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 随着流脑多糖体菌苗的合理应用,流脑的流行病学特症发生了明显变化。周期性流行高峰被打破,发病率已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流行周期明显延长,呈高度散发状态。为防止人口流动和菌群变迁造成的流脑流行,同时摸清散发年的流行特点。为做好我市的流脑监测工作,根据省2003年流脑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河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和菌群变迁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河北流脑发病无周期性特征,病例呈散发状态,但病死率较高;发病集中在<15岁年龄组,其中以<1岁发病率最高;发病季节在冬春季;A群和C群是该省目前流行优势菌株。结论儿童和学生仍是该省流脑防控重点人群,接种流脑疫苗和流脑菌群变迁趋势监测是防控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世界卫生组织脑膜炎防制研究组于1975年10月27~31日,在日内瓦召开的会议指出,近年来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下称“流脑”),已经引起人们格外的关注,这是由于其病原体型别的变化和世界有些地区流行明显上升的缘故。在非洲,脑膜炎经常发生流行,在南美、中东、南非、欧洲和亚洲的某些国家,本病的发病率也上升到流行的程度。这种流行是由脑膜炎球菌A、C两个血清群引起。不过,许多国家也有B群引起的流行。目前的趋势表明,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流行规律,在年龄、季节分布以及流行周期等方面,早为人们熟知。这些共性固然重要,但应指出“流脑”的流行强度和流行面貌在各地却多种多样,参差不齐,目前尚难找出规律。例如县范围内,一次流行的若干年内,每年常是大多数公社和大队不发病或散发,少数呈流行,或甚至出现暴发流行;又同一县各流行公社开始流行年份、流行持续年代、流行曲线上升和下降面貌诸方面,常是极不相似。阐明“流脑”流行存在多样性这一特点,将对探讨“流脑”流行规律、“流脑”预测和防治有实际意义。本文对全  相似文献   

5.
分析1956~1990年莒县35年流脑流行病学资料,每隔8~10年出现一次周期性高峰,年平均发病率82.86/10万,年平均死亡率7.66/10万,年平均病死率9.24%。共发生1次大流行年,9次中流行年和3次小流行年,经升降趋势检验流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春季发病率较高,发病高峰日在3月24日,发病高峰范围为2月13日~5月2日。经多组等级相关分析,全县23处乡镇发病率差别无显著性,但存在着轮回流行和连续流行现象。发病以9岁以下儿童为主(占64.39%),性别间差别无显著性。并对流脑菌苗的效果和流脑流行指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影响着人群的健康,在儿童中发病较高。随着流脑疫苗的广泛应用,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兰州铁路地区自1994~1996年流脑发病率为零,说明该地区人群已形成比较有效的免疫屏障,防止了流脑的流行。现将兰州铁路地区健康人群流脑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全年与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冬春季发病较多,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以14岁以下年龄、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自2004年12月下旬以来,在安徽芜湖、滁州等地的个别学校先后暴发局部流脑疫情,其他部分地区也陆续出现散发病例。分析此次流脑疫情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流脑发病数比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二是病例呈散发状态;  相似文献   

8.
我省自1980年以来在重点地区进行流脑多糖体菌苗流行病学与血清流行病学效果观察。一次接种30μg 后保护效果可达4年之久,在预测的流行地区进行菌苗接种可降低发病率。1985年以来我省2800万儿童大面积现场观察流脑多糖体菌苗效果仍维持4年以上。验证了在菌群没有变迁的情况下,A 群流脑多糖体菌苗控制流脑是比较理想的,所制订的免疫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全身感染性疾病,其并发症往往是致死的原因。现将我院12年来收治流脑135例中,有并发症51例70例次,报道如下: 一、诊断标准根据《传染病学》和《中华传染病杂志》,本组的诊断依据是: ①流脑流行季节,②以发热、头痛为主要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有或无瘀点瘀斑,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③血培养有脑膜炎双球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达州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等方法,对全市流脑的流行强度、流行因素、三间分布、病原变化及其耐药情况、应急接种、流行前期流行期流行后期的带菌情况、人群免疫水平水平、临床表现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全市62年间发生流脑49 148例,死亡3 091例。年均发病率8.68/10万,死亡率0.05/10万。病死率6.29%。其中男30 219例,女18 929例。男女之比1.59∶1。平均潜伏期2~3 d。最短12小时,最长7 d。传播途径主要为空气传播和气溶胶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指示病例出现后进行应急接种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带菌率:流行前期22.73%。流行期为17.61%,流行后期为28.98%。结论流脑是威胁我市<5岁儿童的主要传染病。预防接种能有效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加强对流脑的监测和疫情的分析,及时提出科学资料,对制订和修改预防对策有重要的意义。现将1986年度流脑发病情况、监测情况以及菌苗在控制流行中的作用作初步分析。一、发病及病原学监测 1.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1986年度全市共发生流脑65例(不包括外地在本市发病28例),发病率0.91/10万,是1976年以来发病率第三低发年度,与去年比较,发病率下降69%。病死6例,死亡率0.08/10万,是第五个低死亡率年度。病死率9.23%,是第四个高病死率年度。上述现象符合非流行年发病率低,死亡率也低,而病死率往往增高的规律。 (2)地区分布特点:全市有14个区(县)发病(芳村区、佛岗县无发病)。各区(县)发  相似文献   

12.
范小娟  谭学筠 《海南医学》2014,(12):1856-1858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1957-2012年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年流脑疫情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7-2012年累计报告流脑发病4720例,死亡27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03/10万,死亡率为0.92/10万,病死率为5.74%,于1959年和1967年出现两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为529.44/10万、262.68/10万。56年来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至2001-2012年全区流脑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到0.16/10万和0.01/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1~4月占发病总数的86.48%;农村发病数多于城市;年龄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占93.84%;职业以儿童(56.21%)和学生(39.62%)为主。结论近年来重庆市九龙坡区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预防控制效果显著,这与流脑疫苗的应用有关,应继续加强流脑疫苗接种和疫情监测等综合措施,达到基本消除流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流脑流行地区,及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能有效的控制暴发流行。1976年流行期前我们试图在较大范围内预测有流脑可能流行地区,在当地党的一元化领导下采取系统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并对各项重点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以推动流脑防治工作。 (一) 流脑的流行趋势 1964年前流脑在本县散发流行,1966年比1964年上升8.4倍,1967年流行达最  相似文献   

14.
蓬莱市1956-199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蓬莱市1956-199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疫情动态分布,为有效控制流脑流行、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蓬莱市1956-1995年流脑发病报告资料和流脑防治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6年以来,蓬莱市流脑共报告6705例,死亡34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8.39/10万,死亡率为1.95/10万,病死率为5.09%。第一个阶段从1956-1977年,为自然感染的计划免疫前期阶段,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期间共出现4次大的流行高峰,年平均发病率为65.54/10万,死亡率为3.47/10万,病死率为5.29%。第二个阶段为1978-1995年计划免疫时期,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态势,年平均发病率为10.71/10万,死亡率为0.4/10万,分别比计划免疫前期下降了83.66%、88.47%。全市12个乡镇均有发病,局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爆发或散发。1982年开始大规模流脑菌苗预防接种,使流脑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至1995年的0.41/10万。但是流脑的发病季节没有明显改变,2-4月份占全年发病的84.15%。结论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蓬莱市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提示加强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流脑疫苗的接种率和覆盖率,推广接种A+c群流脑疫苗,提高人群C群流脑的抗体,对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在我国是一个严重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70年代以前共出现过5次全国大流行,每8~10年出现1次全国性的流行高峰。1984年全国流脑发病较1983年上升49.68%,预示着80年代的流行高峰。将可能出现。1984年起对15岁以下儿童进行流脑 A 群多糖体菌苗的预防接种,流脑发病率连年下降,但其流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为做好防治工作。仅就我国90年代流脑流行特征及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及防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健闻 《右江医学》2006,34(4):429-43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早在200年前人类就已认识该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及世界各地都有过大规模的流行,至今全球每年仍有50万病例发生,病死率在10%以上。在西部非洲地区的“流脑带”,病死率更高[1~4]。本文就近年流脑的流行概况、病原学研究、临床表现、诊断以及对流脑预防控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流脑的流行及其传播途径从全球来看,流脑流行的地域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各大洲。各国之间流脑的发病程度差异很大,一般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较…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控制流脑大面积暴发流行,根据流脑A群多糖苗的免疫性能和流脑流行特征,从1981年起在黔南州12县市以县为单位,对15岁以下易感儿童进行流脑轮种免疫新方案。每年轮种2-3个县,于冬季对1-15岁儿童皮下接种流脑A群多糖苗0.5ml。全州15岁以下儿童轮种结束后,只对1、4、7岁儿重接种,每县连种3年。经历10年现场实验,在黔南州12县市范围内阻断了流脑暴发流行,由年均发病率20.47/10万,下降到1.13/10万,下降了94.48%;死亡率由1.91/10下降到9.18/10万.下降了90.48%。流行周期消失呈高度散发状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Kaposi肉瘤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雄明 《新疆医学》1997,27(3):170-172
自1981年发现艾滋病(ALDS)相关型Kaposi肉瘤(KS)以来,KS的病因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KS的病因学内容,对于阐明KS的病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遗传因素 KS的病因有地理和种族发生的背景,其发病率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域差异甚大,临床表现也不完全一样。经典型KS以欧洲东部、中部及地中海区域国家最常见,并有明显的种族好发倾向,尤其是意大利和犹太人种。在非洲呈地方性流行的非洲型KS也具有明显的种族好发倾向,主要见于赤道非洲的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病学规律,了解其流行特征,做好预测预报工作,为流脑防控做出决策依据,提高综合防制水平。方法对收集到的文安县1962-2016年流脑发病、死亡等疫情资料按年代分地区、分年龄、分月份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文安县1962-2016年共报告流脑病例3 193例,死亡254例,病死率为7.95%。20世纪60、70、80年代流脑呈自然流行趋势,每隔8~10年有一次大流行,发病季节高峰在2~4月,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90年代以后流脑发病一直处于较低的散发水平。结论加强适龄儿童流脑疫苗的接种、提高有效接种率是控制流脑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泉州市1979-200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为进一步了解泉州市流脑流行情况、有效控制流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泉州市1979-2008年的流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泉州市1979-2008年报告流脑8 31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1/10万,死亡245人,年平均死亡率0.14/10万,病死率为2.95%.有明显的冬春季发病高峰,1~4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4.44%.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区,农村、城市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01/10万、3.33/10万.年龄组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0~岁、5~岁、15~岁.分别占发病数的28.24%、18.56%、13.40%.学生发病最多占36.21%,其次为散居儿童占33.06%,第三为农民占16.94%.流行菌群以A群为主,B、C群病例呈散在发生.结论 1982年起实施流脑疫苗接种后,流脑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提示加强疫情监测,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流脑疫苗的接种率,推广接种A+C流脑疫苗,对预防和控制流脑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