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证实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l、avL导联ST段压低与I导联ST段压低幅度的比值≥l、V1导联ST段抬高而V2导联ST段压低联合诊断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从2011年我院开展的203例冠脉造影患者中选取右冠脉(RCA)闭塞或狭窄90%的病例共19例进行研究。研究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l、avL导联ST段压低与I导联ST段压低幅度的比值≥l、V1导联ST段抬高而V2导联ST段压低、avR导联ST段抬高≥0.5mm、隔性q波消失这五项指标对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Ⅲ导联ST段抬高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l、avL导联ST段压低与I导联ST段压低幅度的比值≥l、V1导联ST段抬高而V2导联ST段压低三种心电图表现见于19例右冠脉(RCA)闭塞或狭窄90%的病例。其中12例出现Ⅲ导联ST段抬高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l,10例出现avL导联ST段压低与I导联ST段压低幅度的比值≥l,9例出现V1导联ST段抬高而V2导联ST段压低。1例出现avR导联ST段抬高≥0.5mm、2例出现隔性q波消失。结论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l、avL导联ST段压低与I导联ST段压低幅度的比值≥l、V1导联ST段抬高而V2导联ST段压低联合诊断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早期抬高ST段下降幅度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抬高ST段的早期恢复对患者心功能预测的临床意义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别接受不同形式的再灌注治疗或未接受再灌注治疗,测量并比较再灌注前与再灌注后2h;未进行再灌注治疗者测量发病当时及发病12h心电图(ECG)各相关导联抬高ST振幅段抬高总和(ΣSTE)的下降幅度,将ΣSTE明显下降≥50%者分为组,下降<50%者分为组。依据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并比较ΣSTE下降幅度及不同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对患者心功能、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及冠心病多重危险因素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组在发病4周后心脏射血分数明显高于组(P<0.05);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恶性心律失常、发病30d内死亡)的发生率较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后早期抬高ST段下降幅度能较准确了解心肌细胞灌注情况,可作为心脏收缩功能预后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间接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李芳  崔智飞  孟素芳 《医药世界》2009,(12):820-821
目的:探讨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的敏感性及意义。方法:对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显示:左胸V1-V5ST段抬高呈递减性,其中V1导联ST段抬高≥1mm15例;Ⅰ、avL、V5、V6导联q波消失10例;添加右胸导联,V3R-V4RST段抬高≥1mm18例,V3R-V6RST段抬高≥1mm21例。结论:右胸导联特别是V3R-V6RST段抬高是诊断右心室梗死的有力证据,当心电图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有V1导联ST段抬高,高侧壁及侧壁导联q波消失,及时加做右胸导联对诊断右心室梗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V1导联ST段抬高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有V1导联ST段抬高,其余45例表现为V1导联ST段压低或无改变,其中在V1导联ST段抬高组合并右室梗死14例(62%),显著高于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9例(21%);心肌酶谱V1导联ST段抬高组CK峰值(2430±410)U较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1528±369)U明显增高。心律失常合并症26例,其中V1导联ST段抬高组12例,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14例。其中5例病人住院期间死亡。V1导联ST段抬高组3例,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2例。结论:V1导联ST段抬高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诊断条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59%和80%。下壁心肌梗死中V1导联ST段抬高者具有较高的CK峰值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种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种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6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V3导联ST段升高的形态,将76例AMI患者分为两组:A组(凹面向上)40例,B组(凸面向上)36例,比较两组的心功能、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 A组的Q波导联数、ST段导联数明显少于B组(P<0.05)。第3周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的LVEF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A组(20.0%)明显少于B组(36.1%),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可预测心肌梗死发病的范围及心功能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首次发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86例,年龄60.15±11.6(37~78)岁,男61例,女25例.未溶栓伴V1~V3导联ST段压低者28例为A组,无V1~V3导联ST段压低者20例为B组;溶栓伴V1~V3导联ST段压低者21例为C组,无V1~V3导联ST段压低者17例为D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4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17例合并右室梗死,将其分为两组,并观察各自的临床特点。结果 17例合并右室梗死患者均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Kussmaul征及休克,且与其他26例仅有急性下壁梗死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心电图检查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右室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Ⅱ>1,V3R~V5RST段抬高≥1mm,且V1~V3ST段抬高≥1mm。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临床表现主要是低血压、心律失常、Kussmaul征及休克,其心电图特征主要表现在STⅢ/Ⅱ>1,V3R~V5RST段抬高≥1mm及V1~V3ST段抬高≥1m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判断的价值。方法筛选2003年7月至2008年9月中牟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症状发作后24h内心电图改变。结果Ⅰ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Ⅲ导联>Ⅱ导联,导联V4R ST段抬高≥0.5mm,V1和V2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aVR导联ST段压低5项标准可用于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IRA,而aVR导联ST段压低为一项新的标准。结论aVR导联ST段压低为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IRA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9.
孟庆义  刘刚 《天津医药》2000,28(12):707-710
目的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累及邻近部位时,心电图胸前对应导联ST段改变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8例首次AIMI患者的心电图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AIMI时心电图下壁各导联(Ⅱ、Ⅲ和aVF)ST段抬高幅度与胸前对应导联ST段改变的相关指标均呈负相关(均P<0.01)。(2)累及右室(16例)的患者胸前对应导联ST段的改变幅度[V2(0.63±1.82)mm]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2/aVF0.84±1.61),均高于64例单纯下壁梗死组[V2(0.35±1.65)mm,V2/aVF0.29±1.28];差异尚无显著性(均P>0.05)。(3)累及侧后壁的患者(38例)胸前对应导联ST段压低幅度[V2(-1.20±1.52)mm]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2/aVF(-0.33±1.15)mm]均低于单纯下壁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4)在除去累及邻近部位梗死的病例,单纯AIMI心电图下壁导联与胸前对应导联ST段改变呈负相关(r=-0.797,P<0.01)。结论当AIMI累及右室时可使心电图胸前对应导联ST段趋于抬高,而累及侧后壁时则使胸前对应导联ST段进一步降低,故胸前对应导联ST段的改变方向与AIMI累及邻近部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ST段变化与心功能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首次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60例,比较PCI术前及术后1h相关导联抬高ST段的总和,按术后ST段回落程度分为两组:A组(36例):ST段下降程度≥50%;B组(24例):(ST段下降幅度<50%。观察患者PCI术前、术后10d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PCI术后10d、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前Killip分级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0dKillipⅠ级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3个月LVEF值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术后1hST段的变化可反映PCI术后的心功能情况,对高危患者早期识别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ST段抬高形态的心肌梗死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急诊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初发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2例,根据心电图ST段抬高形态,分为凸面向上组(A组)24例,凹面向上组(B组)18例,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及对心肌梗死范围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B组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高于A组,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显著低于A组(44%vs71%,P<0.05),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低于A组(11%vs25%,P<0.05),心肌酶峰值均较A组显著降低,病理性Q波导联数和ST段抬高导联数较A组显著减少分别为[(2.5±1.0)vs(3.7±1.7)和(4.0±0.9)vs(5.2±1.3),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A组[(59±11)%vs(45±9)%,P<0.05],前降支侧支循环建立优于A组。结论ST段凹面向上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与经典的凸面向上抬高的患者相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减轻。其机制与缺血预适应及侧支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2.
aVR导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判断缺血相关动脉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心电图aVR导联改变(ST段抬高或压低)是否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作为缺血相关动脉(IRA)的判断标准。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单支血管病变,与具备心绞痛发作时完整12导联ECG资料的ACS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评价aVR导联ST段抬高≥1mm和aVR导联与V1导联ST段抬高幅度、幅度差值(STaVR-STV1≥0)同左主干(LM)单支病变或左前降支(LAD)近端单支病变为IRA之间、aVR导联ST段压低≥1mm与左回旋支(LCX)单支病变或右冠状动脉(RCA)单支病变为IR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5例中LM组aVR导联ST段抬高发生比率、幅度显著大于LAD组[75%(6/8)VS38%(12/31),P<0.05;0.16±0.12mvVS0.05±0.07mv,P<0.05],V1导联ST段抬高的发生比率、幅度显著小于LAD组[38%(3/8)VS74%(23/31),P<0.05;0.12±0.21mvVS0.14±0.11mv,P<0.05],STaVR-STV1≥0的比率在LM、LA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63%(5/8)VS19%(6/31),P<0.01];LCX组aVR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显著大于RCA组[64%(7/11)VS7%(1/15),P<0.05]。在LM组与LAD组中存在aVR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分别占75%及38%,STaVR-STV1≥0判断LM病变的敏感性63%,特异性81%。在LCX组与RCA组中存在AVR导联ST段压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7%和93%、36%。结论体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和STaVR-STV1≥0是判断LM抑或是LAD(近端)单支病变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IRA的新标准;aVR导联ST段压低是LCX为IRA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疏血通注射液辅助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治疗后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辅助检查各项参数[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ST段降低及缺血导联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3,P=0.0464);治疗后,试验组LVEDd、ST段降低及缺血导联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且经对症治疗后均未造成严重影响。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辅助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柳州市人民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0例,发病12h内实施直接PCI手术患者共33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择期PCI手术患者共27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择期PCI手术,观察组实施急诊PCI手术。术后1周和术后2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变情况;术后24周行6min步行试验评定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周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24周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实施PCI能够显著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院即刻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加作V3R~V5R、V7~V9导联,入院第1天每8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第2~3天每24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ST段测定以J点后0.08s为起始点,抬高或压低〉1mm为阳性标准,制定测量指标:(1)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U导联ST段抬高幅度;(2)V2导联ST段压低与avF导联ST段抬高幅度之比≤50%;(3)V1~V6ST段抬高呈递减性或V1ST段抬高而V2ST段压低。结果 三个指标对诊断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和88%、83%和92%、54%和85%。结论 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院即刻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加作V3R-V5R、V7-V9导联,入院第1天每8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第2-3天每24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ST段测定以J点后0.08s为起始点,抬高或压低〉1mm为阳性标准,制定测量指标:①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②V2导联ST段压低与aVF导联ST段抬高幅度之比≤50%;③V1~V3 ST段抬高呈递减性或V1ST段抬高而V2ST段压低。结果三个指标对诊断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和88%、83%和92%、54%和85%。结论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壁心肌梗死时V1导联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34例下壁心肌梗死病人中,47例存在有V1导联ST段抬高,其余87例表现为V1导联ST段压低或无改变。在V1导联ST段抬高组合并右室梗死31例(68%),显著高于非V1导联ST段抬高20例(21%)。结论 V1导联ST段抬高是诊断下壁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主要依据之一,但由于下壁梗死常常合并后壁梗死,损伤电流趋向于消除对右室梗死前向电流的影响,因而使这一诊断指标的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肢导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RV)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初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122例,根据右胸导联V38~V58是否具备2个导联的ST段抬高≥0.1mV,分为单纯AIMI组与合并右室梗死(ARVI)组。测定Ⅲ导联与Ⅱ导联ST段升高的比值。结果Ⅲ导联ST段抬高大于Ⅱ导联(简称ST↑Ⅲ/Ⅱ〉1)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ST↑Ⅲ/Ⅱ〉1对AIMI累及右室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方法 5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通过不同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K-MB、c Tn T、c Tn I、LVEF、LVESd和LVED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疾病临床上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各导联ST段抬高总和(SumST)以及aVR导联ST段抬高≥0.5mm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16名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应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12个导联SumST以及aVR导联ST抬高≥0.5mm预测住院死亡的价值,校正年龄、性别、疾病史和Killip分级等影响因素。结果患者中51例行急诊血运重建术,65例为溶栓治疗。血运重建组的Killip分级IV级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溶栓组(20.0%vs.4.9%,P=0.022),但死亡率低于溶栓组(7.8%vs.20.0%,P=0.056)。多因素分析发现a,VR导联ST段抬高≥0.5mm与住院死亡无关[OR:0.82(0.20~3.30),P=0.781],按照治疗方式分组分析也无统计学意义;而12个导联SumST与住院死亡之间显著相关[OR:1.08(1.02~1.14),P=0.005],分组分析该联系在两组中仍有统计学意义[急诊血运重建:OR=1.10(1.01~1.20),P=0.026;溶栓治疗:OR=1.07(0.99~1.15),P=0.039]。此外,肌钙蛋白T的升高亦增加住院死亡的风险(OR:3.82[1.10~13.29],P=0.036),但分组分析两组中该联系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每增加1mm,住院死亡风险增加8%,而单独aVR导联ST段抬高与住院死亡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