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枢椎的相关解剖学标记,建立枢椎"椎弓根"螺钉新的进钉参考标记及进钉技术。方法取40套成人枢椎干骨标本,测量枢椎下关节突、枢椎横突孔内缘与枢椎"椎弓根"的位置关系,建立枢椎"椎弓根"螺钉新的进钉技术。结果①枢椎横突孔内缘与正中矢面的垂直距离为(18.24±1.34)mm;枢椎下关节突的中点与正中矢面的垂直距离为(17.31±1.35)mm,枢椎横突孔内缘位于枢椎下关节突中点外侧1mm处,枢椎"椎弓根"峡部中点位于枢椎下关节突中点内侧2.45mm处。②枢椎"椎弓根"新的进钉技术的内倾角为(25.03±3.82)°,上倾角为(20.00±2.34)°,螺钉在枢椎"椎弓根"内行走距离为(27.77±1.88mm)。结论可以采用横突孔内缘为进钉解剖学标志,枢椎下关节突中点外侧1mm及枢椎"椎弓根"峡部中点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方法:2005年2月至2009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24例,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7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9例(Anderson Ⅱ C型),寰椎横韧带损伤4例.术前CT及三维重建评估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等参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中点,探及椎弓根上内侧缘,钉道内侧倾约25°,头侧倾约25°.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外侧1mm纵垂线与其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内侧倾约5°,头侧倾约5°.螺钉直径3.5mm/4.0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8mm.术后摄X线、CT及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95枚,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困难,改用椎板钩.术后CT扫描发现1枚螺钉穿入寰椎椎管,1枚螺钉穿入枢椎横突孔,患者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新鲜齿突骨折均骨性愈合,植骨于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有效方法,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寰枢椎椎弓根的影像学特点及植入椎弓根螺钉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国人寰枢椎影像解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供国人寰枢椎影像学解剖数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R片、CT横断面、二维及三维重建,采用游标卡尺、量角器及CT、CR现有标准测量120例国人寰枢椎影像学解剖正常值.结果:CR张口位侧位齿状突测量与CT二维重建测量无明显差异,寰椎下关节面外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20.5%,横突孔内侧至侧块内缘距离(侧块横径)均大于11mm,横突孔纵横径均大于4.5 mm,枢椎椎弓根上倾角变异较大(33~47°),内倾角变异不大;齿状突后倾角变异较大(12~22.5°).结论:CT测量能够全面观察寰枢椎影像解剖的立体结构,准确提供寰柩椎影像学解剖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术前重建枢椎椎弓根内固定钉道轨迹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GELightSpeed 16 Pro螺旋CT扫描完整成人枢椎干燥骨标本15具,在ADW4.2软件上采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formatting,MPR)技术重建和分析图像.在图像工作站中模拟3 mm直径螺钉的经枢椎椎弓根不同方法内固定,观察虚拟螺钉在骨性通道中通行的情况.方法A:进钉点为下关节突根部的中垂线,出至上关节突与齿突交界处.方法B:进钉点为下关节突背侧的头内1/4处,约平行于狭部轴线至上关节突下缘.结果螺钉的轨迹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以及任意3个轴面上得到动态观察.方法A与B两者的钉道长度相近(P>0.05);方法A的上倾角度和内倾角度大于方法B(P值分别为0.0381和0.0001),并有3枚虚拟螺钉穿透横突孔内侧壁,方法B中螺钉均完全在骨性通道中走行,但两者横突孔内侧壁破坏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术前重建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可以动态观察螺钉的轨迹是否完全在骨性结构内通行,可以模拟不同进钉点、不同直径的螺钉以及不同角度,在临床治疗和科研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维CT重建的寰椎椎弓根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人正常状态下寰椎椎弓根形态及其相关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1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年龄18~52岁(平均36.3岁),对其寰椎进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观察椎弓根形态,并测量其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倾角及上倾角。结果:根据椎弓根高度分为正常型,相对狭窄型,狭窄型,无椎弓根型。正常寰椎椎弓高度(4.10±1.17)mm,上倾角(8.24±1.31),°内倾角(6.53±2.35),°椎弓根宽度(8.24±1.31)mm,长度(28.73±1.66)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36±1.27)mm。结论:三维CT重建能够全面观察寰椎影像解剖的立体结构,准确提供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形态、解剖学参数,为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以枢椎椎弓根内壁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方法:选择100例(男女各50例)正常成人寰枢椎CT片.在CT横断面扫描上分别应用Tan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一)和马向阳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二)模拟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建立以枢椎椎弓根内壁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临床应用该定位技术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结果:寰椎椎弓根进钉点与枢椎椎弓根内壁的水平间距在方法一男性为(6.0±0.8)mm,女性为(5.5±0.8)mm;方法二男性为(9.4±1.1)mm,女性为(8.2±1.3)mm.4例患者应用枢椎椎弓根内壁作为解剖标志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结论:枢椎椎弓根内壁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标志.该解剖标志较以往的解剖标志恒定明确,结合术前CT扫描能较准确指导螺钉进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寰椎椎弓根Axis M钉道进钉点与椎动脉V3段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 采用后处理工作站对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内60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患者进行回顾性重建,测量以下参数:A.Axis M钉道进钉点对应C1后弓上缘皮质与椎动脉的距离。B.Axis M钉道进钉点对应C1后弓上缘皮质与椎动脉和寰椎椎动脉沟外缘交界处的距离。C.Axis M钉道进钉点与寰椎横突孔外层皮质的最短距离。D.Axis M钉道进钉点与椎动脉和寰椎椎动脉沟内缘交界处的距离。结果 Axis M钉道进钉点对应寰椎后弓上缘皮质与椎动脉的距离为(2.2±1.1)mm。Axis M钉道进钉点对应寰椎后弓上缘皮质与椎动脉和寰椎椎动脉沟外缘交界处的距离为(2.1±1.1)mm。Axis M钉道进钉点与寰椎横突孔外层皮质最短距离为(9.1±1.9)mm。Axis M钉道进钉点与椎动脉和寰椎椎动脉沟内缘交界处的距离为(9.4±1.5)mm。结论 测量C1椎弓根螺钉置入Axis M钉道进钉点与椎动脉的距离,有助于理解寰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进钉点与椎动脉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l0例,其中齿突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齿突骨折7例(Aderson 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l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l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均用Oasys固定。结果l0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20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5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l4.8分,改善率为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钉通道,减少进钉时的阻力及穿透并发症?方法:选择60例(男?女各30例)行寰椎薄层扫描的志愿者影像资料,利用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寰椎内部松质骨及其形态,根据三维重建图像及原始影像资料确定寰椎椎弓根松质骨中心点C(寰椎椎弓根无松质骨者以寰椎椎弓根中心点代替),以C点为螺钉理想钉道中心点,寰椎椎弓根头倾角为螺钉头倾角,探讨螺钉在侧块松质骨内的移动范围,并观察螺钉有无穿破椎弓根,以最大内?外倾角的角平分线作为理想钉道?结果:男女理想螺钉进钉点至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L1分别为(7.89 ± 1.39)?(7.30 ± 0.98)mm;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2分别为(22.86 ± 2.30)?(21.23 ± 1.64)mm;至椎弓根上下缘距离之比L3/L4分别为(1.00 ± 0.10)?(1.01 ± 0.11)?男女理想螺钉的内倾角度α分别为(11.70 ± 5.68)°?(11.70 ± 5.48)°;其中最大内倾角度α1分别为(32.51 ± 5.79)°?(30.52 ± 6.40)°;最大外倾角度α2分别为(9.10 ± 7.80)°?(7.04 ± 7.13)°?男女椎弓根宽度D分别为(9.70 ± 1.57)?(8.70 ± 1.24)mm;高度H分别为(5.24 ± 1.15)?(4.38 ± 0.81)mm,其中有10侧(男1例1侧,女5例9侧)因椎弓根高度较小或解剖变异而穿破椎弓根,比例为8.33%?结论:理想螺钉的进钉点在椎弓根内侧壁旁开7~8 mm处后弓上下缘的中央,螺钉内倾(11~12)°左右,并与椎弓根共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中的长期临床效果,并介绍一种针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综合复位技术。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笔者医院手术治疗的21例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12~18岁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系统治疗,对于5例术前通过颅骨牵引不能达到满意寰枢椎复位的患者应用了综合提拉复位的手术技术。通过术前术后颈椎过伸过屈位的影像学资料,测量以下指标:寰椎椎管内径(inner diameter of the atlantal ring, Datl)、椎管最小径(minimum diameter of the spinal canal, Dmin)、椎管最大径(maximum distance of the spinal canal, Dmax)、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 ADI)、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 CMA)、C2~C7 Cobb角、并随访术前术后JOA和NDI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各项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寰枢椎复位及神经症状改善,术中未发生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24~48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从17.4±6.7分改善为10.1±3.6分,JOA评分从11.2±1.9分提高到14.4±1.9分。术后随访影像学数据表明,C2~C7 Cobb角由术前25.4°±10.5°变为17.2°±6.4°。寰椎椎管内径从术前16.6±2.1mm变为16.7±2.4mm, 椎管最小直径从9.1±2.4mm明显改善为15.3±1.9mm,寰齿前间距(ADI)由术前1.5±0.7mm变为术后1.5±0.6mm。延髓脊髓角(CMA)由术前135.2°±7.6°明显改善为152.0°±6.1°。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畸形伴寰枢椎脱位中能够获得较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同时采用的综合提拉复位方法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中初步得到满意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D C Warner 《JAMA》1991,265(2):242-247
With a rapidly growing population, increasing manufacturing activity, and increased interdependence, health issues on the US-Mexican border are demanding greater attention. It is unlikely that any other border in the world separates two nations having such variety in health status, entitlements, and utilization. Binational initiatives in the area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anitation are clearly needed. Furthe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in provision of health services is warranted and will probably require enhanced federal funding or subsidies to be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目的:证实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III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诊断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根据临床表现,并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评价该比值≥1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2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除有典型的下壁心肌梗死表现外,还有低血压甚至心源性休克等右心室衰竭的症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符合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19例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其中16例右胸导联V3R~V6R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0.1mV,3例ST段抬高但幅度〈0.1mV。2例心电图中Ⅲ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右胸导联V3R~V6R导联中QRS呈qr型,ST段抬高但幅度〈0.1mV。结论: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III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与Ⅱ导联ST段抬高变化幅度的比值≥1,结合临床表现、心肌酶谱的变化以及右胸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对诊断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疗效好、易掌握、适宜治疗下斜肌功能过强(IOOA)病便的简便术式并全面评价其疗效。方法:依次将IOOA1 ̄≥4162有下斜肌附着点胶缘移位于巩膜表面Fink点,直肌中间点、Elliott点及Elliott前点。119例、162只眼随访均≥1年,平均为4年10个月。结果:治愈和好转各55例,总有 效率为92.4%。21.1%的单侧手术眼发生假性Brown综合征并呈相关表现,且与上斜视过矫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