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寻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最佳取穴治疗方法。方法将64例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以灶为腧"的取穴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取穴方法治疗,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为81%,优于对照组的69%(P0.05)。结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采用"以灶为腧"的取穴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均来自门诊 ,大多经服消炎止痛药或外贴膏药无效者。其中男 67例 ,女 4 3例 ;年龄最大 71岁 ,最小 2 4岁 ,平均 4 7岁 ;病程最长者 1年半 ,最短者 5天 ,平均 3个月 ;左侧 39例 ,右侧 71例。1.2 诊断依据  肩前部疼痛 ,结节间沟处压痛阳性 ;肩关节活动受限 ,尤以外展后伸明显 ;抗阻力屈肘和外旋 ,疼痛加剧 ;病程日久可见肩部肌肉萎缩 ,在结节间沟内可触到增厚、变硬的肌腱和腱鞘。2 治疗方法2 .1 穴位注射  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外旋时 ,结节间沟正对正前方。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 ,抽取当归注射液 2m…  相似文献   

3.
水针与弹拨手法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82例临床观察王雨(江西省九江石化总厂职工医院332000)关键词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水针治疗,弹拨治疗我科自1980年10月~1990年10月在门诊以水针、弹拨手法治疗肪二头肌长头肌腱炎8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4.
周立武 《四川中医》2009,(7):117-117
目的:观察《内经》中关刺法与药物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30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按完全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采用关刺法治疗,对照组(65例)采用口服"萘丁美酮胶囊"治疗,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4周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38%,对照组有效率为72.31%,经统计学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刺法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配合冲击波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40例采用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配合冲击波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患者病例资料。记录治疗前、后的疼痛模拟视觉量表(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超声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厚度及腱鞘积液最大径数值,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临床有效率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VAS评分为(1.20±0.41)分,CMS为(92.25±1.35)分,超声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厚度为(3.79±0.76)mm、腱鞘厚度为(1.03±0.24)mm及腱鞘积液最大径为(0.10±0.05)mm,临床有效率为95.00%,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配合冲击波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具有动态检查优势,操作可视化、精准度高、靶向治疗以及疗效评价可量化观察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经筋病"以痛为腧"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茵萍 《中国针灸》2000,20(6):375-377
“以痛为腧”是针灸临床治疗经筋病的主要取穴方法,它反映了经筋病多以局部、近部取穴的特点,但在实际运用时,它表现了明显的局限性。笔者从经筋病的原因、病位、病变特征以及诊断注意点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以痛为腧”必须建立在深入分析病变解剖结构、病理变化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样才可使治疗具有针对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于经络辨证的表里经取穴法结合扬刺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门诊尾号奇偶数随机分为治疗组(表里经取穴法结合扬刺)与对照组(单纯扬刺法),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价治疗前、治疗1次及治疗后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变化,采用肩关节活动评分评价治疗前、治疗1次及治疗后患者肩关节综合评分变化,采用肌骨超声技术评价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肩关节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肌腱厚度、腱鞘厚度及积液情况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治疗组在治疗1次时VAS评分及肩关节评分均较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明显减少患者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厚度、腱鞘厚度及积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里经取穴法结合扬刺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改善患者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9.
浮针配合针刺阳陵泉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针刺阳陵泉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炎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针刺阳陵泉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93.3%,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配合针刺阳陵泉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低频脉冲治疗肱二头肌肌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抚顺市中医院骨二病房科住院的肱二头肌肌腱炎患者6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应用信封法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30例,常规康复基础上应用电针联合低频脉冲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CLA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肩关节UCLA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联合低频脉冲治疗肱二头肌肌腱炎可明显恢复肩关节功能,改善屈伸活动度,减轻患者治疗痛苦,临床疗效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穴位敏化是经络腧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正确认识腧穴的本质。穴位敏化形式多样,但穴位痛敏是目前针灸临床应用广泛、研究较多的敏化类型,也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穴位敏化研究将以循按为特征的探查压痛点归于“以痛为腧”,并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从“以痛为腧”的溯源到现代对穴位敏化的认识以及穴位痛敏的探查和机制探讨,进一步揭示穴位敏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辉 《中国针灸》2007,27(7):511-512
笔者在临床上按照传统“以痛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虽有一定效果,但痛点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灶,受中华经筋疗法中“以灶为腧”的启发,便尝试直接针对病灶“以灶为腧”取穴,发现能明显提高疗效.2000年以来,笔者“以灶为腧”取穴针刺治疗肩周炎40例,效果显著,并与“以痛为腧”取穴32例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针刺加竹圈盐灸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88例为本次研究中的对象,随机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针刺加竹圈盐灸治疗进行,对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VAS、WOMAC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刺加竹圈盐灸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更高,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以及疼痛指数更低,患者肩关节活动能力更高,该治疗方式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从肢体继发性淋巴水肿的病因病机入手,认为本病病性“标实本虚”。标实者,金刃外邪损害经络,经络不通,血不利则为水;本虚者,水湿瘀血久留,久病伤正致虚。针灸具有疏通经络、祛邪扶正的作用,“以痛为腧”是临床针灸的重要指导理论和取穴原则。局部针刺治疗肢体继发性淋巴水肿符合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本病病位在局部,痛之所在,邪之所存,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局部针刺治疗本病就近逐之,疏通经络。与中药口服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局部针刺可以针对病灶、直接作用于病位,发挥更为直接的“疏通经络、驱邪扶正”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傅俊钦 《吉林中医药》2011,31(5):426-429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角度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位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刺(15°)组、斜刺(45°)组与直刺(90°)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位患者。针刺时间均为5 min,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按压力量,每一次实验前后,实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实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定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平刺(15°)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斜刺(45°)之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刺(90°)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刺组平均减分率(73.9%)、完全缓解率(43.3%)、显愈率(60.0%)均明显优于斜刺组(54.2%,13.4%,36.7%)与直刺组(37.8%,3.3%,16.7%)。总有效率平刺组(96.7%)与斜刺组(86.7%)均明显优于直刺组(60%)。3种针刺角度互相比较,疼痛缓解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刺组较斜刺组与直刺组更能有效缓解肌筋膜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对照组30例根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口服给药。治疗7 d,观察2组患者的镇痛有效率、平均止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生活质量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90%,起效时间分别为(24.22±5.61)m in和(27.36±7.52)min,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5.68±1.04)min和(5.89±1.76)min,2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在改善生活质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是有效且安全的,其镇痛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17.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病一般表现为经筋循行处筋肉、关节的疾患,以疼痛、运动障碍为主。经筋病的治疗"以痛为腧"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强调局部取穴的重要性。同时,配合以灶为腧、整体观念取穴,通过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近治与远治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经筋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相传,孙思邈70岁那年,有一天,老人家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书。突然,一个人跑了进来,大叫着:"孙大夫,有一个病人得了急症,现在昏迷不醒了,您快去给看看吧!"孙思邈一听,立即起身,问道:"病人现在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时间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时间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例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例患者。远离痛点方向平刺(15°),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之按压力量,每一次试验前后,试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试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订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对肌筋膜疼痛之治疗前后疼痛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完全缓解率增加。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之总有效率均相同,可达100%。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平均减分率仅略为增加。3种针刺时间比较,疼痛缓解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得宜,针刺5min即有很好的疼痛缓解效果;针刺时间延长,疼痛再缓解有限。  相似文献   

20.
"以痛为腧"按揉法对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索“以痛为腧”按揉法的镇痛作用及其机理 ,采用结扎大鼠坐骨神经干的方法制作神经痛大鼠模型 ,从术后第 7天开始在神经结扎处以按揉法治疗 ,每天 1次 ,共 2 1d。并以光热测痛法测定大鼠的痛敏分数 ;2 1d后采用放免法测定其血 β 内啡肽含量。结果 :单次治疗 2 0min后 ,大鼠痛敏分数显著下降 ,并可持续 90min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多次推拿次日测痛显示 ,随着推拿次数的增加 ,大鼠痛敏分数绝对值逐渐减小 ,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另外 ,血浆 β 内啡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提示“以痛为腧”按揉法治疗 ,具有较明显的即刻镇痛和疗程镇痛的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其能提高 β 内啡肽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