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92例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分别P<0.001及<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增厚发生率、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峰值流速(PV)与对照组相比较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并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它通过3种途径引起缺血性事件的发生:(1)低血压诱导狭窄远段低灌注;(2)斑块局部出血或斑块表面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3)斑块破裂,栓子脱落阻塞远段的血管,导致急性闭塞。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狭窄已普遍应用,现将我科2004年8月-2005年8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超声造影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并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2例。根据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将患者分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超声造影特征(斑块厚度、斑块长度及回声特征)的差异性,以及IPN、溃疡性斑块、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等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22例患者中,无症状组47例,症状组75例。症状组MRI缺血性病灶患者比例、血管重度狭窄比例、IPN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80.0%(60/75)比46.8%(22/47),χ2=14.44,P<0.01;84.0%(63/75)比51.1%(24/47),χ2=15.32,P<0.01;78.7%(59/75)比34.0%(16/47),χ2=8.74,P<0.01],症状组斑块...  相似文献   

4.
史新兰  梁红 《山东医药》2007,47(16):80-80
2004年5月~2006年12月,我们对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价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超声与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与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于住院的7~10天行颈动脉超声和DSA。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检测结果。结果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两种方法检出率间无显著差异。对70%~99%的狭窄,两种方法检出率间有显著差别。对颅外段颈动脉斑块的检出,两种方法检出率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与DSA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对≥70%的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低于DSA,颈动脉超声对颅外段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于DSA(%)。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新生血管增强程度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有颈动脉斑块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缺血症状组(63例),另一组为无缺血症状组(27例),对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重点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比较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与无脑缺血症状患者组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及造影增强程度的组间差异。结果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斑块的造影后增强强度(EI)及ratio值(误差比率值)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患者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再生情况,可以依据斑块内造影剂增强强度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将近 6 8%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而斑块的性质与脑血栓的发生更是密切相关 ,目前越来越被临床重视 ,以便早期发现治疗 ,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现将我院 1 999年 3月至 1 1月 ,神经科住院 4 0例病人进行颈动脉、椎动脉、超声检查、观察结果分析如一下 :一、资料与方法 :观察病人 4 0例 ,男性 31例 ,女性 9例 ,平均年龄 5 8岁 ,病人于入院一周内行脑CT及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其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例 ,脑梗塞 2 4例 ,颈椎病 3例 ,美尼尔…  相似文献   

8.
刘宏斌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89-3090
早期采用有效的干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大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延续。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形成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因此,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具有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炎性指标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4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组),35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以及23例健康对照组(C组)进行研究,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斑块形态及类型,同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TNF-α水平。结果IMT在A、B两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47.16,P<0.01)。A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67.5%(27/40)B组发生率22.9%(8/3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4.95,P<0.01),而血清hs-CRP及TNF-α含量在A组、B组、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因子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逄涛 《山东医药》2006,46(1):32-33
对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及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64.2%,以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多见;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9.2%,以中、重度为主。非脑血管病组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11.7%,以等回声、强回声斑块多见;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3%。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颈动脉狭窄可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升高,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