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倪春明 《上海医药》2013,(10):46-47
深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插管已广泛应用到各类危重患者的监测、治疗和抢救中。由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较颈内静脉易于固定,监测的中心静脉压较颈内静脉准确、可靠,故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用较多。但因锁骨下静脉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在穿刺和置管的过程中会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锁骨下静脉插管术(锁骨下静脉插管简称SCVC、锁骨下静脉简称SCV)的临床应用和报道日渐增多,SCVC是一种可较长时间持续补液的方法,如护理得当此通路可保持数周至数月,故临床上适用于静脉营养,休克抢救,中心静脉压测量以及周围静脉无法穿刺等情况。应用插管注射器又可避免气栓  相似文献   

3.
李卉  陈爱武  王秀华  许霏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9):2907-2907
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主要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以及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全身胃肠营养、全身化疗、紧急安置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血液透析、各种介入治疗以及中晚期肿瘤、全身衰竭需长期输液患者。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肿瘤外科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是肿瘤外科最快捷、安全、有效的深静脉输液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有利于进行用手术期补液、营养支持、危重病人抢救时的及时用药、抽血、血液制品的输入、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及肿瘤病人的化疗等,它减轻了护理工作量。通过97例肿瘤病人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66~1972年应用锁骨下静脉作输液、输血及抽血化验共506人,穿刺近千次,抢救了不少危重病人,效果满意。解剖:锁骨下静脉位于上纵隔内,在锁骨中部有前斜角肌相隔,锁骨下动脉位于其后,至胸锁关节后与颈内静脉交汇形成静脉角,婴幼儿直径为0.5~1厘米,成人有拇指粗。  相似文献   

6.
经皮行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导管于上腔静脉,用以监测中心静脉压(简称CVP)和保留输液,国内外早已广泛应用,以往多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和需监测中心静脉压手术病人。随着穿刺技术的提高,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采用对组织刺激性小,较柔软的硅橡胶导管后并发症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7.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深静脉置管术通常是指自颈内静脉穿刺或经锁骨上、下径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是目前临床上输血、补液、静脉内营养支持、给药和测定中心静脉压的公认的重要诊疗措施,具有留置时间长、输液速度与量随机可控、患者痛苦少等优点,并为临床上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18例颈、胸廓上口开放性血管损伤的救治经验,指导临床抢救.方法对18例颈、胸廓上口开放性血管损伤行吻合修补颈总动脉3例、颈内动脉2例、颈内静脉5例,结扎颈前静脉2例、颈外静脉10例、颈横动脉及肩胛上动脉1例,左锁骨下动脉第二段取出竹片异物1例.结果17例痊愈,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结论现场有效压迫伤口,抗休克同时迅速结扎血管止血或完成血管重建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左锁骨下动脉第二段栓塞可不结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18例颈、胸廓上口开放性血管损伤的救治经验,指导临床抢救。方法 对18例颈、胸廓上口开放性血管损伤行吻合修补颈总动脉3例、颈内动脉2例、颈内静脉5例,结扎颈前静脉2例、颈外静脉10例、颈横动脉及肩柙上动咏1例,左锁骨下动脉第二段取出竹片异物1例。结果 17例痊愈,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结论现场有效压迫伤口,抗休克同时迅速结扎血管止血或完成血管重建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左锁骨下动脉第二段栓塞可不结扎。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测定中心静脉压,了解心功能,指导输液速度,以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已逐步推广应用于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静脉高营养疗法、化疗、经静脉放置起搏导管甚至长期经静脉治疗而外周血管状况不好等情况.常用的穿刺位置有经锁骨中点、锁骨中内1/3交界处、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三个位置.然而在穿刺和置管的过程中,各种并发症常有发生,应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总结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350例应用不同入路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结果,了解不同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探讨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心静脉置管(CVC)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操作技术,使用人体大静脉,如股、肘正中、锁骨下、颈内等静脉,能直接快速输注大量液体进入循环,是危重患者抢救及大手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重要治疗手段。中心静脉置管不仅是一条良好的静脉输液通路,还可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留取静脉血标本、血液净化治疗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12.
<正>深静脉置管术通常是指自颈内静脉穿刺或经锁骨上、下径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上腔静脉。目前,深静脉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输血、补液、肿瘤患者化疗、透析、静脉内营养支持、给药和中心静脉压检测等重要诊疗措施中,具有留置时间长、输液速度与量随机可控、患者痛苦少,便于患者活动等特点。深静脉置管存在着多种并发症,给患  相似文献   

13.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是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中常 用的穿刺技术,但因在解剖关系上与锁骨下动脉贴近,少数人可能存在畸形锁骨下静脉,加之穿刺手术不熟练等因素,有时可误穿锁骨下动脉,如不正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锁骨下动脉、静脉的最高点 ,内、外两端与锁骨下缘的相对位置。方法 应用层次解剖法 ,暴露锁骨下动、静脉 ,观察 4 5具成人尸体的 87侧锁骨下静脉和 83侧锁骨下动脉 ,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结果 83侧锁骨下动脉高于锁骨上缘 80侧 ,占 96 .4 0 % ,低于锁骨上缘 3侧 ,占 3.6 % ;87侧锁骨下静脉高于锁骨上缘 36侧 ,占 4 1.4 % ,低于锁骨上缘和平锁骨下缘 5 1侧 ,占 5 8.6 %。结论 锁骨内 2 / 5和外 3/ 5交界处到锁骨中点为锁骨下静脉外侧端内 ,外侧缘内锁骨下缘的定位点 ,提示经锁骨下区穿刺锁骨下静脉以不超过锁骨中点为宜  相似文献   

15.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是临床上进行全身化疗、全胃肠外营养、测量中心静脉压、抢救休克病人、快速扩容等治疗的有效途径。我科自1999年开展此项工作,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锁穿具有安全易固定,易消毒护理,不易被污染,不影响病人颈部及四肢活动等优点,但有其特殊性,现将锁穿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自1999年10至2004年8月在我科住院确诊为各种肿瘤化疗的患者500例,其中男性287例,女性213例,年龄25~78岁。全部患者应用锁骨下路径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1.2方法和材料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肩背部垫一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建立中心静脉通道,测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纠正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提高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分A、B两组对照(每组6例),A组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组。B组为普通外周血管液体复苏组。结果 A组6例,成功5例,失败1例,成功率83%,B组6例,成功2例,失败4例,成功率仅为34%。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建立中心静脉通道,测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是一种能够快速有效地纠正创伤性休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1998年 6月~ 1 999年 5月在急诊科和神经内科应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抢救治疗 32例患者。发现该操作在抢救休克病人中需要监测中心静脉压、需急诊血液净化及长期静脉用药的病人时 ,具有快捷、方便、实用等优点 ,其缺点是价格较昂贵 ,不利于推广普及。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应用Arrow公司生产的单腔、双腔、三腔深静脉导管及双腔深静脉透析导管对 32例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 32例中应用单腔管 1 1例 ,双腔管 1 0例 ,三腔管 7例 ,双腔透析管 4例。穿刺部位选择锁骨下静脉 1 8例 ,股静脉 1 4例。患者疾病分类为 :休克…  相似文献   

18.
经右侧颈部或锁骨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抢救给药方便、快速,有效,且可检测中心静脉压、保护外周静脉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大手术后及重症患者,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感染、脱落、局部渗液,但中心静脉导管脱落导致气体栓塞,临床尚未见报道。我科2005年5月-2010年5月发生中心静脉导管脱落后气体栓塞6例,经治疗后均痊愈,现对其原因及对策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经右侧颈部或锁骨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抢救给药方便、快速,有效,且可检测中心静脉压、保护外周静脉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大手术后及重症患者,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感染、脱落、局部渗液,但中心静脉导管脱落导致气体栓塞,临床尚未见报道.我科2005年5月-2010年5月发生中心静脉导管脱落后气体栓塞6例,经治疗后均痊愈,现对其原因及对策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输血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和放化疗中都有重要意义。本院自1993年来,在对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中,总结出一套对不能行常规穿刺体位患者的特殊穿刺方法,其中经皮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共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