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术式改良.方法 结合文献介绍之术式,对几种改良术式进行评价.结果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式在病肝切除时间、肝流出道重建时间、无肝期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上,优于传统背驮式肝移植术;4种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式中,3种不保留肝静脉干的吻合术式优于保留肝静脉干的吻合术式.结论 供受体下腔静脉吻合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应为背驮式肝移植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朱慧如  陈景繁 《广西医学》2007,29(6):812-813
目的 总结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0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成功经验.结果 10例肝移植术手术均成功,平均无肝期39.7 min.胆道并发症其成功1例,腹腔出血3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术后全部恢复A级肝功,存活均超过1年.结论 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可缩短无肝期,预防流出道梗阻,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行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处理。麻醉方法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加连续硬膜外阻滞。在无肝期采用人工心肺机在全身肝素化下进行门静脉-腋静脉转流。结果:无肝期出血少,血流动力学稳定;肝脏恢复血流时出现再灌注综合征,经处理,5min后血流动力学恢复稳定;手术结束时凝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24h病人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改良的背驮式肝移植 (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的:探讨背驮式肝移植的改良技术。方法:对3例肝脏终末期病变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3例病人无肝期均为50分钟,手术时间5.1—5.5小时,病人均未发生供肝输出道梗阻。结论:改良式背驮式肝移植解决了供、受者血管口径不匹配等问题,修正了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的技术缺陷,避免了移植后出现布加式综合征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一位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终末期病人作了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手术获得成功,术后恢复良好。认为该术式由于保留受体的肝后下腔静脉,具有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肾功能不受影响,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因此可以作为肝移植常规术式。但是对手术前一般情况差或者估计无肝期时间长的病人,采用背驮式手术时应加作门静脉—腋静脉(成人颈静脉)转流。作者提出了改良Starzl介绍的吻合肝动脉的生长因素法(GrowthFactor),不但适用于小动脉的吻合,也适用于静脉吻合,可以避免或减少吻合血管的狭窄和血栓形成。在胆管重建时强调保证胆管血供的重要性并且放弃了胆总管的T管引流法,改用经胆囊管插管引流,可以减少胆总管的损伤和术后胆管狭窄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例同种异体背驮式原位全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6 .5h、7h ,无肝期90min、6 5min ,术中出血15 0 0ml、35 0 0ml,1例恢复顺利,1例并发肾功能不全、胆漏。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操作程序简化,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伴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病人进行肝移植手术的术式选择和围手术期处理要素。方法 :3例存在心肺功能不全、严重肝性脑病或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肝病病人 ,通过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 ,在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技术的基础上 ,改良供肝腔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的吻合方式 ,完成经典供肝腔静脉 -受体左中肝静脉端端吻合术式 1例 ,供肝腔静脉 -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 1例 ,供肝下腔静脉 -受体下腔静脉侧侧吻合 1例。结果 :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2例病人健在 ,存活期已超过 3个月 ,1例因严重曲霉菌感染于术后 16d死亡。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是抢救伴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终末期肝功能衰竭病人的有效手段 ,但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1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了背驮式原位全肝移植术,历时11 h 30 min ,手术获得成功。病肝的切除采用“左右翻转法”,肝静脉重建采用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其夹角宜在30⒓~45⒓。术中在无体外静脉转流的情况下,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61 天因胸、腹腔广泛转移死于呼吸衰竭。认为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干扰较小,但对较晚期肝癌应慎重。  相似文献   

9.
对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了背驮式原位全肝移植术,历时11h30min,手术获得成功。病肝的切除采用“左右翻转法”,肝静脉重建采用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其有宜在30℃~45℃。术中在无体外静脉转流的情况下,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61天因胸、腹多死于呼吸衰竭。认为背驮式肝移植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干扰较小,但对罗晚期肝癌就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变化及处理.方法 43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患者均未采用静脉-静脉转流,术中插入Swan-Ganz导管和左侧桡动脉置管,监测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及术毕各时段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应用标准公式计算氧输送、氧耗量和氧摄取率,持续监测心输出量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结果 无肝前期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变化(P>0.05),门静脉、下腔静脉阻断和再灌注时血液动力学变化明显(p<0.01),无肝期心排血量明显下降(p<0.01),氧耗量在无肝期明显降低(p<0.01),在新肝期开始进行性增加(p<0.05~0.01),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在无肝期明显降低(p<0.01),在新肝期开始进行性升高(p<0.05~0.01).结论 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参数波动明显,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采用非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时需维持血液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平稳,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的监测十分重要,对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及疗效。方法 2000年8~11月间,该院对2例Wilson病及1例肝门部肝内胆管癌实施了原位肝移植术,其中,采用“背驮式肝移植术”1例,“经典式肝移植术”2例。术后用“FK506+MMF+Pred”三联方案预防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2例移植肝脏术后迅速恢复功能;另1例于术后22d出现不典型的轻度排斥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良性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肝、胰、肾一期联合移植一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H  Dou KF  Yang XJ  Qin WJ  Zhang G  Yu L  Kang FX  Chen SY  Xiong LZ  Song ZS  Liu ZC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4):2421-2424
目的 研究肝、胰、十二指肠及。肾脏一期联合移植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尿毒症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外科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对1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尿毒症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了肝、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采用原位背驮式方法进行肝移植,移植胰的外分泌采用空肠内引流,移植肾脏置于左髂窝。应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免疫抑制,抗胸腺球蛋白(ATG)+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激素的四联免疫抑制。结果 移植肝脏及胰腺功能10d内恢复,。肾脏功能延迟恢复,于术后第16天因肾皮质血流突然下降,切除移植肾脏,进行第二次肾移植,肾功能3d恢复正常。无外科并发症,未发生排斥反应,患者目前移植肝、胰、。肾功能均正常,一般情况良好。结论 原位背驮式及胰液空肠引流式肝、胰、十二指肠及肾同期联合移植的技术安全,是治疗肝硬化并发尿毒症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原位肝脏移植经验。方法 对12例患者实施13例次原位肝脏移植(包括1例再次肝移植),其中5例终末期肝硬化、4例原发性肝癌、1例肝癌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肝炎后肝硬化。手术方式:经典原位肝移植10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2例,再次肝移植1例。结果 全组成功9例,最长存活超过2年;围手术期死亡4例,直接死亡原因脑出血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结论 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及长期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我们4例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经验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肝移植受体和术式的选择.方法:4例肝移植受体均为男性,分别为晚期肝癌、早期小肝癌、肝硬化终末期和肝移植后胆道狭窄.供肝植入分别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静脉转流或未转流),背驮式肝移植.结果:4例均手术成功,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9个月,均肝功能正常、能够生活自理.结论:肝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正确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是提高肝移植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995年9月至1996年8月,施行了2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尸体用肝原位冷灌注的方法与肾一起切取。移植物开始用WMO-1号液灌注,然后用UW液灌注。第2例是9岁的患儿,接受了减体积的原位肝移植,切除供体肝左叶,右叶用于移植,术后移植肝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1例存活近2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感染及排斥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1例66岁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肝移植采用原位非转流移植技术,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置于右髂窝。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普乐可复、霉酚酸酯、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行免疫指标及移植肝、肾多普勒超声监测。结果移植后肝、肾立即发挥作用,术后24 h胆汁380 ml,尿量8 500 ml,第3天肝、肾功化验指标正常,术后第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调整普乐可复浓度并行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后控制。术后第29天康复出院。随访1年肝肾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自理。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同时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组织配型、娴熟的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术后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四种不同肝移植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4种不同肝移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对实施成人尸体全肝移植的135例患者分别采用4种不同术式:A组(22例)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B组(79例)采用改良背驮式,C组(18例)采用经典背驮式肝移植,D组(16例)采用改良的经典原位肝移植,所有患者术中均未行体外静脉转流,回顾性分析135例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各组间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一过性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C组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P<0.05),手术后近期生存率及血管并发症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对于一些肿瘤患者或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采用改良的经典原位肝移植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尤其是无肝期时间,减少手术难度和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腔静脉成形术在背驮式肝移植(POL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lO月~2004年1月开展45例应用腔静脉成形术的背驮式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和本中心过去8年间进行的l15例经典原位肝移植及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比较。结果:腔静脉成形术应用于POLT,避免了流出道梗阻的发生,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出血量减少,术后肝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腔静脉成形术为一种有益、可行的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猪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剑  陶国才  易斌  鲁开智  毕敏 《重庆医学》2002,31(10):921-923
目的 观察猪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和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及内环境变化,探讨猪的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氯胺酮+氟哌啶啶麻醉诱导,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氯胺酮+琥珀胆碱(或泮库溴铵)维持麻醉,辅以小剂量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施行同种异体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 在肝移植麻醉及手术过程中,中心静脉压(CVP)、血压(BP)、心率(HR)、碱剩余(BE)、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均有较大的波动,其中在无肝期至新肝期后0.5h是变化最剧烈的时段(P<0.05),由于实行机械通气,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各时段无显著差别(P>0.1)。结论 运用氯胺酮+肌松剂为主的麻醉、配合适当的血管活性药物及呼吸支持,能很好地满足猪的同种原位肝移植的实验手术,合理应对无肝期至新肝期后0.5h之间的循环系统和机体内环境的剧烈变化是麻醉是否成功的关键。但是尚有很多关于猪的麻醉手术时的生理参数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采用背驮式和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两种术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对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3家临床医疗中心于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完成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背驮式肝移植组和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组两组。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来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探究两组之间围术期肌酐浓度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术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 411例患者,其中背驮式肝移植组共纳入445例,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组共966例。出院时死亡人数为54人,病死率为3.83%(54/1 411);两组患者围术期的肌酐浓度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3,P=0.11),但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肌酐浓度有明显变化(F=25.86,P=0.00);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整体分析两种术式在出院时转归(死亡或生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79,P=0.231),对3个中心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中心3中采用两种术式的患者在出院时转归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13;P=0.04)。进一步对中心3的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式、术后发生血滤、肺部感染及肾衰竭均为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经典非转流术式组与背驮式肝移植组患者术后肌酐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式、术后血滤、肺部感染及肾衰竭为肝移植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