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39岁。“感冒”后头晕、心悸,胸闷二周。8天前ECG发现房性早搏及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服心得安加奎尼丁(0.2g,tid)至今,上述症状加剧,无晕厥。入院后发现心率约40/min,心律不齐,白细胞、血沉、LDH、CK明显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一月后好转出院。图1为入院时ECG。无窦性P波,QRS波两个一组,每组相隔1.22—1.24s。各联的R_(1、3、5、7)皆呈室上型,且延迟出现,前面无P波。其T波终末部可见一逆传型P~-,R-P~-间期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例1,王某,女,68岁。因劳累而出现胸骨后压榨样剧痛,向左肩背放射,急诊入院作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检查,发现胸前导联R波逆向递增,V2、V3、V4的R波均小于V1R波。3h后再作ECG,仍示相同结果,发病后12h描记ECG,出现了右束支传导阻滞,V2、V3导联出现明显Q波,ST段呈弓背抬高,查肌钙蛋白阳性,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诊断为前壁心肌梗死。ECG V1~V6导联如图1。例2,陈某,男,62岁。做运动时突感心前区绞痛难忍,向左肩放射,急入院查ECG,示V2胚胎r波,查肌钙蛋白和心肌酶均阳性,诊断为局限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经对…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 患者男性,31岁,因心悸3天入院。无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等病史。体格检查:BP110/68mmHg(14.6/9kPa),心脏不大,心律规则,心率136次/min,无心脏杂音。ECG 示室速。UCG 示心脏正常。室速发作时心电图(图1A)示:QRS 宽0.12s,心率130次/min,呈RBBB 型,T 波与QRS 主波方向相反。室速发作后ECG(图1B)示:窦性心律,心率77次/min,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与界嵴起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电生理特点和导管消融。方法9例房颤患者,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后根据电生理和ECG诊断房颤为上腔静脉与界嵴起源。上腔静脉起源进行上腔静脉电隔离,界嵴起源则局灶消融最早激动点。术后随访ECG和Holter。结果上腔静脉起源7例,其中仅2例可根据体表ECG诊断。腔内电生理均发现上腔静脉起源的快速激动触发或驱动房颤,均行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成功。界嵴上部起源2例,腔内电生理发现局灶激动触发房性早搏或房性心动过速,局灶消融均获成功。1例在隔离上腔静脉时出现一过性窦性停搏。结论少数房颤起源于上腔静脉与界嵴的异位灶,腔内电生理具有特征性,上腔静脉电隔离和局灶消融可以有效治疗此类房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法在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50例,分别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和普通心电图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查法诊断患者成对室性早搏、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成对房性早搏、房性早搏二、三联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准确率都明显高于用常规心电图检查法进行诊断的准确率。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法在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方面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24h动态心电图观察房性早搏所诱发的房颤,探讨其发生的机制及与长短周期现象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房性早搏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房性早搏诱发房颤时的长短周期时间及特点。结果100例房性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出现阵发性房颤21例(21.0%)、短阵房速26例(26.0%),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阵发性房颤100%由房性早搏诱发。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房性早搏患者房颤发生率较高,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减少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例缺乏典型症状的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StrictlyPosterior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SPAMI)患者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SPAMI的诊治水平。全部病例均符合1979年WHO和我国黄宛心电图(ECG)诊断标准。临床资料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例1:女性,74岁,因心悸、胸闷伴头昏、乏力三天入院,无明显胸痛,常规12导联ECG:窦性心律房性早搏、前壁心肌缺血。诊断“冠心病”经扩冠、抗凝、极化液等治疗效果不佳转入我院。次日心肌酶谱:AST150u/L,LDH640u/L,CPK860u/L。复查ECG示V1-4导ST段回至等电位线,TV2较原先…  相似文献   

8.
在持续的室速中出现R落T情况,可以来自房性早搏、结性早搏及另外一源的室性早搏。但本文所报道及探讨的是另外一种特殊罕见的R落T现象。 例1,男性,6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有8年的房颤史。本次前ECG示:心房行颤伴弥漫性室内阻滞。本次因心悸气促再次入院。录得ECG见附图。ⅠaⅠb均可见qRs型的R—R不均齐,未见P波,等电位线消失,因是慢性Af,所以见不到f波。Ⅰa可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电向量图(VCG)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新疆兵团第一师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施心电图(ECG)、VCG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 结果ECG诊断符合44例,诊断符合率为73.33%;VCG诊断符合56例,诊断符合率为93.33%。VCG诊断符合率高于E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行VCG诊断的价值显著,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 ,7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十余年 ,胸闷 3年加重半月 ,于 2 0 0 2年 1 2月 9日入院。既往ECG示 :偶发房性早搏 (PAS)、房颤 (Af)、ST改变。本次入院时查体 :T37℃ ,P 1 1 0次 /min ,律不齐 ,R 2 3次 /min ,BP 1 6 0 / 85mmHg ,ECG示 :阵发性房速。拟诊 :慢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1.
1978年Berbari[1]曾在动物实验中记录到心室碎裂电活动,并将其命名为晚电位(LPs)。很多学者都对LPs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其机理和意义尚不十分清楚。我们观察了67例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例,发现LPs与心电图V1导联的终末负电势(Ptfv1)有一定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1990年7月至1991年7月在循环病房住院病人,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并经ECG、超声心动图及核素心脏扫描等检查,确诊为陈旧性心肌梗塞的患者67例。其中不包括ECG基线不稳,P波辨识不清及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1.1.1 一般资料:67例患者中(1)LPs阳性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77岁,因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于1991年1月27日住院。以往反复发作心悸、胸闷10年。1988年 ECG 示阵发房颤、Ⅰ度 A-VB、频繁房早、室早。入院时 ECG 呈Ⅰ度 A-VB、室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附图 A),经静脉滴注利多卡因,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但时有房早、室早、阵发性房颤及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伴几乎完全性 A-VB(附图 B)。予美西律和丙胺苯丙酮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 (Af)可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发生Af的原因和诱因颇多 ,最常见的是有器质性心脏病 ,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近年来研究认为神经系统对Af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1、2 ] 。本文报道 1例迷走神经介导性阵发性Af。患者男 ,5 1岁。因阵发性心慌就诊。有高血压病史 ,心脏X线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平时心电图正常 ,窦性心率约 60次 /min ,发病时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PAS)伴阵发性Af。患者表现为突发性胸闷、心悸 ,突发突止 ,发作多在夜间、晚餐后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清醒或运动后则自行…  相似文献   

14.
119例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院近几年来 ,对 1 1 9例心电图 (ECG)检查正常或可疑者进行了动态心电图 (DCG)检查 ,并作对照分析。现结合临床资料 ,综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共 1 1 9例 ,其中男 91例 ,女 2 8例 ;年龄 1 4~ 56(平均 35)岁 ;患高血压 31例 ,糖尿病者 33例 ,冠心病者 58例。1 .2 方法采用西德 MEOPORTC型 DCGM 5M1双极胸导作 2 4小时连续记录 ,此前均行常规 ECG检查。2 结 果2 .1 心律失常ECG检出 :窦性心动过速 4例 (3.46% ) ,窦性心动过缓 3例 (2 .37% ) ,房性早搏 2例 (1 .82 % ) ,偶发室性早搏 3例 (2 .37% )。…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10年,Olsler就报道了1例男性青年患者,反复发作心绞痛,但死后尸体解剖却发现其冠状动脉正常,当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1967年,Likoff等首先报道了一组有典型劳力性心绞痛,心电图(ECG)和(或)运动心电图试验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引起广泛注意。Kemp将这类病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68岁。因胸闷1年加重伴气急2天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0次/分,P-R间期0.15s,QRS0.08s,QT间期0.40s。各导联均可见P’波,频率44次/分。P’规律出现其后无相关QRS-T波。常规ECG后3小时即作动态ECG,次日动态ECG显示:窦性心律,心率快慢时均存在P’波,且规律出现频率44次/分,其后无相关QRS-T波。动态ECG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心房分离伴孤立性缓慢性房性自主心律(图1)。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8岁,因"反复心悸1年"入院。心悸发作时ECG示室性心动过速。否认家族猝死史。体格检查未见异常。ECG可见V2导联延迟向上的S波,心脏彩超示右室流出道增宽,心脏核磁共振示右室壁内脂肪信号影,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由于经济原因,未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口服胺碘酮治疗。随访半年,未再有室性心律失常发作。  相似文献   

18.
12导DCG对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时的动态QT离散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室性心动过速 (VT)发生时即刻前、即刻后的动态QT离散度 (QTd)变化及对猝死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利用同步实时 12导DCG监测 ,从 5 0 2例中选择发生VT者 2 7例 ,平均 6 5 37± 10 6 9岁 ,除 3例外其余 2 4例均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其中有 2例因心性猝死而死亡。测量计算VT发生即刻前、即刻后、前 1小时的QTd、QTcd ,与常规ECG的QTd、QTcd对照。结果 即刻前、后分别与前 1小时、常规ECG的QTd、QTcd及QTd≥ 6 0ms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0 1,P <0 0 0 5 ,P <0 0 1) ,两例猝死病人VT发生前 1小时的QTd为 70ms、80ms,而VT发生即刻前的QTd为 10 0ms、14 0ms,即刻后为 110ms、15 0ms,表明VT发生即刻前、后的QTd延长更为明显。结论 常规 12导ECG的QTd不能全面反映VT发生时的QTd动态变化 ,而 12导同步DCG更能准确反映VT发生时的动态QTd变化 ,这为临床治疗、预防猝死的发生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尤其在QTd≥ 10 0ms时更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又称“良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3例病人报告如下。例1:男,18岁。因反复发作心动过速6年入院。发作时可照常工作,体检无异常。平时ECG、UCG及各项化验均正常,运动试验阴性。Holter:阵发性室速(3 28/pm~  相似文献   

20.
Schamroth在研究心肌梗塞的电病理学改变时,发现急性心肌梗塞在出现典型心电图(ECG)图形之前,存在着短暂的早期超急性损伤期心肌梗塞。指出超急性期的T波振幅增加可以是心肌梗塞的最早期ECG改变。我科近年来收治的3例超急性期心肌梗塞均以高大T波为特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