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威 《中国骨伤》2002,15(7):385-387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含有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分离的方法。方法:采用傅光瑞等研制的活柄式钳夹对含有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分离36例(38踝)进行治疗。结果:随访34例(36踝)随访时间平均26个月,优28踝、良5踝,优良率达91.7%。结论:该疗法创伤小,固定牢靠,符合踝关节的弹性生理标准,是含有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分离的较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22例踝部骨折脱位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病人进行手术治疗。18例下胫腓联合做了加压螺钉或骨栓固定,外踝骨折应用4孔钢板或髓内针固定陈旧性骨折脱位需作下胫腓关节加压融合,同时作纵轴穿针稳定距骨。随访1~6年,优良率达90.9%。认为Laugehansen分类法符合临床实际、实用,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对踝关节稳定性、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其治疗关键在于处理好下胫腓关节分离和腓骨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并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特点及关键步骤。方法:回顾下胫腓联合分离并内、外、后踝骨折21例,其中外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5例,双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0例,三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6例;在手术治疗上,根据胫腓联合微动关节的特点,通过一枚螺丝钉在距踝关节平面上1.5cm处,通过三层骨皮质将腓骨和胫骨固定,保证踝关节活动时有一定的微动,使固定更接近踝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结果:术后1~3年随访优良率为85.7%。结论:内踝、外踝与下胫腓联合损伤具有它的特殊性,主张应手术复位内固定,早期治疗优于后期治疗,手术复位应达到解剖对位。  相似文献   

4.
踝部骨折的治疗及距骨生物力学观察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本组通过离体小腿标本,对距骨在踝部骨折中生物力学关系做简要观察,并对95例踝关节骨折治疗后的临床及X线加以分析。其中65例进行了随访,认为踝关节骨折不论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复位内固定,均应注意距骨在踝穴内解剖关系,并注意下胫腓关节间隙距离。恢复踝穴和距骨的解剖关系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5年3月在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37例,根据AO-Weber分型:B型11例,C型26例。通过关节镜修整软骨缺损的关节面,取出游离体,1/3管型钢板固定外踝,螺钉固定骨折的内踝和后踝。在关节镜监视下准确复位仍有残存不稳的下胫腓联合,并用螺钉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4~36个月(平均21.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1~15周,平均13周。无感染、断钉及下胫腓联合再分离等并发症,根据AOFAS评分:优23例,良10例,可或差4例,优良率为89.1%。结论通过踝关节镜可更准确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并更精确地将其复位、固定,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的20例(21踝)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12踝),女9例(9踝);年龄27~52岁,平均36岁。所有患者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照Lauge-Hansen分型进行手术治疗。X线测量:①胫骨前结节与腓骨的重叠阴影;②下胫腓联合间隙;③内踝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的间隙。临床疗效采用改良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0例(21踝)均获得随访,时间1~2.2年,平均1.3年。术前正侧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46±3.56)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5.69±0.88)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5.67±1.2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87±0.96)mm;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7.14±0.62)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3.28±0.39)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3.12±0.3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2.91±0.30)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复查显示:下胫腓联合仍存在一定程度分离的有4例,均为轻度。术后Baird-Jackson评分为(86.24±13.26)分(62~98分),在各项评定内容中,13踝(61.90%)获得无痛踝关节,16踝(76.19%)无踝关节不稳征象,11踝(52.38%)恢复正常行走能力,8踝(38.10%)恢复正常奔跑能力,11踝(52.38%)恢复正常的工作能力。踝关节背伸活动度(21.05±5.00)°,跖屈活动度(33.57±5.76)°,内翻活动度(19.48±4.57)°,外翻活动度(24.05±4.86)°。踝关节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表现的患者3例,无一例发生断钉;临床疗效优12踝,良2踝,可4踝,差3踝。结论:下胫腓联合3层皮质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精细的手术操作技术和下胫腓联合解剖关系的恢复是患者获得良好踝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术后常规?  相似文献   

7.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并总结与三踝骨折的独特移位规律相对应的独立分型,改进其复位与固定方法。方法:根据4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术前x线片,根据其有无距骨移位和移位方向以及有无下胫腓分离进行分型,并与传统分型进行比较。结果:三踝骨折可分为稳定型(12例)和非稳定型(30例)。非稳定型又分为3型:Ⅰ型(距骨外脱位型)16例,其中,Ⅰa型(无下胫腓分离的距骨外脱位型)5例;Ⅰb型(有下胫腓分离的距骨外脱位型)11例;Ⅱ型(距骨外后脱位型)8例,其中,Ⅱb型(无下胫腓分离的外后脱位型)5例,Ⅱb型(有下胫腓分离的外后脱位型)3例;Ⅲ型(距骨后脱位型)6例,其中,Ⅲa型(无下胫腓分离的后脱位型)2例,Ⅲb型(有下胫腓分离的后脱位型)4例。结论:根据X线片可对三踝骨折进行独立分型。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突出了距骨脱位和下胫腓分离两个反映踝关节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深化了对三踝骨折移位规律的认识,并对其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预后判断、手术顺序的安排等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 ,34岁。右踝扭伤 3d ,踝部明显肿胀 ,活动受限 ,内侧及前侧局限性压痛 ,踝关节弹性固定。拍片为右踝外脱位 ,距骨与内踝间隙 1 5cm ,未见骨折。诊断为右踝外脱位并下胫腓分离。腰麻下试行手法复位失败 ,即给手术治疗。术中见内踝三角韧带浅深两层完全断裂 ,胫后肌腱嵌入 ,胫腓下前后韧带断裂 ,骨间韧带断裂 ,下胫腓完全分离 ,三踝未见骨折。修补韧带 ,2枚加压螺丝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石膏外固定 ,8周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 ,10周后取出内固定螺丝钉 ,随访 1年 ,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踝关节脱位多合并内、外踝或后踝骨折 ,创伤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 AO-B 型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AO-B型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42例,其中三踝骨折30例,外后踝骨折伴有三角韧带断裂6例,单纯内外踝骨折6例。术中为先行外踝、后踝内固定,再行内踝内固定或内侧三角韧带修复,最后行下胫腓联合内固定。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4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3±0.5)个月(10~2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其中伤口延迟愈合1例,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及坏死。术后6、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7.1±2.16)分、(93.4±2.31)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优26例(65.0%),良10例(25.0%),可6例(10.0%),优良率为90.0%。结论对于AO-B型踝关节骨折,术前及术中准确判断是否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并对其进行解剖复位及可靠内固定,可重建踝穴稳定性,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时胫腓下联合分离的机制及胫腓下联合固定的利弊。方法:伴胫腓下联合分离的踝天节损伤共31例,其中19例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10例用螺钉困定胫腓下联合,2例用下胫腓钩固定。内踝骨折以螺钉或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以螺钉或钢板固定,后踝用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结果:胫腓下联合固定患者中2例松动,2例术后1~2年取出固定螺钉,其余10例均6~12周取出胫腓下联合固定螺钉。未发生胫腓下联合螺钉断裂。内外踝及后踝骨折内固定于6~29个月取出。未行胫腓下联合分离固定的病例均未出现胫腓下联合分离。结论:胫腓下联合的稳定性不仅仅取决于胫腓下联合本身,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时,只有同时伴有踝关节内侧骨韧带复合体损伤,才会出现临床上的胫腓下联合分离,因此踝关节骨折脱位时,只要内外踝或后踝解剖复位,固定,牢固,胫腓下联合分离即可自动复位,一般不必做胫腓下联合的固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