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microRNA-17-92对人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细胞转染获得Z138c-TMP2细胞株和稳定高表达miR-17-92的Z138c-TMP2-miR-17-92细胞株.采用锥虫蓝染色活细胞计数和3H-TdR掺入方法,观察两组细胞外照射后生长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照射后周期时相分布和细胞晚期死亡率.结果 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miR-17-92组较TMP2组有更多存活细胞(t=-3.12和-3.28,P<0.05);TMP2组细胞出现G2/M期阻滞,miR-17-92组未出现明显周期阻滞(t=2.885,P<0.05).2和4 Gy照射后培养96 h以上,TMP2组细胞PI单染阳性细胞百分比(24.02%和36.16%)明显高于miR-17-92组(6.49%和1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9、-4.972,P<0.05).结论 miR-17-92高表达可明显降低人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Z138c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改变细胞周期和抵抗照射诱导的凋亡是miR-17-92发挥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用延续护理对生存质量、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进行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共60例,通过随机颜色球法划分为观察组同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延续护理.比较两种干预方法下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生存质量指标比对有差...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B-cell lymphoma,PCBCL)是一组起源于皮肤并常常只局限于皮肤的独立疾病。由于PCBCL预后好,可采用保守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近年PCBCL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放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以及这几种方式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DE4B、BCL-2在不同类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 Lymphoma,B-NH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3例不同类型B-NHL和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PDE4B、BCL-2的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DE4B、BCL-2在不同类型B-NHL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PDE4B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滤泡性淋巴瘤(FL)、边缘区淋巴瘤(MZL)表达较高;伯基特淋巴瘤(BL)均为阴性表达,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FL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各组表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DE4B在DLBCL的GCB亚型、non-GCB亚型阳性表达分别为61.54% (16/26),31.43% (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E4B、BCL-2在不同类型B-NHL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二者在B-NHL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PDE4B表达与B-NHL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可能存在负相关;BCL-2是诊断FL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Iargr B-cell lymphoma.DLBCL)是恶性淋巴瘤发病最多的类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可以是原发,也可以是由其他低侵袭性淋巴瘤转化而来。生物学行为属侵袭性.但部分病例是可以治愈的。本文结合2例DLBCL病例资料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对DLBCL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
正原发性前纵隔大B细胞性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ama,PMBL)是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一种亚型,是一种临床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收集我院2011年11月至2015年3月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PMBL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艾滋病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R-DLBCL)和艾滋病合并伯基特淋巴瘤(AR-BL)的临床及影像差别。方法多中心回顾性分析104例AR-DLBCL和42例AR-BL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及预后。结果 AR-BL更容易出现病灶融合(P=0.02)。AR-DLBCL病变CT平扫(P=0.002)和增强CT(P=0.017)纹理多表现为均匀,中度强化比AR-BL常见(P=0.004)。AR-BL病变平扫CT和增强CT纹理不均匀者常见,绝大多数病灶为轻度强化。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累及部位和进展/死亡时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 CT平扫和增强CT图像的纹理和强化程度有助于初步判断AR-NHL的病理类型,若纹理均匀、中度强化则考虑AR-DLBCL,若病灶融合、纹理不均匀、轻度强化则考虑AR-BL。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NF-κB p65对X射线诱导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以NF-κB p65抑制剂quinazoline(QNZ)处理人NHL细胞。将NHL细胞株Namalwa、Ramos和 Raji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IR)和X射线+QNZ实验组(IR+QNZ),采用Annexin-Ⅴ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细胞株中Survivin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Survivin mRNA水平。结果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百分比,结果显示,QNZ处理后进行照射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凋亡细胞明显增加,且具有药物浓度依赖性(t=2.93~12.52, 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电离辐射可显著增加人NHL细胞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而应用1、10和50 nmol/L QNZ处理人NHL细胞24 h后进行照射,可显著下调电离辐射所诱导的NHL细胞中的Survivin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加其作用更为明显(t=3.29~16.72,P<0.05)。同时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减低,而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9.91, P<0.05)。预处理QNZ后射线诱导的3种NHL 细胞Survivin mRNA均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抑制NF-κB能够增加X射线诱导的NHL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及对凋亡相关蛋白Bcl-2家族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B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脾脏B细胞淋巴瘤CT表现。结果左上腹不适8例、隐痛6例、胀痛5例、乏力10例、低热8例、食欲下降7例、体重减低8例,左上腹扣击痛8例、压痛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例:其中孤立肿块型7例,肿块5.5~12.0cm,平扫呈低密度5例,等密度2例;界限清楚5例,不清楚2例;增强扫描于动脉期轻度强化5例,无强化2例;界限清楚5例,不清楚2例;静脉期轻度强化3例,无强化4例;实质期轻度强化2例,无强化5例。粟粒结节型1例,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脾脏实质强化,内见直径2.1~2.8cm多发低密度结节。小B细胞淋巴瘤1例(粟粒结节型):平扫示脾脏肿大,内见1.5~2.0cm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界限不清楚;增强扫描脾脏实质强化,低密度小结节灶无强化,界限清楚。套细胞淋巴瘤1例(多发肿块型):平扫见脾脏增大,肿块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脾脏实质强化,内见3.5~7.8cm的低密度肿块影,界限清楚,静脉期和实质期肿块边缘模糊。毛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型):脾脏呈弥漫性增大,平扫和增强均未发现明确肿块及结节灶。结论原发性脾脏B细胞淋巴瘤以孤立巨块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CT平扫以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不强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人—鼠嵌合单抗^131I—chLym—1/biotin治疗恶性B细胞淋巴瘤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鼠嵌合单抗131IchLym1/biotin治疗恶性B细胞淋巴瘤初探蒋长英陈镇华钟高仁吴淑筠朱继芳胡培声AlanL.Epstein放射免疫治疗对B细胞淋巴瘤有一定疗效〔1,2〕,但人体对鼠源性抗体产生免疫原反应及肿瘤对抗体摄取率不高,影响了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库分析ADD3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基于Oncomine数据库进行荟萃分析,筛选出在DLBCL中的差异表达基因ADD3,并进一步分析其在mRNA及DNA水平上的表达差异,从GEO数据库下载含有DLBCL患者信息的数据集,对ADD3的表达量与患者的预后进行生存分析,并进一步对年龄、性别等亚组进行分析。利用GEPIA2在线分析工具对DLBCL样本中ADD3与c-Myc、Blc2、P53等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癌症基因图谱数据库分析网站(UALCAN)对ADD3在DLBCL患者中的表达进行验证分析,DLBCL中ADD3在性别、年龄、种族、疾病阶段等不同亚组的表达量进一步进行验证分析。结果ADD3在荟萃分析中位于显著低表达基因的104位,生存分析显示ADD3的表达量与患者的生存预后显著正相关,相关性研究显示ADD3与Bcl2、c-Myc、P53等基因呈现弱相关性,亚组分析显示ADD3的表达量与性别、种族等因素无关,21~40岁年龄组表达量均高于41~60岁、61~80岁、81~100岁年龄组,对年龄亚组进一步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DD3低表达组预后更差,与先前的分析结果一致。结论ADD3在DLBCL中低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呈现显著正相关性,有望作为DLBCL的独立预后标志物,为治疗和DLBCL提供参考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大鼠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后肿瘤细胞凋亡的时程变化和Caspase 3、Fas的表达。方法 立体定向法制作C6大鼠脑胶质瘤模型 6 0只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于肿瘤接种后 14d行伽玛刀治疗 ,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行流式细胞学检查测定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以及Caspase 3和Fas基因蛋白表达情况 ,分析凋亡率与两种蛋白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高 (P <0 0 5 ) ,治疗后 4 8h肿瘤细胞凋亡率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 ;Caspase 3和Fas的表达情况与凋亡率的变化呈正相关 (r1 =0 92 8,r2 =0 916 )。结论 肿瘤细胞的凋亡为伽玛刀治疗胶质瘤疗效之一 ,Caspase 3和Fas基因可能参与和调节伽玛刀照射后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MRI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方法 选取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MRI及病理资料。结果 PTDLBCL主要临床表现为老年男性,一侧睾丸无痛性、进行性肿大,血液生化指标不具特异性;MRI征象常为一侧睾丸单发类圆形异常信号,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值低,边界尚清,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呈不均匀较明显强化;病理表现为肿物界限不清,质地细腻呈鱼肉状,镜下睾丸小叶结构消失,肿瘤细胞于睾丸实质内弥漫浸润性生长,生精小管被破坏,瘤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至少表达一种B细胞标志物。结论 老年男性,一侧睾丸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的结节,MRI呈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明显高信号,ADC值低,提示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胡桃醌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胡桃醌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常规体外培养人宫颈癌HeLa细胞24h,加入10、20、50、100、200μmol/L浓度的胡桃醌再培养24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Caspase-3蛋白活性.结果 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不同浓度胡桃醌均可导致细胞形态学发生改变;MTT实验表明,胡桃醌对HeLa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P<0.05或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加入胡桃醌培养24h后HeLa细胞出现G2/M期阻滞,10、20、50、100、200μmol/L胡桃醌处理后,HeLa细胞G2/M期的比例分别增加至12.92%、16.23%、23.64%、34.22%、52.64%.Caspase-3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胡桃醌均可使Caspase-3蛋白活性增加,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胡桃醌可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且具有剂量依赖性,有望用于抗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激活性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对人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例患者的宫颈鳞癌(CSCC)组织及24例无宫颈病变的正常宫颈(NC)组织,采用qRT-PCR检测CSCC和NC组织中RACK1 mRNA的表达水平,并检测CSCC组织中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c-myc、caspase-3、caspase-9、Bax、Bcl-2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CSCC组织中RACK1 mRNA与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相关性。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RACK1在宫颈癌细胞C33a、SiHa和正常宫颈内皮细胞H8中的表达情况。通过慢病毒转染C33a、SiHa细胞以沉默RACK1的表达,根据不同处理分为正常对照组(NC)、空载组(sh-NON)和沉默组1(shRACK1-1)、沉默组2(sh... 相似文献
18.
131I-美罗华治疗难治性复发性B细胞淋巴瘤9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对常规放化疗较敏感 ,但易出现复发及耐药。单克隆抗体美罗华 (Rituximab)的成功应用成为淋巴瘤治疗领域最重要的进展 ,但仍有部分无效。将单抗与细胞毒性放射性核素连接 ,利用单抗特异性靶向作用和放射性核素所产生的β射线的内照射效应 ,可大大提高治疗的反应率和缓解率。自 2 0 0 1年 10月以来 ,我们应用13 1I 美罗华治疗难治性复发性B细胞淋巴瘤 9例 ,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男性 6例 ,女性 3例 ,年龄 4 5~ 5 9岁 ,平均 5 3岁。 9例均为经多次放化疗后复发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外周血B cell-activating factor(BAFF)、其受体BAFF-R及Bcl-xL基因的表达,探讨其与B-NHL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6例B-NH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BAFF、BAFF-R、Bcl-xL mRNAs的相对表达水平,以7例健康献血员作为对照,并据性别、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年龄、临床分期、是否耐药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B-NHL患者PBMC BAFF、BAFF-R及Bcl-xL的mRNAs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Ⅲ/Ⅳ期高于Ⅰ/Ⅱ期,耐药B-NHL组高于非耐药组(P<0.05)。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AFF、BAFF-R、Bcl-xL mRNAs的表达水平与B-NHL临床分期有关,在耐药B-NHL外周血中明显升高,提示BAFF/BAFF-R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参与B-NHL的临床进展及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与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部位淋巴结大小及形态差异,并做出鉴别诊断.方法 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有明确病理诊断为DLBCL且有明确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完整影像资料的患者46例,分别记录双侧颈部、双侧颌下、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窝、双侧腹股沟、腹腔每侧最大两个淋巴结的垂直径乘积和长短径之比(L/S),将各部位垂直径乘积和L/S值按GCB和non-GCB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eny U检验,再计算出有统计学意义组的均数进行比较,并做ROC曲线尝试鉴别诊断.结果 垂直径乘积:全部组GCB型:0.88(0.31,1.00)cm2;全部组non-GCB型:0.84(0.44,1.44)cm2;颈部组GCB型:1.05 (0.47,1.13)cm2;颈部组non-GCB型:1.14(0.61,4.00)cm2;腹股沟组GCB型:(0.38±0.26)cm2;腹股沟组non-GCB型:0.72(0.44,0.98) cm2.GCB型患者和non-GCB型患者淋巴结的垂直径之积在全身(P =0.002)、双侧颈部(P =0.034)和双侧腹股沟(P =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0.490 cm2,双侧颈部0.925 cm2,双侧腹股沟0.490 em2.而双侧腋窝、双侧颌下、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值:全部组GCB型:1.91±0.71;全部组non-GCB型:2.19±0.85;腋窝组GCB型:1.79±0.22;腋窝组non-GCB型:2.28±0.77;颌下组GCB型:1.62±0.25;颌下组non-GCB型;1.90±0.55.non-GCB型患者和GCB型患者淋巴结的L/S值在全身(P=0.012)、双侧腋下(P=0.042)和双侧颌下(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1.845,双侧腋窝2.055,双侧颌下诊断显著性水平P>0.05.而双侧颈部、双侧腹肌沟、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L/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DLBCL中non-GCB型患者淋巴结普遍较GCB型患者大,主要表现在双侧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并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在恶性度上低于GCB型,主要表现在双侧腋窝及双侧颌下,腋窝处数据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