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康复方案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术后关节功能及步态的近期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间在湖北省中医院行UKA术的60例患者。将采用HSS膝关节成形术康复指南进行康复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HSS组;将同期采用常规康复方案的3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记录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人工关节遗忘指数(forgotten joint index, FJS)。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时采用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及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步态信息数据的采集,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两组均完成术后1年以上随访,膝关节功能比较:术后3个月随访,HSS组膝关节ROM、HSS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HSS组患者膝关节ROM、HSS评分高于常规组,FJ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HSS组的HSS评分高于常规组、FJ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参数比较:术后6个月随访,HSS组的步数、步长及单足支撑相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HSS组的步数、步频、单足支撑相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S膝关节成形术后康复方案在UKA术后早期可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步态,有利于UKA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后骨科-康复单元模式一体化康复治疗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8年2月本院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一体化康复组17例及对照组15例,分别进行骨科-康复单元模式一体化康复训练和传统模式康复训练。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全部32例患者均得到1年以上随访,一体化康复组患者在术后第1、3、6个月时的HS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个月时两组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6、12个月时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髁置换患者进行骨科-康复单元模式一体化康复治疗能较早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同时也不增加膝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单髁关节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状态。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治疗的5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膝关节置换组(TKA组,25例)和单髁关节置换组(UKA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2、3、6个月的爬楼梯测试、起立行走测试、6分钟步行测试的功能恢复情况及膝关节WOMAC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6~9个月,平均(7.15±0.81)个月。UKA组患者比TKA组患者较早地获得更好的WOMAC评分(P<0.05)。UKA组术后1、2、3个月时在爬楼梯、起立行走及6分钟步行测试方面均优于TKA组(P<0.05),但在术后6个月时两组之间除在爬楼梯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起立行走及6分钟步行测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术后早期恢复情况来看,单髁关节置换术较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得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手术对登楼梯时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9例接受固定平台内侧UKA骨关节炎患者,术前3周及术后(7±2)月对其进行登楼梯动作的生物力学测试.采用双平面X线装置收集患者UKA手术前后行走时的影像资料,健侧膝关节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术后引流与否对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内侧单髁置换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关节科采用Oxford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3例。参照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以及膝关节活动度,分为引流组与未引流组。引流组:男4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1±6.1)岁;未引流组: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8.0±7.7)岁。研究放置引流与否对术后早中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术后采用首次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主动屈伸达90°时间,膝关节主动屈伸达120°时间,首次自主下地行走时间,术后1、3、6、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以及相应时间段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指标进行患者膝关节术后早中期功能康复的评估。结果 康复指导及随访时间为术后1年。与未放置引流管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放置引流管的患者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时间减少,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中期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术后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引流减轻关节内压力,有利于患者早期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但对患者术后中期功能康复的影响不大,在术中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引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与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膝关节功能评分与关节遗忘度评分,评价并分析两类术式在早期关节遗忘度评分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关节外科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及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共296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TKA组共144例,UKA组共152例。出院后对患者术后1、3、6、12、24个月进行门诊复查,进行关节遗忘度评分、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VAS评分)。结果 (1)296例患者获得24~37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41±6.93)个月;(2)术后24个月TKA组与UKA组的HSS评分与VAS评分均明显好于术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膝关节VAS评分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的HSS评分改善程度好于TK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7.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早期功能康复的方法 .方法 应用骨水泥型全膝人工关节治疗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共 4 8例 (5 7个膝 ) ,术后早期实施康复训练 .结果 术后 2周膝关节HSS评分 6 0~ 81分 (平均 70 .2分 ) ;术后半年膝关节HSS评分 80~ 92分 (平均 87.1分 ) .结论 术后早期功能锻练可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 ,并可有效预防并发症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早期功能康复的方法.方法应用骨水泥型全膝人工关节治疗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共48例(57个膝),术后早期实施康复训练.结果术后2周膝关节HSS评分60~81分(平均70.2分);术后半年膝关节HSS评分80~92分(平均87.1分).结论术后早期功能锻练可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并可有效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 膝关节单侧间室骨关节炎:指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仅限于单侧间室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以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常见,大约占到所有膝骨关节炎患者的25%。针对此类膝骨关节炎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式还有较大争议。 膝关节平衡功能:在人体中,平衡功能的保持需要神经、肌肉等共同协调来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感觉信号的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对信号的整合、控制运动等方面来完成。膝关节周围的本体感受器包括有关节的位置觉及运动觉,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关节周围的感觉信号经处理后最终能够对关节的稳定极平衡功能发挥维持和稳定作用。 背景:单纯的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在临床上既可选择全膝关节置换,也可选择部分膝关节置换。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差异很大,几乎没有可靠的循证证据来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并探究2种治疗方式对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将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单髁置换组22例23膝,全膝关节置换组30例30膝。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等指标评价早期疗效,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Tecnobody本体感觉测试系统及计时起立行走测试、Berg平衡量表评价患者平衡功能。 结果与结论:①与全膝关节置换组相比,单髁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P < 0.001);②术后3个月,2组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计时起立行走测试结果、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单髁置换组患者术后3个月Tecnobody本体感觉综合评分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③提示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近期疗效均满意,但单髁置换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平衡功能恢复上优于全膝关节置换。 ORCID: 0000-0001-7262-9850(谭彪);0000-0001-5443-6422(左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种模式联合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早期减轻疼痛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2011年至2013年采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记录并比较静息状态下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Rameasay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副反应和杜冷丁使用频次。结果治疗组早期患肢疼痛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Rameasay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膝关节活动度ROM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发生副反应和使用杜冷丁的频次小于对照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可以减轻早期患肢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可降低副反应发生率和杜冷丁使用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单髁置换术胫骨假体后倾3°和7°膝关节不同屈膝角度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两种后倾角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和假体磨损及其对功能的影响.方法 结合人体膝关节CT与MRI图像和第3代Oxford假体,建立胫骨假体后倾3°和7°下屈膝单髁置换术有限元模型,在股骨内外侧髁中心点上施加1 kN载荷模拟人体站立相负重,分析不同屈...  相似文献   

12.
随着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在全世界的流行,单髁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也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从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意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减少胫骨平台应力性骨折的发生,同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能否提高手术的精准性,以及其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对2016年9—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关节外科接受机器人辅助下UKA治疗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均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每家医院各10例患者;男3例,女17例;年龄51~79岁,平均65岁;BMI(26.9±3.4) kg/m2。均采用MAKO RIO机器人手术系统和RESTORIS MCK单髁膝关节假体(STRYKER MAKO Surgical,美国)进行手术,其中有5例患者同时接受双侧UKA。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测量术前及术后下肢力线、术后胫骨假体植入角度,术前和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单侧UKA手术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平均为(27±10) min。15例单侧单髁置换患者术后第2天时总失血量平均为(476±290)mL,无一例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术后8、16和24 h VAS评分平均分别为(3.2±1.2)分、(1.8±0.8)分和(1.1±0.3)分。20例(25膝)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20周,平均14.1周。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的(57±13)分提高至(90±6)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48±18)分提高至(79±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41、10.014,P值均<0.01);胫骨假体冠状位的植入角度为内翻0°~3.9°,平均1.7°±1.2°,与术前计划的目标角度(内翻1°)偏差0°~3°,平均为1.1°±0.9°。2家医院两组病例胫骨假体冠状位角度与目标位置的偏差分别为1.2°±1.1°和1.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1, P>0.05)。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观察到手术部位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机器人辅助下UKA能够实现微创条件下的精准手术,并具有优异的安全性;其远期临床效果及对膝关节功能改善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的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KOA)的重要手术方法。近年来,随着单髁置换术的广泛应用,活动平台(MB)和固定平台(FB)假体的差异比较成为了目前争论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植入物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设计、手术操作、临床结果与功能评分及假体生存率的表现差异,旨在为膝内侧间室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寻求一种更可靠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传感器技术,研究不同经验的术者在UKA术中所实现的间隙平衡是否有差别。方法依据术者既往单髁手术经验将术者分为无经验组、经验不足组及经验成熟组,通过压力传感器测量45例解冻尸体标本的单髁手术中的间隙压力,研究术者的手术经验是否与屈伸间隙平衡有关。结果经验成熟组术者的间隙平衡差为(53.19±43.47)N,显著低于经验不足组的(194.18±102.92)N和无经验组的(314.86±129.64)N(P<0.05)。而经验不足组与无经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者的单髁手术经验与术中屈伸间隙平衡密切相关,而传感器技术可以帮助术者更加准确地判断间隙压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内侧膝关节单髁假体置换术中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探讨不同假体翻修率的差异以及并发症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13例(133膝)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假体不同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两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等。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中1例活动平台组患者术后4个月发生半月板衬垫移位脱出,1例活动平台组、1例固定平台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红肿破溃。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关节内感染以及假体松动移位等。活动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8.45±9.17)分,术后为(84.54±8.44)分;固定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9.88±12.02)分,术后为(86.40±7.18)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术后的短期随访中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术后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短期内两种平台假体的翻修率低,但导致翻修的并发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背景:膝关节单髁置换是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手术过程相对标准且统一,不同患者手术造成的创伤颇为相似,但其术后恢复速度与程度却不尽相同。围术期睡眠障碍在膝关节置换术中有着很高的发生率,然而国内尚缺乏关于术前睡眠质量与膝关节单髁置换后早期康复相关性的研究。目的:探讨置换前睡眠质量对膝关节单髁置换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膝关节单髁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18例,术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估,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高术前睡眠质量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5,n=102)和低术前睡眠质量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5,n=116),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术后屈膝90°(不施加外力且不存在难以忍受的疼痛情况下膝关节至少弯曲90°)所需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换算为口服吗啡当量)。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关节侧别、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前目测类比评分,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术前血红蛋白、术...  相似文献   

18.
回顾分析172例单髁膝关节置换(UKA)手术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工具及植入假体的型号,为围手术期医护人员在手术前准备手术器械及假体提供参考。根据研究结果,专科手术小组优化了手术器械包的配套:在股骨成型工具常规包中,男性患者配型号S、M,备用包配型号XS、L;女性患者常规包配股骨的型号XS、S,备用包配型号M、L。胫骨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8月至2005年8月16例(17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训练的过程及效果。结果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经过系统康复训练,所有膝关节功能评分达到(70-86分)平均80分。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效果与术后全面系统的康复训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强龙对减轻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血清学炎症反应和关节肿胀的临床效果,进而明确其临床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的58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甲强龙组27例,对照组31例。甲强龙组患者术前30 min予以甲强龙40 mg静脉注射;对照组术前30 min予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静脉注射;两组患者其他治疗均相同。采用膝关节活动度、髌下5 cm、髌上5 cm及髌上10 cm周径对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变化及肿胀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百分比(N%)、血沉(ESR)、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超敏CRP等血液炎性指标对患者手术前后全身炎症变化情况进行评估。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分。甲强龙组患者术后1 d髌下5 cm及髌上5 cm所反映的膝关节肿胀程度变化均低于对照组(P0.05)。甲强龙组患者术后1 d,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所反映的全身炎症反应程度变化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甲强龙组患者中未观察到甲强龙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如假体周围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结论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前予以甲强龙静脉推注可减轻术后早期关节肿胀程度及血清学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