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坏死(BMN)的原发病、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6例骨髓坏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BMN均以骨髓坏死为首要表现,以骨痛和发热为主要表现。1例原发病不明,其余5例均为恶性疾病,其中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骨髓转移瘤2例。2例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取得一定疗效。结论:骨髓坏死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诊断难度大,预后差,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坏死(BMN)的原发病、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6例骨髓坏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BMN均以骨髓坏死为首要表现,以骨痛和发热为主要表现。1例原发病不明,其余5例均为恶性疾病,其中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骨髓转移瘤2例。2例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取得一定疗效。结论:骨髓坏死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诊断难度大,预后差,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3.
骨髓坏死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髓坏死的病因、临床表现、血液学改变。方法 对14例骨髓坏死的病例行骨髓涂片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引起骨髓坏死的原发病13例为恶性疾病,1例为严重的感染,幼粒、幼红性贫血是骨髓坏死的典型外周血改变。骨髓涂片可见到典型的坏死改变。结论 引起骨髓坏死的原因主要是恶性肿瘤,对于疑诊患者应该及时进行骨髓检查。  相似文献   

4.
骨髓坏死(Bone marrow necrsis)是指骨髓中造血组织中发生原位死亡,不包括造血机能无继发性改变的局灶性坏死和伴随于骨坏死的骨髓坏死。本症常有骨痛、发热、严重贫血,外周血中常出现幼粒幼红细胞,骨髓涂片瑞氏染色可辨认的特征消失,细胞边缘模糊,细胞散在于无定形的嗜酸性物质中。在临床上的表现特征很少,其发病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其预后差,其诊断依据主要靠骨髓穿刺涂片和骨髓组织切片活检证实。本文就本人遇到的9例骨髓坏死作一简要的临床及细胞学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骨髓坏死(Bone marrow necrsis)是指骨髓中造血组织中发生原位死亡,不包括造血机能无继发性改变的局灶性坏死和伴随于骨坏死的骨髓坏死。本症常有骨痛、发热、严重贫血,外周血中常出现幼粒幼红细胞,骨髓涂片瑞氏染色可辩认的特征消失,细胞边缘模糊,细胞散在于无定形的嗜酸性物质中。在临床上的表现特征很少,其发病原回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其预后差,其诊断依据主要靠骨髓穿刺涂片和骨髓组织切片活检证实。本文就本人遇到的9例骨髓坏死作一简要的临床及细胞学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上,恶性肿瘤和白血病等可以累及骨髓引起骨髓坏死(BMN),其预后不良。白血病合并BMN 是预后不良的指征,且易漏误诊,值得重视。本文报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例经临床、骨髓穿刺涂片和活检以及~(99)锝 ECT 全身骨髓同位索扫描等检查,符合 ALL 合并 BMN,并现结合文献加以复习及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探讨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病例并运用实验室检查、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分析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结果 白细胞正常,轻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外周血及骨髓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且左移,骨髓原始细胞增多。结论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外周血白细胞不增高,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可诊断。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骨髓坏死(BMN)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断的11例恶性血液疾病合并BMN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以骨痛、发热、贫血、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中最常见的血液学异常是贫血、幼稚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乳酸脱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水平高度升高。患者除以上各异常外,普遍存在凝血功能损害、肾功能异常、血清钙水平降低。其中,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例前体B-ALL,3例T-ALL),2例M3,1例M2,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性白血病,2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骨髓涂片可见到典型坏死改变。结论 BMN多发生于恶性血液疾病及实体瘤中,预后与原发病相关,若原发病得到及时治疗,通常可以改善BMN预后甚至治愈。临床工作中,应考虑到BMN的存在,必要时进行多部位骨髓穿刺及活组织检查,以免误诊、漏诊或影响治疗。  相似文献   

9.
骨髓坏死(bone marrow necrosis,BMN)在临床上较少见。常继发于累及骨髓的肿瘤性疾病,或由某些作用于骨髓循环的致病因子所产生。由于骨髓坏死的发生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预后凶险,死亡率高。现将我院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6例骨髓坏死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引起骨髓坏死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坏死(Bone Marrow Necrosis,BMN)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病理现象,现将我院1例BMN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ALCL)伴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 对1例C-ALCL伴AML进行HE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患者,女性,69岁。以右手指皮损为首发症状伴骨髓象异常就诊。皮损组织形态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多形性,大小不一,细胞质丰富,核大,不规则,伴有多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表型瘤细胞均表达CD30、CD3、CD43,不表达ALK。血常规显示外周血WBC 15.5×109/L,每百个有核细胞中有原始细胞51个。骨髓穿刺检查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粒细胞78 %。诊断原发性C-ALCL伴AML,部分分化型(AML-M2a)。结论 C-ALCL合并AML非常罕见,诊断依赖于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治疗首选化疗,但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45例病态造血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态造血特点。方法 收集2003年7月4日至2007年3月14日原因不明血常规异常的成年患者标本716例,以WHO MDS分类标准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骨髓病理检查、细胞遗传学、流式细胞术等检测。分析骨髓细胞学检查中病态造血特征在判断克隆性和非克隆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MDS病态造血形态学诊断的主要依据:粒系Auer小体、核出芽、微核有其中之一者;红系核出芽;外周血片中出现巨核细胞;外周血片中出现原粒细胞或早幼红细胞;环状铁粒幼细胞>1 %。次要依据:粒系假Pelger-Hǔet 异常、不能分叶中性粒细胞、同一细胞内核发育不同步、环形核、核染色质聚集;红系的多核、奇数核、子母核、核碎裂、空泡、成熟红细胞大小悬殊;微巨核。结论 细胞形态学是诊断MDS的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早期MDS细胞形态学改变不典型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手段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B细胞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的诊治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例B-PLL患者的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不良基因检测等临床资料以及治疗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学习讨论。结果:B-PLL患者初诊时白细胞总数较高,脾肿大;骨髓形态学呈体积中等的幼稚淋巴细胞,核圆、核仁清晰、核染色质浓密、核浆比例低的特点;成熟B细胞免疫表型,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表达,排除其他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为B细胞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该患者TP53缺失,给予R-CHOP方案治疗,治疗反应差。结论:形态学检查和免疫表型是诊断B-PLL的重要手段,同时需整合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学等结果综合判断,TP53基因缺失或突变会导致这类患者传统化疗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与急性白血病细胞形态学特征差异.方法:对11例急变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5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的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差异进行分析.结果: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2例为急淋变,9例为急粒变.52例初发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患者外周血嗜酸和或嗜碱细胞高于正常值,血小板多大于50×109/L,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各期细胞均可见,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高,伴有嗜酸和或嗜碱粒细胞增多,NAP积分可正常,这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所差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患者外周血涂片可见早幼粒细胞及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这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此外,尚需结合临床病史及细胞遗传学检查予以鉴别.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急变期外周血及骨髓多有嗜酸及嗜碱粒细胞增多,早幼粒细胞增多,同时结合NAP,临床病史及细胞遗传学检查可与急性白血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1例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浸润性巨脾,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1例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浸润性巨脾进行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手术切除巨脾一个,体积35cm×20cm×8cm,切面呈红褐色,有多发性梗死灶.镜下可见脾正常组织结构破坏,脾小结消失,嗜酸性粒细胞弥漫浸润,以成熟型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并可见较多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D15(+),不表达CD5(-)、CD20(-)、CD30(-)、CD34(-)、CD45RO(-).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十分少见,临床病理检查遇到巨脾时,应进行详细的组织病理学观察,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6.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也称作慢性髓系白血病,属于慢性白血病的1种常见亚型。CML是1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临床常简称慢粒。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可见到各阶段的不成熟粒细胞,嗜碱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骨髓有核细胞极度增多,以粒细胞系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前列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ERMS)骨髓转移后细胞形态学特点,探讨其作为辅助临床分期和治疗的潜在价值.方法:1例前列腺ERMS患者抽取骨髓,行细胞涂片,采用常规瑞氏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糖原染色,对骨髓中ERMS细胞形态学特征及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合其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治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讨论.结果:该患者骨髓象示粒、红、巨三系增生明显受抑,瘤细胞占66%,散在或成团分布;胞体大小不一,胞浆量丰富,色深蓝,易见较多空泡,边缘可见瘤状突起;胞核较大,双核及多核可见;核染色质粗糙疏网状,核仁大而明显.细胞化学染色示瘤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糖原染色粗细不等颗粒状阳性.结论:前列腺ERMS通过对患者原发部位病理活检结合相关免疫组化结果可以确诊.当外周血出现至少一系减低或可见幼红、幼粒细胞时应考虑肿瘤骨髓转移的可能,及时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细胞形态及化学染色结果符合ERMS细胞特征,从而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Waldenstr?觟m巨球蛋白血症的认识。方法 对1例LPL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脾边缘区淋巴瘤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患者血涂片淋巴细胞0.40,分类100个白细胞可见晚幼红1个,血小板少见,红细胞呈明显缗钱状排列。骨髓象:增生活跃,淋巴样细胞0.78,浆细胞0.085。骨髓活组织检查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淋巴样细胞和浆样细胞弥漫性分布,形态学诊断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Waldenstr?觟m巨球蛋白血症。结论 LPL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伴外周血的脾淋巴瘤等疾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有相似之处,往往难以鉴别, 血涂片、骨髓涂片及骨髓组织学等形态改变在LPL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FCM)联合形态学检查对淋巴瘤骨髓累犯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2例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标本行FCM、涂片及活组织病理切片检查,观察骨髓受累率、免疫表型数据和检查前后临床分期(CS)、国际预后指数(IPI)的变化.结果 6例霍奇金淋巴瘤(HL)切片法仅发现1例骨髓受累;4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骨髓受累FCM检出3l例,涂片法检出5例,切片法检出12例.FCM发现的3l例受累患者中,21例为早期浸润(瘤细胞<5%);12例为小细胞淋巴瘤(SLL);6例同时表达T、B细胞抗原,1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同时表达髓系抗原CD13、CD33;检查后,19例由原分期Ⅰ、Ⅱ、Ⅲ期升至Ⅳ期,18例进展型NHL的IPI提高.结论FCM联合形态学检查提高了骨髓受累的检出率,并能了解骨髓增生程度,提供免疫表型数据,尤对早期浸润和SLL声重要鉴别价值.准确的骨髓检查提高了患者CS和IPI.  相似文献   

20.
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贫血细胞形态学鉴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难治性贫血(RA)与巨幼细胞贫血(MA)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0例RA,48例MA血象、骨髓象及骨髓细胞铁染色检查的特点。结果RA与MA血象均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MCV〉100fl,骨髓细胞内外铁增加。RA骨髓象中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MA骨髓象中红系以原早幼红细胞增生为主。RA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为粒系核质发育不平衡,可见双核粒细胞,红系巨大、微核,淋巴样小巨核细胞.MA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为巨大变态晚幼、杆状核粒细胞,红系早期巨幼变,分多个小核巨核细胞。结论RA与MA细胞形态学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各自不同特征,这些特征为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