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GardenⅢ、Ⅳ型单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6例GardenⅢ、Ⅳ型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直接前方入路(DAA)组(40例)和后外侧入路(PA)组(3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首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弃助行器时间等围术期相关指标;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通过Charnley评分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A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P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PA组,切口长度短于PA组,首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弃助行器时间均短于P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1 d、3 d、1个月和3个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DAA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Charnley评分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Charn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A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采用经直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直外侧入路组40名,后侧入路组40名,对两组之间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恢复率、外展肌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恢复率、外展肌力恢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直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选取术者熟悉的手术方式更能保证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微创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piriformis-sparing approach,Mis-PL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 44例高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入路随机分为DAA组(n =22)和Mis-PLA组(n =22)。2组均完成术后2年随访调查,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早期疼痛及并发症情况、术后早期坐位的能力、弃拐独立行走的时间、术后6周及2年患者功能活动Harris评分及术后2年死亡率。 结果 (1)与Mis-PLA组相比,DAA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后72 h患肺炎的人数较少,术后24 h VAS评分减低,术后患者可坐位1 h的时间及弃拐独立行走的时间较早(P<0.05)。(2)术后6周,DAA组在穿袜系鞋带及坐椅子方面Harris评分优于Mis-PLA组(P<0.05),两组上楼梯方面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在功能活动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随访2年,2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AA入路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可以较Mis-PLA入路更有效地降低术后长期卧床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更早更快地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后外侧入路组(64例)和直接前方入路组(68例)。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并发症。术后1 d,比较2组患者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和股骨假体位置。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手术时间长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短/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2组术后Harris评分、FRS评分均逐渐增高(P 0. 05),VAS评分降低(P 0. 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FRS评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VAS评分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2组术后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股骨假体居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结论 相比于后外侧入路,直接前方入路创伤小,患者疼痛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是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较为理想的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微创直接前方(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8年在我院骨科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微创DAA组与传统DLA组(n=30)。DAA组行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DLA组行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Harris评分与VAS评分、并发症、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等指标。结果:DA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DLA组(P0.05)。术后DAA组患者1个月和3个月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LA组(P0.05)。DAA组综合满意度优于DLA组(P0.05)。DAA组与DLA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髋置换术中,DAA与DLA相比具有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关节恢复快、及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值得在基层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直接前方入路:能够较好的保护髋关节周围肌肉及软组织,由传统的Smith-Peterson入路改良,经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间隙,故经过此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能够使关节更加稳定,术后脱位率更低。但是该手术入路学习曲线较长,术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且对手术室硬件条件有相应的要求。 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该系统是由6项疼痛相关和6项日常活动(如行走、穿衣服、睡觉等)内容组成,自2007年修改后,被广泛应用于骨关节外科领域。该系统更加客观易懂,更能有效量化患者主观感受,故在实际临床随访中能够更好的执行及随访。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能够显著缓解终晚期髋关节疾病患者疼痛,有效改善其关节功能。不同手术入路各有其优势及不足。作为近些年比较热门的直接前侧入路,通过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间隙进入暴露髋关节,更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同时具有软组织损伤小、置换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需要主刀医师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及硬件要求。 目的:基于置换后早期患者主观感受比较直接前侧入路及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龄单侧股骨颈骨折的差异。 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42例(42髋),均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随机分为2组,直接前侧入路组21例患者(21髋),前外侧入路组21例患者(21髋)。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比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主观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并观察假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较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院时间更早(P < 0.001);手术切口长度直接前侧入路组小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01);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比较,直接前侧入路组大于前外侧入路组  (P < 0.001);②术后第1,2天,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1 min内行走距离均大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01),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5);③术后3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术后1周时Harris评分及主观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直接前侧入路组均高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5);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直接前侧入路组1例、前外侧入路组2例患者切口周围出现滑囊炎,患者感疼痛不适,经局部封闭注射后,症状均消失;1例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血肿,术后3周时自愈;1例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现大腿切口内侧缘皮肤感觉麻木;⑥结果表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患者主观感受前外侧入路组较直接前侧入路组更具优势。直接前侧入路虽然具有切口小、术后早期疼痛较轻、恢复更快等优点,但有一定的学习曲线,早期开展时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 ORCID: 0000-0003-1981-7259(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单侧入路手术的8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外侧入路组(n=40)与后外侧入路组(n=48),分别采取股骨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和股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费用,评估2组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的疼痛程度和大腿中段软组织肿胀情况,对比2组术后1年内膝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外侧入路组相比,后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较少,骨折愈合时间较短,住院费用和总费用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大腿中段软组织肿胀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67%,高于外侧入路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组织水肿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直接前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诊治的老年单侧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73例,其中采用直接前路36例(直接前路组),后外侧入路37例(后外侧入路组),分析其手术用时、切口长短及愈合时间、手术出血及伤口引流量、下床时间及住院天数,术后3天、7天疼痛视觉评分(VAS),术前、术后1、3、6、9、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脱位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欧洲生活质量评分(EQ-5D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13.6个月。直接前路组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小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下地行走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路组术后3天、7天疼痛视觉评分优于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月、3月、6月直接前路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9、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基本接近。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健康生活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路组1例患者出现伤口局部红肿,后外侧入路组1例患者出现假体脱位,1例出现切口周缘麻木,两组患者无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结论直接前路和后外侧入路均能有利于髋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早期临床疗效较好。直接前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假体脱位发生率低,术后早期疗效好等优势,但直接前路手术对术者的手术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仰卧位微创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每组30例。采用仰卧位微创前外侧入路的患者纳入OCM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的患者纳入PLA组。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价、术后并发症及Harris评分。结果本研究60例患者中58例术后随访10~20个月,OCM组患者出血量少于PLA组,切口长度小于PLA组,下床行走时间短于PLA组,术后前3个月的Harris评分均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估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仰卧位微创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一个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直接前方入路(DAA)组42例,后外侧入路(PA)组36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通过X射线片计算2组患者的髋关节脱位率、下肢长度差值,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Charnley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DAA组的切口长度短于P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PA组,住院时间短于P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AA组的首次下地时间、首次直腿抬高时间和弃拐独立行走时间均短于PA组(P 0. 05)。PA组的髋关节脱位率、下肢长度差值均高/大于DAA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Harris评分、Charnley评分、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DAA组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和Charnley评分均高于PA组(P 0. 05); 2组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Charnley评分、VA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AD患者,采用DAA和PA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均较高,但DAA可减少术中损伤,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快,术后髋关节脱位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髋前外侧C形入路与常规入路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DHS治疗的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将其分为常规入路组(n=46)和C形入路组(n=54)。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C形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引流量、住院时间均短/少于常规入路组(P 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优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各时间点C形入路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常规入路组(P 0.05)。C形入路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常规入路组(P 0.05)。C形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入路组(P 0.05)。结论与常规入路相比,采用髋前外侧C形入路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创伤更小,有利于术后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方肌肉间隙(OCM)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传统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行OCM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采用Harris评分和WOMAC评分量表评估患者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手术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Harris评分及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2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及WOMAC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M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预后质量高等优点,适用于多数髋关节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与改良Stoppa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72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运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Pararectus approach, PRA)治疗患者38例(PRA组),改良Stoppa切口入路(Modified Stoppaapproach, MSA)治疗患者34例(MSA组)。比较两组的前方入路显露时间、手术的出血量(术中+术后引流)、骨折复位情况,髋关节功能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切口显露时间,显露过程出血量及术后引流血量,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复位评估(PRA组优20例,良13例,可5例;MSA组优19例,良11例,可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均是治疗髋臼前方骨折理想入路,但是腹直肌外侧入路在手术视野显露上稍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常规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的临床资料,SuperPATH入路组、常规入路组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臼杯外展角、前倾角、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6月Haris评分。结果与常规组相比,SuperPATH组切口较短、术后24 h VAS评分较低、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较少。两组的置换时间、髋臼角测量、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小、疼痛轻、出血少,可快速康复。但SuperPATH入路存在安装假体难度相对较大,易致假体位置不佳等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行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60例,其中20例采用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手术(改良组),40例实施常规后外侧入路手术(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VAS评分及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首次下地时间。 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较早、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较小、术后2周髋关节Harris评分较高、术后24 h 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传统组1例患者出现术后假体后脱位,予手法复位外展支具固定1月后未再发生脱位。术后半年随访,两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发生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具有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直接前入路:改良于Smith-Peterson入路及Heuter前入路,其实是一种改良的单切口Smith-Peterson入路,利用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及缝匠肌之间的肌间隙直达髋关节,是一种真正从肌间隙进入的微创入路, 有着较好的肌肉保护、不易损伤运动神经、术后脱位率低、 康复快等先天优势。但采用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有较长的学习曲线,与传统入路相比存在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等发生风险。 加速康复外科:是指采用有询证医学证据的围术期处理一系列优化措施,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达到快速康复目的。其核心内容包括:①围术期多模式镇痛;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③术后早期进食水;④避免或减少使用引流管等;⑤控制性输液,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液体输注。其成效主要体现在: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安全康复;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整体医疗费用;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背景:后外侧入路是全髋关节置换的最常用手术入路。近年来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并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目的:比较仰卧位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拟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其中男35例,女55例,年龄35-70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接前入路组(n=45)和后外侧入路组(n=45)。术后随访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假体初始固定质量、髋臼杯安全范围。试验干预及治疗方案获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9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51个月,平均14个月;直接前入路组发生2例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4例股神经损伤、20例阔筋膜张肌损伤,后外侧入路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②直接前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直接前入路组44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后外侧入路组43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2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直接前入路组髋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范围的比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100%,82%,P < 0.05);⑤结果表明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仰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能显著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早期快速康复,获得更精准的髋臼假体角度,更有利于获得双下肢等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但该技术操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要经历学习曲线,同时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入路的并发症。 ORCID: 0000-0002-6796-6438(李永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进行髋关节置换后临床疗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差别较大。 目的:观察外侧与后外侧手术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评价随访2年髋关节功能影响的差异。 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阳江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93例髋关节置换患者,依患者手术入路情况分为外侧手术入路组(45例,60髋)及后外侧手术入路组(48例,60髋)。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得到较好的随访,平均随访2年,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置换后中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后外侧入路组在置换过程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置换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均优于外侧入路组(P < 0.05),但置换后2年时,2组患者疗效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且后外侧入路组和外侧入路组患者置换后感染、脱位、假体松动、骨水泥反应、术中致股骨近端骨折、静脉血栓栓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有利于患者置换后早期恢复,但远期效果与外侧入路接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以“全髋关节置换”“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和“direct anterolateral approach”“posterolateral approach”“total hip arthroplasty”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2018年4月国内外已发表关于经DAA与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的中英文文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HHS),以及并发骨折、感染、脱位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4项研究共6 341例患者,其中经DAA手术3 282例,经PLA手术3 059例。3项随机对照试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均为低风险,11项病例对照研究NOS评分,高质量10项、较高质量1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DAA较PLA 平均手术时间长(WMD=17.26, 95%CI 7.22~27.30, P<0.05 ),平均术中出血量多(WMD=113.50, 95%CI-1.13~228.14, 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WMD=-0.56, 95%CI -0.94~-0.17, P<0.05),术后疼痛VAS低(WMD=2.01, 95%CI 0.74~3.28, 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WMD=2.01, 95%CI 0.74~3.28,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并发骨折(OR=1.25, 95%CI 0.88~1.77, P>0.05)、感染(OR=0.77, 95%CI 0.21~2.79, P>0.05)、髋关节脱位(OR=0.68, 95%CI 0.40~1.18, P>0.05),经DAA和PL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DAA与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能获得基本满意的临床效果,经DAA手术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而经PLA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9例,根据手术时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改良前外侧入路组32例(前外组)、传统后外侧入路组37例(后外组),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术中用Murray法,以X线透视测量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及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屈曲角和后伸角,观察脱位情况,分析Harris评分。结果前外组髋臼假体放置前倾角8~20°,外展角30~40°;后外组髋臼假体放置前倾角15~30°,外展角35~45°。前外组髋关节最大屈曲角为(110±10)°,后外组(100±9)°;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前外组(15±3)°,后外组(2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前外组与后外组患者髋关节脱位率分别为3.1%、18.9%,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0.05);术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前外组和后外组在术中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有影响,前外侧组前倾角和后伸角较小,且前外组可显著降低髋关节脱位率,但这种角度差异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直肌旁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咸宁市中心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00例髋臼骨折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选取采用腹直肌旁入路和改良Stoppa入路手术的并获得满意随访的患者各50例,比较两组间髋臼骨折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入路患者随访12 ~ 18个月,两种手术入路均适合治疗累及髋臼前柱为主的髋臼骨折,其骨折分型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腹直肌旁入路明显少于Stoppa入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toppa入路组(P<0.05),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Stoppa入路相比,腹直肌旁入路能直视髋臼前方及四边体,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尤其适用于累及髋臼前柱为主伴四边体移位的肥胖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