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涛  崔莎莎 《光明中医》2024,(5):846-849
目的 穴位埋线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穴位埋线组、rTMS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4组患者的FMA-UE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MEP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FMA-UE评分、MBI评分高于穴位埋线组及rTMS组,MEP潜伏期小于穴位埋线组及rTM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观察针刺结合运动再学习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24例,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暴露因素(是否愿意接受针刺治疗)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患者64例,对照组患者60例,试验组患者予以针刺结合运动再学习技术,对照组患者单独予以运动再学习技术,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月对患者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功能评定部分(FMA-UE)、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评定分级(FTHUE-HK)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定。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FMA-UE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3月两组患者FMA-UE评分均较同组内治疗结束时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FTHUE-HK评级、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3月两组患者FTHUE-HK评级、MBI评分均较同组内治疗结束时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7. 5%,对照组总有效率7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结合运动再学习技术不仅在早期能够有效的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并且患者在回归家庭后可继续予以运动再学习训练,对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虚拟情景互动结合镜像机器手套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营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9月在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21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进行虚拟情景互动和镜像机器手套训练,2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布氏分期(Brunnstrom分期)、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VEGF水平。结果 治疗后,2组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FTHUE-HK分级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实验组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FTHUE-HK分级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传统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程为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FMA-UE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及FMA-UE、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基础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1次/天,5次/周,1周1个疗程,共治疗6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用Fugl-Meyer(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分级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和对照组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试验组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 05),试验组ADL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间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电针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对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USN)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USN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及USN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只进行USN综合康复治疗,持续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Albert测试、平分直线法、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易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单侧空间忽略程度、MBI及FMA-U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程度、MBI及FMA-UE评分均较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单侧空间忽略程度低于对照组、MBI及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可有效改善USN患者的忽略程度,提高USN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阴阳平衡透刺法,穴取患侧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级、患侧上肢表面积分肌电值(i EMG),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降低(P0.05),观察组0~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侧各肌肉i EMG值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P0.05),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可改善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BI、FMA-UE、FTHUE-HK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效果强于仅联合使用新Bobath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1例)。在常规西药及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行运动针法,对照组行常规针刺,两组均穴取百会、大椎,患侧T1~T8夹脊穴、天宗、肩贞、肩髃、曲垣等,均每日治疗1次,14d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7、14 d后,比较两组上肢简化Fugl-Meyer(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级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结果:治疗7、14 d后,两组FMA-U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14 d后观察组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14 d后,两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处MAS评级均明显改善(P0.05);与治疗7 d后比较,两组治疗14 d后肘关节、掌指关节MAS评级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4 d后观察组肘关节、掌指关节MAS评级改善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7、14 d后MBI评分升高(P0.05,P0.01),对照组治疗14 d后MBI评分升高(P0.01)。结论:对于非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肘关节及掌指关节的肌张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且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神经松动技术,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内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FMA-UE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神经松动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能力。  相似文献   

11.
林瑜  黄秀清  周伟 《新中医》2019,51(1):175-178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单独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式Fugl-Meyer (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总有效率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NIHSS、FMA和MBI均较前改善(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NIHSS、FMA、MBI评分明显变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SAS、SDS均较前改善(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变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为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灸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单独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脑卒中,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以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更有利于缓解患者心理焦虑及抑郁状态,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平衡舒筋结合中医护理对脑中风康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8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护理干预基础上,治疗组接受中医平衡舒筋手法推拿治疗,共持续8周。结束后通过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Wolf运动功能评定(WMFT)评定患者上肢及手的精细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FMA-UE评分上肢、腕、手得分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总分(51.70±3.42),治疗组(56.98±4.52),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MBI和WMF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MBI和WMFT评分分别为(73.12±9.92)和(43.95±4.43),治疗组(80.56±10.15)和(49.92±5.93),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推拿结合综合护理比明显促进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头针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张店区中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和镜像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取穴瘫痪同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百会、四神聪)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Brotez手功能测试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患侧脑血流量、功能综合评估量表(FC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定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UE、Brotez、FIM评分及脑前动脉、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CA、MBI、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NIHSS评分均将治疗前降低,且观察...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强制性运动疗法辅助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 影响。方法:选择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8 月期间收治的 4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利 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0 例。对照组行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组行强制性运动疗法辅助 rTMS 治疗方 案,统计分析两组上肢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 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UE)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 4 周后,观察组患者 FAM–UE 评分、ARAT 评分、MBI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辅助 rTMS 治疗方案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对其上肢功能的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积极影响 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用Rood技术刺激手三阳经对脑卒中后软瘫期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36例脑卒中后软瘫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予以电针、上肢关节被动活动、滚筒作业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中药烫熨治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ood技术刺激手三阳经。2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脑卒中后软瘫期患者的上肢肌张力(改良的Ashworth)、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改良的Ashworth、FMA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 0. 05),观察组上肢改良的Ashworth、FMA评分、M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 0. 05)。结论运用Rood技术刺激卒中后软瘫期上肢手三阳经,可以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量表(MBI)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评估通督调神针刺联合腕踝针与单纯通督调神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对照组予以通督调神针刺(水沟、神庭、百会、风府、至阳、腰阳关、命门)为主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腕踝针取患侧上4、5及下4、5。治疗周为14天,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oke scale,NIHSS)、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量表的评分结果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Fugl-Meyer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NIHSS、Fugl-Meyer及MBI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腕踝针在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面与单纯通督调神针刺法相当,但通督调神针刺联合腕踝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三级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针刺联合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三级康复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 73%)显著高于对照组(82. 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BBS、FMA、FCA、ADL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观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联合三级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平衡、综合以及生活自理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推广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药物+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采用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同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醒脑平衡针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从临床、理化方面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醒脑平衡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疗程均为21 d,入院第1天、第21天后抽取血浆测定SOD水平,同时进行NIHSS、MBI量表评定,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观察组脱落3例,纳入27例,对照组脱落5例,纳入25例。第1天2组患者SOD、NIHSS评分和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21 d后,2组患者血浆SOD水平较第1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21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21天后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醒脑平衡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同时能提高患者血浆SOD水平。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SOD水平明显升高,血浆SOD水平可从一定程度上作为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