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原发性肝癌术后中医证候问卷调查表,对219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收集,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常见中医症状和辨证分型。结果在51个中医临床症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3个为倦怠乏力、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在中医证候方面,脾虚证142例、血瘀证126例、气滞证104例、血虚证98例、湿热证92例、阴虚证56例、阳虚证25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复合证候以气滞脾虚血瘀61例、脾虚气滞兼有湿热52例、脾虚血瘀兼有阴虚39例为常见证候。结论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临床证型复杂,以脾虚、血瘀、气滞为主要基础证候,单证少、复证多,多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张学文教授治疗胸痹气滞痰阻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张学文教授近5年治疗胸痹气滞痰阻血瘀证的病例,采用关联规则、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学文教授治疗胸痹气滞痰阻血瘀证的用药经验和用药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103首处方进行统计处理,得出处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丹参,其次是瓜蒌、薤白、砂仁、檀香等;药物组合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5位分别是"薤白,瓜蒌""丹参,瓜蒌""薤白,丹参""薤白,丹参,瓜蒌""砂仁,瓜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显示丹参、瓜蒌、薤白、檀香、砂仁等药物居于网络图中间,均为张学文教授诊治胸痹气滞痰阻血瘀证最常用的中药。结论:张学文教授治疗胸痹气滞痰阻血瘀证以理气、活血化瘀、化痰类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及证型分类。方法:采用隐结构模型方法,构建598例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隐结构模型,采用隐类概率、互信息及综合聚类方法量化症状及证候数据,诠释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特征及证型分布。结果: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常见的有湿、热、气滞、血瘀、气虚、血虚、痰、阳虚、阴虚;证候要素涉及病位有肝、脾、肾、胞宫、胃、肠。对同类证候要素进行综合聚类分析,得到5种主要证型为肝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寒凝气滞证、阴虚血瘀证。结论: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多为虚实夹杂,主要多见肝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寒凝气滞证、阴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气机失调,胃失和降,以正虚为本,气滞、郁热、湿热、痰浊、瘀血为标。辨证为胆热犯胃、肝气犯胃、肝郁脾虚、脾虚湿盛、痰气郁阻、寒热错杂六种证型,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5.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获取417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四诊资料,以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提取证候要素,确定症状贡献度,建立诊断阈值,通过阈值辨证结果,分析本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结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存在气虚、气滞、血瘀、痰浊、郁热、痰热、阴虚、阳虚等证候要素,可有单一证候要素、2个证候要素、3个证候要素及4个或以上证候要素组合类型,气虚、气滞、血瘀、痰浊在本病证候要素总体分布及组合分布中出现频率较高。结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机复杂,其主要病机特点为气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为标,临床应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脂肪肝是我国的第二大肝病,中医治疗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由于感受湿热疫毒,情志不遂,饮食所伤,久病体虚等而发本病,本病属本虚标实,以脾肾阳虚为本,气滞、食积、痰浊、血瘀、湿热为标。重视该疾的分期与辨证分型间的关系,治法上强调从脾论治、痰瘀同治、升降相宜、化浊去脂、从虚论治等各有侧重,临床上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辨证施治,同时重视预防调护,体质及基础研究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方向,旨在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观察等方面,综述近3年来脂肪肝的中医研究概况。脂肪肝的病因病机有痰湿气滞,痰浊血瘀,湿热血瘀,本虚标实等;证型可概括为痰瘀互结、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在中医治疗和用药时应将病因与临床症状同时纳入辨证分析,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可提高疗效。可将中医体质学说引入脂肪肝的早期干预,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检索2001~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的中医辨证文献及未发表的相关研究生论文,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中医证候和证候要素特点。从纳入分析的文献中共获取22个证候类型,频率大于5%的证候依次为:肝火亢盛、脾虚痰湿、肝肾阴虚、肝郁气滞、瘀血阻络、痰瘀阻滞;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3个,为肝、脾、肾;病性类13个,频率大于5%的依次为痰凝、血瘀、阴虚、火、气滞。目前TAO的辨证分型主要集中在肝火亢盛、脾虚痰凝、肝肾阴虚等证型,证候要素主要围绕痰、血瘀、气滞。相对于辨证分型,证候要素较为简约,从构成证候的要素入手进行TAO证型研究能够抓住疾病的辨证特征。  相似文献   

9.
介绍朱生樑教授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虚为本,湿热、气滞、血瘀为标;治疗时宜首重气血、和络安肠,清化湿热、泄浊安肠,斡旋中州、燮理脏腑。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的证候分布特点和证候内部特征,分析老年性痴呆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以及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老年性痴呆的文献中涉及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运用EXCEL进行频次统计。结果:老年性痴呆最常见的证候依次是髓海不足证、痰浊阻窍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瘀血内阻证、心脾两虚证、痰瘀阻窍证。证候要素中,病位为肾、肝、脾、心、脑;病性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精虚、痰、血瘀、气滞、热,频率在7%以上者依次为痰、血瘀、阴虚、精虚、气滞、阳虚、热。结论:老年性痴呆的发病主要在肾,与肝、脾、心、脑密切相关,病机属于本虚标实,以阴虚为本,痰,血瘀为标。本研究结果也提示,从证候要素入手对证候进行研究,能为中医证候的规范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40年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献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毛静远  牛子长  张伯礼 《中医杂志》2011,52(11):958-961
目的对冠心病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时段研究,以揭示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970-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资讯(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发表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冠心病中医证型、证候要素分布及不同时期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308篇,总病例数34 640例。冠心病证候分布以心血瘀阻、痰阻心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气不足、气滞血瘀、阳气亏虚、寒凝心脉、痰瘀互结等为常见证型,相关证候要素以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为多见,本虚中以气虚为首(18 949例次占24.10%),标实中以血瘀为首(22 101例次占28.10%)。心血瘀阻及痰浊内阻证在197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10年3个时间段所占比例呈逐步增高趋势,气阴两虚证则逐步降低。结论冠心病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气滞多见,血瘀、痰浊等标实证候要素及相关的证候类型近年来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证型及中药用药规律.方法:回顾分析近11年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国内期刊文献的辨证及用药情况.纳入辩证分析的文献27篇,纳入用药分析的文献117篇.结果:溃疡性结肠炎证型实证中以大肠湿热为主,虚证中以脾虚证为主,在虚实夹杂证型中多以脾虚为基础,并见湿热、寒湿、气滞、血瘀;临床用药方面,口服用药以健脾益气及清热燥湿类药物常见,灌肠用药则以清热解毒及收敛止血药物最常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特点为脾虚湿热内蕴、本虚标实,整体辨证以脾虚为基础,局部炎症则以湿热毒邪内蕴为主.  相似文献   

13.
张声生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初以气滞、湿阻之实证为主,久可伤及脾肾,累及阴阳气血。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之本,气滞、湿阻、血瘀为致病之标,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则是该病发病特点,病机关键在于因虚、因滞致瘀.瘀热交结。临床除结合患者的临床证候整体辨证外,注重对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微观辨证;治疗以健脾理气、祛瘀清热为基本法则,善用自拟的萎胃治疗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使处方药物鲜明且针对性强。同时注意调节、疏导患者情志.身心并治,整体调理。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初以气滞、湿阻之实证为主,久可伤及脾肾,累及阴阳气血。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之本,气滞、湿阻、血瘀为致病之标,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则是该病发病特点,病机关键在于因虚、因滞致瘀.瘀热交结。临床除结合患者的临床证候整体辨证外,注重对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微观辨证;治疗以健脾理气、祛瘀清热为基本法则,善用自拟的萎胃治疗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使处方药物鲜明且针对性强。同时注意调节、疏导患者情志.身心并治,整体调理。  相似文献   

15.
钱香  徐康 《吉林中医药》2012,32(11):1088-1091
目前研究认为,胃癌为本虚标实之证,气滞、血瘀、痰凝、邪热为标,脾虚为本.胃癌的中医证型与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显示,胃癌证型与化疗疗效及预后,免疫及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相关基因关系密切,为运用中医辨证分型预测肿瘤复发及合理运用中医药预防复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51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证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X综合征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收集51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证候诊断标准,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候特点。结果心脏X综合征临床症状多为胸痛、胸闷、脘闷腹胀、情志抑郁等实证表现;舌质多为紫暗或伴瘀斑,舌苔多腻;脉象以弦为主;以气滞 痰阻 血瘀的标实证为主,占66.7%,兼有本虚者(心气虚、心阴虚)占33.3%。结论气滞 痰阻 血瘀证是心脏X综合征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488-2491
目的:揭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相关证候的分布规律,为其临床治疗和相关科研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全面检索近20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证候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其中医证素、证型规律。结果:共纳入73篇文献,总病例数950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证候分布以心血瘀阻、气虚血瘀、痰阻心脉、气虚痰瘀、气阴两虚、气阴两虚血瘀、痰瘀互结、心气不足、气滞血瘀、气滞心胸等为常见证型,多见证素为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气滞。气虚为本虚中首位,阴虚、阳虚次之;标实中以血瘀为首,气滞、痰浊次之。而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急性心梗的虚实夹杂证候明显较不稳定心绞痛增多;同时急性心梗中瘀血、痰浊证素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多于不稳定心绞痛。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以本虚标实为其病机,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气滞最为常见。而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虚实夹杂证候及瘀血、痰浊证素都随之增加,提示中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在标本兼顾的基础上尤其应该注重对瘀血、痰浊证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392例老年艾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候特征。方法依托于云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数据库,选取392例老年艾滋病患者,采集症状体征分布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中医证候进行归纳。结果老年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有乏力、自汗、盗汗、气短。因子分析提取的常见病位类要素有脾、肺、肾、肝、胆,病性类要素有气虚、阴虚、气滞、血瘀、湿、热、痰。提示常见中医证候有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湿热蕴脾、湿热内蕴、脾肺气虚、肝胆湿热、痰热壅肺、痰淤互结、痰凝气滞。结论老年艾滋病患者的中医证候以气虚、阴虚、湿热为主,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较易出现气滞、痰阻、血瘀等证,临床中医治疗中,在益气养阴,清热除湿治疗之外,还可以视情况辅以祛痰导滞、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以期获得较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证候信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传统临床辨证分为12种证型,分别为血瘀证、气虚证、湿浊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湿热(毒)证、气滞证、血虚证、痰热证、寒凝证;其中,血瘀证、气虚证明显多于其他证候,占49.1%,寒凝证最为少见。证候聚类分析结果得出4型,其中阳虚血瘀证占60.4%,痰湿蕴热兼气滞证占20.1%,气阴两虚证占13.0%,寒凝证占6.5%,阳虚血瘀证是血栓前状态的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结论:聚类分析对于中医证候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为证候的归纳提供相对可靠的辨证依据,为辨证治疗用药及科学地评估中医疗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徐晶  周旭  郭倩  白璐  贾蕊  马赟 《天津中医药》2015,32(12):712-7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陈志强教授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CRF)的辨证思路。[方法]收集经陈教授门诊应用中药处方诊治的早中期CRF病案,并在陈教授指导下进行辨证分析,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每例病案的证候要素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并挖掘证候与症状的对应关系。[结果]研究共录入病案信息223条,涉及证候要素11种。其中,脾肾气虚为本病最主要的本虚证候,血瘀为最重要的标实证候,其次为湿邪壅滞,在此本虚标实的基础上,半数以上均伴有脾肾阳虚。3种最常见的证候组合,均可出现乏力、畏寒、水肿、腰腿痛、寐差、舌暗红、苔腻、脉细,而其特有的重要症状则侧重辨寒热阴阳。[结论]陈志强教授对早中期CRF辨证,多从脾肾气虚为本,瘀阻、湿壅为标,并在此基础上辨寒热阴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