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时间窗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是否可行,目前尚无定论。现将我科1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在严重超时间窗情况下行机械取栓并行支架植入,成功实现血管再通的过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0 h"于2017年3月31日11:30入院,伴头昏、视物模糊及  相似文献   

3.
4.
5.
刘越存  刘琦  李红利 《安徽医学》2014,(9):1267-1269
目的比较分析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使用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对照组则实施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0 d牛津残障量表(OHS)预后及独立生活能力,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及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结果治疗后30 d,观察组症状表现为轻度甚至无症状的比例为70.0%,高于对照组的22.0%(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开始,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梗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及泌尿系出血患者,对照组共出现消化道出血3例,泌尿系出血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87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4.44%(38/45),高于对照组的42.86%(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出院时,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0、60、90 d,观察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机械取栓治疗ACI患者,可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NIHSS、mR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动脉溶栓组(n=86)和机械取栓组(n=80)。采用美国国家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和7、30、90 d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的神经功能状态,观察2组患者术中血管复通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机械取栓组患者治疗后7、30、90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动脉溶栓组(P <0. 05)。2组患者治疗前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368,P> 0. 05);治疗后90 d,机械取栓组患者mRS评分显著低于动脉溶栓组(t=2. 572,P <0. 05)。动脉溶栓组和机械取栓组患者血管总复通率分别为65. 1%(56/86)和87. 6%(70/80),机械取栓组患者血管总复通率高于动脉溶栓组(χ~2=11. 351,P <0. 01)。动脉溶栓组和机械取栓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0. 5%(52/86)和87. 6%(70/80),机械取栓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动脉溶栓组(χ~2=15. 550,P <0. 01)。动脉溶栓组和机械取栓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 4(58/86)和17. 5(14/80),机械取栓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动脉溶栓组(χ~2=42. 092,P <0. 01)。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动脉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提高闭塞血管的复通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理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SPSS 22.0进行倾向性匹配评分,匹配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A组)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组(B组)各7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管再通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预后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B组总有效率(92.21%)和血管再通率(96.10%)显著高于A组(80.52%和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治疗后1、3和14d NIHSS评分均低于A组同期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管再阻塞率(2.60%)、出血率(3.90%)及3月内死亡率(0.00%)显著低于A组(11.68%、12.99%、5.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近期临床预后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静脉溶栓与单纯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2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实施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治疗的11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10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牛津残障量表(OHS)预后情况和治疗期间并发症。结果治疗前,NIH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7 d、30 d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OHS量表评价致残率为25.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4, P=0.011)。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7.96%,明显低于对照组22.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 P=0.017)。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机械支架介入取栓联合静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将120例入选的ACI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对症处理基础上实施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观察组则在rt-PA动脉溶栓基础上,实施机械支架介入取栓治疗。对比两组治疗1个月后临床效果及TIMI血流分级情况;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NIHSS和mRS评分,测定其血清骨桥蛋白(OPN)、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变化。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ACI患者临床疗效及TIMI血流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NIHSS、mRS评分和血清PON、NT-proBNP、MDA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两项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清学指标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24h内颅内症状性出血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后血管未通ACI患者接受机械支架介入取栓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调节机体神经功能相关因子表达,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患者TIMI血流分级良好,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于治疗24 h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4 h、3 d的NHISS评分,阻塞血管再通率、残余狭窄率≤30%例数、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例数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阻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78%、86.96%,高于对照组的61.76%、67.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5.524/0.019、4.356/0.037)。与入院时比较,2组治疗后24 h、3 d的NIHSS评分均依次降低(F=16.913、5.538,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P=3.321/0.001)。观察组残余狭窄率≤30%患者占比为52.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1%(χ~2/P=11.876/0.001);2组在颅内出血率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LVO-AIS )的主要方式,研究证实机械取栓的明确时间窗为发病内6h,然而对于发病6-24h或超过24h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筛选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超时间窗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MT)及动脉内溶栓(IAT)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取栓组及溶栓组,各60例。取栓组接受MT治疗,溶栓组接受IAT治疗。记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检测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记录比较两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取栓组临床疗效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血管情况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NIHSS评分、NSE、S100β水平较术前降低,BDNF水平较术前升高,且取栓组NIHSS评分、NSE、S100β水平低于溶栓组,BDNF水平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IAT,能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及机械取栓组进行治疗.机械取栓组1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84例包括动脉溶栓22例,静脉溶栓46例,动静脉桥接溶栓1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取栓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动静脉桥接组(62.50%)高于动脉组(54.55%)高于静脉组(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四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及动静脉桥接溶栓组比较,取栓组血管总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动脉溶栓组4例(18.18%),静脉组8例(17.39%),动静脉桥接组2例(12.5%),取栓组2例(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取栓及溶栓方法均对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机械取栓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方法不同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对照组)35例,机械取栓组(观察组)35例。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有效性、近期疗效与远期预后观察。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7.14%vs.80.0%,x~2=5.081,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及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667,5.850,P<0.05)。对照组治疗后3 d与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3,P>0.05),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8.326,P<0.05);2组治疗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7,P<0.05),治疗后观察组TIMI血流≥2级明显多于对照组,血管急性再闭塞率明显少于对照组(x~2=17.481、10.403,P<0.01)。治疗后2组病变残余狭窄率、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3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88、0.159、0.348,P>0.05)。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对神经功能改善时间较早,且其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再通治疗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研究证实AIS-LVO机械取栓的明确时间窗为发病6 h内,对于发病6~24 h或超过24 h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筛选仍存争议.本文对发病或末次正常时间为6~24 h的超时间窗AIS-LVO患者和超出24 h的超晚期AIS-LVO患者的机械取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