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6例IV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IVL瘤细胞SMA、CD34、ER和PR等的表达情况。结果:6例术后病理确诊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结论:IVL是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良性病变,术前诊断率低,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提高术中确诊率、彻底清除病灶以及术后全面随诊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极为罕见,临床症状无特殊表现,一般术前不易诊断。文中6例均提示为子宫肌瘤,误诊率为100%,术中病理诊断率为66.7%(4/6),术后病理确诊率为100%。只有免疫组化检测能进一步诊断,6例都具有典型的子宫脉管内平滑肌瘤的特征,脉管内瘤体表面被覆CD34血管内皮细胞及抗平滑肌抗体平滑肌细胞标记阳性,免疫组化检测符合率100%。IV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可能的组织来源。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 IVL 的临床病理资料。标本经常规制片及免疫组化(H - caldesmon 、SMA 、DES 、ER 、PR 、CD34、CD31、S100、CD10及 Ki -67等),组化设立阳性及阴性对照。所有切片经2位高年资病理医师复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大体表现为静脉内蠕虫状肿物,易累及盆腔内静脉、下腔静脉甚至可以延伸至右心房,引起严重的血循环障碍。肿瘤细胞核细长,波浪状,染色质细,部分可见颗粒状结构,细胞界限不清,似纤维母细胞样,与血管关系密切。 IVL 对平滑肌标记的表达仅为局灶弱阳性或者阴性,部分细胞表达ER 、PR ,不表达 S100、CD10。发现 IVL 细胞形态及免疫表达与子宫平滑肌束间隙内血管旁的梭形间充质细胞(PSMC)相似。结论 IVL 具有与普通平滑肌瘤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认为是一类非单一平滑肌源性的软组织肿瘤,可能起源于 PSMC 。  相似文献   

4.
对2例少见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病例进行报道并探讨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2例患者均一期手术成功切除肿瘤,1例术前明确诊断,另1例术中偶然发现右卵巢内蚯蚓样肿瘤。IVL易被临床忽视,应注重术前检查及术中探查,根治IVL依靠彻底性手术。本病易复发,建议术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要点。方法:对2例确诊IV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IVL患者临床表现与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相同,术前无特异性诊断方法,病理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依据。结论:IVL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不易诊断,应注重术中探查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伴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伴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病例进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42岁,体检B超发现子宫肌层15cm×13cm×10cm大小占位,临床拟诊断子宫肉瘤。肉眼观肌壁内一不规则肿块,向浆膜外突起似胎盘绒毛样外观。镜下肿瘤主要有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细胞、大小不等呈丛状分布的血管组成,周围基质水肿明显。同时在子宫肌层的静脉血管内有形态良好的平滑肌增生,未见超出血管外。手术行子宫及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后随访6月未复发。结论 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伴发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又称为绒毛叶状水泡状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类非常罕见的平滑肌瘤,预后良好。由于奇特的大体外观容易诊断错误导致过度治疗,因此掌握此类良性平滑肌瘤的病理特征以防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临床诊断和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5年10月--2010年11月经手术、病理确诊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无一例确诊,全部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结论 子宫IVL术前诊断困难,术中能否正确诊断处理关系到患者预后.提高术中确诊率、彻底切除原发和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8.
李琳  臧春逸 《北京医学》2015,(2):142-144
目的: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临床特征和处理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已确诊的3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IVL患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相同,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盆腹腔包块。术前无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术中发现肌壁间静脉内可见蜂窝状、蠕虫状结节,延伸至宫壁。宫旁静脉增粗,静脉内可见索条状组织,质韧如橡皮样。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本病典型病理改变为静脉内见蠕虫样、条索状瘤体,可抽出,镜下呈良性平滑肌瘤的形态,不侵袭静脉壁。结论子宫IVL是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良性疾病,术前诊断率极低,术中能否正确诊断、处理关系到患者预后,需注重术中探查,提高术中确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3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中1例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1例有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史,术后随访发现盆腔包块;1例无临床表现,体检发现。3例术前超声检查2例提示平滑肌瘤,1例不除外恶性可能,无一确诊,均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1例术后5d发现瘤体残留,另2例分别随访17和34个月未发现复发。结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具有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良性病变,术前诊断率低,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后应长期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10.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V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X线、超声、CT及核磁共振成像特点.结果 9例患者中5例为首次发病,4例为复发患者.5例有子宫肌瘤病史.所有患者初发或复发病程中累及下腔静脉.7例患者病程中肿瘤通过下腔静脉进入心脏,其中6例经盆腔血管进入下腔静脉.首发症状4例表现为心慌气短,2例为下肢肿胀,2例为腹胀,1例为月经量增多.超声表现为盆腔(子宫)和(或)受累静脉及心腔内低回声占位,其内可见血流.CT表现为相应部位低密度占位,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核磁共振成像表现为相应部位等T1稍长T2信号占位,静脉内流空信号消失.结论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具有特定的临床病史及好发部位.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手术计划制定和随访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Liu B  Liu CW  Song XJ  Guan H  Shen K  Miao Q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3):153-157
目的评价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累及下腔静脉时的诊断和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自2000年7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6例累及下腔静脉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结果6例患者中3例行Ⅰ期,2例行Ⅱ期手术,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或并发症,其中4例患者的原发肿瘤和静脉内瘤栓完整切除,1例患者因多次手术,肿瘤与盆腔粘连严重,残余少许肿瘤,但术后给予抗雌性激素治疗后,瘤体有明显缩小。所有患者术后均复发。结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极为少见,血管外科临床医师应当对该病有足够的重视,该病累及下腔静脉时可以选择多种治疗方式,手术是最佳选择,能否完整切除瘤体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朱梅娟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114-116,123
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LGESS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子宫肿块和阴道出血,术前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诊断。12例LGESS中,伴性索分化1例,合并平滑肌混合性肿瘤1例,合并子宫腺肌瘤2例,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4例。组织形态均显示瘤细胞由浸润性、弥漫性增生的单-性圆形或梭形细胞组成。LGESS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瘤细胞的CD10和vimentin均(++++),ER(+),PR(+++),CK5/6(--+),EMA(-+),S-100和CD34均为(-),CD34在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为(+)。结论临床术前明确诊断LGESS有困难,但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卵巢上皮性肿瘤CD_(44)V_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CD44 V6 表达与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 P方法 ,检测 2 0例良性、10例交界性及 5 5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 CD44 V6 的表达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1) CD44 V6 表达阳性率及强度随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进展而逐渐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P强 =0 .0 13) ;在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表达阳性率及强度均低于卵巢上皮性癌 (P=0 .0 0 0 ,P强 =0 .0 0 8)。(2 ) CD44 V6 的表达阳性率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腹水均无关 (P=0 .2 44 ,0 .0 72 ,0 .0 5 1) ;而表达强度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 ,淋巴结转移及腹水有关 (P强 =0 .0 0 4,0 .0 0 1,0 .0 2 5 ) ;表达阳性率及强度与病理类型、组织分化均无关 (P=0 .134,0 .2 31;P强 =0 .186 ,1.0 0 0 )。 (3) CD44 V6 的阳性表达与卵巢癌的预后有关 (P=0 .0 42 ) ,表达越强 ,预后越差。结论 :CD44 V6 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及转移密切相关。检测 CD44 V6 的表达有助于预测卵巢癌的进展程度、淋巴结转移趋势以及估计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脑肿瘤干细胞的分布与肿瘤微血管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肿瘤干细胞(BTSC)标记物CD133、Nestin和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方法 (1)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级标准所有标本分为Ⅱ级18例,Ⅲ级23例,Ⅳ级2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33和Nestin在65例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2)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CD133/CD31、Nestin/CD31和CD133/Nestin共表达情况.计算CD133~+肿瘤干细胞、CD133~+血管、Nestin~+肿瘤干细胞和Nestin~+血管所占的百分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133~+肿瘤干细胞或Nestin~+肿瘤干细胞在各级别胶质瘤中均有表达,并且均可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低级别组中,在CD133~+肿瘤干细胞或Nestin~+肿瘤干细胞分布的区域可见CD133~+血管或Nestin~+血管分布较少.在高级别组中,该区域则有丰富的CD133~+血管或Nestin~+血管分布,同时可见肿瘤干细胞包绕着血管生长.并且,CD133~+细胞或Nestin~+细胞的百分比与CD133~+血管(r=0.945,P<0.01)或Nestin~+血管(r=0.727,P<0.01)的表达呈正相关.免疫荧光双染可见,CD133~+细胞或Nestin~+细胞均聚集于CD31~+血管周围,并且,CD133~+/CD31~+、Nestin~+/CD31~+细胞共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在脑胶质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可表达肿瘤干细胞的标记物,因此认为,肿瘤内微血管可能来源于肿瘤干细胞的分化,并且肿瘤干细胞聚集于微血管周围生长呈巢状分布.随着肿瘤病理级别的升高,CD133~+肿瘤干细胞或Nestin~+肿瘤干细胞的百分比与CD133~+血管或Nestin~+血管的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和总结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医生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收集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其主要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本组病例包括男性8例,女性7例,发病年龄为4~63岁。发生部位包括肝脏(5例)、膀胱(3例)、肠系膜(2例)、胃(1例)、脾(1例)、直肠(1例)、肾上腺(1例)、腹膜腔(1例)。多部位受累者2例。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纳差、肿块局部疼痛等。常伴有贫血,纤维蛋白原增高。病理学检查可见胶原性基质中呈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伴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梭形细胞表达波形蛋白Vim(15/15)、平滑肌肌动蛋白SMA(15/15)和肌特异性蛋白MSA(15/15),部分表达ALK(6/15)、Calponin(6/15)、Desmin(5/15)、CK(4/15)。13例行肿瘤完整切除,1例行肿瘤部分切除,1例仅行活检。随访11~65个月,13例术后无瘤生存。结论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累及部位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完整切除是大多数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胃血管球瘤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物位于胃窦或胃体黏膜下,直径1.5~3 cm。显微镜下肿瘤组织在胃肌壁间呈多结节状分布;结节内肿瘤细胞小-中等大小,圆形、多角形,胞界清楚,胞质丰富红染或空亮,细胞核圆形、卵圆形居中,无明显异型性到轻度异型,核分裂像罕见;瘤组织内富含血管,部分瘤细胞围绕分枝状的血管形成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部分瘤细胞呈实性分布。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ntigen,SMA)、actin及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阳性;CK、CD34、CD117、DOG-1、CgA、Syn、S-100、HMB45、Melan-A等阴性。结论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大多数生物学行为表现为良性。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综合分析,需与胃肠间质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7.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 LCA)的临床病理特征、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为正确的诊断、避免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3例LC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特点并将LCA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将5例海绵状血管瘤和4例正常脾窦岸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 13例LCA患者包括7名男性和6名女性,年龄从39~70岁,平均54.2岁,中位年龄55岁,这些肿瘤患者中,6例伴有腹腔内恶性、良性肿瘤或者炎症,7例由体格检查被偶然发现。 肿瘤标本大体观发现脾内含有直径为0.5~6.2 cm孤立性或者多发性灰白色结节。肿瘤组织学特征为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隙构成,血管腔隙内排列丰富的、从圆形到立方状窦岸细胞,并延伸到血管腔,通常可以看到在肿瘤的一些区域中,覆盖于乳头状结构中的窦岸细胞延伸到血管腔内,在血管腔中还可以辨认出另外一种组织细胞样细胞,大小比窦岸细胞大,两种细胞均未显示细胞学非典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所有病例中的窦岸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如CD21、CD31、CD68、多克隆FⅧRAg 和ERG)呈阳性表达,而这些细胞对CD8、CD34和WT-1呈阴性表达,表明LCA中的窦岸细胞的免疫表型与对照组不同。结论:LCA是一种良性病变,多发生在老年人,它的病因尚不清楚,然而,由于在一些病例中伴随的其他肿瘤或炎症,因此免疫失调可能和该肿瘤存在关联,LCA中的窦岸细胞在免疫组织化学中呈内皮细胞 组织细胞混合性表型,因此这些细胞可能具有介于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之间的特征,强调组织学检查和免疫表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肖欣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4,35(10):115-118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消化系统粒细胞肉瘤患者的病理组织进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位患者平均年龄38岁,受累部位为胃1例、小肠2例、胰头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上腹胀痛、腹胀、腹痛及黄疸);胃、肠镜及影像学检查为消化器官占位.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成片,瘤细胞幼稚、多样,肿瘤细胞间可见散在分布的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原有组织结构常有多少不等的残存.免疫组化MPO(+),CD43(+),CD20(-),CD3(-),Ki-67约60%~80%.结论消化系统粒细胞肉瘤少见,误诊率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于确诊本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指标。方法 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间4例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6.5±10.4)岁,男性1例,女性3例,均表现前纵膈占位,不伴有重症肌无力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细胞呈微结节状分布,间质内见丰富淋巴细胞及淋巴滤泡形成。其中2例肿瘤细胞异型、核分裂象增多。肿瘤细胞表达CK、CK5/6,异型肿瘤细胞表达CD5、CD117及Bcl-2。3例在肿瘤细胞周边见少数不成熟T淋巴细胞,另1例未见TdT阳性细胞。肿瘤细胞及淋巴细胞均未测到EB病毒。最后诊断2例患者为伴有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1例为不典型MNT,1例为伴有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癌(micronodular thymic carcinoma with lymphoid hyperplasia,MNC)。术后随访4~42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包括了由良性至恶性的系列病变,但预后良好。诊断应结合临床病理特征,排除其他类型的胸腺肿瘤,治疗方法可相对保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