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结论:孕妇血清中IgG抗体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随着IgG抗体效价的增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升高,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RhD阳性血液置换治疗Rh溶血病。方法对2例母亲为RhD阴性、患儿为RhD阳性的Rh溶血病,在出生后当日选择ABO血型与患儿相同的RhD阳性血液做血液置换疗法。结果患儿1血型为A,CCDee,血清中抗-D、抗-C效价分别为64、16,总胆红素412.2μmol/L;患儿2血型为B,ccDEE,血清中抗-D效价为64,总胆红素352μmol/L。二者均左出生后4—5小时选择相适应的RhD阳性血进行血浆置换,溶血均得到及时纠正。结论在应急情况下,用RhD阳性血液置换治疗Rh溶血病是一种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经1年随访患儿一切生命体征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孕妇Rh D基因对新生儿溶血病(HDN)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150例Rh D阴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胎儿Rh D血型基因型,并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孕妇血浆Ig G抗-D抗体效价,记录检测结果,分析Rh D基因型、Ig G抗-D效价对诊断Rh-HDN的价值。结果扩增试验结果显示有134例胎儿Rh D基因外显子5、7和内含子4,为Rh D阳性,与表型结果相比,其中3例假阳性,16例无外显子和内含子,为Rh D阴性,与表型结果一致,基因型结果与表型结果一致性满意(Kappa=0.903,P=0.000)。Rh D阴性孕妇中,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孕妇产前Ig G抗-D不同效价的Rh-HDN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12,P=0.020)。结论 Rh D阴性孕妇中游离胎儿DNA基因型和抗体与HDN关系密切,产前行Rh D基因型和抗D抗体检测有助于Rh-HDN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期Ig G抗A(B)效价监测对ABO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溶血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ABO HDN患儿488例,回顾分析其母亲在孕期孕16周后监测的血清Ig G抗A(B)效价,根据首次及末次效价是否增高及末次效价是否高于256分为效价上升组低组、效价上升组高组、效价稳定组低组和效价稳定组高组,比较4组间新生儿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的差别。结果:Ig G抗A(B)阳性孕妇,其患儿血清间接胆红素浓度在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两比较后,Ig G抗A(B)效价上升组高组患儿的血清间接胆红素浓度高于效价上升组低组(P<0.001)。Ig G抗A(B)效价上升组高组及效价上升组低组患儿血清间接胆红素的浓度均高于效价稳定组低组和效价稳定组高组(P<0.001);而Ig G抗A(B)效价稳定组低组与效价稳定组高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BO HDN患儿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与其母亲孕期Ig G抗A(B)的效价动态升高及升高幅度有关。动态上升且末次Ig G抗A(B)效价越高的孕妇,其子女发生HDN的溶血现象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孕期(6~12周)的胎儿绒毛血型物质检测方法以及对可能出现ABO母儿血型不合的孕妇用中药防治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孕周为6~12周的人流孕妇20例,于人工流产前经宫颈吸取绒毛,并同时测定该夫妇血型作对照;对所有产检丈夫非“O”型、本人“O”型的孕妇进行血中抗“A”或“B”抗体的测定。凡滴度超过1:128的孕妇服用中药。结论在早孕期(6~12周)时经宫颈吸取出微量绒毛组织,测定孕妇的血型物质,可以对ABO溶血作出产前诊断;早期产前诊断和中药防治,可以提高保胎成功率,预防母儿血型不和所致流产、死胎以及ABO溶血的发生,从而推断本中药方对降低抗体水平无明显作用,但可以明显减轻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ABO血型系统母儿血型不合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国内有关报道,由ABO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病占85%以上,它还可致不孕、习惯性流产、死胎和畸胎等。早期测定母儿血型不合对预防新生儿溶血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就母儿血型不合的夫妇血型测定技术作一简要介绍。材料与试剂①标本取自孕12~16周夫妇双方静脉血各Zml。②0.2M2-me应用液配制:取2-mel.6ml,以pH7.4PBS稀释至IO0ml,分装为1~Zml冷藏备用。③5%A型与B型红细胞PBS(或NS)悬液。④抗球蛋白血清。测定方法①取受检者血清0.4ml,加2-me应用液0·4rnl混…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及其母亲血样的检测,探讨新生儿溶血病发病与母亲体内免疫性抗-A(B)抗体效价的关系。方法选取252例新生儿黄疸或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及母亲血样,常规鉴定ABO及Rh血型;母婴血型不合,检查患儿血型血清学三项试验,母亲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结果明确ABO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HDN)77例,其中O-A型41例、O-B型36例;发病患儿母亲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1:16共31例(40.3%),1:32-64的共32例(41.5%),1:128-512的共14例(18.2%);HDN血型血清学试验检出一项阳性20例(25.5%),两项阳性32例(42.1%),三项阳性25例(32.4%)。结论湖南地区母婴血型不合HDN,其母婴血型O-A与O-B发病率接近;母亲的免疫性抗-A(B)抗体效价引起HDN临界值应在1:16为宜。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初产妇1例,经产妇3例。年龄为30~38岁,妊娠时间为31~37孕周;分别于2006年9月、2005年3月、2006年7月和2007年11月急诊入院,均未行正规产前检查。入院时胎儿已死,宫缩强,胎膜均已破裂,破膜时间为1d~10d。胎方位肩左后为3例,肩左前为1例。阴道检查:4例胎儿的一侧上肢及肩部均嵌顿于阴道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技术检测Rh D阴性孕妇血浆中游离胎儿DNA进行无创性产前诊断胎儿Rh D基因型。方法 通过微量 DNA 抽提技术,并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富集孕妇血浆游离胎儿 DNA(Cell-free fetal DNA,cff DNA),用Q-PCR技术检测 43例Rh D阴性孕妇血浆cff DNA,测定不同孕期的孕妇全血和血浆中管家基因(β-actin)的含量,比较不同孕期孕妇全血和血浆DNA 含量的变化;并用男性性别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Y gene,SYR)确定胎儿 DNA 的存在,以未有妊娠史的健康女性和健康男性作为阴性和阳性基因对照;同时对孕男胎的Rh D阴性孕妇血浆cff DNA进行Rh D 基因外显子 7、10 和内含子 4 的特异性扩增,与孕妇产后采集的新生儿脐血Rh D 定型结果对比分析。 结果 (1)孕妇早、中期孕组血浆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晚期和中、晚期孕组血浆 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3例Rh D阴性孕妇中26例经产后证实为男胎,母血浆中检测到SYR基因特异性扩增的 25 例,灵敏度为96.15%,特异度为94.44%,准确率为97.67%。(3)26例孕男胎孕妇血浆中胎儿 DNA 的Rh D基因型检测发现,有19例胎儿Rh D血型阳性,5例胎儿Rh D血型阴性,即24例胎儿 DNA 的Rh D基因型与表型相符,准确率为97.6%。 结论 运用Q-PCR技术检测Rh D阴性孕妇血浆中cff DNA进行无创性产前诊断胎儿Rh D基因型,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无创性产前诊断方法,可用于临床诊断和预防新生儿Rh D溶血病。  相似文献   

19.
O型血孕妇血清ABO抗体效价检测与母儿血型不合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静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5):1900-1901
目的:探讨O型血孕妇血清ABO抗体效价检测与母儿血型不合治疗的关系。方法:将310例定期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O型血孕妇按胎次及有无异常生育史分为三组:第一组1胎妊娠,无异常生育史164例;第二组2胎以上妊娠,无异常生育史97例;第三组有异常生育史49例。分别检测其抗A(B)抗体IgG效价,<1∶64为正常,≥1∶64为高效价,观察治疗,≥1∶128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第一组中,抗A(B)抗体IgG高效价11例,发生率为6·71%,第二组高效价15例,发生率为15·46%,第三组高效价15例,发生率达30·61%,三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别。治疗后抗体效价下降明显。结论:O型血孕妇抗A(B)抗体IgG效价水平的检测,能预示胎儿受损害程度,根据抗A(B)抗体IgG效价指导治疗,可明显降低母儿血型不合发生率,改善围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20.
患儿 男,主因生后发现左腰背部巨大肿物,呻吟、面色发绀2h于2005年12月18日入本院儿科;孕1产0,孕37^+3周;因前置胎盘曾保胎10周,超声示羊水明显减少、胎儿横位而行剖宫产,Apgar评分1min为5分,5min,10min均为10分。生后发现,左侧腹部、腰背部巨大肿物。入院查体:T36C,P120次/min,R68次/min,Bp75mmHg/40mmHg,呻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