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手术治疗34例髋肌筋膜挛缩症患者。术中探查臀肌挛缩情况,切断、松解挛缩带,或作臀中肌肌腱延长。结果:34例患者经6个月随访,优32例,良2例;经2年以上随访,优30例,良4例,近期、远期疗效满意。结论:该手术创伤小,术后功能较好,是治疗臀筋膜挛缩症的较满意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臀肌筋膜挛缩症是以小儿为主的臀肌纤维变性 ,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挛缩畸形。表现出异常姿势和特殊步态 ,严重者可造成骨盆倾斜 ,影响患儿的健康发育 ,造成患儿身心障碍。笔者 1997— 2 0 0 1年共收治 32 6例 ,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臀肌筋膜挛缩症 32 6例 ,其中男性 197例 ,女性 12 9例 ;年龄 2~ 39岁 ,平均 9.3岁。1.2分型  ( 1)轻型 :15例 ,能主动并膝 ,下蹲时两膝轻度外旋方可蹲下 ,双臀部轻度凹陷 ,交腿实验弱阳性 ,患儿一般病程较短。 ( 2 )中型 :2 5 2例 ,患儿行走呈“鸭步” ,并腿下蹲困难…  相似文献   

3.
4.
臀肌筋膜挛缩症7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法:采用于股骨大粗隆顶部平面切断除臀肌纤维以外所有挛缩组织的手术方式治疗75例臀肌筋膜变缩症。结果:随访6~18个月,步态正常,能并有腿下蹲,未发现复发者。结论:该术式于挛缩之应力集中处切断挛缩组织,因此松解拘谨,创务小,有利于早期进行髋关节的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5.
臀肌挛缩症手术治疗效果已被公认 ,但是对重症患者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报道较少。我院 1989年 2月~ 1998年 2月共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 2 74例 ,其中重型 2 8例。本文就重度臀肌挛缩症的病理特征、临床分型、手术方法及生物力学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2 8例 ,男 15例、女 13例 ;年龄 6~12岁 10例 ,12~ 18岁 14例 ,学龄前 4例。双侧发病 2 6例 ,单侧 2例。 2 8例除了髋关节外展挛缩所特有的髋关节屈曲、内收功能受限的基本特征外 ,在程度上还具有臀部瘦小 ;皮肤凹陷如铅皮样无弹性 ;双下肢外旋畸形、不等长 ;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臀肌筋膜挛缩症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 根据病情轻重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Ⅲ度患者,将挛缩的臀筋膜作“Z”形延长,切除挛缩的臀肌。结果 优良率92.9%,保留臀筋膜的病例术后臀部外形较满意。结论根据病情轻重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臀肌筋膜挛缩症的三种术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臀肌筋膜挛缩症(附1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臀肌筋膜挛缩症是由于臀肌及其筋膜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步态异常的一种病症。1967年Valderra-ma首次报告。一般认为:本症好发于儿童,反复肌肉注射是主要病因。病变多局限于臀大肌及筋膜,少数病例亦涉及臀中、小肌。本科于1992年2月~1995年8月共收治18例,均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男12例,女6例,年龄4~16岁,平均9.3岁。2例单侧,16例双侧,城镇儿童16例,农村2例。11例有臀肌注射史,2例有臀部摔伤史。2例单侧病人,患髋后外侧曾接受“小针刀”剥离。本组中2例为2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臀肌挛缩症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1970年Valderrama首先报告臀肌挛缩症后 ,国内马承宣于 1978年系统报告了此类病例。早期的报道多集中在臀大肌、臀筋膜等软组织病变方面 ,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 ,近年来重症臀肌挛缩症 ,尤其是骨盆倾斜型臀肌挛缩症日益引起重视 ,现综述如下 :1 病因及发病率至今许多文献报道趋向于反复接受臀部肌肉注射所致 ,也有人认为与儿童易感性因素、遗传性因素、性别因素、外伤、营养不良、地面不平坦有关。一般报道发病率为 3 %~ 5% ,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冯宗权[1]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年龄 3~ 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农村发病率为 4.2 % ,…  相似文献   

10.
手术治疗成人臀肌筋膜挛缩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臀肌筋膜挛缩症是因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的疾患,本病好发于儿童。我们自1995年6月至2004年9月收治成年臀肌筋膜挛缩症病人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后踝骨折进行分型 ,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入院患者进行物理检查 ,主要是对初次X线片进行测量、归纳 ,4 4例根据手术所见。结果 通过对 175例后踝骨折病例进行分析 ,发现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由后向前下的冲力及足剧烈内翻或外翻产生的扭矩应力 ,距骨撞击后踝和下胫腓后韧带牵拉所致。依据 :①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 ;②后踝骨折移位的特点 ;③骨折波及关节面的损伤程度 ;④是否合并周围组织损伤及踝穴的稳定状况 ,将后踝骨折分为四型 ,并应用于临床。应用本分型治疗 175例后踝骨折 ,取得了 95 .6 %的优良率。结论 对后踝骨折实行分型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制出一种新型肱骨自锁髓内钉 ,并对其生物力学进行测试 ,同时采用鹰嘴窝上方为进针点逆行进针进行小组病例测试 ,为临床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安全应用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 取 1 2付新鲜青壮年肱骨干人工造成骨折 ,采用 31 7L不锈钢肱骨自锁髓内钉内固定对其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 ,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临床采用该钉由鹰嘴窝上方逆行进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 肱骨自锁髓内钉抗弯、抗旋及抗拉伸和抗压缩均符合生物力学需要。临床治疗结果满意。结论 肱骨自锁髓内钉符合人体生物学固定要求 ,采用鹰嘴上方逆行进钉 ,并发症少 ,优良率高 ,该器械具有结构合理、安全、简单、实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进行功能性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测试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1 2具新鲜尸体桡骨标本对其骨折固定后在扭转、弯曲、拉压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实验分析 ,并应用临床 4 1例。结果 弯曲、扭转试验在1 2Nm~ 4 8Nm力的作用下其变化微小 ,拉压试验 1 0N~ 4 0N力作用下其变化不大 ,在试验中未见固定折端处钢针拔出及外固定器损坏 ,并通过对 4 1例患者 4个月~ 1 5个月的随访 ,骨折端复位优良率达 93% ,腕关节功能优良率 98%。结论 该外固定器操作简单 ,固定可靠 ,创伤小 ,并发症少 ,符合桡骨远端的生物力学需要 ,使骨折复位与固定 ,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步进行 ,可作为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较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胫骨骨折三种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比较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优缺点 ,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36具胫骨标本制成中段无缺损及有缺损骨折模型 ,行GD型单侧外固定支架、Grosse -kempf钉、TCP三种不同器械固定后 ,进行各项生物力学性能测试 ;选择上述三种器械固定的胫骨中段稳定及不稳定骨折临床病人各 6 0例 ,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 抗压刚度GK钉最强 ,弯曲刚度TCP最强 ,GD支架此二项刚度差 ,抗扭刚度三者差异不明显。临床GK钉组弃拐行走时间最早 ,但三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不明显。结论 胫骨骨折髓内固定较其它二种方法更能达到坚强固定且应力遮挡最小 ,髓内固定无论是生物力学还是临床应用均优越 ,髓外固定易产生应力遮挡 ,外固定支架生物力学性能较差 ,需延迟术后下地负重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克氏针串接组合 (CSKW)治疗髌骨粉碎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取成年新鲜尸体膝关节标本 6具 ,制成髌骨粉碎骨折模型 ,采用克氏针串接组合复位的方法内固定 ,应用实验力学方法测定其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并应用于临床。结果 本方法符合髌骨的生物力学性能 ,固定牢靠。临床应用 41例 ,髌骨均达到解剖对位 ,优 33例 ,良 4例 ,可 1例 ,优良率 98 5 %。结论 克氏针串接组合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骨折 ,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 ,适应证广泛 ,固定牢靠 ,手术操作简便 ,是治疗髌骨粉碎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肩关节相关生物力学介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肩关节是由胸锁关节、锁骨、肩锁关节、肩胛骨、盂肱关节、肱骨近端以及肩胛胸壁关节共同组成的复杂结构。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处理肩关节疾病时很有必要知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肩关节的结构、力学特点及运动规律。本文重点对与肩关节运动、功能有关的解剖特点以及生理状态下肩部运动及受力的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胫骨骨折不同手术固定器材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确定不同固定器材在胫骨骨折固定中的优缺点。方法:将30具胫骨标本制成中段横行无缺损骨折模型,行单侧外固定支架(UADF)、Crosse-Kempf钉、TCP三种器材固定后,测试各项生物力学性能。结果:抗压刚度GK钉最强,弯曲刚度TCP最强,UADF此二项刚度差,抗扭刚度三者无差异。结论:UADF生物力学性能差,TCP易产生应力遮挡,GK钉固定坚强,术后能早期下地,弹笥模量适中,应力遮挡小,较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动、静力性交锁髓内钉的力学性能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外带锁髓内钉远端的圆形锁孔改为长形锁孔 ,近端改为尾翼状自带锁设计 ,在粉碎、横断、斜形骨折模型上测量长形锁孔的动力加压作用、尾翼的抗短缩作用和防旋转能力 ,并与静力固定比较。结果 静力固定必然产生髓钉与锁钉间的剪力 ,其大小约等于正压力 ;动力固定消除了髓钉与锁钉间剪力对骨折端的应力遮挡 ,其剪力小而折端压力大 ,与前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齿状尾翼的防旋转能力可达 10 39Nm ,抗短缩剪力在 2 6 79 1N以上。结论 动力固定的折端加压作用和轴向稳定性较静力固定更具优越性 ,有利骨折愈合 ,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骨折  相似文献   

20.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nucleus pulposus and anulus fibrosus promote changes in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whole disc. Volume, pressure and hydration loss in the nucleus pulposus, disk height decreases and fissures in the anulus fibrosus, are some of the signs of the degenerative cascade that advances with age and affect, among others, spinal function and its stability. Much remains to be learned about how these changes affect the function of the motion segment and relate to symptoms such as low back pain and altered spinal biomechan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