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温针灸夹脊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温针灸夹脊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方法:将56例活动性AS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予温针灸夹脊穴联合口服柳氮磺吡啶片、塞来昔布,对照组单纯口服柳氮磺吡啶片、塞来昔布。观察病情活动指数(BASDAI)、病人总体评价、患者躯体功能(BASFI)、肿胀关节总数、骨骼和肌肉系统活动度评估(BASMI)、实验室炎性指标血沉(ESR)、血小板(PLT)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活动指数、躯体功能及Schober试验和指地距离等临床指标,以及ESR、PLT和CRP等实验室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疗效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夹脊穴治疗能有效的缓解AS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活动期的炎症反应,是治疗AS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3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侯春英  刘强 《中医研究》2004,17(3):52-53
强直性脊柱炎由于病因不明,病情发展缓慢,且多为青年男性患者多发,临床治疗较难.笔者五年来通过中医辨证,采用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3例疗效显著,同时与普通针刺治疗21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刘滨  刘维  杨晓砚 《中医研究》2008,21(11):57-57
非药物治疗是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重要部分,针灸对于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症状、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矫正畸形有明显作用。2007—2008年,笔者以针刺督脉及足太阳经穴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未明,以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等中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并侵犯四肢关节和其他脏器的全身性疾病,最终发展为严重畸形如竹节状脊柱,该病属于中医学“骨痹”、“肾痹”范畴。若早期不给予有效治疗,则严重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西医主要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90~2005年期间应用温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2例,疗效较好。32例均按照《1984年修订纽约分类标准》中所作的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1~60岁,平均35·5岁;病程4个月~2年;属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3例,晚年型强直性脊柱炎29例。治疗用温针疗法,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夹脊配合穴位注射与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采用温针夹脊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38%,总有效率93%;对照组显效率18%,总有效率74%。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温针夹脊配合穴位注射治疗AS较口服药物疗效更优,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经穴埋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直性脊柱炎,分原发性、继发性、结构性、坐骨神经性和代偿性脊柱侧凸。中医属痹症范畴。以脊柱非生理性弯曲改变,脊柱出现后凸、侧凸和混合凸出畸形为特征。病位多强直、疼痛、机能障碍,甚者多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目前国内尚未见理想治疗方法的专题报道。笔者采用中医经穴  相似文献   

9.
陈日兰  庞学丰 《四川中医》2009,27(2):115-116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甲氨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口服甲氨蝶呤,观察针药结合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5.3%。结论:针灸结合甲氨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和甲氨喋呤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口服西药的基础上针刺夹脊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8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夹脊穴对强直性脊柱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扬刺夹脊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侵犯脊柱和骶髂关节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位深及筋骨,临床上以凝结、瘀滞、粘着为特点.近年来,笔者根据<灵枢·官针>篇中的"扬刺"法配合传统的拔罐法,运用毫针针刺夹脊穴及骶髂关节的痛点部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子朋  胡兴旺 《光明中医》2009,24(3):587-588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病邪首先侵犯骨骼关节、脊柱,进而不同程度影响到四肢关节和其它脏器的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多系统炎症性疾病.近年来,针灸疗法在治疗AS方面有巨大进展.现作一概括.  相似文献   

13.
程雪荣  张世卿 《河南中医》2011,31(3):277-278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疗法,对照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缓解35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对照组临床缓解23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直性脊柱炎多侵及骶髂关节、关节突附近韧带和近躯干的大关节,导致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和畸形,笔者采用针灸治疗本病5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灸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脊柱炎是我科常见病之一,近几年我们采用针灸中药治疗本病3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38例,其中男33例,女5例;发病年龄最小18岁,最大42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8年半;血沉增快者17例,RF全部阴性,X线片示均有骶髂关节及脊柱的异常改变,其中骶髂关节双侧异常者35例,单侧异常者3例,关节间隙模糊变窄者34例,椎体小关节模糊,间隙消失17例,前纵韧带钙化10例,方形椎8例。2 诊断标准  (1)腰骶部僵痛3个月以上,有晨僵,活动后有改善。  (2)脊柱功能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6.
温针灸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艳红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611-1611,1634
目的 观察温针灸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单子功能锻炼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温针灸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经络理论,采用盘龙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例,患者腰痛等症状消失,提示该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医学数据库,建立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取的腧穴、经络等进行频数统计,对使用频数在4次及以上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纳入74篇临床研究,涉及用穴72个,使用总频数455次。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的是夹脊穴,共64次。涉及经脉腧穴以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腧穴使用频数305次,占所有腧穴的67.03%;涉及特定穴10类,使用频数260次,占所有腧穴的57.41%,交会穴、背俞穴、五输穴等使用较广泛。局部取穴以背腰部为主,配合肢体远端取穴。分析得出7个有效聚类:足三里—秩边、太溪—三阴交、脾俞—膈俞、昆仑—阳陵泉、脊中—筋缩、长强—风府—百会、大杼—百劳—肝俞,且夹脊、大椎、肾俞、腰阳关、命门、至阳关联程度较高。结论: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取穴以督脉及膀胱经为主,重点为腰背部局部取穴,配合远端辨证取穴,特定穴在本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常规穴组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温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资料诊断标准:按1985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西医结合风湿寒病学术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本组25例中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18~29岁;病程2个月~12年;其中有23例曾用过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人多因胸腰椎疼痛明显就诊。患者经X线检查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董洪魁  王建 《中国针灸》2006,26(3):172-172
2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40岁。平均21.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