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目的评价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4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早期胃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静脉营养组)各22例。观察两组治疗后1、2、3周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结果从第2周开始。试验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和胃镜下经皮胃造瘘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介绍胃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维持重症颅脑务患者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7例重症颅损伤患者,无法经口进食而需要肠道内营养者,行胃镜 皮胃造瘘术。楷造这饲后,患者的营养状态明显改善。因原发疾病加重是死亡3例。2例出现造瘘局部感染,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该方法是一种手术简捷、创伤小、护理简便、管饲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有效且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其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05年3月~2010年4月收治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7例,均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27例传统经鼻胃管鼻饲,32例行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28例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对3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和2周后血清白蛋白含量对比分析.结果 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出现肺部感染率降低,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三者比较血清白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皮微创胃造瘘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的减少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且能够达到满意的肠内营养疗效,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理想方式,输注泵持续肠内营养也明显优于传统经鼻胃管鼻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经胃造瘘术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肠内喂养,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鼻胃管(NGT)肠内喂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状态如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SFT、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吸入性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体质量指数明显增加,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显著加厚,而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明显上升,并且较对照组更优。并且,治疗后观察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胃造瘘术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病人的营养指标和并发症中具有显著疗效,其效果明显优于鼻胃管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其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3月~2010年4月收治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7例,均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27例传统经鼻胃管鼻饲,32例行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28例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对3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和2周后血清白蛋白含量对比分析。结果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出现肺部感染率降低,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三者比较血清白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微创胃造瘘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的减少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且能够达到满意的肠内营养疗效,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理想方式,输注泵持续肠内营养也明显优于传统经鼻胃管鼻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干预应用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临床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1月收治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肠内营养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肠内营养组3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结合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王赛博 《医学综述》2014,20(21):3896-3898
在治疗一些严重疾病困扰的患者时,常常需要用到肠内营养支持进行辅助,胃造瘘术是目前肠内营养主要的手段之一。目前常见的介入下胃造瘘术有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和经皮影像下胃造瘘。PEG法又衍生出三种:Pull法、Push法和Introducer法。这些介入下胃造瘘术的新方法 ,由于具有微创、操作简单、患者耐受、少严重并发症等特点,大大优于外科手术途径,已经逐渐成为肠内营养支持的趋势,值得在国内临床应用上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观察重型颅脑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合并症,并寻找其护理对策.方法对58例重型颅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于术后次日留置胃管,无胃肠功能障碍后予胃肠内营养,对照组依据传统观念72小时后给予胃肠内营养.两组患者均由胃肠外营养补给其不足.观察2组胃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并实施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GCS评分及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观察组在便秘与应急激性溃疡明显少于对照组,腹泻与反流腹胀等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用于重型颅脑术后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方便、经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ICU危重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营养支持的方法 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和鼻胃管插管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分别比较置管前后肠内营养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置管后1个月的Hb、ALB及TRF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肺炎、鼻窦炎的发生率、死亡率、ICU住院时间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通过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ICU危重症患者的应用状态,且安全性好,预后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重症颅脑损伤无法经口饮食的患者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结果:1例患者经管饲1个月后营养状态改善拔管,改为经口饮食。另1例置管至今,未发生重要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作为肠内营养的一种新治疗方法,安全、有效,能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观察GCS评分3~8分颅脑伤患者通过3周以上胃肠内营养者276例,评价其营养指标、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的存活率.结果 患者能较好耐受该方法,营养状况良好.结论 重型颅脑伤患者早期胃肠内营养简便易行,能减轻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早期胃肠的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36小时内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内营养的观察护理.结论:早期进行胃肠内营养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分别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急诊术后营养支持前后的体格检查、血液检查指标的相应减少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34.6%(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胃造瘘技术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效果,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5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共26例,应用经皮胃造瘘技术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共26例,单纯应用肠外营养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经皮胃造瘘技术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并发症少,临床可以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胃造瘘技术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效果,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5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共26例,应用经皮胃造瘘技术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共26例,单纯应用肠外营养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经皮胃造瘘技术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并发症少,临床可以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气管切开联合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接受气管切开联合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治疗与否,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后28?d的肺部感染率、营养状况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异。结果 住院28?d后观察组营养状况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肺部感染人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GCS≥8分的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气管切开联合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肺炎发病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合理性与临床价值。方法 GCS≤ 8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 32例 ,早期肠内营养 ;B组 36例 ,早期全胃肠外营养。两组营养支持均在伤后或术后 2 4小时开始 ,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 ,胃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EEN组的营养状况优于TPN组 ,胃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TPN组 (P <0 .0 5) ,预后亦较TPN组有明显改善 (P<0 .0 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在胃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况。方法将56例因危重疾病致进食困难、咽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鼻饲管鼻饲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26例实施PEG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改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7 d、14 d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白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 d、14 d后体质量指数(BMI)为(18.98±1.31)kg/m^2、(19.32±1.64)kg/m^2,大于对照组的(18.36±1.22)kg/m^2、(18.63±1.67)kg/m^2(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为(2.76±0.28)d,短于对照组的(3.16±0.43)d(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 PEG操作简便,患者适应性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治疗。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伤胃肠内营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伤患者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方法和疗效。方法观察GCS评分3~8分颅脑伤患者胃肠内营养>3周者78例,评价其营养指标和并发症。结果患者能较好耐受该方法,营养状况良好。结论重型颅脑伤早期胃肠内营养符合生理要求,易于管理,并发症少,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钟红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2):195-196,199
目的:观察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活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