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梁切除术不同结膜瓣滤过泡的形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两种不同结膜瓣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方法:比较372例(372只眼)原发性青光眼不同结膜瓣小梁切除术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其中以角巩缘为基底的结膜瓣165只眼,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207只眼.结果:术后1周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观察.3个月时只有127只眼进行了随访.以角巩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手术组术后1周滤过泡成功率为83.03%.3个月时为78.69%.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手术组术后1周滤过泡成功率为55.07%,3个月时为53.0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别.结论:本组研究发现.传统的以角巩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术后滤过泡成功率高于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其术后降压效果相应亦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和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对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影响。方法将45例(55眼)原发性青光眼并接受复合小梁切除术者随机分成2组:A组:27眼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B组:28眼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术后观察2组患眼眼压、滤泡、前房深度。全部患者术后观察6个月。结果2种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均有显著降眼压效果(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眼球按摩促进滤泡形成中出现被动性滤泡渗漏B组多于A组。结论2种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都有相同良好的效果。鉴于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眼球按摩中有较高被动性滤泡渗漏,因此角膜缘为基底球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两种不同结膜瓣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方法:比较372例(372只眼)原发性青光眼不同结膜瓣小梁切除术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其中以角巩缘为基底的结膜瓣165只眼,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207只眼。结果:术后1周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观察,3个月时只有127只跟进行了随访。以角巩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手术组术后1周滤过泡成功率为83.03%,3个月时为78.69%。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手术组术后1周滤过泡成功率为55.07%,3个月时为53.0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别。结论:本组研究发现,传统的以角巩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术后滤过泡成功率高于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其术后降压效果相应亦较好。  相似文献   

4.
成云翠  乔锋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405-2406
目的:比较两种结膜瓣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132例148眼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青光眼的患者分为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A组)64例72眼和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B组)68例76眼两组,术后随访6~12mo,观察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两种术式在术后成功率及术后降眼压效果上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B组)能得到更理想的滤过泡。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A组)表现出更多的并发症,如晚期滤过泡渗漏、低眼压等。

结论: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B组)优于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A组)。  相似文献   


5.
常规小梁切除术的结膜瓣是以角膜缘为基底,现将我们以穹窿为基底作结膜瓣的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病例采自深圳市医院和中山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共40例42眼,男16例17眼,女24例15眼,年龄26~83岁,平均62岁;急性闭角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和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辅助眼球按摩治疗对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影响。方法:将51例61眼原发青光眼并接受复合小梁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6例31眼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B组25例30眼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眼压、滤泡、前房深度,并根据情况适时辅助眼球按摩治疗。全部患者术后观察6mo。结果:两种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均有显著降眼压效果(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早期眼球按摩促进滤泡形成中出现被动性滤泡渗漏B组多于A组。结论:两种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都有相同良好的效果。眼球按摩可促进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角膜缘为基底球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后眼球按摩治疗不易出现被动性滤泡渗漏。  相似文献   

7.
袁洁 《国际眼科杂志》2009,9(2):367-368
目的:探讨以穹隆部为基底的不同大小结膜瓣切口对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及眼压的影响。方法:选择施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61例66眼,根据结膜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A组33眼为大结膜瓣(3个时钟范围),B组33眼为小结膜瓣(2个时钟范围),密切随诊观察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及眼压情况。结果: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A组(91%)>B组(73%);眼压控制率A组(94%)>B组(76%)。结论:采用以穹隆部为基底的大结膜瓣可提高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从而能更好地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8.
观察了50眼穹窿部为基底结膜瓣小梁切除术后滤泡的形成及房水渗漏。术后30眼曾有渗漏,7天内愈合。讨论了结膜瓣渗漏与愈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小梁切除术自1968年由Caims等引入后已广泛应用于青光眼的治疗.该手术的目的在于降低眼压,保护视功能.为了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其手术方式不断改进.目前小梁切除术的结膜瓣有两种类型,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和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两种结膜瓣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但在降眼压效果上两种结膜瓣是否同样有效,相关并发症是否存在差别,选择哪种结膜瓣更安全,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本文就小梁切除术两种结膜瓣的术中优势、术后效果及并发症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例1 于×女 63岁农民因右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于2007年12月20日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做巩膜瓣,切除4mm×1mm小梁组织,常规行周边虹膜切除,10-0无损伤线分层间断缝合巩膜瓣及球结膜,术后典必舒滴眼液常规点眼.  相似文献   

11.
改良式双层高位结膜瓣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探讨减少滤泡渗漏、浅前房、葡萄膜炎症反应及非功能性滤泡形成等并发症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改良;采用双层高位结膜瓣,结膜切口距角膜缘9mm以上(9~15mm),分层切开结膜及筋膜并分层缝合,预先虹膜根部切透,以降低后房压力,足够大的周边虹膜切除,自角膜表面恢复虹膜,以及术中开始应用阿托品散瞳等。结果 通过190例289眼的改良式小梁切除术,经过平均3.1年随访,眼压控制率为90.66%,功能性滤泡占89.27%。视野改善率为33.33%,浅前房发生率为28.03%。结论 本组小梁切除术的几点改良,设计合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我们采用先切除翼状胬肉,后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的小梁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伴有青光眼的病例,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的效果、并发症及适应证。方法我院行抗青光眼手术的患者42例(49只眼)作为试验组,和试验组构成相近的文献报导的以角膜缘为基底可调整缝线小梁毁除术为对照组。试验组做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月,观察眼压、滤过泡、视力、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结果眼压、滤过泡、浅前房、前房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与对照组及有关文献报导无显著差异。但试验组角膜切口轻度渗漏较多。结论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可调整缝线与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一样有效、安全,但操作更简便、省时。对大于50岁的各型原发性青光眼是适用的。为防止角结膜缘切口渗漏,第一针可调整缝线的拆除时间和眼球指压按摩时间最好在术后6天以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在颞上方或鼻上方做结膜瓣行小梁切除的手术效果。方法根据术者的利手(以右手为例)。在患者的右眼颞上方或左眼鼻上方做结膜瓣,行小梁切除术共]00眼,并与100眼相同术式在上方做结膜瓣的患者作对照,比较其术后1周、半个月、1个月、3个月的眼压、视力、滤过泡及并发症。结果两种结膜瓣无明显差异。结论颞上或鼻上方结膜瓣与正上方结膜瓣的小梁切除术有同样的手术效果,并且操作方便,保留了上方结膜瓣完整,为再次做青光眼手术、白内障手术及其他眼内手术提供了良好手术的部位。  相似文献   

15.
作者自1986年以来,采用本术式治疗各类青光眼128例,157眼,术后眼压控制占90.7%,效果满意。手术方法:局麻,作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结膜瓣的大小与小梁切除术相同。切开前房后以虹膜恢复器向前分离周边前房之粘连,向后作睫状体分离4×4mm范围,然后行小梁,前巩膜一并咬切3×3.5mm,虹膜周边切除,巩膜瓣缝合2针,结膜瓣二侧缝合,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氟美松2mg,阿托品0.3ml,术眼加压包扎。前房恢复后解除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大小切口的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对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施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62名68只眼,依据穹隆为基底的“L”形切口结膜瓣的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A组结膜瓣切口为5mm×10mm,B组结膜瓣切口5mm×7mm,C组为A组基础上辅以角膜缘连续缝合。对术后功能泸过泡进行密切观察随诊,干预治疗,比较三种方法对眼压控制的效果。结果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A、C二组为0,B组31.81%;术后早期滤过过强A组30.40%>B组9.0%>C组8.70%。术后稳定期功能性滤过泡的保存率C组91.30%>A组86.96%>B组63.64%。结论以角膜缘连续缝合的以穹隆为基底的大切口结膜瓣联合调整缝线术可以提高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切除层间巩膜瓣的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显微镜下做上穹窿为基底结膜瓣,浅层巩膜瓣为5mm×5.5mm大小,1/3巩膜厚度,瓣下做3.5mm×4mm大小尽可能厚的中层巩膜瓣,切除中层巩膜瓣,浅层巩膜瓣下切除2mm×2mm角巩膜组织,虹膜周边切除,固定浅层巩膜瓣,缝合筋膜、球结膜。结果 12例 (14只眼),随访12-38月,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2.59±3.76)mmHg。结论切除层间巩膜瓣的小梁切除术式降眼压效果好,术式简单,适用于不同类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介绍三种小梁切除术的改良术式。一为小梁切除联合透热凝固;二为小梁切除联合插入小块巩膜;三为小梁切除联合自体结膜下组织植入术,经临床实践证明以第三种术式即小梁切除联合自体结膜下组织植入术疗效最好。兹简介其手术方法如下: 手术开始与通常的小梁切除术相同,然后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Π”形巩膜瓣,以2mm环钻切去巩膜静脉窦和小梁,作周边虹膜切除,把长7~9mm,宽4~5mm舌状结膜下组织置于巩膜瓣下,固定之,固定缝线穿经巩膜瓣游离缘、自体结膜下组织和巩膜切口后缘。连续缝合球结膜。  相似文献   

19.
改良的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手术员微镜下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及4x4mm1/3巩膜厚度的浅层巩膜瓣,然后作一中层巩膜瓣,约3X3mm大小1/3巩膜厚度并切除之。作小梁切除、虹膜周切、巩膜瓣固定、球结膜及筋膜囊分层连续缝合。结果200例(280眼)随访6-24月,近期眼压控制率100%,远期为94%,平均眼压15.90mmHg结论改良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除的连续缝合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除的连续缝合对青光眼术后维持前房的作用。方法36例42眼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施行此改良的手术。做以角膜缘为基底部的结膜瓣,用显微巩膜咬切器行小梁咬切,并做巩膜瓣连续缝合,结膜下组织和结膜分开缝合。结果36例42眼术后1周眼压在21mmHg以下者37眼(88.09%),术后2周42眼的平均眼压15.23mmHg,较术前平均眼压降低21.34mmHg(1mmHg=0.133kPa),早期形成前房,滤过泡满意。结论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除的连续缝合能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