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源起于江苏常州孟河的一大医学流派,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医家为主要代表,在我国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较大影响。通过收集整理《孟河四家医集》中有关肝系病名及范围的记载和部分古今文献并进行研究,认为孟河医派对肝系病名命名是以脏腑功能、脏腑络属、经脉循行为依据,但存在肝系疾病病名范围模糊、涵盖面广的缺陷。针对此不足加以思考,将《孟河四家医集》相关肝系疾病的中医病名范围总结归纳为以下几方面:肝脏本身脏腑功能改变而致的疾病、相表里疾病、肝经循行部位疾病、相络属疾病、肝系疫病,以期提升研究孟河医派病证用药规律的准确性、科学性及加深对其肝系疾病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胆系疾病的中医药研究匡奕璜潘勤(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广东省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深圳518000)关键词胆系疾病中医药疗法综述胆系疾病包括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蛔虫、胆总管蛔虫、胆总管结石及该系统病的手术后遗症等,均表现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  相似文献   

3.
肺系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且中医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通过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中肺系疾病的治疗方法的浅析,旨在进一步探讨肺系疾病的证治规律,提高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奚肇庆教授辨治慢性肺系疾病的思路和用药特点,重点对肺系疾病的虚实转化,气与血、痰瘀与胸阳不足的相互影响,及相应的治法方药进行分析,强调虚实夹杂、痰瘀互结是肺系疾病的常态,标本兼治、通阳泄浊法可作为肺系疾病调治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麻黄治疗各种肺系疾病所发挥的不同功效及一般配伍规律,系统梳理近年来麻黄治疗肺系疾病的优势病种。方法查阅麻黄配伍治疗肺系疾病的相关文献,结合当代临床工作者应用经验及临床研究成果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麻黄治疗各类外感表证以及内伤肺系咳喘具有确切疗效,麻黄治肺功效不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通滞散结,与诸药配伍则功效发挥灵活,恢复肺之宣降功能。结论麻黄配伍治疗各种肺系疾病具有显著优势,为中医临床更有效地进行临床辨证选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乔爱萍  王琦 《山西中医》1996,12(1):32-33
理气药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临汾地区医院(041000)乔爱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琦关键词理气药,肺系疾病理气药是指具有调畅气机或补益正气的一组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气虚、气逆、气滞等气分疾病,由于肺的生理作用及病理特点,肺系疾病中常存在气虚或气机升...  相似文献   

7.
鱼腥草注射液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腥草为白草科茸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之全草。其注射液系新鲜鱼腥草蒸馏液,有效成分为甲基正壬酮、葵酰乙醛、月桂醛等挥发油,临床应用广泛。本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鱼腥草注射液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岭南地区湿热证研究概况。岭南地区湿热证型多见,临床涉及病种较多。岭南地区湿热证的形成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内因和外感湿邪、热邪、暑邪等外因有关;其症状表现为乏力、出汗异常、皮肤改变等全身症状和耳鸣耳聋、口疮、腰痛、舌苔厚腻等局部症状。岭南地区湿热证可见于各脏腑疾病,脾胃系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较多;肺系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性感冒等;肾系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涉及慢性肾功能衰竭、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肾病综合征等;脑系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主要涉及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急性脊髓炎等;皮肤及五官疾病中的湿热证研究涉及痤疮、口疮、慢性湿疹、损容性皮肤病等;亦有学者对岭南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小儿脾胃病、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湿热证的证治进行了探讨。岭南湿热证实质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通过系统总结岭南地区湿热证的研究概况,可为其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运气主气理论及患者出生日期与疾病罹患规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东直门医院1998—2007年收治的全部住院病例,采集病例信息,将每一病人的出生时间按照主气六气进行归类,根据出院诊断与第二诊断,对纳入统计的病例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归入肝系疾病、心系疾病、脾胃疾病、肺系疾病、肾系疾病5大类,依次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算出相同主气出生者所罹患不同种类疾病的例数以及各自所占的比例,比较同类疾病在不同主气时段出生者身上发病频次顺序。结果五脏疾病按照出生时主气的分布,心系疾病和肺系疾病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五脏的发病,心系、肝系、脾系疾病发生在五之气出生的病人较多,二之气的较少;肺系和肾系疾病发生在五之气和终之气出生的较多,二之气的较少。  相似文献   

10.
分析小儿肺系疾病易感的原因,阐述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防治中的重要性。探讨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通过积极改善特殊体质以实现肺系疾病群体防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11):1419-1420
《伤寒论》是以病立论,以病统证,以证统方,以方统药,先辨病,后辨证,才用方药治疗.《伤寒论》六病即六大类型疾病的简称,包括了人体脏腑病、经脉病、络脉病、六淫病、营卫病、气血病、津液病等,可见《伤寒论》所论不只限于六经病.而近现代《伤寒论》研究中,概念的混淆使用已经影响了对《伤寒论》理论的正确表述,因此应该及时纠正误解概念,才能重新阐释《伤寒论》.  相似文献   

12.
从杂病与伤寒证治的主次、杂病与伤寒证治的异同、杂病与伤寒证治的离合等方面探讨伤寒和杂病的内在联系。伤寒在前,杂病在后,伤寒的一般规矩是主要的,杂病的各种应对是次要的;伤寒六经证治提供的是基本规律,杂病证治体现的是临证变通,杂病与伤寒证治本质上是一致的;伤寒六经证治中本来也有杂病,金匮杂病的治疗仍然以伤寒六经证治为基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只是叙述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3.
中医疫病学之研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是个多疫病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与疫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本文从疫病病名沿革、疫病病因、疫病学派、疫病防治经验等4个方面对中医疫病学进行研究,概述疫病学的发展过程,研究疫病学的学术特点和疫病病因,并通过概括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大疫的治疗特点,领悟古代医家治疫思想和方法对现代防治传染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皮肤科疾病等论述了脾胃学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说与新生传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形成的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可运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医学和卫生学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已绝迹,但近20a来,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经确认的新生传染病已达29种。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温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理论优势体现在:温病病名与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对应;渐病学说对传染病病因治疗的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的辨证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治疗的优势。故运用温病理论将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当代针刺临床优势病种。方法:从针刺临床文献发表年代、数量和比例关系入手,参照文献计量学方法来反映1978-2004年间的各类疾病在针刺临床中的治疗量和份额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而在此基础上总结当代针刺临床优势病种。结果:在各类疾病临床量分级和临床比例变化趋势分型的基础上,当代针刺疾病明显优势型:神经系统疾病;成熟型:运动系统疾病;发展上升型:精神心理疾病等3种;待成熟型:外科(手术相关)疾病;平稳型:消化系统疾病(肝胆系统疾病除外)等3种;待发展型:耳鼻咽喉科疾病等5种。结论:优势明显型和成熟型病种综合优势最强,发展上升型病种发展势头最强,待成熟型病种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穴位埋线疗法病谱初探(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适用病种,整理并分析穴位埋线疗法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及数据挖掘技术,经过对1971年—2011年6月发表的与穴位埋线疗法相关的临床研究论文进行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有效信息等环节后,归纳总结穴位埋线疗法病谱。结果:穴位埋线疗法适用于103种疾病,涉及6个科属。内科最多,共50种,占总病谱的48.54%;其余依次是外科、五官科、妇科和皮肤科,分别为15种、12种、11种、11种;儿科最少,共4种。同时,按照"效能针灸等级病谱"的规则,初步对该疗法治疗的病种进行等级分类,获得穴位埋线疗法Ⅰ级病谱26种,Ⅱ级病谱30种,Ⅲ级病谱8种。结论:穴位埋线疗法临床运用广泛,病谱不断扩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study and collate the literature on rare diseases in domestic and abroad,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omestic rare diseases research. METHODS Retrieved the Web of Scienc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from January 2011 to June 2016 published literature about rare diseases. RESULTS Through the screening of literature, finally determine the 200 articles for analysis. It is divided into seven research directions:rare diseases policy research, rare diseases legal and regulatory research, rare diseases medical social security study, orphan drugs availability research, orphan drugs economic evaluation study, orphan drug development research, rare diseases defined standard research. CONCLUSION Rare diseases policy research is the focus of research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Compared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availability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orphan drug is less,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research is almost blank.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searchers study the multiple aspects of rare diseases and drugs,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build rare disease policy in China.In addition to the field of rare diseases research, rare diseases drugs face many difficultie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production and supply.The precondi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the nation formulate specific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for rare diseases,and then clear the official definition standards of rare diseases,establish relevant policies to encourag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o develop rare diseases drugs.  相似文献   

19.
中医辨证规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认为在依托西医疾病的前提下,中医辨证规范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病证所属症状、体征的规范,其中包括症状术语的规范、症状间逻辑关系规范、症状体征分级规范、症状体征测量方法规范;二是疾病所属各证的规范,具体完成疾病所属各证基本构成规范、疾病所属各证构成比确定、疾病所属各证的症状构成规范、疾病所属中医各证临床诊断规范、疾病所属中医各证基本演变规律的确认、西医疾病分期、分类、分型等与所属中医各证对应关系的确认等。规范方法应兼顾逻辑分析、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等。  相似文献   

20.
花粉、粉尘、食物、药物及寄生虫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称作过敏性疾病(Allergic disease)。皮肤过敏、耳鼻喉过敏、呼吸道过敏、消化道过敏、血管变态过敏、其他系统过敏及过敏性休克等是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往往是内外因相合而发病,即在“现代”“三因”致病因素的长期反复作用下,最终出现脾胃虚弱,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从而产生水湿、痰饮、湿毒、浊毒、瘀血、血热,导致各种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现代过敏性疾病与中医脾胃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由此,我们提出“滞伤脾胃,百病乃生”是过敏性疾病基本病机,从“脾胃虚滞”论治过敏性疾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滞伤脾胃,百病乃生”理论及从“脾胃虚滞”论治现代过敏性疾病,对过敏性疾病及脾胃相关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