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女性尿道括约肌控尿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尿道括约肌控尿机制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病机理的研究经历了长期和曲折的过程,目前认为,女性尿道括约肌是由尿道横纹肌括约肌、尿道平滑肌括约肌和尿道固有膜等结构,共同参与组成的一个构造精细而有序的尿道括约肌复合体或称尿道括约肌系统.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主要与尿道括约肌本身解剖结构和功能缺陷,以及尿道周围附属结构和支撑结构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际尿控协会(ICS)的定义,尿失禁指尿液自尿道不自主的流出[1].临床上尿失禁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SUI),急迫性尿失禁(UUI)及混合性尿失禁(MUI). 真性尿失禁(GSI)在临床上属于压力性尿失禁范畴,又称真性压力性尿失禁(GSUI).当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动作导致腹压增加时,腹压传入膀胱使膀胱内压升高而逼尿肌并无收缩,当膀胱内压大于尿道压,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称为GSUI.膀胱颈部及尿道过度移动、尿道括约肌功能不足,均可导致GSI.男女均存在GSI,不过女性GSI患者远多于男性.女性GSI常是由于盆底支撑组织功能不全所引起,男性GSI常继发于前列腺疾病手术所导致的尿道括约肌功能损害.随着老年男性人口的增加,手术治疗前列腺疾患的数量也相应增多,男性GSI的比例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3.
尿液控制功能异常的疾病有尿失禁和遗尿。随着尿流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对上述两类疾病已有一些新的认识,这对提临床治疗的针对性有较大帮助,现介绍如下。1尿失禁1.1尿失禁的流体力学本质流体流动的基本规律是流体总从高压处流向低压处,如水往低处流。尿失禁的发生也是如此,其发生原因:①储尿期膀胱内压过高;如不稳定膀胱、低顺应性膀胱和逼尿肌反射亢进等。有学者将上述病变引起的尿失禁称为膀胱源性尿失禁。②储尿期尿道压力过低:如膀胱颈关闭功能不全、尿道外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尿道周围支托组织功能不全、冰冻尿道及尿道粘膜萎缩…  相似文献   

4.
正女性尿失禁是女性常见的储尿期功能障碍性疾病,据全球统计其罹患率高达50%,其中大约有一半为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对女性的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SUI是指喷嚏、咳嗽或运动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尿液不自主地自尿道外口流出[3]。通常认为造成女性SUI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膀胱颈及近端尿道下移;尿道黏膜封闭功能减退;尿道固有括约肌功能下降以及支配控尿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5.
对27例功能性尿失禁儿童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其表现为不稳定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调以及Lazy膀胱综合征。造成尿失禁的原因为不稳定膀胱、不稳定膀胱合并尿道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和膀胱充盈静止压升高。表明尿流动力学检查是确定功能性尿失禁原因和类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AUS)治疗骶髓损伤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泌尿外科全军泌尿外科中心收治了2例男性骶髓损伤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前采用影像尿流动力学检查、自由尿流率、脊髓磁共振、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中段尿细菌培养、尿常规进行评估。行经会阴尿道球部人工尿道括约肌(AMS 800)植入术,并从术前开始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术后第3、6个月行尿常规、超声、残余尿和尿流率检查。结果 2例患者随访9~12个月,术后完全控尿,未出现感染、侵蚀、尿道萎缩、装置机械故障等并发症。结论 AUS治疗骶髓损伤后压力性尿失禁,需要精确评估其膀胱及尿道功能,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术后可获得满意控尿效果,同时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筋膜尿道悬吊术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采用经耻骨上人路自体筋膜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2007年12月采用该手术方式治疗28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无耻骨后血肿形成,无尿道损伤;膀胱损伤1例,延长导尿管留置时间后治愈;28例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均能自行排尿并满意控尿,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不稳定膀胱症状,经对症处理缓解。随访9~21个月,平均15个月,无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复发及排尿困难。结论:自体筋膜尿道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简单易行,操作安全,损伤性较小,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8.
女性下尿路症状患者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女性下尿路症状原因及临床意义。 方法  72例下尿路症状女性患者 ,年龄 8~ 86岁 ,平均 4 8岁。其中排尿困难 4 6例 ,尿失禁 14例 ,尿频 10例 ,夜间遗尿 2例。患者均行尿动力学检测。 结果  4 6例排尿困难者膀胱容量 6 0~ 80 0ml,其中 2 0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为 0 ,2 6例9~ 16 0cmH2 O(1cmH2 O =0 .0 98kPa)。Linp URR图示为Ⅲ级以上梗阻者 19例。尿道静态分布阻力2 5~ 130cmH2 O。膀胱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性良好者 5例 ,协同失调者 33例。 10例尿频患者膀胱容量 97~ 4 5 0ml,2例排尿期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为 0 ,8例 31~ 110cmH2 O。Linp URR图示显示Ⅲ级以上梗阻者 2例。 1例急迫性尿失禁者膀胱过度敏感。 6例压力性尿失禁者腹压漏尿点压力 4 4~76cmH2 O。 3例充盈性尿失禁者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为 0 ,尿道静态分布阻力 32~ 4 2cmH2 O。真性尿失禁 4例尿道外括约肌压力 0~ 16cmH2 O ,平均 (8.5± 5 .7)cmH2 O。 2例遗尿患者存在不稳定性膀胱表现 ,排尿期膀胱收缩乏力。 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下尿路症状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男性后尿道横纹括约肌的控尿功能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一般认为,男性后尿道的控尿功能由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来实现.内括肌是一个功能性概念,在解剖形态学上是否真正存在内括约肌,目前尚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内括约肌是平滑肌,位于膀胱颈和后尿道,由膀胱底延续下来的逼尿肌和两侧输尿管延续来的纵行肌以及尿道壁本身的平滑肌构成[1].内括约肌分布有丰富的α-受体,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在控制膀胱排空和尿失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外括约肌是横纹肌,位于尿生殖膈之中呈环形包绕膜部尿道,由阴部神经(主要是体神经)支配,突然中断排尿由它来实现.在前列腺手术或膀胱颈内切开术后,内括约肌遭受破坏,控尿功能由外括约肌担负,如此时外括约肌也遭受损害或功能不足,即会发生尿失禁.  相似文献   

10.
注射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注射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王文忠,鹿尔驯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以产后多见,多因妊娠或分娩使盆腔内肌肉和结缔组织损伤,从而导致后尿道角度变小变平,甚至消失。正常时此角为90~100°,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膀胱尿道后角大于110°。功能性尿道长度的缩小亦是压力性尿失...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