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续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镇痛对足踝皮瓣移植后皮瓣成活以及局部血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择期行股外侧皮瓣移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II级,随机分为连续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镇痛组(S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每组30例。观察2组患者足踝部游离移植皮瓣后皮瓣的血液循环及皮瓣成活的变化,记录2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2 d、3 d各个时点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组患者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评分、局部皮瓣弹性评分和皮瓣存活率均高于C组,血管危象率低于C组(P<0.05),术后6 h、12 h 、24 h、2 d、3 d的VAS评分S组更低(P<0.05);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连续腘窝上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镇痛可提高足踝皮瓣移植术患者皮瓣局部血运,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用于糖尿病足(DF)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择期行DF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NB)组和传统硬膜外阻滞(EA)组,各30例。NB组经超声引导下在腘窝处阻滞坐骨神经,并在收肌管水平阻滞隐神经;EA组行L3-4间隙硬膜外阻滞。2组的局麻药均为2%利多卡因5 m L+0.75%罗哌卡因10 m L,分3次给药,共计15 m L。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血压及心率(HR)变化,术后24 h内疼痛数字模拟评分(NRS)。结果:2组均无麻醉失败病例,组间优良率、感觉与运动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比EA组长(P〈0.05),膝关节和髋关节未被阻滞,而EA组双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均被阻滞;NB组各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麻醉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麻醉后15、30 min的SBP、DBP和HR低于麻醉前(P〈0.05);NB组术后24 h NRS显著低于E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应用于DF手术,麻醉效果确切,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具有循环稳定和减轻术后疼痛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连续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与静脉镇痛用于足踝外科手术术后的镇痛优劣。方法选取宁波市第六医院2017年1月至4月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足踝外伤择期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N组(n=30)术毕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采用连续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nerve-block analgesia, PCNA),对照组I组(n=30)术毕使用阿片类药物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h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NRS评分、术后6、24、48h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NRS评分。观察术后恶性、呕吐发生率;N组导管脱出和渗漏分析;记录患者总体满意度评分及术毕1周手术侧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异常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N组的12h静息和活动NRS评分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组术后恶性呕吐发生率低,N组导管脱出(1例),渗漏(1例),后改为PCIA泵镇痛。N组患者总体满意度评分较高(P<0.05)。术毕1周电话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侧肢体感觉和运动异常。结论连续腘窝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改善了足踝术后患者镇痛效果,减少了术后恶性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提高,但对于连续置管引起的导管脱出和渗漏需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及追加隐神经阻滞后在膝关节以下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择期行膝部以下手术患者60例,ASA 分级Ⅰ~Ⅲ级,年龄20~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 =30):A 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B 组则仅阻滞窝坐骨神经、股神经。记录阻滞前(T0)、阻滞后10 min(T1)、30 min(T2)、术毕(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使用率及术后第1次使用镇痛药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 分级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组起效时间较 B 组明显缩短(P <0.05);B 组术中舒芬太尼使用率要明显高于 A 组;且 A 组患者术后第1次使用镇痛药时间较 B 组明显延长(P <0.05);A 组满意度比 B 组显著提高(P <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窝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以下手术,定位准确,操作简单,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并发症少;若追加隐神经阻滞,则能缩短起效时间,镇痛更加完善,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患者满意度高,是一种更好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5.
高旭琴  范俊柏  赵小雨  张晴  秦文艳 《西部医学》2019,31(11):1704-1708
【摘要】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和腘窝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在胫腓骨骨折双切口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5月拟行胫腓骨骨折双切口内固定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联合阻滞组(B组)与对照组(C组),各30例。A组和B组在脊麻前用033%罗哌卡因分别进行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隐神经阻滞。20min后,神经阻滞起效后用05%布比卡因等比重液3ml行脊麻。当患者VAS评分≥4分,由专人负责开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简称PCIA泵)作为镇痛效果不佳时的补救措施。PCIA泵由吗啡2mg/kg,加生理盐水至100ml组成。观察术后1h、3h、6h、12h的动、静VAS评分,Ramsay评分,BCS评分和肌力分级。观察PCIA开启的时间、术后12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12h后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两组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均大于C组(P<005),且B组大于A组(P<005),A组与B组运动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最早加用PCIA泵辅助镇痛,A组次之,B组最晚(吗啡的消耗量最少),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内动、静VAS评分、BCS评分及PCIA有效按压次数,A组和B组均显著优于C组(P<005),且B组优于A组(P<001)。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镇痛治疗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镇痛满意度为优的最高,且A组优于C组。C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最高,A组次之,B组最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联合隐神经阻滞可为胫腓骨骨折双切口内固定术患者提供更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影响.方法 连续硬膜外联合腰麻下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阻滞镇痛组和药物镇痛组.阻滞镇痛组术后给予持续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镇痛.药物镇痛组术后按需给予哌替啶肌注.监测术后两组股静脉血流量(BF)、VAS评分及出血凝血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BF术后各时点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镇痛组比较,阻滞镇痛组术后1~6 d时BF均较高(P<0.05).与术前比较,药物镇痛组术后1~6 d时VAS评分升高;阻滞镇痛组术后3~6 d时VAS评分均升高(P<0.05).与药物镇痛组比较,阻滞镇痛组术后1~4 d时VAS均较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均升高(P<0.05);与药物镇痛组比较,阻滞镇痛组术后血浆D-二聚体较低(P<0.05).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患者下肢股静脉血流增多,降低D-二聚体的升高,有利于防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联合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侧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神经阻滞组(N组)和硬膜外麻醉组(E组),每组30例。N组先行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再于腹股沟韧带处行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分别与探头平面成150°、90°和30°行多点阻滞;E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记录两组阻滞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监测麻醉期间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及心率(HR);记录术后24h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E组患者阻滞后10、20、45min的SBP、DBP显著低于阻滞前和N组(均P<0.05);N组患者阻滞完成时间明显短于E组(P<0.05);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麻醉整体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联合髂筋膜间隙不同角度多点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侧大隐静脉腔内激光治疗,麻醉效果良好,成功率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老年患者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背景量的连续胫神经阻滞用于跟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6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跟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腘窝后入路连续胫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置入连续刺激导管,持续输注0.2%(质量分数)罗哌卡因,A组背景量为5 mL/h,B组背景量为3.2 mL/h。置管后第12、24、48小时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情况与运动阻滞情况,并记录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VAS评分在第12、24和48小时3个时间点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胫神经感觉阻滞和胫神经运动阻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腓总神经感觉阻滞和腓总神经运动阻滞情况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3.2 mL/h背景量的0.2%(质量分数)罗哌卡因连续胫神经阻滞可为跟骨手术提供良好镇痛,同时可降低腓总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神经鞘膜下注射(IPS)及鞘外注射(OPS)的阻滞效果及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为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最佳路径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8年1—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择期或急诊行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60例(骨折部位均不累及内踝),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IPS组及OPS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使用0. 5%罗哌卡因20 m L,所有手术均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操作相关情况、阻滞完全时间、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术后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术后首次觅求阿片类药物时间及各时间段内舒芬太尼消耗量以及两组患者阻滞及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IPS组操作时间及进针次数少于OPS组[(3. 6±1. 0) min比(4. 5±1. 1) min,(2. 9±1. 1)次比(4. 3±1. 0)次](P <0. 01),而两组操作引起的NRS评分及患者对麻醉操作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OPS组有2例患者阻滞后30 min未达到阻滞完全指标,IPS组阻滞完全时间快于OPS组[(19. 3±3. 9) min比(28. 6±3. 0) min](P <0. 01)。IPS组患者感觉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于OPS组[(21. 3±5. 3) h比(18. 3±3. 7) h,(16. 2±4. 2) h比(13. 9±2. 9) h],术后虚弱感评分高于OPS组[2. 0(1. 0,3. 0)分比1. 0(0. 8,2. 0)分](P <0. 01)。两组患者在术后12 h内均未使用阿片类药物,IPS组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总量低于OPS组(P <0. 05)。两组患者均未见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与神经OPS相比,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阻滞神经IPS起效更快,感觉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更长,两者可提供相似的术后镇痛效果,避免了术后12 h内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和B超联合用于连续坐骨神经阻滞时的放置技术及其最适罗哌卡因浓度。方法: 择期行跟骨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0.1%(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A组),0.12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B组),0.1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C组)3组,每组20例,均以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定位行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并放置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用于术后镇痛。术后第6、12、24和48小时观察患者VAS评分,记录是否有肢体麻木和运动阻滞等不良反应发生,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分。 结果: 3组VAS评分在第6和12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VAS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C组运动阻滞和肢体麻木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5);3组辅助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结论: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和B超联合用于连续腘窝部坐骨神经阻滞时可以降低罗哌卡因浓度,0.125%(质量分数)为罗哌卡因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11.
卢巧  张悦  欧册华  邬丹   《四川医学》2022,43(8):763-768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神经鞘膜下注射(IPS)与鞘外注射(OPS)在成人胫骨及足部手术的阻滞效果。方法 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纳入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鞘膜下注射与鞘外注射在成人胫骨及足部手术阻滞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PRISMA准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主要结局指标为30 min内阻滞成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和神经内注射发生率。结果 最终纳入9项RCTs,共499例患者。与OPS组相比,IPS组30 min内有更高的完全阻滞成功率[OR=4.98,95%CI (2.80,8.87),I2=0%,P<0.05]。IPS组的操作时间[MD=-1.14,95%CI(-1.72,-0.56),I2=12%,P<0.05],起效时间[MD=-8.95,95%CI (-10.28,-7.62),I2=34%,P<0.05]均明显降低。IPS组持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下肢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择期行膝关节置换老年患者48例,ASA Ⅰ-Ⅱ级,年龄60-78岁,体重51-83 kg.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16):全麻组(Ⅰ组)、股神经阻滞组(Ⅱ组)、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组(Ⅲ组),均在气管插管下行静吸复合全麻.Ⅱ、Ⅲ组麻醉诱导前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神经阻滞.记录术前(T1)、手术开始(T2)、手术开始后60 min(T3)、术毕(T4)各时点HR和MAP,苏醒时间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记录术后6h、12 h和24 h患者静息和活动时的VAS评分及术后12 h和24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 结果 T2、T3、T4时Ⅰ组HR和MAP较Ⅱ、Ⅲ组升高明显(P<0.05).与Ⅰ组比较,Ⅱ、Ⅲ组苏醒时间短,躁动发生少(P<0.05).术后6h及12hI组VAS(静息痛和活动痛)评分高于Ⅱ、Ⅲ组(P<0.05);Ⅲ组VAS评分(活动痛)低于Ⅱ组(P<0.05).术后12 h和24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Ⅰ组明显多于Ⅱ、Ⅲ组(P<0.05). 结论 老年膝关节置换术采用全麻复合下肢神经阻滞与全麻相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早期镇痛满意度更高;但股神经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与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仅减轻术后活动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自控静脉镇痛用于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将择期拟行膝关节置换术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50例,术毕时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对照组行自控静脉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比2组镇痛效果,并观察术后恢复状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前静息和运动状态时VAS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24,48,72 h静息和运动状态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动直腿抬高45 °时间、主动屈曲膝关节达90 °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4.00%)明显低于对照组(46.00%)(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加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随机、双盲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对局麻药行腘窝处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能的影响.方法:60例行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右旋美托咪啶联合局麻药组(DL组)和0.9%氯化钠溶液联合局麻药组(SL组)2组,每组30例.采用超声引导行患侧胭窝坐骨神经分叉处阻滞和股神经、闭孔神经阻滞.DL、SL 2组坐骨神经阻滞用药分别为0.5mL(50μg)右旋美托咪啶或0.5 mL 0.9%氯化钠溶液+2%利多卡因9.5 mL+0.75%罗哌卡因10 mL,共20 mL.记录2组患侧的腓肠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足底外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的感觉起效时间和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起效时间;感觉、运动持续时间.结果:DL组腓肠神经、腓浅神经、足底外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感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SL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组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深神经与SL组感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L组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起效时间显著短于SL组(P< 0.05);DL组感觉、运动持续时间显著长于SL组(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啶增强局麻药行坐骨神经阻滞时的麻醉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连续胫神经阻滞与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在跟骨手术术后镇痛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择期行跟骨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风险分级Ⅰ~Ⅱ级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腘窝后入路连续坐骨神经阻滞(A组)、胫神经阻滞(B组).定位成功后置入连续刺激导管,0.2%罗哌卡因背景量为5 ml/h.置管后12、24、48 h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肢体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辅助用药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每组30例.静息和运动12、24和48 h时点2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48 h内胫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均为90.0%,A组胫神经运动完全阻滞率为50.0%,B组为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48 h内腓总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为100.0%,B组为46.7%,A组腓总神经运动完全阻滞率为90.0%,B组为1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高于B组(P<0.05).2组患者48 h辅助用药和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胫神经阻滞可以为跟骨手术提供良好的镇痛,同时可以降低腓总神经阻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 guided by ultrasound,FN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60例择期行TK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的FNB联合全身麻醉方式镇痛,对照组只行全身麻醉镇痛。比较两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 h、4 h、6 h、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8 h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以及术后1 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用量(388.10±30.65)mg,低于对照组(475.00±33.25)mg,瑞芬太尼用量(1.00±0.19)mg,低于对照组(1.90±0.21)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 h、4 h、6 h、8 h VAS评分分别为(1.93±0.87)分、(2.03±0.81)分、(2.13±0.86)分、(2.20±0.85)分,低于对照组的(5.37±1.38)分、(6.97±1.03)分、(7.07±0.98)分、(7.17±0.9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8 h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61.38±5.60)°,大于对照组的(30.03±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恶心,对照组发生2例嗜睡、6例恶心、2例呕吐,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将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股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TKA术中可明显加强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并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膝部以下手术的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阻滞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的方式,实验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的方式,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在操作时间方面,实验组手术时间稍长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起效时间(5.64±1.7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3.29±2.99)min;比较两组镇痛效果满意情况,实验组满意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单、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对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有积极意义,作为一种更好的麻醉选择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踝关节和跟骨手术术后镇痛的观察。方法:择期手术踝关节和跟骨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数字分为A、B两组(n=30),A组术毕行经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B组术毕静脉连接恒速镇痛泵,观察记录2组术后患者患肢静息时和运动时6h(T1)、12h(T2)、24h(T3)、48h(T4)镇痛评分(VAS)、舒适评分(BC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A组静息时和运动时的评分VAS显著低于B组,患者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A组亦低于B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踝关节和跟骨术后镇痛效果完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用于单侧膝关节以下骨折患者的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并与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比较。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30例。B组患者术后单次硬膜外注射2 mg吗啡进行术后镇痛。记录2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操作时间;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麻醉操作体位摆放、术后48 h疼痛强度、监测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记录患者术后首次进食的时间,术后24 h内出现并发症及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A组的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明显减少麻醉操作时体位变动的疼痛。B组麻醉后15、30、45 min MAP显著低于麻醉前和A组(P<0.01)。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01),有更高的患者总体满意度。结论:单侧下肢骨折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可以提供完善的术中、术后镇痛,并且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总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后早期镇痛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开胸手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3组,各20例。L 25组肋间神经应用0.25%的罗哌卡因阻滞,L 75组肋间神经应用0.75%的罗哌卡因阻滞,对照组肋间神经应用0.9%的生理盐水阻滞。对3组患者术后0 h,6 h,12 h,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术后0 h,6 h,12 h,24 h ,L 75的VAS评分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L 25组患者在0 h,6 h,12 h VAS评分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术后24 h ,L 25组患者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并无显著差别;在术后12 h ,24 h ,L 75的VAS评分要显著优于L 25组(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均具有镇痛作用,但0.75%的肋间神经阻滞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