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颈内与锁骨下入路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中的应用,为临床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入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将102例输液港植入术患者分为A组(颈内入路组)与B组(锁骨下入路组),两组患者均在清醒状态下局部麻醉后穿刺植入输液港,A组取右侧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缘,锁骨上1 cm以上任何一点作为穿刺点,穿刺针与躯体冠状面方向10~ 15°,与矢状面35 ~45°,与锁骨成10~15°,针尖指向气管或对侧的锁骨;B组取右侧锁骨外1/3距锁骨下3 cm为穿刺点,穿刺针贴锁骨下缘指向胸骨上窝.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与并发症(动脉损伤、导管异常)发生率.结果 A组置管成功率(93%)高于B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13.3%)高于A组(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颈内静脉入路应作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置管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2.
曾宾  陈录平 《微创医学》2004,23(1):15-16
目的比较锁骨上入路和锁骨下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差异.方法 ASAⅠ~Ⅲ级成年择期手术病人137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75例,为锁骨上入路组;Ⅱ组62例,为锁骨下入路组.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导管到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穿刺成功率Ⅰ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4%,高于Ⅱ组的66.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反复穿刺成功率Ⅰ组为97.3%,Ⅱ组为93.4%,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导管到位率Ⅰ组为100%,Ⅱ组为93.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锁骨下静脉入路均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后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行输液港置入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拟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手术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n=28)在B超引导下经后路颈内静脉穿刺置入TIVAP;B组(n=28)同A组但改行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入TIVAP;C组(n=28)采用盲穿法行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入TIVAP。所有患者的操作均由同一医疗组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完成。记录颈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等指标。结果 颈内静脉穿刺置入TIVAP手术操作过程中采用B超引导较盲穿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且手术并发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较中路手术用时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后路颈内静脉穿刺置入TIVAP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易于初学者学习掌握,是一种有效且实用的颈内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4.
超声引导高危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高危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及成功率。方法:30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拟行静脉转流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和传统盲穿法行高危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二次以上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组与盲穿组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6.67%和53.33%,二次以上成功率分别为13.33%和26.67%,总体成功率分别为为100%和80.0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和20.00%。结论:对于上腔静脉综合征需行高危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超声引导法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盲穿法,且穿刺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盲穿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2011年1~8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但血管条件差的200例住院患者,将其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成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2).两组均使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SiteRite 5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2种不同方法进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1.63%、肢体肿胀2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局部感染7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12%、肢体肿胀1例,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均为0;与对照组相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较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提高了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锁骨上入路给予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有中心静脉置管适应证的患者120例,分为锁骨上入路组(A组)、锁骨下入路组(B组)和颈内静脉穿刺组(C组),每组40例。A组患者准备体位后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右侧行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进针回抽见血,确定在静脉后置管。B组患者常规准备后行右侧锁骨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进针回抽见血,确定在静脉后置管。C组患者常规准备后选择右侧颈内静脉穿刺进针回抽见血,确定在静脉后置管。比较3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误入动脉发生率、神经异感发生率、气胸发生率、置管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点疼痛、活动是否受限。结果:穿刺成功率A组患者高于B组和C组。误入动脉发生率A组和C组患者低于B组。神经异感发生率A组和B组患者低于C组。气胸发生率A组和C组患者低于B组。导管留置时间A组患者高于B组和C组。穿刺点疼痛C组患者明显高于A组和B组。活动受限发生率A组患者低于B组和C组。结论:经锁骨上入路给予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置管后患者舒适度高,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和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经验,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彩超引导下和盲穿的颈内静脉透析导管置管共19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传统盲穿598例,超声引导1327例,比较两种方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穿刺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传统盲穿598例中,一次成功537例(89.8%),总穿刺时间(62±18)s,总成功率94.5%(565例),发生局部血肿34例(5.7%),误穿颈动脉19例(3.18%),严重血肿1例(0.02%)窒息进入ICU治疗7 d后死亡。超声引导1327例,一次成功1264例(95.3%),穿刺时间(30±5)s,总成功率100.0%,误伤颈动脉3例(0.02%),26例B超发现右颈内血管狭窄不宜穿刺,发现血管内血栓5例,为避免在此部位穿刺造成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采用经超声引导下另行左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成功。除3例发生局部皮下小血肿外,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彩超引导定位下行颈内静脉留置透析导管与传统盲穿比较,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少,更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医护人员在使用导管的过程中需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盲穿2种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_2013年12月经临床评估需行PICC置管者60例,按照患者血管情况分为盲穿组(n=30)和B超引导组(n=30)。比较2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带管期间血栓形成、导管滑脱,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结果2组患者置管成功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总发生率为6.70%,对照组为3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肘上肱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朱丽波  许艳花  胡雪 《浙江医学》2021,43(22):2485-2487,2496
目的探讨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中的效果,分析护士在新生儿PICC中的学习曲线。方法纳入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收治的需要行PICC的患儿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对PICC头端进行定位;对照组采用盲穿+常规胸部X线对PICC头端进行定位。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观察组护士在置管过程中所用时间、穿刺次数、操作评分及术后导管尖端位置等指标,计算累积和,绘制研究者个体学习曲线,分析掌握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进行PICC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结果(1)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00%比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35,P<0.01);观察组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19、9.989,均P<0.01);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脱落堵塞、导管相关感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0%比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09,P<0.05)。(2)观察组5名护士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操作了20例连续病例,通过绘制学习曲线显示,5名护士总体学习曲线斜率K=0时对应的穿刺例数为13例。结论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PICC成功率,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护士学习掌握该项技术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为13例。  相似文献   

10.
曾宾  陈录平 《医学文选》2004,23(1):15-16
目的 比较锁骨上入路和锁骨下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差异。方法  ASA ~ 级成年择期手术病人 1 3 7例 ,随机分为两组 , 组 75例 ,为锁骨上入路组 ; 组 62例 ,为锁骨下入路组。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导管到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穿刺成功率 : 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84% ,高于 组的 66.1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反复穿刺成功率 组为 97.3 % , 组为 93 .4% ,两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导管到位率 组为 1 0 0 % , 组为93 .4%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两种锁骨下静脉入路均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盲穿与B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需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2组(n=25)。对照组采用盲穿颈内静脉穿刺进行置管,实验组采用B超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较2种操作的安全性和优越性。结果2组患者经过不同的穿刺置管方式,实验组穿刺成功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28.00%);对照组平均用时(2.34±0.45)h,明显长于实验组的(1.75±0.36)h;实验组接受程度(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超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用时短,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接受程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科2014年10月—2016年7月收治的行PICC患者80例,分为B超引导组(n=40)和传统盲穿组(n=40)2组.B超引导组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置入PICC治疗,传统盲穿组患者接受传统盲穿置入PICC治疗,对2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情况和置管成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时间、疼痛程度及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 B超引导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成功率80.0%(32/40)、100.0%(40/40)均显著高于传统盲穿组的52.5%(21/40)、87.5%(35/40)(P<0.05);并发症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传统盲穿组的35.0%(14/40)(P<0.05);置管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盲穿组(P<0.05),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盲穿组(P<0.05),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盲穿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较传统盲穿用于PICC置管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在彩超引导下穿刺锁骨下静脉的可行性及成功率,并与锁骨下传统盲插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法进行比较。方法50例拟行胃癌、直肠癌等较大手术患者,按穿刺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A组:在彩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B组:锁骨下盲插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①A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P〈0.05);(参两种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比较,A组并发症显著少于B组(P〈0.01)。结论在彩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殊患者在B超引导下穿刺锁骨下静脉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成功率,并与传统盲穿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比较。方法 40例拟行胃癌、肺癌(其中包括肥胖、胸廓畸形、恶液质)等较大手术患者以及恶性肿瘤化疗后晚期(血小板计数30×109/L)等住院患者,根据不同方式的穿刺,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20例。A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在B超引导下进行并置管;B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按传统方法盲穿并置管。结果在B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并发症减少,更加安全:A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种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比较,A组并发症显著少于B组(P0.05)。结论 B超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简单、直观、安全,置管成功率高,尤其对于那些如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低、肥胖、胸廓畸形、恶液质患者,可减少置管失败和穿刺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临床救治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左主干狭窄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左主干狭窄行PCI术患者,其中经皮桡动脉入路组17例(A组),经皮股动脉入路组32例(B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导管型号、PCI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点并发症、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PCI成功率均大于94%,手术总时间、IABP使用率、住院期间MACE等差异均无显著性.股动脉组使用7F导管比例高,而且有5例发生穿刺点局部出血、血肿,4例发生拔管迷走反射.结论 在左主干狭窄的冠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入路也是快速、安全可行的,而且能减少穿刺点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崔展  孙建辉 《四川医学》2013,(9):1434-1435
目的 评价床旁彩超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记录盲穿不成功的33例患者穿刺所用时间及改为床旁彩超引导下穿刺置管所用的时间,记录直接在床旁彩超引导下43例患者穿刺置管所用的时间,分别计算盲穿及彩超引导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盲穿组中33例患者盲穿耗时长,经过反复多次穿刺均不成功,而改在床旁彩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均一次性成功,彩超引导组43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两组76例患者在床旁彩超引导下穿刺置管耗时短;盲穿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74.34%,总成功率90.27%,并发症发生率1.47%,彩超引导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0.结论 床旁彩超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用时少,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搬运方便,应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赵超尘 《广东医学》2016,(Z2):45-47
目的:对比分析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入路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中的利弊。方法409例行输液港植入术的患者,223例采用颈内静脉入路( A组),186例采用锁骨下静脉入路( B组)。观察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围手术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409例患者全部穿刺置管成功,A组与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96%(214/223)与87.10%(162/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10.75, P<0.01)。 A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90%(2/223),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48%(10/223);B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9%(5/186),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68%(18/186),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4.29, P<0.05)。结论静脉输液港应首选颈内静脉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常规经验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失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07年6月本院实施经验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失败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采取锁骨下入路,观察组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经验性盲穿在穿刺失败的相应的对侧再次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所应用的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成功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35.7%)(P〈O.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总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对经验性锁骨下穿刺置管术失败患者再次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其效果明显优于再次经验性盲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腰硬联合麻醉脑脊液引流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3月来我院接受下腹部、下肢及盆腔等手术患者。将既往无腰痛病史、无脊椎畸形、无椎管内麻醉的禁忌证、身材较匀称且ASAⅠ~Ⅱ级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正中入路组(A组)和侧入路组(B组),每组65例。选择L_(3~4)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观察记录腰麻针一次性穿刺成功情况、腰膜外置管困难发生情况以及神经异感发生情况,同时观察一次性腰穿脑脊液引流情况,并将其分为两类:1型完全不能引流出脑脊液,2型脑脊液引流不畅。比较两种不同入路方式对腰硬联合麻醉脑脊液引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操作中腰膜外置管困难发生情况以及神经异感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腰麻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于B组(P<0.05)。同时发现,B组脑脊液引流困难发生率比A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侧入路腰麻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同时,侧入路方式脑脊液引流困难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输液港)最佳的植入术式。【方法】对2002年至2004年植入输液港的9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颈外静脉切开置管术(简称切开组)或深静脉穿刺置泵管术(简称穿刺组)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记录导管插入深度和导管头位置,调查病人对输液港植入手术、护理和舒适程度等方面的满意度。所有病人随诊至取泵后或死亡时。【结果】切开组35例37泵,并发症主要为:输液不畅、输液疼痛各2例,导管堵塞、锁骨区皮肤疼痛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17.1%。穿刺组59例60泵,并发症为:颈部不适3例,血肿、伤口愈合延迟、败血症、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1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O.05)。X光片显示7例导管头位于深静脉系统之外,切开组2例,穿刺组5例。病人对输液港的平均满意度为78分(68~86分),其中切开组:76分,穿刺组80分。【结论】虽然输液港颈外静脉切开植入术和深静脉穿刺植入术所引起的并发症类型不同,但均很安全.较少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