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梗阻性黄疸主要由于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性或完全性阻塞所引起,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诊断较困难,以致延误治疗。为此,将我院自1954年10月至1981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3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找出诊断规律。  相似文献   

2.
梗阻性黄疸的病理、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培中  邓国兴 《人民军医》2004,47(12):742-744
梗阻性黄疸是由肝内毛细胆管、小胆管、肝胆管、肝总管或胆总管的机械性梗阻所致。因梗阻部位不同,可分为肝外黄疸和肝内黄疸,前者常需手术,故又称为外科黄疸。梗阻性黄疸分:Ⅰ型(完全性梗阻):常见于结石嵌顿,手术损伤以及胰腺癌,壶腹周围癌和胆管癌;Ⅱ型(间歇性梗阻):常见于结石及壶腹周围肿瘤,  相似文献   

3.
朱向会  杨运旗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1107-1108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方法:对5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临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例肝内梗阻性黄疸中,肝门部肿瘤10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35例肝外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结石10例,胰头癌14例(其中包括6例合并胆系结石),胆管癌5例,壶腹部癌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4例。结论:CT检查是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后期以皮肤瘙痒、肝内胆汁淤积和黄疸为特征的疾病。ICP患者预后良好,但胎儿可发生早产、胎儿窘迫、胎死宫内等合并症,使围产儿病率以及围产儿死亡比均增加。ICP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综合指标,其中血清总胆汁酸(TBA)具有重要诊断意义。我院自2004年3月~2007年2月收治ICP患者108例,占同期分娩总数4070例的2%,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铁亮  李彩英   《放射学实践》2010,25(4):454-457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各种慢性肝脏损伤导致的肝内纤维生成(fibrogenesis,即细胞外基质合成)与纤维降解(fibrolysis,即细胞外基质降解)失衡,从而导致大量的胶原纤维在肝内沉积。肝纤维化的病因较多,如病毒感染、寄生虫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即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使巩膜、皮肤、粘膜和其它组织被染成黄色。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7.1umol/L。当血清胆红素浓度在34umol/L时,临床上即可出现黄疸[1]。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内、肝外胆道系统任何一部分因肿瘤、结石、疤痕、炎症等因素的影响(不论管腔内、管壁内或管壁外压迫或牵拉),均可导致胆汁在胆管内淤积,胆管内压力增高,达到一定程度,连接毛细胆管和胆管的Hering壶腹破裂,胆汁进入淋巴,继而进入血循环导致黄疸。来自管腔内的梗阻多为胆管…  相似文献   

7.
朱向会  欧波  严杰 《西南军医》2007,9(5):40-40
目的探讨45岁以上中老年人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方法采用美国的GE-hispeed螺旋CT机对50例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5例肝内梗阻性黄疸中肝门部肿瘤10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35例肝外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结石10例,胰头癌14例,(其中包括6例合并胆系结石)胆管癌5例,壶腹部癌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4例。结论CT检查是梗阻性黄胆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又称妊娠特发性黄疸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是一种在妊娠中晚期以皮肤瘙痒、胆汁淤积、黄疸为主要症状的妊娠期特发性疾病。ICP主要危及胎婴儿,可致早产、胎儿窘迫、突然胎死宫内等,围产儿病死率高达7%,是重要的高危妊娠之一。如何降低ICP围产儿的病死率及改善围产儿预后,是产科医务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对我院收治的78例ICP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经皮经肝穿刺放置引流管、内涵管或金属内支架作胆汁外引流、内外引流或内引流,可缓解黄疸,改善由于梗阻性黄疸引起的各种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常由于胆管癌、胰头癌、原发性肝癌、肝脏转移瘤、肝门淋巴结转移等压迫和侵及胆管所致,外科手术切除率低。主要技术包括PTCD、胆管内外引流、胆管内涵管及内支架置入术。结论:可作为手术前辅助治疗,主要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或姑息性内外引流治疗以解除黄疸。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及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临床及影像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SC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各种影像学检查特征。结果:15例PSC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19岁。临床表现以进行性黄疸、皮肤瘙痒、乏力、纳差为主,病程0.5~19年。碱性磷酸酶(ALP)Md=280U/L,谷氨酰胺基转肽酶(GGT)Md=300U/L。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胆管壁增厚、回声增强,胆管内径变细。CT检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钙化。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检查表现为肝外胆管狭窄及肝内胆管周围部狭窄伴扩张。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13例患者均为阳性,表现为肝内胆管串珠样或剪枝样改变和肝外胆管憩室样凸出。8例纤维结肠镜检查6例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结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好发于中年男性,临床表现以梗阻性黄疸,血清ALP、GGT明显升高为其显著特点,往往伴有溃疡性结肠炎。超声及CT检查对本病诊断具有提示和辅助诊断作用,确诊以ERCP为主,MRCP可弥补ERCP检查的不足并作为病变随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90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190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用药、临床表现和预后转归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中抗肿瘤药占首位56例(29.4%),中药50例(26.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152例(80.0%),胆汁淤积型24例(12.6%);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其中无任何临床表现者84例(44.2%),有明显黄疸者48例(25.3%);经治疗后治愈30例(15.8%),好转150例(78.9%),死亡0例,10例失访。结论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呈明显增加趋势,以抗肿瘤药及中药为主,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种MRI成像技术诊断肝门区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肝门区梗阻性黄疸27例,分别采用FLASH T1WI、FSE T2WI、T1WI+FS及T2WI+FS、Gd-DTPA动态增强扫描等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恶性梗阻15例中,有肝门区软组织肿块13例,其MRCP胆管梗阻端多突然中断、鼠尾状狭窄和(或)腔内不均匀充盈缺损信号,肝内胆管多出现中重度“软藤状”扩张;良性梗阻12例中,有肝门区软组织肿块1例,其MRCP胆管梗阻端多为杯口状、细线状或腔内略呈类圆形充盈缺损信号,肝内肝管呈轻中度扩张。结论:多种MRI技术结合MRCP,对肝门区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及胆囊扩张程度、形式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低位阻塞性黄疸患者的CT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影像资料,将胆系扩张分为下列7种类型:Ⅰ型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均重度扩张;Ⅱ型为肝外胆管、胆囊重度扩张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Ⅲ型为肝内、外胆管重度扩张伴胆囊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Ⅳ型为肝外胆管重度扩张伴肝内胆管和胆囊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Ⅴ型为肝内胆管重度扩张伴肝外胆管及胆囊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Ⅵ型胆囊重度扩张伴肝内、外胆管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Ⅶ型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均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结合手术和病理结果,分析各类型胆系扩展和其低位阻塞性黄疸病变的相关性。结果105例低位阻塞性黄疸中33例为肿瘤性病变,72例为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中.Ⅰ型16例,Ⅱ型10例,Ⅲ型4例,Ⅳ型1例,Ⅶ型2例。非肿瘤性病变中,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9例,Ⅳ型33例,Ⅴ型2例,Ⅵ型11例,Ⅶ型9例。Ⅰ、Ⅱ型扩张和Ⅲ~Ⅶ型扩张在肿瘤和非肿瘤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3,P〈0.01)。结论低位阻塞性黄疸病变性质和肝内、外胆管及胆囊扩张程度密切相关:(1)Ⅰ型和Ⅱ型扩张提示绝大多数为肿瘤性病变,少数为嵌顿性结石。(2)Ⅲ~Ⅶ型扩张常为胆管、胆囊结石及炎症。  相似文献   

14.
梗阻性黄疸大多需要外科治疗 ,因而又称外科黄疸 ,而各种非梗阻性黄疸则一般仅用内科治疗即可 ,不恰当的手术非但无补于实际 ,反而会加重病情。[1] 收集自 1995年至1998年随诊的病例肝外梗阻性黄疸 13例 ,就此 13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肝外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黄疸的性质、发病部位、特殊检查的应用。以供今后确诊前搜集资料 ,为肝外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打下良好基础。1 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1 1 一般资料  13例中 ,男性 6例 ,女性 7例 ,男女之比为0 86∶1。最大年龄 72岁 ,最小年龄 43岁 ,就诊时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呈暗黄色或黄绿色 ,腹部为上腹…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重度梗阻性黄疸(附6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志春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643-1644
梗阻性黄疸是肝胆外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胆汁淤积导致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损害,对肝脏、肾脏及机体免疫系统带来较大的损害。经皮肝内胆管穿刺引流(PIED)是一种针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降低胆道压力、引流胆汁、减轻黄疸症状和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超声仪器的使用和导管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5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经皮胆道造影后进行了胆道内支架置入。其中置入塑料内支架者9例,自展式金属内支架者42例,共使用胆道内支架56枚。结果:全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相差的均数±标准误为167±52μmol/L,P<0.005。51例中,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者36例,总胆红素下降百分比>50%者8例,下降百分比为25%~50%者4例,下降百分比<25%者3例。全组30天病死率5.9%(3/51),早期并发症19.6%(10/51)。26例有完整随访的患者(平均5.6个月),死亡11例(42.3%),内支架阻塞4例(15.4%),其中3例进行了再次介入治疗。结论: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性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皮经肝内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国产金属胆道内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35例,均采用经皮经肝途径植入胆道支架,其中16例采用两步法植入,19例采用一步法植入,5例同时施行了左肝管的球囊扩张术。结果: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开通良好,内引流作用显著。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正常者21例(60%),下降超过50%但未降到正常者7例,下降未过50%者3例,无改善者3例。3例病人术后一月内  相似文献   

18.
小宋怀孕5个多月后,自觉身上皮肤发痒,后来眼珠也有点发黄了。小宋暗想:要是得了肝炎,麻烦可就大了!在家人的陪同下,小宋急急忙忙赶到医院做了系统检查。几天之后,化验结果出来了。医生告诉她,除黄疸之外,其他都很正常,她患的不是肝炎,而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也叫妊娠瘙痒症。由于此病只发生在某些孕妇身上,所以也称妊娠期特发性黄疸。此病常发生在妊娠中期和晚期(个别人发生在妊娠早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和黄疸,有的仅有皮肤瘙痒。少数人伴有消化系统的不适,如恶心、腹泻等,但症状均很轻微。绝大部分人无明显不适…  相似文献   

19.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为怀孕28周前后出现的以瘙痒和轻度黄疸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妊娠特有的肝脏疾病,对孕妇和胎儿影响较大。一般预后良好,但黄疸久者,因缺乏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Ⅹ,分娩时可能发生大出血。本症对胎儿影响较大,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和死胎率较高。胎儿窘迫和死胎的原因不明,可能与急性缺氧有关,与慢性胎盘功能不全无关,因为ICP孕妇所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并不多见。亦可能与胆酸刺激胎盘绒毛静脉收缩,以致胎盘滋养层细胞肿胀和绒毛间质水肿,造成胎儿供氧不足有关。亦有人称母体胆盐增高,刺激胎儿肠蠕动使羊水混浊而引起胎儿窘迫和死胎。  相似文献   

20.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又称特发性妊娠黄疸,是孕期特发的一种以疹痒和黄疸为主要症状,伴胆酸、肝酶等生化异常的疾病。该病的孕妇预后良好,但易引起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产后出血等。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0%~60%,羊水混浊发生率为25%~43.9%,故加强对ICP的认识.积极、准确的治疗和监护ICP,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产科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现将本院2004年3月--2007年4月收治的32例ICP患者的临床分析和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