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潘锦艳 《新中医》2021,53(11):159-161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96例。对照组给予光疗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颗粒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退黄时间、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4.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5 d、7 d,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各时间点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退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对照组为1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能快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退黄时间,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
陈团营  黄可丹  董志巧 《河南中医》2012,32(9):1152-1153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光疗,肝酶诱导剂等一般退黄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茵栀黄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5 d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胆红素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冯丹平  程申 《新中医》2016,48(10):130-132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茵栀黄颗粒内服配合按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12例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6例。2组均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再予茵栀黄颗粒内服配合按摩治疗,连续治疗7天。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的变化、黄疸消退及胎便转黄时间。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对照组75.0%,观察组8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均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茵栀黄颗粒内服配合按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能有效改善患儿症状,促进黄疸消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结合光疗治疗与护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共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医护理干预,而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加用茵栀黄粉剂以及茵陈汤沐泳。结果:护理后治疗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治疗组患儿护理1周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和总胆红素降至170μmol/L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护理后治疗组患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给予中药结合光疗治疗与护理干预可快速降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且增加新生儿体重,其疗效优于单纯的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四磨汤联合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免疫功能及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NBNA)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组采用四磨汤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评价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2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免疫功能指标及NBNA评分变化情况。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 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 48%(P 0. 05)。治疗后2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所需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患儿CD4~+、CD4~+/CD8~+以及Ig A、IgG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患儿NBNA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四磨汤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可降低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并有利于患儿的神经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5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配合使用茵栀黄颗粒,观察2组胆红素及皮肤黄疸的消退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胆红素水平比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显效39例,有效21例,无效15例,观察组显效60例,有效15例,无效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01)。在治疗期间2组均出现部分轻度腹泻患儿,每日解稀水便或少量稀便3~5次。其中对照组20例(26.67%),观察组11例(14.67%)。使用四联活菌和蒙脱石散综合治疗后好转。结论应用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以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加速黄疸消退,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116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儿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定量表(NBNA)对治疗前后患儿神经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对比两组患儿药物发挥药效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3%、77.58%,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的药物发挥药效时间与黄疸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患儿明显缩短(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NBNA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NBNA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NBNA评分低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显著提高疗效,并能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配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8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间隙蓝光照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颗粒。观察黄疸消退时间、经皮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儿治疗前经皮胆红素水平对比,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经皮胆红素水平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 0. 05);对照组治疗后经皮胆红素水平低于治疗前(P 0. 05)。患儿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皮疹,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 14%,高于对照组的74. 29%(P 0. 05)。结论蓝光照射配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以快速退黄,改善经皮胆红素水平,而且并不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疗效明显,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对血清γ-谷丙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均单独予以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进行联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γ-谷丙氨酰基转移酶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血清γ-谷丙氨酰基转移酶水平、碱性磷酸酶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各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对新生儿黄疸进行临床治疗时,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的使用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清γ-谷丙氨酰基转移酶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提高患儿临床治疗安全性,推广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采用茵栀黄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治疗,联合组在应用蒙脱石散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黄疸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蒙脱石散能快速、有效地降低患儿总胆红素水平及促进黄疸的消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吴海波  郑小娟 《新中医》2020,52(12):136-138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灌肠配合穴位按摩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4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干预方案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茵栀黄口服液灌肠、穴位按摩治疗。对比2组干预前后血清胆红素指标、黄疸消退时间、临床疗效及家长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以上3项血清胆红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黄疸消退时间(5.63±1.48)d,短于对照组的(8.49±2.37)d (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78.26%(P0.05)。研究组家长总满意率95.83%,高于对照组的82.61%(P0.05)。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在蓝光照射及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灌肠、穴位按摩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的黄疸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给予间断光疗、酶诱导剂、白蛋白、纠酸等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温热的茵栀黄注射液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患儿胆红素值、胎粪排净时间、光疗时间及喂养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胆红素值明显降低,胎粪排净时间及光疗时间明显缩短,喂养耐受性更高,(P〈0.05或P〈0.01),无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双歧杆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营养支持、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蓝光照射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改善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双歧杆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优于单用双歧杆菌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2月间在本院出生并接受治疗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7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入组患儿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0例;接受茵栀黄颗粒治疗的观察组38例,持续治疗7 d。治疗7 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浓度、黄疸消退时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黄疸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TBA、TBIL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可提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效果,优化血清黄疸相关指标,且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干预治疗足月新生儿轻中度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予加强母乳喂养联合茵栀黄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予单纯的加强母乳喂养,疗程为3~5天,观察期为1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0%,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67.50%,两组相比,实验组有明显的治疗优势(P0.05);治疗后,两组的胆红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胆红素水平的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采用茵栀黄颗粒退黄疸可以使患儿黄疸病程缩短,黄疸指数降于正常范围,可以作为临床退黄疸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间歇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抽取儿科收治的8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均给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观察组则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连续5 d,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经皮胆红素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经皮胆红素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可缩短黄疸消退时间、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徐建根 《新中医》2015,47(4):191-193
目的:观察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69例,治疗组采用蓝光照射和内服茵栀黄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蓝光照射。利用经皮胆红素检测仪检测胆红素的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0例患儿中,轻度黄疸35例,中度黄疸75例,重度黄疸40例。感染因素、围产因素致病理性黄疸均以中度胆红素升高为主。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使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88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两组均按疗程1周。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及血清胆红素值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日均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及临床症状,黄疸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金素娟 《新中医》2016,48(3):200-202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与护理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治疗。2组均施予相同的病理性黄疸针对性护理。观察比较2组的治愈时间、换血治疗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愈疗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换血治疗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与护理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查阅病例资料,探讨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人病理性黄疸应用效果。方法:对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足月分娩新生儿进行病例资料分析,根据其采取措施分为观察组(茵栀黄颗粒)和对照组(退黄合剂),比较两组患儿第一次排胎便时间及量,退黄天数等,经皮胆红素水平并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8.46%,对照组有效率64.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Ridit=10.251,P=0.000);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退黄天数缩短,每日排黄变次数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红素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退黄快,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