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鞍区占位病变的手术入路。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治疗鞍区占位病变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3例,肿瘤大部分切除4例。结论鞍区占位病变进行CT和/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显微手术治疗是最佳方法,正确选择手术入路,掌握手术方法和术中注意事项是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1992年1月-1997年4月,我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鞍区占位病变26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6例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2岁~64岁,平均39.8岁。症状体征:视力下降23例,其中单目视力下降10例,失明4例,双目视力下降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36例鞍区脑膜瘤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单/双额下入路12例,翼点入路21例,纵裂入路3例.结果36例中,显露满意22例(61.11%),全切26例(72.22%),痊愈32例(88.89%),无死亡,预后良好18例(94.74%)。结论翼点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有益于鞍区脑膜瘤全切。  相似文献   

4.
张丽 《贵州医药》2004,28(10):957-957
鞍区是颅内肿瘤的高发区域,其解剖结构复杂,包括海绵窦,垂体丘脑下部、视交叉及第Ⅰ、Ⅱ、Ⅲ、Ⅳ、Ⅵ颅神经和三叉神经第一支等重要结构。因此,鞍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常引起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故鞍区手术的护理问题亦特别重要,也是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现将我院从1997年1月至2004年3月在我科接受鞍区显微手术的鞍区肿瘤患者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飞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2-113
目的探索和评价经纵裂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在研究纵裂周围解剖的基础上对8例垂体瘤,12例鞍区脑膜瘤及6例颅咽管瘤行显微切除术;肿瘤大小3~6cm。结果根据Simpson分级肿瘤全切20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视力视野好转14例,无变化8例,恶化1例,15例出现尿崩经治疗13例恢复,3例出现垂体功能低下。结论对于巨大垂体瘤,鞍区脑膜瘤,鞍内鞍上脑室外型路咽管瘤经纵裂入路能得到良好的显露和最大限度的切除;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鞍区肿瘤患者显微手术后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改善情况,探讨早期干预、科学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责任护士于手术前后观察患者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发生率,给予脱水剂、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血管扩张剂及高压氧治疗等干预方法,结合责任制整体护理、安全管理、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进行护理。结果术后1个月视力及视野改善患者例数(101例、100例)较术后3 d患者例数(80例、73例)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与视野改善例数(105例、103例)与术后1个月视力与视野改善例数(101例、100例)相比较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个月内是该疾病恢复的关键期,及时干预、加强护理有助于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7.
鞍区占位性病变经颅显微术中垂体柄的观察与术后尿崩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之通  王廷友 《淮海医药》2001,19(2):120-120
目的 探讨鞍区肿瘤经颅显微术中垂体柄的损伤对术后尿崩的影响。方法 对我科1997年11月-1998年11月收治的30例鞍区肿瘤患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30例中,术后仅有8例,暂时性尿崩症,12例出现多尿,经过症处理均在1周恢复,无1例永久性尿崩症发生。结论 经颅鞍区肿瘤显微术中,能清楚的显露鞍区的重要结构,应根据不同肿瘤的生长特性,辨清垂体柄垂体柄得以保护是减少术后尿崩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有利于对鞍区肿瘤进行CT正确诊断,避免误诊。方法搜集临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垂体瘤、脑膜瘤、颅咽管瘤、鞍旁骨软骨瘤、垂体梗塞等疾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不同病症CT表现不同,只要细致观察分析不易混淆。  相似文献   

9.
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表皮样囊肿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鞍区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5例鞍区表皮样囊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例中11例位于鞍上,3例位于鞍旁,1例位于鞍上/鞍旁,其中13例全切,1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本组无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结论鞍区表皮样囊肿少见,本研究显示显微手术全切除效果理想,依据囊肿的不同位置及生长方式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我院自1987年~2003年共收治鞍区肿瘤156例,14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0例,男75例,女65例,男:女=1.25:1,其中0-9岁5例,10~19岁10例,20~29岁23例,30~39岁48例,40~49岁43例,50~59岁21例,60~69岁5例,70~79岁1例,临床表现:①下丘脑症状:表现为尿崩、贪食、肥胖、性功能障碍,儿童性器官发育不良及成人性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显微手术治疗60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采取显微手术治疗,其中50例采取肿瘤全切处理,10例进行次全切。45例进行扩大额下入路,15例进行单纯的额下入路。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肿瘤全切率为83.3%,手术结束后,所有患者中45例视力恢复,10例视力无改变,3例视力有所下降,2例出现尿崩,但经过术后治疗后得到恢复。所有患者的视力及身体情况与术前相比,明显得到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较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视力。在采取手术时,要注意选择手术入路及熟悉鞍结节区的局部解剖。  相似文献   

12.
邵君飞  惠国桢  张岩松 《江苏医药》2004,30(5):329-331,F003
目的 研究鞍区及其相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鞍区解剖间隙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38具,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采用手术显微镜(8~40倍)观察和测量鞍区及其相邻结构。结果 对鞍区解剖间隙I~V等手术常用间隙内血管和神经的结构及直径、长度进行了描述和测量。结论 熟悉鞍区解剖间隙的显微结构,联合多间隙完成手术,保护穿通支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合鞍结节脑膜肿瘤( TSM)的位置及体积大小因素,分析临床外科显微手术的入路选用。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在该院接受外科显微手术的52例TSM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采用经额外侧入路18例,经眶上锁孔入路13例,经纵裂入路8例,经额底入路7例,经翼点入路6例,分析各种入路的方法与特点。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7例,Ⅱ级切除40例,Ⅲ级切除5例,肿瘤全切除率为90.4%;术后17例较术前视力提高,13例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例加重,视力改善率为53.1%;术后下丘脑功能紊乱2例,不同程度尿崩症5例,伴有低钠、低氯血症1例,术后颅内迟发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额外侧入路手术方式具有更宽的手术视野和空间,术后改善情况比较显著。针对患者肿瘤位置和体积大小,视力减弱等病情,结合手术切口最短的原则正确选择相应手术路径,再加上联合娴熟的外科显微手术技术,是保证TSM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鞍结节脑膜肿瘤的位置以及体积大小因素,分析临床外科显微手术的入路选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0月在该院接受外科显微手术的52例鞍结节脑膜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采用经额外侧入路18例,经眶上锁孔入路13例,经纵裂入路8例,经额底入路7例,经翼点入路6例,分析各种入路的方法与特点。结果按Simpson分级标准,达Ⅰ级切除者7例,达Ⅱ级切除者40例,Ⅲ级切除者5例,肿瘤全切除率为90.4%(47/52)。垂体柄保存完好47例,嗅神经得到保护39例。本组患者中,32例视力障碍的患者中术后较术前视力提高17例,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4例,加重1例,视力改善率53.1%(17/32)。内皮型脑膜癌26例(50.0%),混合型脑膜癌20例(38.5%),纤维型脑膜癌2例(3.8%),砂粒体型脑膜瘤2例(3.8%),合体细胞1例(1.9%),血管瘤型1例(1.9%)。下丘脑功能紊乱2例,不同程度尿崩症5例,伴有低钠、低氯血症1例,术后颅内迟发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额外侧入路手术方式具有更宽的手术视野和空间,术后改善情况比较显著。针对患者肿瘤位置和体积大小,视力减弱等病情,结合手术切口最短的原则正确选择相应手术路径,再加上联合娴熟的外科显微手术技术,是保证鞍结节脑膜肿瘤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鞍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鞍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CT、MRI平扫及其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并与手术证实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不同病变在生长部位、信号或密度上各有特点,大部分病例影像检查能做出正确定位、定性诊断,部分病例信号或密度相似,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结论 MRI是鞍区病变首选检查方法,在显示病变大小、形态及邻近解剖关系,血管及血管病变方面优于CT,但CT在显示病变钙化及骨质破坏方面是MR1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鞍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影像诊断(CT、MR)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鞍区占位性病变临床、影像诊断表现(CT和MR)(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等)。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垂体瘤21例,其中垂体大腺瘤16例,垂体微腺瘤5例;颅咽管瘤10例;Rathke’s囊肿5例;脑膜瘤4例;脊索瘤2例;不同病变在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术前正确诊断38例,4例诊断错误,主要原因是病灶较大,定位、定性较为困难。结论 CT发现病灶内钙化有优势,MR显示病灶的范围、血管及周围组织解剖关系优于CT,CT和MR检查相结合,有利于鞍区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马草原  刘希光 《安徽医药》2018,22(12):2311-2314
当前神经外科的进步得益于手术精确性的不断提高,显微解剖及入路的研究是精细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鞍区因其位置较深、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的生命中枢且手术操作空间有限,因此手术难度极高,鞍区同时也是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及前循环动脉瘤等的好发部位。目前常用于处理鞍区病变侧方经颅手术入路依据骨窗大小及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微创锁孔入路及联合手术入路。该文就目前常用的鞍区侧方经颅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额部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经额部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膜瘤13例,垂体瘤10例,颅咽管瘤5例,三脑室前部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1例,视神经胶质瘤1例,夹闭前交通动脉瘤5例。结果脑膜瘤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1例;垂体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3例;颅咽管瘤近全切除5例;前交通动脉瘤5例均成功夹闭;三脑室前部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1例全切除;视神经胶质瘤1例大部切除。结论经额部纵裂入路对前颅底、鞍区重要解剖结构有良好暴露,有利于术中对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垂体柄、视交叉、下丘脑及重要穿通血管等结构的保护,防止术后垂体、下丘脑功能障碍,也可避免传统的额底入路对嗅神经、直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鞍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RI对该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病变36例,其中垂体瘤22例,脑膜瘤4例,颅咽管瘤4例,脊索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垂体脓肿1例,脑囊虫1例。全部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鞍区病变MRI图像上也有各自的形态特征、信号特点;各种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局部侵犯方向、范围也各有不同,多为等T1等或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的多序列、多方位成像能够显示鞍区各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并能为该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手术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鞍区脑膜瘤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方法。结果鞍区脑膜瘤的首发症状一般为视力下降、头痛头晕、癫痫发作、精神障碍等,鞍上型脑膜瘤视力下降、视野受损概率均比鞍旁型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65例患者中,38例实施翼点入路手术,27例行单侧额下入路手术,两种手术全切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相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鞍上型脑膜瘤与鞍旁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性,在治疗时,翼点入路手术与单侧额下入路手术都能够将肿瘤暴露出来,在具体的治疗中,临床上应该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对手术入路进行确定,以实现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