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瘀血舌象是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舌象之一,通过对大量古文献进行发掘、整理后发现,我国古代医家在产妇子死腹中的瘀血舌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子死腹中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舌下络脉与传统舌象对血瘀证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舌下络脉表现对于血瘀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血瘀证较多见且较典型的三种疾病(冠心病、肺心病与原发性痛经),按目前诊断血瘀证统一标准区分为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分别计算舌下络脉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和正确指数,并与传统瘀象舌进行对照,从而探讨舌下络脉对血瘀证的诊断价值.结果在上述三种疾病中,舌下络脉的病变程度与血瘀证有一定关联性,但无论以舌下络脉的哪一种变化程度作为判定标准用于诊断血瘀证,均不能同时获得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准确率亦不甚高,而其正确指数更低,与瘀象舌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结论舌下络脉对于血瘀证具有一定的诊断参考意义,但其诊断价值与传统舌象有较大差异,尚不足以作为诊断血瘀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5.
青风内障又名"青风"、"青风障症"等.可见于现代西医学不同类型青光眼的不同病变阶段,一般认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均属此病范畴.目前中医眼科教材[1]将其归为开角型青光眼.也有作者[2]认为,青风内障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驱期.本文仅对青风内障的古代中医治疗思想进行了探讨,以供临床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于敦松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7):109-110
瘀血是指血瘀滞于体内,包括溢于经脉外面积存于组织内,或因血液运行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器官内引起的病证。主要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外伤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所形成。故《医林改错》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以致气虚血瘀之症。”《金匮》也有所论述。本文主要讨论《金匮》对瘀血的诊断与治疗,仅作参考。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叙述。 相似文献
7.
肝病瘀血舌象不同证型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瘀血舌象患者的血液生化物质的变化与不同血瘀证型是否内在联系。方法:用常规方法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肝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组湿热瘀滞组、肝瘀痰阻组、气滞血瘀组、气虚血瘀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肝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湿热瘀滞组、肝瘀痰阻组、气滞血瘀组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高于气虚血瘀组(P<0.05或P<0.01)。结论:肝病瘀血舌不同血瘀证型有其不同的中医生理病理基础,肝病瘀血舌血液流变性与中医不同血瘀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医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而瘀血舌象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舌象,且在肿瘤患者中具有普遍性。对此主要从瘀血舌象在肿瘤患者中出现的临床意义、临床观察、微观研究等方面论述了其现代研究概况。近年来,诸多学者从临床观察.生理、生化及病理检查各方面对肿瘤患者的瘀血舌象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理颇俱代表的古代妇科论著与现代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进展情况,认识到气血虚弱而乳不通、气血盛而不通为缺乳主要病因,亦与情志等因素有关。并从辨证论治、针药并用、针灸推拿等方面综述了中医对产后缺乳的治疗,说明中医药防治产后缺乳方法丰富多样,简单易行,应用广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瘀血舌象肝病患者不同血瘀证及其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肝病瘀血舌患者血液ET、NO的测定.结果:肝病瘀血舌不同血瘀证组与正常组的ET、NO、NO/ET的比较表明:肝病瘀血舌血瘀证各组的ET、NO、NO/ET显著增高(P<0.05或P<0.01).肝病瘀血舌不同血瘀证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结果显示:肝瘀痰阻和气滞血瘀的ET、NO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瘀血舌不同肝病组与正常组的ET、NO、NO/ET的比较表明:肝病各组的ET、NO、NO/ET显示增高(P<0.01).结论:瘀血舌不同肝病各组及血瘀证组的ET、NO、NO/ET显著增高,说明NO与ET水平的升高与肝细胞受损有关.肝瘀痰阻和气滞血瘀的ET、NO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可能与肝病的肝瘀痰阻型造成的血瘀程度要比其他型更严重有关,因此ET、NO、NO/ET可能是反映肝病瘀血舌患者的血瘀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明确血瘀证诊断的400例门静脉高压症、原发性肝癌、冠心病、肺心病、中晚期胃癌等患者的舌象主要客观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淡紫、紫、青紫、绛紫、淡晦而暗、黄瘀等舌色,均系人体血瘀证舌色;瘀斑、瘀点、条纹线,舌下静脉宽度,静脉形态及隆起物,B 超所提示的舌内静脉宽度、舌组织透声度,舌尖微循环的主要血瘀改变,舌阻抗波形的改变等,对诊断血瘀证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各项指标的血瘀组与非瘀证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均<0.01~0.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病瘀血舌患者及其不同血瘀证型的舌温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SAT-HY6000A红外热像仪获取红外舌图.结果 健康人全舌温度舌根(B)、舌边(ML表示舌中左侧、MR表示舌中右侧)、舌中(M)、舌尖(T)依次降低,其中以舌根部最高,舌边次之,舌中较低,舌尖最低,各区域间温差显著.与正常组比较,肝病患者全舌温度普遍降低,肝病各组T、M、ML、MR、B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血瘀证各型与正常组T、M、ML、MR、B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肝瘀痰阻、气滞血瘀的T,M、ML、MR、B值均低于气虚血瘀组(P<0.05,P<0.01).结论 肝病及血瘀证各组患者舌面温度降低可能是由于肝病瘀血舌微循环障碍、血液灌注不足使产热量减少所致;红外热像舌图直观、重复性强,可作为肝病血瘀证微观辨证分型和疗效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536-2538
目的:评价痰瘀舌象在高脂血症中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1例高脂血症患者按中医舌象辨证分为痰浊舌象组、血瘀舌象组、气血不足舌象组,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血脂四项、颈动脉超声的变化;另对83例门诊具有痰浊或/和血瘀舌象高脂血症患者采用自拟调脂饮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在舌象辨证中痰浊舌象及血瘀舌象组占多数(73%)。一般资料痰浊舌象组发病年龄相对年轻,病程最短;而虚证舌象组年龄最大,病程最长;血瘀舌象组在两者之间。进一步实验室指标观察痰浊舌象组以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升高,尤以TG升高为主(P0.01);血瘀舌象组表现在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TC升高为主(P0.01);而虚证舌象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降低(P0.01),血瘀舌象组和虚证舌象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内膜增厚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P0.05)。对83例具有痰浊或/和血瘀舌象高脂血症患者采用自拟调脂饮治疗,患者TC、LDL-C、TG均明显下降(P0.01),但HDL-C无明显变化。结论:痰瘀舌象在高脂血症中医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课题组率先对瘀血舌开展了由文献整理到现代机理、临床病证方药 ,多途径、多指标、多层次的全方位研究。在文献研究中 ,对瘀血舌的古今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工作 ,包括近 10 0 0种古籍和近 19年数据库文献 ,发掘整理出了瘀血舌所涉及的病因病机、舌症、病证、方药、医案。目的 :通过文献发掘 ,整理出瘀血舌所涉及的病因病机、舌症、病证、方药、医案。方法 :手工查阅与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结果与结论 :瘀血舌所涉及的病因病机有寒、热 (暑 )、湿等 2 6个方面 ;舌部舌色改变包括青、紫、黑等 ;舌形改变包括老、瘀点、瘀斑等 ;舌态改变包括强硬、痿软、短缩 ;舌苔改变包括厚、剥、腻等 ;舌下脉形色异常 ;涉及中医疾病 5 2种 ,现代医学疾病 198种 ;涉及证型 2 9种 ;涉及治法有攻下逐瘀、凉血化瘀等 2 6种 ;涉及治疗方剂有抵当汤、桃仁承气汤等 69首 ;涉及治疗药物有桃仁、大黄等 67味 ;病案有 66个。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瘀血腹诊的定位及手法,明确实验室检查指标对瘀血腹诊意义,本研究以中医传统理论和解剖学为基础,通过152例瘀血腹证的临床验证,重新设计确定了瘀血腹诊的定位检查手法;采用电子计算机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瘀血腹诊进行屯客观化分析,发现瘀血腹诊的本质特征与血液粘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及粘附性增高,血栓易于形成及肌电图有关;上述指标作为瘀血腹诊的客观指标用于诊断,也能达到80.0%以上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其舌质多有不同程度紫暗改变,但肉眼观察误差大,也不便于定量比较。采用物理舌诊仪及 DM80-6型舌表浅血流量测定仪,对52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50例健康人,以及26例经活血化瘀治疗前后患者舌分光定量及舌表浅血流量测定,结果:患者较正常人舌分光中紫光值增大,红光值减少,舌表浅血流量减少;而采用活血化瘀治疗后患者舌分光紫光值减少,红光值增大,舌表浅血流量增加。提示舌分光定量及舌表浅血流量测定,可为冠心病血瘀证诊断辨证以及疗效评价定量、可比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肝病患者不同血瘀证及其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肝病瘀血舌患者血液MDA、SOD、GSH-Px的测定。结果:不同肝病组与正常组的MDA、SOD、GSH-Px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肝病血瘀证组与正常组的MDA、SOD、GSH-Px的比较表明:血瘀证各组的MDA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不同肝病血瘀证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结果显示:气滞血瘀、湿热瘀滞、肝瘀痰阻的MDA、SOD、GSH-Px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不同肝病血瘀证组与正常组比较,MDA、SOD、GSH-Px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正常组抗氧化剂的防御体系能抵御邪气(自由基),并有力地清除O2、H2O2和脂质过氧化物。因此本实验证实:MDA、SOD、GSH-Px是能反映机体邪正盛衰,并通过其含量的多少,区分肝病是否存在血瘀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治未病”思想肝病不同血瘀证舌色与舌下络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不同血瘀证舌色及舌下络脉的瘀血程度。方法:用RGB值定量分析及舌下络脉的观察方法。结果:血瘀证各组的舌质红色分量R值较淡红舌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绿色分量的G值接近(P0.05),蓝色分量B值显著增高(P0.05或P0.01);青紫舌与各血瘀证的舌质RGB值的观察表明:青紫舌比血瘀证各组的舌质红色分量R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绿色分量的G值接近(P0.05),蓝色分量B值显著增高(P0.05或P0.01);肝病各血瘀证组与正常组的舌下络脉主干充盈度相比较,湿热瘀滞证多见饱满隆起弯曲,占91.4%;各组主干充盈度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病各血瘀证组舌下络脉多见双支干、多支干,湿热瘀滞证多见多支干,占60%,气虚血瘀证多见双支干,占64.7%;各组主干形态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血瘀程度越重,蓝色分量B值越高,青紫舌比血瘀证各组的舌质蓝色分量B值显著增高,说明青紫舌的瘀血程度大于其他瘀血舌;湿热瘀滞证多见多支干、饱满隆起弯曲,说明湿热瘀滞证的瘀滞程度大于其他血瘀证的瘀血舌,说明肝病瘀血舌象舌下络脉主干形态和主干充盈度的临床观察可作为肝病不同血瘀证微观证型分类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患者瘀血舌象与舌温、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对酒精性肝病患者150例,根据瘀血舌象分成紫舌组、绛舌组及青舌组,收集所有患者的舌温、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舌温比较:3组间舌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表现为绛舌组紫舌组青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3组间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5);其中全血黏度(高、中、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为绛舌紫舌青舌;纤维蛋白原含量为绛舌紫舌青舌。相关性分析:舌象瘀紫程度与舌温呈负相关(P0.0 5);舌象瘀紫程度与全血黏度(高、中、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呈正相关(P0.0 5),而与纤维蛋白原呈负相关(P0.0 5)。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舌温变化与酒精性肝病瘀血舌象特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及相关性,可为中医舌诊客观化、量化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